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极地事业的战略思考
中国如何应对北极地区形势新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北极地区形势新变化【摘要】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将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出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
如何在北极事务竞争中既开展国际合作,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有利位置,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及目前北极地区争夺态势,提出了我国应对北极地区形势变化的策略。
【关键词】北极形势新变化近年来,在北极环境快速变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极地事务与全球事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凸显,国际竞争明显加剧。
相关国家纷纷从不同领域争夺北极事务的主动权,同时,北极地区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陆续展开,使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我国虽非北极国家,但是北极变暖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化对我国众多领域均产生了连锁反应,尤其是油气资源领域。
因此,应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分析北极地区新变化可能对我国带来的诸多影响,提早做好应对措施。
一、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1、北极地区关键的地理位置“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33’)以北至北极点之间的广大区域,总面积约2110×104km2,占地球表面积的6%。
其中,北冰洋可划分为北极点周围的中心海域和边缘海域两部分,水域面积约1310×104km2,占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环绕北冰洋周边分布的陆地及其岛屿面积约800×104km2。
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常称为“北极国家”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及冰岛等八个北冰洋沿岸国家(见图1)。
其中,以俄罗斯、加拿大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阿拉斯加(美国)和格陵兰岛(丹麦)。
北冰洋包含的许多海域介于重要的陆地之间,或者内嵌在陆地里面,它们是相关地域之间海上往来的捷径。
另外,北极地区还控制着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海上沟通的通道。
如丹麦海峡、戴维斯海峡等是与大西洋沟通的主要通道,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是与太平洋直接沟通的唯一水道,是“北方航道”和“西北航道”的终点,是西北欧、俄罗斯北极地区通向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东亚沿海、加拿大和美国太平洋沿岸海上航路的捷径。
中国在北极地区国家利益论文

探析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北极地区资源开发和航道商业运营变得越来越接近现实,包括环北极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开始将目光转向这里,北极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紧张局势的一条新前线。
本文围绕北极地区与我国潜在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越来越密切的关系,重点阐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资源价值、交通价值和科研价值,为未来中国提出北极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北极国家利益一、北极的战略资源价值按照我们通常地理学的划分方法,北极地区就是指北极点以南和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广大区域,该地区包括了北冰洋及其岛屿、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岛屿)大约8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水域大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
这片被称为“地球的资源宝库”的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尤其是渔业资源,以及水力、风力、森林等资源。
”初步调查显示,北极地区拥有占世界9%的煤炭资源,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约2500亿桶,累计已开采约850亿桶;天然气约50万亿到80万亿立方米;此外,北极地区还有大量的铜、钴、镍、铅、锌、金、银、金刚石、石棉和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她充当世界经济重要发动机的同时,中国能源正面临一场巨大危机,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
因此,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考虑到北极地区巨大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以及中国走北冰洋海上航线比西非、南美等地更短更近且更加安全的种种优势,从北极地区进口石油等资源对于中国而言不失为一个可选的方案。
中国作为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的参与者,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力量,扩大对勘探和开发国外地区油气资源的投资力度,实现“走出去”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二、北极的战略交通价值北极航道位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之间,连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是海上航行最重要的一条便捷通道,它包括西北航道、东北航道和北极点航道(海冰密集,船舶无法通行,本文暂不涉及)。
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极地探测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南极和北极的探险发现上,还在于科学研究、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入展开。
本文将对极地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探讨。
二、管理极地探测计划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成果,极地探测计划是由国家科技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担的,其实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然而,如何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和成功性是管理极地探测计划的重要问题。
首先,制定合理的规划与策略。
基于现有技术水平和人员资源情况,制定大规模项目计划和调整经费,确保研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运行,以及尽可能创新科研方法和手段,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其次,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极地探测计划需要对研究队伍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制定科研奖励制度,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加强信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移。
极地探测计划需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探索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和落地生产机制。
同时,建立极地数据共享平台,推进专业领域信息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极地科研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极地气候变化的监测与预测极地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环保主题中最广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通过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可为环保主题的决策提供支持和科学依据。
为保证极地气候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有必要不断优化监测设备。
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实现对极地地区环境、气候等信息的快速获取、分析和传输,可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时间效率。
在预测方面,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一直是关键。
针对极地气候存在的各种异常,有效处理大量数据是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模拟等方法,对现有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有效提高极地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四、极地探测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极地地区,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日益成为青睐。
因此,开发商对于探测技术也越来越关注。
中国的北极政策

中国的北极政策中国的北极政策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地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亚洲大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北极政策,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和发挥影响。
