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师文化身份建构探究——以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观察为例

合集下载

英语学习与文化身份的探究

英语学习与文化身份的探究

英语学习与文化身份的探究作者:王宏燕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31期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英语学习和文化身份的关系。

从建构主义视角,以文化身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为切入点,结合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张家口四所高校英语教师学习英语后产生的变化。

本研究为张家口高校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供实证性材料。

关键词:文化身份;英语学习;英语教师语言学习不仅限于技能的获得,还可能伴随文化知识的拓展,以及一定程度上世界观,行为方式的变化,是一个有关“自我认同”,即“我是谁”的认识发展过程。

“自我认同”在外语学习领域较新且内涵多元。

建构主义认为它是人们探索追求和确认自己身份的建构过程。

本研究所述的文化身份,借用高一虹教授提出的概念一即学习者主体对与英语学习相联系的“我是谁”的认知,评价以及情感和行为倾向(高一虹,2013),主要涉及语言的使用,语言的态度,交际方式和价值观层面的选择。

当今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中,英语学习者怎样对待中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文化身份的变化,这是对学习者个人及文化发展建设很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认同的研究,Lambert提出了社会心理模式——有关双语发展和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自我认同的改变受二语的学习影响,产生附加性双语现象或削减性双语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的研究中,自我认同属于语言学习的“非语言结果”,侧重于文化归属。

20世纪90年代,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具有多元性,在交际中存在,由个体和社会环境互相协商产生。

其中还包含了话语的使用(DeFina,A,D.Schiffrin,&M.Bamberg,2006)。

代表人物Bonny Norton,关注语言学习和自我认同相互“建构”的过程,突出了语言与学习者自我认同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高一虹,2004)。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关系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是否积极。

非语言交际并不能够替代语言交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但却是一个必要的扶住教学手段,它能够更好的融洽师生关系,能够传递更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弥补有些语言上无法描述的事物或者感觉。

本文主要探析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课堂运用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1交际(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与人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分工合作的产物。

人类的交际语言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关系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是否积极。

不管是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这些过程的实施只为了得到更好的相互理解,能够更好的表达彼此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探析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课堂运用效果。

一、非语言交际运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内涵语言在社会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服务于交际。

而非语言交际则是利用其它的一些方式来表达一些情感,重在活动交流,例如表达对一个人的喜爱,可以通过为他抹去汗水这样的行动来表示。

相对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表达的感情更细致,更加实体化,非语言交际表达实际是将语言表达在相互活动中,是一种隐藏式的语言表达,没有语言表达的那么直白,但却更能深切体验到其中所表达的深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注重实际运用为主的教学方针。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必然要注重非语言交际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言传身教”的加强学生的实际英语使用能力。

论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已经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注意,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成果。

但是,我国与国外差距还很大,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行为英语教学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是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研究表明,语言交际仅仅传递35%的信息,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传递的。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特定的环境中,非语言交际能起到言语无法表达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1 非语言交际的内涵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很多,其中之一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非语言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语言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语言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

非语言交际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时间、场景等;同时,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颜色、气味、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

由此可见,除语言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语言交际。

2 非语言交际的类型非语言交际涵盖范围极广,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四大类。

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身体接触、女士优先的动作以及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如头部、面部、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是伴随、打断、或临时替代言语的有声行为,是人类其他交流方式的补充,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和无意的展示,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展示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如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多模态研究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多模态研究

125OCCUPATION2016 09基础教育P UBLIC C OURSE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多模态研究文/海 源 朱文明摘 要:本文基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模态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提出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并根据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模态,实现英语课堂有效互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 非言语交际 多模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行为不仅可以用语言进行,也可以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行为进行。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交际行为是呈多模态形式的。

一、理论基础1.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非言语交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势语、手势语、空间距离、副语言(语音语调、沉默等)、服饰等。

这些行为与语言行为互补,并且出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促进教学。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态是指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类别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生产媒介来实现。

而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符号模态进行交际的话语,除了语言还有非言语符号(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两者共同构建交际意义。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兴起,学者们在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指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会利用言语以外的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完成意义的构建。

因此单一模态的交际很少见,多模态交际则普遍存在。

Kress 和Van Leeuween 对语音语调、视觉图像、建筑等进行研究,并专门研究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模态符号对交际的影响,他们构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言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李战子,她研究了Kress 和Van Leeuween 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法,认为其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的理解。

胡壮麟以教师课堂PPT 为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多模态和如何构建意义的多模态。

张德禄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和教学模态选择原则,他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四个维度对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运用研究作者:陈慧卿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22期陈慧卿(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大丰224100)摘要:在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其能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融洽,师生相处更加和谐。

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非语言交际运用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非语言交际;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50;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31-01作者简介:陈慧卿(1973-),女,江苏大丰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方式,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发型、化妆等等。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的态度是不是积极。

