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3课时

合集下载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自贡市第十四中学校钟建鲲一、教学依据1、课标分析: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学情分析:地球、地图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讲授,经纬线学生不太熟悉,本节课要求学生识记重要经纬线经过的海陆分布、重要国家、地形区、河流、湖泊等地理事物,容量大,空间观念强,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3.评价任务:运用地图和资料准确识记重要经纬线经过的海陆分布、重要国家、地形区、河流、湖泊等地理事物。

二、课堂设计学科地理领域与课题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课型新授学习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准确识记重要经纬线经过的海陆分布、重要国家、地形区、河流、湖泊等地理事物。

学习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活动内容活动规则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5分钟)以地图为载体复旧迎新,明确目标课前复习上节课洋和海、海峡、海湾等内容,为学生创设氛围。

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

活动一(35分钟)重要经纬线(约16条)经过的地理事物活动规则:看图抢答。

1.能够熟练识记重要经纬线经过的陆地、海洋、重要国家和主要地形区、河湖泊及交通要道+1分。

2.抢答是声音洪亮、吐词清楚+2分。

3.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并准确说出修改答案+2分通过地图和资料,使学生能够准确识记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熟练掌握地图知识。

板书设计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三、重要经纬线与大洲大洋的关系1.重要纬线经过的海陆分布、重要国家、重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及重要交通要道。

2.重要经线经过的海陆分布、重要国家、重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及重要交通要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3.2海水的性质(第3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3.2海水的性质(第3课时)

260C


寒流 暖流
240C 流C 流D
220C
问题三:洋流的成因
三大 因素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⑴盛行风 ⑵陆地形状 ⑶地转偏向力
②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北海渔场



秘 鲁 渔 场
哥伦布
③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①加 那
②利 北赤道暖流寒

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航行沿①线用了37天, 1493年第二次航行沿②线只用了20天,②线 比①线远,但少用了17天的时间,为什么呢?
二、潮汐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 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 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 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 生的周期性运动。
太阳、月球和地球大 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时, 月球引潮力和太阳的 引潮力叠加在一起, 形成大潮。(如图a)
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形 成直角时,月球和太阳 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 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 就小,形成小潮。(如 图b)
思考:
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6月6日(农历闰四月 十六)这一天?
6月6日是农历十六,日地月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 大潮。潮水涨的最高,落的最低。海军在夜晚潮水水 位最低时先登陆,爆破、破坏障碍物;陆军在潮水水 位最高时隐蔽登陆,减少了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 空军可利用明亮的月光识别地面目标。
三、洋 流
海水的运动
思考
诺曼底登陆为什 么选择在6月6日 (农历闰四月初 六)这一天?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生产实践了解海浪的形式、潮汐的特点,掌握海 浪和潮汐产生的影响。 2.了解洋流的分类 3.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用综合分析 的观点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3讲 陆地和海洋 第3课时

第3讲 陆地和海洋 第3课时
3、水系:五大湖(淡水湖)、密西西比河,水运发达。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深受地形影响。
【合作探究】
分析北美洲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
思考:分析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广阔的原因?
①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位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大。
②地形为槽型结构,山脉平原高原纵列分布。
高中部高二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
个性添加
日期
班级
周次
1
教学目标
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描述北美洲、南美洲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
重点
探讨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
难点
探讨自受巴西高原阻挡,此处位于迎风坡,降水充沛;
③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思考4:南美洲南端东西两侧气候差异的原因?
差异:南美洲南端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表现为降水差异。
原因:该地位于西风带,盛行西风由太平洋洋面吹来,携带大量的水汽,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西侧为迎风坡,地形雨丰富,东侧为背风坡(雨影区),降水稀少。
②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平原向东开口,利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携带大西洋水汽深入内陆,气候湿热。
思考2:描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①狭长状分布;
②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比同纬度地区南北跨度大,向北延伸。
形成原因:
①安第斯山脉以西至大西洋的沿海地区面积小,呈南北向狭长状。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山脉东西两侧气流难以交换。因此,山脉西侧形成狭长状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

陆地和海洋教案

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人大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读图,了解地球的海陆面貌及比例.⑵通过读图,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3)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教学难点】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教学方法】读图、启发、探究、讨论、提问【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人是谁?(杨利伟)世界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人是谁(加加林)师:他们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生:陆地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二)新课讲解活动1、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思考地球上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科学家已经推算出地球71%为海洋,29%为陆地,也就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过渡句:那海洋和陆地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呢?活动2、多媒体播放“南、北半球图”回答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陆地集中分布那个半球?海洋集中分布在那个把半球?3、北极地区是陆地还是海洋?南极地区?多媒体播放“东、西半球图”回答1、陆地集中分布那个半球?2、海洋集中分布在那个把半球?过渡句:海洋和陆地又是如何划分的呢?活动3、多媒体播放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上的地理名词1、大陆2、半岛3、岛屿4、海5、海峡6、洋、7、大洲师生共同总结:图片展示上面的地理名词。

过渡句: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认识七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有:亚、非、欧、大洋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有:南、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有: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非、南美洲、大洋洲过渡句:为了便于记忆,七大洲的轮廓都接近什么样的几何图形?活动4、(学生先说,老师总结)大部分是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比较稳定,过渡句: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七大洲的大小呢?活动5、看图得出结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课时所学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的“第三节海陆变迁” ;依据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时内容包括“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

