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看病-不是看人的林巧稚讲课稿
《一张诊断书》

《一张诊断书》
同学们能针对这个标题提出哪些疑问呢?(一张什么样的诊断书?谁的诊断书?谁开的诊断书?这张诊断书有什么特别之处?……)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
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林巧稚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
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
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
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
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
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
巨婴之母林巧稚

《巨婴之母林巧稚》教学设计王晓莹教学目标:1.了解林巧稚医学生涯,了解她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2.通过课堂上的资料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求实的作风。
教学重点:了解她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求实的作风。
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查找了解林巧稚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林巧稚的图片2、你们认识这位慈祥的老人吗?知道她是谁吗?3、生简单介绍林巧稚的事迹,师补充资料展示: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1983年4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2岁。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中学,3年后升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品学兼优,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学位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唯一获得者。
毕业后,林巧稚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行医之路,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家喻户晓的女医生。
二、走进林巧稚其人其事(一)求学之路艰辛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林巧稚的求学生涯。
2、默读课文,学习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3、各组讲述林巧稚的求学故事4、从林巧稚的求学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二)高明的医术1、林巧稚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吗?2、小组交流3、课间显示:林巧稚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她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4、从这段资料中,你可以感受到林巧稚怎样的精神作风?(三)高尚的医德1、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医风高尚,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
林巧稚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心血管病专家,也是国家千人
计划专家。
他曾经有一个医德故事,令人深受感动。
那是在90年代初,当时林巧稚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
病科副主任。
一位东南亚的年轻女子因心脏病在该院住院,但由于她不会
说汉语,无法沟通诊疗,医生们对她的情况十分担心。
林巧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赶去探视病人。
他发现这位女子非常
害怕,看到医生都会畏缩。
所以林巧稚为了让她产生信任感,第一次走进
病房时,他没有让病人注意到他自己,而是边对护士嘱咐治疗边在旁休息,直到病人睡着了才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林巧稚都会来到病房探视这位病人,并用一些简
单的英语跟她交流。
在病人逐渐打开心扉的过程中,林巧稚逐渐了解了她
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更加精确地诊断治疗她的病情。
由于林巧稚的真心关怀和专业技能,这位病人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最终痊愈。
病人非常感激林巧稚的医疗帮助和心理疏导,她再三向林
巧稚道谢。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是医者仁心的典范,他的真心以及善意关怀让患者
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让患者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温暖和关心。
12、《意外的消息》(上课课件)

整体感知
问题2:请认真理清事件的来龙去 脉。
明确:林巧稚参加医学考试一事 1.考试前: 校长鼓励,巧稚内心矛盾 2.考试中: 主动救晕倒的同学 3.考试后: 担心考不上的苦闷和最后被录取的惊喜
人物对话
文中出现多处人物对话,各有何作用?
提示:巧稚和哪些人物对话 明确:共有四处,如下:
1.和校长的对话:校长关心并对巧稚有信心;巧稚作思
写了好天气,庭院的花香鸟语,烘托巧稚听了父亲后 的好心情,暗示随之而来被录取的好消息。
积累素材
林巧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医德医风尚好的医学家
1.善良:
参加医学考试中,救一个晕倒的女生
2.有同情心、责任心、进取心:
将救死扶伤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热心帮助病人, 开拓了中国妇产科事业
景物描写
4. 八月下旬,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从日光岩那边吹 过来清新的海风,花草树木都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地舒展着 它们被雨水浇洗过的绿叶子。 在强烈的日光下,庭院里栽种的几株蜀葵、石竹和米兰, 吐放着一股股醉人的香味。飞鸟都沉醉了,看不见它们的 影子,只有蝉还在枯燥地重复着使人心烦的调子。门前的 那棵银桦不断地拉长自己的影子,小贩的吆喝声断断续续 地从远处传过来,有的人家屋顶上已经升起了几缕缥缈的 炊烟。
3.医术高明,医德医风更是有口碑,从走上工
作岗位到逝世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
童的安危。为了事业,终身未嫁。
积累字音
• 倏忽( shū ) • 棘手( jí ) • 犀利( xī ) 鏖战( áo ) 虔诚(qián)
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传主身上的哪 件事来写?