非语言交际不能够替代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地位,但也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可以传递更加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弥补语言上难以传达的事物或者感觉。

一、注重直观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合理运用动作、表情和手势等,可以使具有文化差异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学生所领悟,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例如,Unit 5 Family life一课,教材中说:大卫在回忆家庭生活时,提到父母有时候给他一些礼物,送给他一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用得上的东西。

比如,刚开始学习打网球的时候,父母给他买了一副很好的网球拍。

他们有时候只给他买一些普通的衣服,也常常对他的要求说不。

他说,只想获得而不想付出是不对的。

然后,英语老师可以声形并茂地朗读这一段话:My parents give me presents sometimes. They usually give me something useful. For example,when I began to learn tennis,they bought me a good racket. They only buy me simple clothes,and they often say “no”when I ask for things. They say it’s had to expect things for nothing.根据这段话的内容,英语老师应当在朗读过程中采用比较欢快的语调和手势来表现孩子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带动起学生课堂气氛,在这段话的后半段部分应当用较为低沉的声音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研究

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研究

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研究作者:李文灏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2期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花园小学(225200)李文灏[摘要]当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很多教师将非语言行为简单地认为是身体动作、神情姿态以及语音调节等方面的内容,但是非语言行为并不是这些简单行为的运用,而是需要教师能够利用非语言行为营造出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威严以及教师的风采,这对教师的授课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师行为;非语言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06-0057-01英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累积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了解得不够透彻,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只停留在动作、神情以及语调等表现上。

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通过非语言行为、课堂内容和教学氛围的融合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当前英语教师非语言行为使用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的认识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使用非语言行为,但是这些非语言行为没有针对性,而且呈现多样化,与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设计缺乏联系性,这种随意的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难以得到学生的有效回应。

有的教师在非语言行为运用时,还会出现多种非语言行为并用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困惑。

2.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不匹配非语言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的辅助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在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时会出现非语言行为与语言不符的情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进而影响非语言行为的教学效果。

3.非语言行为变化的幅度不合理在新课的讲授中教师最喜欢使用非语言行为,但是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的动作就已经改变,教师语速过快,往往在一个动作还没做完时就进行下一个动作,失去了非语言行为的实际意义。

优秀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及其话语特征的研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视角

优秀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及其话语特征的研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视角

话语 或教 9币角色 置于理 论框 架 下进行 分析 ,对 题 为 :(1)优秀大 学英语教 9币的课 堂话语具 有哪
于教 师的不 同角 色类 型在课 堂话 语上 的表 征等 些特征? (2)这 些特征体现 了什 么教 师角色? (3)
方 面没有 给 予足够 细致 的剖析 ,且 国外 相 关研 教师的课堂话语 是如何形塑教 师角色 的?
优秀外语教 师课堂角色及其 话 语特征 的研 究
社会文 化活 动理论 的视角
王 艳 (北京外国语 大学,北京)
摘 要 :本文以社会 文化活动理论 为分析 框架 ,以北京 某高校 的七位优 秀大学英语教 师 为研 究 对 象。采用质 性研 究方法,辅 之 以学生 问卷调 查的统计 ,探 究教 师利 用话语 中介 与活 动 系统 中间因 素 的相互作 用 ,分析教 师话语 形 塑教 师 角 色的机 制 。研 究发现 ,优 秀教 师综合运 用话语 的 多种功 能,促 成教 师角 色 目标 的实现 。优 秀教 师能够利 用话 语 中介 实现 不 同的教 学行 为 ,发挥传 受者 、促 进者、 咨询者 及管理 者等 多元化 角 色作 用,并成 为促进 学生 学习以及 多方 面发展的重要 中介者 。
教 学行 为 的关系 的探讨 还不 够 ,深 入的解 释性 论模型 为参照 。
与描 述 性研 究不 足 。虽然 有研 究者试 图将 教 师
2.2研 究 问题
的课 堂 话语 与教 师角色 联 系起来 开 展探 索性的
本研 究的主要 问题是 :优秀大学英语教 师的
研 究 ,但研 究大 多理论 支撑 不 足 ,未 能将 教 师 不 同课堂角色体 现出什么课堂话语特征?其子 问
国 内外 学界对 教 师课堂 角色 的研 究 多集 中 导 。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 中的英语课堂教学总体上是一个 由师

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

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

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岳婷婷【摘要】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者探索英语教学的重要论题。

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以及研究视角多维度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研究的不足,并指出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英语教师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6(016)009【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研究述评【作者】岳婷婷【作者单位】030051,山西太原,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对于教师身份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许多学者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方面的研究,如对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探索。

而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教师身份的动态建构,考虑更多的是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建构多重身份,以提高教学效率。

由此,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

随着身份建构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不再局限于过去研究的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等角度,而是将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作为新的切入点来研究英语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活动中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我国学者关注更多的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建构现象,且研究对象多为大学和高中英语教师。