同时,北极地区也对中国的利益和战略意义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北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支持北极科学研究和环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北极地区的环保问题,积极支持北极科学研究。
2017年,中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次完成了对北极的综合科考任务,表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
在北极环保方面,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环保计划及资金投入,积极参与北极环保事务,并为北极开展各类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二、参与北极经济合作随着北极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北极经济合作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在北极能源、航运、渔业等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北极航道+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以积极参与北极经济合作,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对北极的战略布局。
三、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和规则制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和规则制定。
2018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明确了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定位、战略目标和行动措施。
同时,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北极理事会的相关会议和活动,为北极治理和规则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北极地区与中国的联系和交流中国积极寻求与北极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中国通过参加北极理事会、北极科学研究会议等活动,加强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合作和联系。
同时,中国与北极地区的商业、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也在积极展开合作。
这些合作对于促进中国与北极地区的交流、增强双方了解和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发挥北极在中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北极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北极地区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毗邻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港口距离相对较近。
中国如何应对北极地区形势新变化

中国如何应对北极地区形势新变化【摘要】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将引起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发展出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
如何在北极事务竞争中既开展国际合作,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有利位置,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及目前北极地区争夺态势,提出了我国应对北极地区形势变化的策略。
【关键词】北极形势新变化近年来,在北极环境快速变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极地事务与全球事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凸显,国际竞争明显加剧。
相关国家纷纷从不同领域争夺北极事务的主动权,同时,北极地区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陆续展开,使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我国虽非北极国家,但是北极变暖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化对我国众多领域均产生了连锁反应,尤其是油气资源领域。
因此,应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分析北极地区新变化可能对我国带来的诸多影响,提早做好应对措施。
一、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1、北极地区关键的地理位置“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北纬66°33’)以北至北极点之间的广大区域,总面积约2110×104km2,占地球表面积的6%。
其中,北冰洋可划分为北极点周围的中心海域和边缘海域两部分,水域面积约1310×104km2,占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环绕北冰洋周边分布的陆地及其岛屿面积约800×104km2。
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常称为“北极国家”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及冰岛等八个北冰洋沿岸国家(见图1)。
其中,以俄罗斯、加拿大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阿拉斯加(美国)和格陵兰岛(丹麦)。
北冰洋包含的许多海域介于重要的陆地之间,或者内嵌在陆地里面,它们是相关地域之间海上往来的捷径。
另外,北极地区还控制着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海上沟通的通道。
如丹麦海峡、戴维斯海峡等是与大西洋沟通的主要通道,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是与太平洋直接沟通的唯一水道,是“北方航道”和“西北航道”的终点,是西北欧、俄罗斯北极地区通向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东亚沿海、加拿大和美国太平洋沿岸海上航路的捷径。
极地科考是长远课题

极地科考是长远课题作者:罗晓庆来源:《中国西部·经济刊》2014年第03期今年2月8日,矗立在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正式建成并开站。
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考站,也是第二个南极内陆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距离较长,泰山站将成为两个站之间的纽带,将有效提升考察站的功能效率和安全性,拓展考察范围,避免单站考察过程中受到的条件制约,使我国南极考察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船四站”,可以很好地总结我国南极科考的基本现况。
时值中国南极科考三十周年,本刊记者就未来我国南极考察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科技处处长王勇。
《中国西部》: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中国南极科考走过了3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
您能总结一下这30年中国取得的成绩吗?王勇:第一,在研究方面,在大气科学、空间科学(空间物理、天文学、陨石研究等)、地质科学、生物科学、极地冰川与海冰、海洋科学、测绘学、人体医学、卫星遥感及新技术成果应用等学科领域,中国都开展了持续深入的考察研究,采集到大量的样本与观测数据,特别是南极陨石样品获取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
第二,到目前为止,建成了四个站。
按计划,2015年,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建设也将启动,这将是一个可以供全年使用的常年科考站。
常年意味着,极夜、酷寒都可以在这里度过。
新建成的南极泰山站主要在南极夏天使用,把中山站支撑科考能力“前移”数百公里。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成绩,这里不一一列举。
我们还会更加努力地去做。
《中国西部》:您觉得历史上数百位科学家前仆后继、历尽艰辛地远赴南极,为了什么?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王勇:我觉得是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南极有很多世界未解之谜,因为其独特的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有很多置身于其中才能做研究的领域,只有去到那里才能做研究,在国内做任何试验都无法作答。
中国极地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建议

OLICY RESEARCH33摘 要:随着中国“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成为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拥有极地油气开发的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运输装备、辅助支持装备的数量和性能以及基础研究、设计、装备制造、低温配套等产业发展水平,与极地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均处于追随状态。
中国应从国家顶层设计和行业发展层面推动中国极地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产业发展:制定极地科研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建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极地能源开发装备事务,制定国家极地装备设计、建造和安装规范并统一行业设计标准;加快推进极地装备国产化研究和应用,构建极地油气开发装备产业联盟,做好极地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注重极地相关配套产业整合。
