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合集下载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pathology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1)变性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1.再生(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萎缩的概念:生理性与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形态变化与影响。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可逆性损伤(变性)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水变性):概念、病变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结局。

脂肪变:概念、病理变化、病因的发生机制及结局。

玻璃样变:概念、分类(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病变特点、产生机制与结局。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坏死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镜下改变及早期坏死组织肉眼观察特征)、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坏疽的概念、病因、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病变特点。

坏死的结局: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三、细胞调亡和细胞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修复的概念与意义一、再生再生的概念、分类(生理性与病理性、完全与不完全性)。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概念、作用及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不利后果。

三、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概念: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

四、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四个阶级: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的特点。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类型(全身性与局部性)第一节充血和淤血充血的概念、类型(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局部性与全身性淤血的原因。

全身性淤血的病理改变:1. 基本病变;2. 主要脏器的病变(肺淤血、肝淤血)、后果。

第二节出血出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athology课程代码:22060100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实验0,实践0,网络0)总学分:2考核方式:期末统考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的最可靠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课程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及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

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

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适应1.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2.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1.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形态变化;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1.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2.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3. 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第四节细胞死亡1.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与机制;2.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第五节胞老化1.细胞老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1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学分:6学分(理论:4.5;实验:1.5学分)总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48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2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萎缩的原因、病理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理解:变性的概念;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病理变化和结局;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重点介绍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及结局,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

南医大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南医大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案大纲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供临床医学、实验技术、生物技术、预防、口腔、护理、医学影像、中医七年制和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使用执笔人:周翔审定人:黄巧冰学院负责人:冯天元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教案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

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须知识结构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课程教案需54学时,计2学分。

本大纲只涉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教案,与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将由“机能实验学”课程完成。

IntroductionPathophysiology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physiology of abnormal states。

specifically the functional changes that accompany a particular syndrome or disease.This cours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basic mechanisms of human diseases by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physiology and the alterations caused by pathology.The prerequisite courses include biology, anatomy, histology, embryology,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immunology, etc.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obtained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 procedures and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ir regulation. Pathophysiology is also an important subject bridging basic and clinical medicine that provides the basic knowledge for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and pediatrics, etc. The course lecture needs 54 class hours and counts 2 credits.二、教案内容与要求(一)目的和要求:1.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的方法,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含病生,成教护理专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含病生,成教护理专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开课对象:护理学专业(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课程学时:总学时48( 面授30,自学18 )学分:3课程英文译名:Pathology一、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1.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及;(2)病理学的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病理学及活检的概念;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2)自学重点: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疾病概论1.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2. 面授的主要内容(1)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常见病因;(2)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3)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 自学的主要内容(1)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4. 面授与自学的重点(1)面授重点:健康、疾病、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2)自学重点:传统死亡的概念。

(三)应激1.目的要求(1)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3)了解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中的细胞体液反应及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防治和护理应激性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萎缩的概念:生理性与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形态变化与影响。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可逆性损伤(变性)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水变性):概念、病变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结局。

脂肪变:概念、病理变化、病因的发生机制及结局。

玻璃样变:概念、分类(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病变特点、产生机制与结局。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坏死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镜下改变及早期坏死组织肉眼观察特征)、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坏疽的概念、病因、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病变特点。

坏死的结局: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三、细胞调亡和细胞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修复的概念与意义一、再生再生的概念、分类(生理性与病理性、完全与不完全性)。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概念、作用及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不利后果。

三、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概念: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

四、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四个阶级: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的特点。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类型(全身性与局部性)第一节充血和淤血充血的概念、类型(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局部性与全身性淤血的原因。

全身性淤血的病理改变:1. 基本病变;2. 主要脏器的病变(肺淤血、肝淤血)、后果。

第二节出血出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类型。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和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第四节栓塞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静脉性、动脉性、门静脉性、交叉性、逆行性栓子。

栓塞的类型(血栓、脂肪、气体、羊水及其他栓塞)及其后果。

第五节梗死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梗死的类型(贫血性、出血性、败血性梗死)及病理变化。

第六节水肿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组织坏死、变态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变:一、变质变质性变化:概念、组织形态变化。