徐敏和陈新仁(2015)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身份建构的类型和语用策略。

王卓和白雪芳(2015)则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的意义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此外,刘筑湘(2014)以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的五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开始选择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网络教学也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网络教学(或在线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曙望张本惠(1.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中国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是其固有中国文化再现过程和认同英语文化建构过程的统一。

固有文化中的长期取向使其习惯传统型座位排列方式以示教师威严、注意身姿端正以身作则;认同的个体取向既使他们张扬自己身势动作、副语言和外貌装饰的个性,又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出于小权力距离观的认同,他们喜好模块型座位排列方式。

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在英语课堂表现显著,有助于确立他们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文化身份;建构;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242-03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身份(Identity)”概念的延伸,历来有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视角,前者认为文化身份是稳定的、不变的存在;后者认为文化身份是流动的、建构的过程[1]。

无论视角如何,其塑造力量都是文化,即“一种符号、意义和行为规范的体系,是一个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想和所感”[2]。

当同一文化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认同感(Cultural Identification)时,便具有了同一文化身份,因而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所言、所行、所想和所感”。

本文关注英语教师的课堂“所行”,通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四学年(2007-2011)的课堂观察,并同期对比非英语教师和外教的课堂“所行”,运用霍夫斯泰德-邦德价值观维度(Hofstede-Bond Value Dimensions)①分析他们的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发现英语教师同时认同汉、英两种价值观体系,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即中国文化的固有身份和西方文化的建构身份。

本观察涉及37名教师,其中16名为英语教师、17名为非英语教师,4名为美、英和加拿大籍英语教师,同一教师开设不同门次课程,计作一人。

一、英语教师固有中国文化身份的再现文化身份的本质主义定义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3],英国文化研究集大成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据此,英语教师和非英语教师共享中国文化,因而具备同一中国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4]。

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身份可从其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所反映的长期价值观取向得到印证。

长期-短期取向(Long-term vs. 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是霍夫斯泰德-邦德价值观维度中专门描述中国文化的维度,指人们是否崇尚节俭,是否追求生活的稳定以及是否遵循传统等。

中国以253的长期指数值[5]高居榜首,表明中国文化注重长期取向和长期目标,追求稳定,遵循传统,落实在教学上就是认可教师的尊崇地位和模范作用。

英语教师对教师尊崇地位的认可反映在他们习惯传统型座位排列方式(the Traditional Arrangement)和较长时间的课堂串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地位紧随“天、地、君、亲”之后,自古就尊贵显赫。

传统型座位排列方式将教师讲桌高高置于讲台之上,且与学生座位遥遥相对,学生虽可自由落座,但上课时都须面朝教师安静听讲。

英语教师习惯此种座位排列方式,串讲时站在高高的讲台中央,提问时也习惯站在讲台上或游走于讲台附近,接受学生的注目和尊重,自然是众人景仰的焦点。

英语教师的课堂串讲时间虽因课程性质而不同,但观察发现,至少都在总学时的2/3以上,多数时候,他们独占讲坛滔滔不绝,其独享尊崇的教师地位不言自现。

英语教师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则体现在课堂时间的利用(Chronemics)、身势和动作(Kinesics)及体触(Touch)等方面。

自孔子倡导教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理念就延续至今。

以到堂时间为例,观察发现,中国教师都有提前5-10分钟到堂的习惯,而且听铃上课,非常准时,偶尔踩着铃声到堂也会微笑致歉。

“身教重于言教”,英语教师以自身课堂非语言行为树立了良好时间观念的典范。

此外,他们的身势和动作也践行着“身正为范”的理念。

“身正”的字面含义即为身体端正,如观察所见,英语教师上课时大都举止端庄,行为稳重,表现出与外教极大的不同。

以“身势变化”为例,他们多数时候站在讲桌后讲课,有时也站在学生中间,需要坐下时一定会坐在椅子上或凳子上,且坐姿端正,不会像外教那样或站在讲桌后、或倚在讲桌一侧,更不会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

本次观察未见异性师生间发生拍肩、拍背等课堂体触行为,毕竟,面对成人学生,此举有违“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

总之,英语教师以自身的课堂非语言行为实践着“师者,人之模范也”的职业要求,再现其固有的中国文化身份。

二、英语教师认同英语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本质主义不同,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身份“始终处于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不是相对“完成了的”,而是在不断地被建构、修改和完善[6]。

在共同具备的中国文化身份之外,英语教师和非英语教师“还有一些深刻和重要的差异点,它们构成了‘真正的现在的我们’”[7],使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呈现出异于非英语教师的独有特点。

(一)个体取向的建构资源个体取向是衡量个人与集体关系疏密程度的个体-集体取向维度中的一端,美国以200的个体指数值[10]高居榜首,表明以其为代表的英语文化强调自我,注重个人独立、个人成就、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等。