关键词:极地油气资源;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勘探开发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China’s Polar Silk Route strategy, particip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diversify energy import and safeguard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Compared with countries in Arctic regions, it is illustrated that no matter in terms to quantity or performance for Chinese Arctic region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equipment including exploration, drilling, production, shipping and support vessel, as well as the whole chain about Arctic energy development from fundamental research,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and low temperature supporting industry, are both at learning and following stage. The equipment industry of Arc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the level of national top-level desig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suggests formulating the Arctic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establishing special institutions to coordinate and manage Arctic energy affairs, working out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bout Arctic development equipment, ramping up domest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rctic resource development equipment, establishing the Arctic energy equipment industry alliance, cultivating the talent resourc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Arctic related supporting industries.Key words :the Arc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E&D equipment; the Polar Silk Route; the Arctic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国极地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建议张文昊,赵洁,顾洪,宋广斌,朱晓环,金瑞健,李凡,王文伟(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equipment industry of Arctic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ChinaZHANG Wenhao, ZHAO Jie, GU Hong, SONG Guangbin, ZHU Xiaohuan, JIN Ruijian, LI Fan, WANG Wenwei(CNOOC 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 Ltd.)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油气资源消费量和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北极航线的中国战略分析

An l i f Ch n S S r t g n c i u e a yss o i a’ t a e y o Ar tc Ro t
一
、
引言
北极航线由于长年 由浮冰覆盖 、 又极其寒冷 、 环境恶劣 , 致使一 直无法正 常通航。但 随着 全球
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消退 , 开发北极航 线成为
全球 变暖导致 的北极冰层 消退 , 使北极成 为
各国争夺的“ 新战场” 。北极 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 线权益的竞争。狭义的北极航线只包括北极航海 线, 它分为西北航道 和东北航道两部分 : 绕过 西伯 利亚北部的为东北航道 ; 绕过加拿大北部 的为西 北航道 。这两个航道更接近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连 线( 大圆航线 ) 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 , 的最短的航线。
问题 中遇到的复杂和异 常的现 象 , 出利用 管理技 术 中进行 定性 和定量 转化 分析 的 S T方法和层 次分析 法 提 WO
( HP 相 结合 的方法进行 分析。在进 行 实际分析 的基础 上 , A ) 讨论 了 中国面对 北极 航线 问题应 采取 的战略。研 究结果 可以帮助 了解北极航 线问题 现状 , 发现新 问题 , 出切 实可行 的方案并帮助 实施 。 提
LIZ n— f he — u ( ol efTasott nMaa e et D l nMaim n e i , ai 106 hn ) C lg rn r i n gm n, ai rieU i r t D l n16 2 ,C i e o p ao a t v sy a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极地事业的战略思考作者:杨剑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1期【摘要】极地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新疆域,也是大国之间围绕利益和影响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中国极地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维护不断增长的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综合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和既有国际机制来维护中国在极地的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科考利益、安全利益和参与极地治理的合法权益。
认识极地、利用极地、保护极地是新时期中国极地事业的主要任务。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引领极地的国际治理是中国智慧对人类和平利用极地的新贡献。
【关键词】极地战略目标国家利益科技外交治理【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1.001中国的极地事业在经历多年积累之后,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纪元的起点上。
它是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极地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维护不断增长的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因此,这一事业的发展应当满足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需求,也应当呼应全球治理的世界潮流。
极地是影响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新疆域,也是未来大国之间围绕利益和影响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极地问题在中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极地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包含着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全球层面多层级的国际治理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气候、环境、资源、海洋等多领域问题,考验着中国处理全球问题的领导能力和运筹能力。
南北极都是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区,但在地理结构和治理结构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南极是海,洋包围着大陆,被称为南极洲;而北极是陆地包围着海洋,号称北冰洋。
北冰洋周边的大陆分别归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冰岛、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八个国家。
而南极没有人类长久居民,主权问题也处于冻结状态。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技术的发展,南北极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中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参与极地活动和极地治理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为和平利用极地、为保护全球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做出新的贡献的过程。
南极方面,1979年5月,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
1979年12月,中国2名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国家南极考察队,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
1983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
1984年10月15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南极事业,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同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91人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
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奠基。
1985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召开特别会议,一致同意中国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作为南极事务重要参与国的地位。
1986年,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正式接纳中国为成员国,为中国科学家参与科考、贡献知识、分享成果打开了大门。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缔署国际条约获得北极活动的权益。
1925年,段祺瑞政府代表中国加入了《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