二、渗出渗出性变化的概念。

渗出: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三、增生增生性变化的概念。

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局部表现:红、热、肿、痛、功能障碍及产生的机制。

全身反应:发热、血液中细胞成份的变化及其他改变。

第二节急性炎症炎症的分类:急性、慢性。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血管通透性增加;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四、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五、分类及病变: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及出血性炎特点。

六、结局:痊愈:完全愈复、不完全愈复。

迁延为慢性炎症。

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蔓延、血道蔓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第三节慢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概念、形成条件和组成。

第五章肿瘤我国肿瘤发生与防治概念。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定义: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的本质区别。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大体形态和基本组织结构大体形态: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数目。

基本结构:实质、间质结构状况。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分化。

异型性的概念:良性肿瘤的异型性、恶性肿瘤的异型性(瘤细胞的异型性、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一般命名原则、其他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好发部位。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肿瘤的生长:生长速度、生长方式(膨胀性、浸润性、外生性)。

肿瘤的扩散: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血道、种植性转移)。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高、中、低分化;TNM 分期系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对人体的影响:压迫、阻塞。

恶性肿瘤对人体的影响:破坏正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出血、疼痛、发热、恶病质。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分化程度、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转移、复发、对机体的影响。

第九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一、癌前病变及其意义癌前病变概念:常见癌前病变类型:大肠腺瘤、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靡烂、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粘膜白斑。

二、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十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

第十一节环境致瘤因素环境致瘤因素:化学、物理性、病毒性致瘤因素。

第十二节遗传与肿瘤常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第十三节肿瘤免疫肿瘤抗原和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第十四节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性肿瘤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组织学特点。

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癌):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移行细胞癌组织学特点。

二、间叶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良性肿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软骨瘤组织学特点。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组织学特点。

癌与内瘤的鉴别。

三、神经外胚叶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胶质瘤。

周围神经系统肿瘤: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

各重要脏器的病变及其后果:(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变特点及后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分类、病变、合并症)、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性猝死。

第三节高血压病1 、高血压病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类型及分期。

2 、高血压病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动脉、心脏、肾脏、脑及视网膜的改变)。

第四节风湿病一、风湿病概念风湿病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变质渗出期、增生期、瘢痕期)。

二、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炎症期与赘生物形成、结局和影响。

风湿性心肌炎:风湿小体的病理特点和结局与影响。

风湿性心外膜炎:病理特点与影响。

三、心瓣膜病心瓣膜病概念、病因与分类(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及关闭不全),各种类型心脏病的形态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响。

四、心脏外的风湿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及风湿性脑病。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分类、主要病变及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肺炎肺炎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一、大叶性肺炎1 、大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变化特点及临床联系。

3 、并发症。

二、小叶性肺炎1 、小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3 、结局及并发症。

•军团菌肺炎1 、军团菌肺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变特点。

四、间质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病理改变要点。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的概念。

2 、COPD 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及肺心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3 、病理变化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鼻咽癌病因、病变特点、扩散途径及结局。

•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炎一、急性胃炎的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疣状)及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1 、消化性溃疡病概念。

2 、病理变化特点:3 、临床病理联系,结局与合并症。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型及病理变化。

•结局及合并症。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变。

•临床病理分型:普通型和重型(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第五节肝硬化一、肝硬化的概念。

二、门脉性肝硬化1 、病因及发病机制:2 、病理变化。

3 、临床病理联系:门脉高压症、肝功能障碍主要表现。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病理变化要点。

三、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变化要点。

第六节胃癌病因、病理变化(早期、中晚期胃癌概念、分型及主要特点)、扩散及组织发生。

第七节原发性肝癌概念、病因、病理变化(早期肝癌的概念、晚期肝癌的分型及特点、组织学类型)、扩散。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一、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特点。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型及主要特点、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区别、临床过程。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肾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变及临床表现。

3 、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相关肾炎类型、IgA 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包括电镜)、免疫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肾盂肾炎1 、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感染途径)。

2 、急性与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的病变特点。

•子宫体癌(子宫内膜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临床病理联系。

•前列腺增生症的病理变化。

•乳腺癌的病因、分类及病理变化、扩散。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增生期、胶质贮积期、结节期)、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

3 、慢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纤维性)的病变特点。

4 、甲状腺腺瘤的分型及病理特点。

5 、甲状腺腺癌常见类型的病理特点。

6 、糖尿病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与结局。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一、概述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