个体取向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近体距离(Proxemics)、外貌装束(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Artifacts)、身势和动作及副语言(Paralanguage)均有显著影响。

个体取向使英语教师的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个性张扬。

与非英语教师相比,他们身势多变,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以手部位置为例,非英语教师上课时通常一手垂于身侧、一手横放腰间或双臂自然横置腰部,位置比较隐蔽,但英语教师大多双手置于腰部或以上位置,甚至上举至胸前,做起动作来更加明显,有时双手抱胸,有时双手插入裤兜,更具个人魅力。

就面部表情而言,英语教师大都表情生动,一颦一笑均配合着教学内容的传递;非英语教师则大多神情庄重,喜怒不形于色。

他们的副语言也富于变化,由于模仿英语的语音语调、使用英语的拟声词和语气词,英语教师的语速普遍较快,发音也更清晰,与外教更加相似。

外貌和装饰及个人用品使用是英语教师彰显个人魅力的显著标志,多数女性英语教师带妆上课,服装更换频繁,且与发型、配饰统一,学生有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香水味。

更多近视的女性英语教师使用隐形眼镜,以突出其女性魅力;有的英语教师还在多媒体课上现场录入板书内容,大屏幕显示其娴熟的打字技巧令学生惊叹不已。

个体取向也同时使得英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个体。

相对而言,他们的课堂互动时间较长,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每日演讲以及汇报呈现等等,往往互动过后还给予点评;即便是常见的课堂提问,英语教师通常也会给予回答困难的学生二次机会,而且会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将问题复述一遍。

副语言也能反映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虽然上课时声音通常不及非英语教师洪亮,但能保证学生听见,使用话筒时也不会将音量开得过大而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个体取向还使其尊重学生隐私,上课时,英语教师一般习惯与学生保持适当体距,尤其是监考时,他们大多在学生座位间慢步移动,与学生的近体距离时远时近,不会长久站立在某一学生身旁,更不会弯腰盯着他们的试卷,也极少与学生发生体触,因为依照个体取向,上述行为都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应当设法避免。

(二)小权力距离观的建构资源权力距离是衡量人们接受权力不平等状况的程度。

美国的权力距离指数为-90[11],信奉小权力距离观,认为人生而平等,权力只不过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而设立的不同社会角色,上下级之间关系平等。

受小权力距离观影响,英语教师虽然习惯自身的焦点地位,但遇有互动教学环节,他们往往也主动放弃自己的专属领地,邀请相关学生登上讲台主导这一时段的教学;遇有小组讨论,他们往往要求前排学生转身面对后排同学,前后各两名学生组成4人小组展开面对面讨论,将传统型座位排列方式变成模块型(the Modular Arrangement)。

只要课堂座位排列方式有利于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正面注视或侧身甚至背对自己,他们的权力距离观与外教更为相似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只是其中的不同角色,只要利于教学,教师的焦点地位是可以放弃的。

三、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重构文化身份既是一个拥有多种资源、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固有文化也应是其建构资源之一,因而,“文化身份兼具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流变性”[12],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实际是其固有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和认同英语文化建构过程的统一体。

双重文化身份不仅意味着英语教师的交际行为同时受中、英两种价值观影响,更意味着上述两种价值观体系在其文化身份中得到重构和整合,使英语教师游走在中、英两种文化之间,因而他们的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呈现出中庸态势,如他们的身势动作比非英语教师丰富但比外教含蓄,座位排列同时喜好传统型和模块型,与学生的近体距离及师生间互动时间介于非英语教师和外教之间,课堂副语言比非英语教师生动但不及外教富有表现力,装束打扮及个人用品使用比非英语教师张扬但比外教内敛。

值得指出的是,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并不总是维持在中庸态势,有时偏向中国文化,有时偏向英语文化,视具体环境而定。

尽管文化身份“在群体成员身上的显性有强弱之分”[13],但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在英语课堂表现显著。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此时英语教师一边教授英语语言,一边传播英语文化,此时对英语文化的认同(identification)比在其他任何环境都要强烈,所建构的英语文化身份更加张扬,其双重文化身份也就愈加显著。

又由于中国英语课堂处于更为广大的中国文化环境之中,英语教师应认同更多的英语文化才能平衡其双重文化身份中的固有中国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以其固有的中国文化和认同的英语文化为建构资源,在英语课堂表现显著。

双重文化身份有助于确立英语教师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角色作用。

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英语文化建构,展现更强的英语文化身份,才能拓宽异域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输入渠道,以利学生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注释:①霍夫斯泰德-邦德价值观维度主要描述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取向。

本文选取美国为英语文化代表。

由于中美两国的“男性-女性取向(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指数接近,分别为84和63以及-87和-155,彼此间差异不甚显著,故相关文化分析不涉及此二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