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复习并巩固《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加深对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3. 提高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能够运用《桃花源记》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回顾1. 复习《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并总结文言文句式和语法结构的特点。

3. 讨论《桃花源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知识点讲解1. 解释《桃花源记》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3. 探讨《桃花源记》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2.3 课堂活动1. 分组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讲解《桃花源记》中的难点词汇和短语。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3. 探讨《桃花源记》中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3.2 互动法1. 分组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

2. 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3 任务驱动法1. 设计相关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任务,让学生运用《桃花源记》中的词汇和句式。

2.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朗读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估1. 收集并评估学生提交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任务。

2.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4.3 期末考试评估1. 设计期末考试题目,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加深学生对文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文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记忆。

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故事的直观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故事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包括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介绍。

3. 准备小组讨论活动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桃花源记》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本节课将进行复习。

2. 复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重点关注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

3.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件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相关问题和小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活动,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5. 文学鉴赏与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进行总结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 分析文章的深层寓意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章的比喻、象征手法。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要求学生划记重要词语、句子,并进行简要注释。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四、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寓意和现实意义。

五、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进程1. 复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

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如“桃花源”象征理想社会等。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等。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方案1、阅读《中考指导》,研究去年中考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2 复习课文《桃花源记》的有关内容并探究本课考点。

3、找出与《桃花源记》有共同点的文章,对比阅读并仿照中考题的形式拟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明确中考文言文的考点㈠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评价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记诵积累的过程,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就以2012年的考题为例,看文言文从哪几个方面命题的?㈡、研究2012年中考题,探讨文言文考点。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考点,然后师出示投影:1、掌握文学常识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三、《桃花源记》考点探究㈠、文学常识1、请你说出本文作者、朝代、出处。

本文作者是代,选自《》师问: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

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基础闯关。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桃花源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桃花源记》全文、人物关系图、写作手法等;2. 学生准备《桃花源记》文本,以便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2)提问:《桃花源记》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桃花源记》,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3)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桃花源记》,巩固记忆;六、教学拓展:1. 比较《桃花源记》与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如《庄子》中的“桃花源”,《聊斋志异》中的“桃花扇”,分析其异同;2. 讨论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桃花源这样的理想境地,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和翻译《桃花源记》。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

2. 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3. 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之”、“乎”、“者”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桃花源记》中的奥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应用文言文词汇。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记忆。

3. 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完成一篇小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安排:1. 熟读《桃花源记》,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点。

2. 收集其他古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进行比较学习。

3. 写一篇小作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个类似《桃花源记》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词汇和语法点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朗读表现,评价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点的PPT或教案资料。

3. 小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和参考文献。

八、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之”、“乎”、“者”等。

2. 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3. 运用文言文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九、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和设计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教案——《桃花源记》2014.3.13.
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送你一把金钥匙:
1、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

2、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变能力。

3、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

4、瞄准中考要精练,文意分析巧联系。

一、导入
师: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桃花源记》考点探究
(一)文学常识
1、请你说出本文作者、朝代、出处。

本文作者是东晋代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2、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
(二)回顾课文内容
1、明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

(板书主要情节)(三)基础闯关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无论魏晋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②、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③、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4、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②、未果,寻病终③、渔人甚异之
5、重点实词: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黄发垂髫④、具答之⑤、咸来问讯⑥、延至其家
老师支你一招:通假字要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古今异义巧归纳词类活用记心中重点词语别放过
6、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7、译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文言特殊句式,老师帮大家归纳。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等)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四)课文内容及主旨
1、说一说桃源景色有怎样的特点?
景色优美:绿水长流,桃花夭夭,花片纷飞,嫩草芳香
环境平和、宁静、淡远(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2、桃源人宴请渔人的图片,想一想:这体现了桃源人怎样的民风?并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原话。

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原话:“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议一议:风景优美,环境宁和,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明确: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五)拓展延伸
陶渊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种淳朴安宁,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体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师小结:《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归隐田园的无悔;《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感受到了他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自得;《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泊情怀。

四、结束语: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也许六月的中考就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梦想。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无果而终,朝气蓬勃的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快马扬鞭,努力拼搏,朝着我们的理想桃源进发吧!最后衷心祝全体同学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