明确: 林巧稚参加医学考试
3.献身自己的理想事业:
爱是医学的生命力:林巧稚教授和学生的小故事

爱是医学的生命力:林巧稚教授和学生的小故事摘要人文关怀并不只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文化也有绵延千年的人文传统,一曰“以人为本”,一曰“以和为贵”。
在北京协和医院,一直流传着林巧稚教授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考试中,林巧稚教授要求医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
妇产科的大权威做主考,医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仔细观察并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
结果却出乎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不及格。
医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着头皮向林巧稚教授请教。
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什么呢?”大家反复查看,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优秀”病历。
结果他们发现,各项记录其实都没有区别,只是那份病历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几十年后,这些医学生很多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精英和翘楚,但他们仍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林巧稚教授对自己的庄严教诲。
“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是一位从医50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临床工作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
无独有偶。
100年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威廉·奥斯勒教授也曾大声疾呼:“更重要的是了解患有疾病的人,而不是所患的疾病。
”可见,除了解释、诊断和治疗,医生还应当将患者作为一个“人”来关爱。
像林巧稚教授一样,给予患者一种爱。
这种爱超脱所有功利目的,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是对人类病痛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悲悯。
这种爱,才是医学的本源。
时至今日,医学的科学性已毋庸置疑,而人文性却日渐枯萎。
在各类复杂精密的医疗仪器面前,患者似乎不再是活生生的完整个体,而被还原为功能受损的器官。
我们对先进技术趋之若鹜,却不再像前辈那样深入关注患者的躯体和心理感受,结果是间接造成临床能力的退步和医患关系的疏离。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B b ” ( 巧稚 的孩 子 ) 。林 巧稚 说 ay 林 过 : “生 平最 爱 听 的 声 音 , 就 是 婴 儿 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 巧 稚 对 待 病 人 极 为温 柔 耐 心 , 难 怪 很 多 妇 女 千 里 迢 迢 赶 到 协 和 找林 大 夫 。 原 协 和 医 院 副 院 长 黄 人 健 回忆 说 ,她 曾看 到 林 大 夫 掏 出 几 十 块 钱 给
个 流 产 的 贫 穷 妇 女 , 让 她 买 营 养
担 任 住 院 医 生 的 女 性 ,一 旦 结 婚 自动 解 聘 ,女 护 士 如 果
结婚必须辞职 。 也许 ,这 既 是
林 考 ● ●
门坎 ,也 是 考 验 。 坚 定 的理 想 和 虔 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丧相 侵 为 丧
林 巧 稚 这 个 名 字 家 喻 户 晓 , 一 是 因 为 她 医 术 高 明 、 医德 高 尚 , 二 是 因 为 她 亲 手 接 生 了5 多 婴 儿 ,虽 然 万 她 自 己从 未 有 过 孩 子 。 每 一个 林 巧 稚 亲 手接 生 的 孩 子 , 出 生 证 上 都 有她 秀
一
巧稚 女 士任 协 和 医 院妇 产 科 助 理 住 院
医师 … … 聘任 期 间 凡 因 结婚 、怀 孕 、 生 育 者 , 作 自动解 除聘 约论 。 ”
老 协 和 的 管 理 者 坚 信 , 一个 女人
不 可 能 同 时 扮 演 贤 妻 良母和 职业 女性 两 种 角 色 。 林 巧 稚 怀 着 矛 盾 的 心 情 接 下这 张光 荣 的 聘 书 , 也接 下 一 纸 枷 锁 。 曾有 说 法 认 为林 巧 稚 有过 一 段 朦 胧 的 恋 爱 ,但 随 着 她 在 医 院表 现 出
13万婴之母林巧稚

第13课:万婴之母林巧稚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她一生忘我工作、研究,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填补了一项项妇幼医学研究空白。
特别是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对她的成长和从事的医疗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奇迹。
教学目的:
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把握林巧稚医生的形象。
2、体会林巧稚医生在不平凡的年代中敢于负责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筛选和梳理的方法,把握林巧稚医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林巧稚医生在不平凡的年代中敢于负责的崇高品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是一次重要的招生考试,天气非常炎热,考生小林对于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都不敢放松警惕,考场内只有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忽然“砰”的一声,坐在旁边的女生倒在了地上,是中暑了,她该怎么办……(停顿,引发学生思考)她参加急救,以至最后拿手的英文卷没有做完。
原本以为自己是要落榜的,但考官综合各科成绩,并考虑到其在考场表现出的无私与果断,因此破例录取了她。
其实,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林巧稚。
二、人物介绍
1、资料介绍林巧稚。
2、出示课件图片展示
3、播放视频资料《林巧稚》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文本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堂小结