根据该条约,中国的船舶和国民可以平等地享有在该条约所指地域及水域内捕鱼和狩猎的权利,自由进出该条约所指范围的水域、峡湾和港口的权利。
中国国民从事一切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并享有国民待遇等。
由于战乱和科学能力的限制,中国在半个多世纪里没有在北极地区开展实际活动。
1982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参与北极科学考察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公约》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海洋科学研究制度所作的权利认定。
第二阶段是在全球和地区层面参与涉北极治理的活动。
中国自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就积极参加与北极航行和环境生态保护相关的国际规则制定,其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的《极地航行规则》等。
中国还参与了北极理事会、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北极治理平台。
第三阶段是投身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并开始参与北极经济活动。
在南极科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考队于1999年开展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进行综合性海洋调查。
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了固定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常年连续开展北极高层大气物理、海洋与气象学观测调查。
截至2017年5月,中国共完成了33次南极科学考察和7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科学考察站,与此同时还与冰岛合作建立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
中国的南北极考察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冰区海洋活动能力、知识和经验。
中国极地科学家通过开展广泛的南北极科技合作,积累极地知识,为南北极国际治理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为中国积极参与南极治理和北极事务起到了先导作用。
发展极地事业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气候、环境、海洋、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突出。
南北极与这些全球性问题直接相关。
在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将达到空前水平。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影响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都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中国将承受着来自其他大国的战略遏制和经济技术优势国家的牵制力。
但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将促使中国以全球视野来看待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主动塑造国际环境。
围绕着安全、经济、资源、海洋、环境、气候问题,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
治理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的具体路径和目标包括:(1)在互信、平等、协作的基础上追求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2)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3)通过海洋强国建设同有关国家共同维护海洋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生态平衡;(4)以平衡、绿色、可持续为理念建设全球资源—环境的治理生态;(5)主动承担国家减排温室气体责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目标的实现。
这些积极的努力都将在中国极地事业中得到反映和落实。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作为依托海洋而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中国的海洋利用能力从近海走向深蓝。
建设一个能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治理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北冰洋是全球重要大洋之一,而南极大陆是联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遥远陆地。
极地丰富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冰封寒冷的自然条件以及遥远的距离都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重要的课题。
中国极地事业的新航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要认识极地、利用极地、保护极地,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做出新贡献,积极参与极地战略新疆域的国际治理。
①2015年7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从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高度认识我国的极地事业。
国家坚持和平探索和利用极地等新疆域,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极地是中国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维护我国极地利益能力。
《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纲要》提出要“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②这一任务的提出既符合中国强国战略的发展逻辑,也呼应了新疆域全球治理对中国的期待。
中国的极地事业是全球极地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全人类的崇高事业。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他特别提到:“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③中国的极地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与中国强国战略并行发展。
中国国力的增强及其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提升构建了极地事业新的发展动力。
2017年是中国极地外交的主场年。
2017年5月下旬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这一会议。
《南极条约》共有53个缔约国,其中有29个国家因在南极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而成为拥有决策权的协商国。
各国代表在北京共商南极未来。
与此同时,第5届中国北欧北极研讨会在中国大连举行,会议将就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道利用、北极域内外国家政策协调、北极港口城市建设、气候变化与北极治理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中国发展极地事业并积极参与极地的国际治理,是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并优化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内容。
北极事务的基本特征。
北极是地球上环境最脆弱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有效开发的资源贮藏地。
相关资源勘探表明,北极地区拥有世界未开采天然气的30%以及世界未开采石油的13%。
④这些油气主要集中于北冰洋国家的沿岸和附近海域,特别是在俄罗斯北部沿海与巴伦支海地区。
此外,北极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石墨、稀土等矿藏。
气候变暖使得这些资源开采的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利用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激发了相关国家开发北极的动力。
北极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北极战略,以应对新出现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形势。
北极治理面临着三大矛盾,分别是: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北极地区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人类在北极活动增加与治理机制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⑤处理并解决好这三大矛盾则是北极治理的最重要的任务。
北冰洋连接北美、欧洲、东北亚三大战略地区。
在冷战时期北极就是美、苏两个大国进行相互军事威慑的重要场所。
北极上空是三大区域相互之间发射战略导弹最短射程的必经之空域。
如今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有两个是北极国家,俄罗斯和美国。
另外三个国家中国、法国、英国均为近北极国家,加上德国和日本两个近北极的经济强国,大国关系在北极植根很深。
俄罗斯与北约在安全领域的对抗没有根本性改变。
北极国家不断提升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作战能力。
中国合理有效地参与北极事务,在增进北极和平的同时,能减轻我国周边的安全压力,增加与相关国家的利益交汇点。
在与美、俄等世界强权的战略互动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
从域内外国家的政治关系来看,出于对北极的责任和经济机会的认识,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域外国家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扩大与北极国家的合作。
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的利益有交集也有分歧。
非北极国家的加入有利于北极治理,分担治理的公共产品。
北极国家主导的北极理事会在处理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时,选择了“限制性纳入”的政策,有“利益独享,责任分担”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