小结: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她救死扶伤,一生忘我工作、研究,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填补了一项项妇幼医学研究空白,是我们福建人民的骄傲。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第13课《一张诊断书》教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标题着眼感知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2、通过文中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教学难点:1、品读关键语句、体会林巧稚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对林巧稚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题目《一张诊断书》会想到什么?(一张什么样的诊断书?谁的诊断书?谁开的诊断书?……)二、新课学习(一)预习感知课文1、了解作者乐拓和林巧稚2、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3、林巧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展示)1、文章开头采用的叙述方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作者回忆往事、是什么事情让他对林大夫心怀感激?3、文中对林大夫采用了哪些描写方式?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大夫哪些高贵品质.4、林大夫及时地帮助了“我”的妻子甚至“我”的家庭、“我们”一家对林大夫充满了感激和赞扬、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5、文章的最后一段:“林巧稚一生的业绩、是一棵伟岸高大的常青树;给我们的诊断书、是常青树上的一片绿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三、思考1、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敬业或不敬业的人、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2、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谈谈在你未来的职业中、将怎样敬业并乐业?四、总结全文林巧稚大夫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对于帮助、关心我们的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一张诊断书》故事梗概:这件事情发生在1968年、“我”的妻子因为曾任过外国专家的译员、又自愿由首都调到边疆小城教书、被怀疑是一个“男扮女装”的特务、孩子成了搞特务的掩护.最终、一个母亲失去了孩子……“我”的妻子被逼成了疯子、为了证明她的身份、“我”带着妻子去协和医院找林巧稚医生.在这个人妖颠倒的年代、林巧稚、一个著名的妇科专家、此时却在走廊上叫号.当她听完妻子的经历后、给予了妻子母亲般的疼爱、并亲自为妻子诊断.当时、别的医院不愿接收带有政治色彩的病人、在关键时刻、林巧稚医生站出来、并说服另一位孙医师、对妻子进行细致的检查、开了一张证明“我”的妻子身份的诊断书:“患者是正常女性、腹部有多条妊娠纹、证明患者曾有过正常分娩.”并对他们说:“即使到法庭上、我们也负完全责任.”这种诊断书不仅挽救了妻子的健康、更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焦海棠,内蒙包头市的女工。 她怀过的几个孩子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 在,她又怀上了第五个。在担忧和期盼中,她 给林巧稚写信求救。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黄 疸,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林巧稚决定和儿 科的专家组织了好几次会诊,制订出了一套对 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终于让患儿获得 重生。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其他医生的“救命之 恩”,产妇给这个孩子取名“协和”。
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医院简化 掉了很多东西,领导曾提出要改进手术的洗手 方法。洗个手洗那么久、那么多遍,慢吞吞 的,怎么“大跃进”呀?她找到医院党委书记 问:“如果是给你做手术,你要我们洗三遍手 还是洗一遍?一次洗五分钟,还是洗三分 钟?”医院书记一看她的架势就头疼,他知道 她是以自己的人格作支撑的,所以强硬,只能 无言以对。
1949 年 , 人 民 解 放 军 兵 临 北 平 城 下 , 北 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 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 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 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傅作 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协和医院守着她的病 人。她性格单纯倔强,对政治毫无兴趣,她心 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
解放后,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 开始了。林巧稚因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巨大, 而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 威”,被革除了医生的职务,发配到病房做护 工。最难熬的那段岁月,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 工作,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这对一个医生而 言,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折磨。但是,林巧稚依 然认真地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都擦得洁 白发亮。
新中国成立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 邀请函,但她没有去。她跟身边的同事说: “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 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似乎只有妇产 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 通道。她自谦道:“我愿为上帝做一辈子的值 班医生”。
1950年以后,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 入共产党。周恩来当时问林巧稚对入党的看 法?林巧稚是这么回应周恩来的:“一个诚实 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我是基 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就转而宽慰 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 作。”
有一次,林巧稚到北戴河给中央领导看 病。林巧稚问江青有什么不舒服?江青说: “也没什么,就是觉得身体不对劲”。林巧稚 检查后说:“没事的,您的精神要放松,多运 动,少忧虑。”江青问:“您是说我没病?您 能保证我没病?” 林巧稚没事一样,扭头说: “我是大夫,我以事实说话,我不预测未 来。”说得 江青张口结舌。
林巧稚书写的病历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一次考试中,结果 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它均为“不及 格”。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 误,但却不完整。” 那份优秀病历,只是病历 里多了这么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 珠……”林巧稚严肃地说,“只有注意到了这些 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严字当 头,精字当先,使她在有关胎儿宫内呼吸、女 性盆腔疾病等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次,护士提醒她,待诊室里有预约等候 的特殊病人,林巧稚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 才是真正的特殊。” 送走了病人,有人问林巧 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 林巧 稚拿过病历一看——邓颖超。朱德夫人康克清 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 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 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 病,不是看人。
毕业后,林巧稚收到协和医院的聘书,聘 书中这样写道:“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 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 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林 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 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 之母”。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 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某次运动中,有人怂恿她揭发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可是林巧稚说了一句:“美国 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如此不识时务,这还了 得?”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非常吃惊,便帮林巧稚写了一份思想报告,要求她在医院的大 会上念。在大会上,林巧稚却深情回忆了多年以来在协和医院的经历。她说:“愿意打 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引得台下的医护人员个个心酸的落下了眼泪。
1921年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来到上海, 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 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 立即中断考试,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 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 间已过。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惊喜 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主考官被她沉着冷静的 舍己精神所感动,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首届 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是中国妇产 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
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 徒家庭,10岁时进入由牧师创办的新式学堂— —厦门女子学校读书。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学校 学 习 了 10 年 , 期 间 她 成 为 了 一 名 虔 诚 的 基 督 徒,笃信基督教中“爱人如己”的信条,并用 自己的一生加以践行。年轻的林巧稚立志也要 奉献自己,去彰显主耶稣的荣光。
在协和医学院,75分的考试成绩才算及格 。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 者,就得离开学校另找出路。第一次期末考试 成绩公布的时候,林巧稚门门优秀,生物还考 了全班第一。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 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学习成绩一直高 居榜首,并获得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 ”奖学金(在此之前,从未有女生获过该奖学 金)。
1941 年 , 日 军 侵 华 期 间 , 协 和 医 院 被 迫 关闭,一些医生都离开了。林巧稚却拒绝回到 老家避难,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 病 。 她 在 北 平 东 堂 子 胡 同 10 号 开 设 了 妇 科 门 诊。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林巧稚都一视 同仁。林巧稚都谦和温柔地为她们排忧解难。 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 她们付医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