本节是第二节《海陆分布》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点】1.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橘子、小刀、书本、木棍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遵循地理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打下良好基础,重点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模拟实验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活动,完成学习内容,并注重实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系、海洋的形成,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等高线地形图
相对高度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反应地势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等深线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标题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地震、火山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的手机、漫画演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方法。
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第四节人类与海洋
标题
人类与海洋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强烈的海洋权益、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光靠教材资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过程中逐渐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知道海洋能给人类提供资源和空间,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也会对海洋造成破坏,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识,意识到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课时《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与海陆变迁》课本知识梳理PPT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课时《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与海陆变迁》课本知识梳理PPT课件

核心考点聚焦
考点三 海陆变迁
(1)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A欧亚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 块和F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核心考点聚焦
考点三 海陆变迁
2.地理现象与地形形成
核心考点聚焦
考点三 海陆变迁
2.大陆漂移假说 (1)假说的提出: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主要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要证据: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动物的相似性;南极洲大陆发现大量的煤田。 【名师点睛】
四大洋面积的大小可记为“太、大、印、北”
核心考点聚焦
考点一 海陆分布
重难突破 1.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 (1)从下图中A点出发,沿着图中箭头,按序号顺序,从第一个箭头到第十二个箭头。这样,五个大洲的具体 轮廓一笔画出。然后填充上大洋洲和最南端的南极洲(如图a)。 (2)在作好的轮廓图上填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如图b)。 (3)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及0°经线和180°经线,大致确定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如图b)。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课时《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与海陆 变迁》课本知识梳理PPT课件
核心考点聚焦
考点一 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比例: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2)海陆分布特点: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世界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东、西半球的

《陆地和海洋》教案:认识世界地理

《陆地和海洋》教案:认识世界地理

陆地和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我们生命和生存的基础。

我们身处在这个大地球的表面,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地理环境,认识我们所处的地方的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因此,教育我们对世界地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陆地和海洋》这个教案编写的初衷。

一、教案设计路1、教学目标本次授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特征,我们的地球在不断地演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洋、陆地、河流、山脉和阴暗的洞穴等都是地球环境中的界限和特征。

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地理现象和特征,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常识和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形态:地球的形态、地球的构成、地球的地表结构。

(2)地球的分布特征: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自然景观、地理界线。

(3)陆地和海洋:陆地的特征、海洋的特征、陆地和海洋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应该具备学科知识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而具体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互动法:教师通过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度。

(3)实践法: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1、地球的基本构成及其形态地球是一颗直径约12,742公里的天体,被广泛称为“蓝色星球”,其主要由内部和外部组成,内部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而外部则主要由大气层和生态圈组成,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呈现出一种椭球体的形态。

因此,地球的形态和构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基础。

2、地球的分布特征地球是一颗自转和公转的天体,它的气候、天气和环境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气候带的划分、自然景观的特征和地理界限的判断,是人类对于大自然认知和把握的最基本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示意图
渔场是怎样形成的?
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大陆架海区
浮游生物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繁生,饵
场 的 暖寒流交汇处 形 成 上升流海区
海水发生搅动 底层海水上泛
表层养 分丰富
料丰富 渔场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自然资源丰富,是近海主要渔场和海底油田分布区域。
3. 活跃的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两类,张裂拉伸的是 生长 边界,碰撞挤压的是 消亡 边界。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地表形态
裂谷或海洋 海岭
1、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地 表 形 态 裂谷或海洋 海岭
东 红海 非 大 裂 谷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大 西 洋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平原
海拔 较低,一般小于200米。 特征 地面平坦、广阔。
200米 海平面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亚马孙平原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丘陵
海拔 一般在200米——500米之间 特征 起伏和缓。
(3)海岸线较平直
120ºE
东条黄 中片绿 西片黄
150ºE
(1)地形以高原 为主;
(2)冰雪大陆, 世界平均海拔最 高大洲。
(3)海岸线较平直
冰雪高原
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同特点 地形比较
单一
分东中西 三部分
大洲 欧洲 非洲 南极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落基山脉
科 迪 勒 拉 山 安第斯山脉 系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高原
海拔 较高。 特征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
边缘陡峻。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盆地
海拔 无标准 特征 四周高,中间低。
阿尔卑斯山脉
03 四大洋及重要的海峡、海湾、运河
04
七大洲、四大洋及岛屿、海峡等 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06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1、有关大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欧洲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 B.亚洲中部低、四周高,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中部高、四周低
C.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 D.南北美洲的地形东部高山、西部高原、中部平原 大洋洲
1、地形以XX为主;X地形 主要分布在X方位;
2、地势X高X低,地势起 伏大/小;
3、如果临海,需描述海 岸线平直/曲折;
(多半岛、岛屿、海湾,利于建港)
4、特殊地貌(自然要素 地貌/特殊地貌)。
(1)地形复
180
杂多样,高原、
°
山地面积广
(约占¾);
(2)地势 中部高、四 周低,地势 起伏大;
60ºE
(3)海岸 线曲折,轮 廓破碎,东、 南多岛屿
色种多 中褐边绿
色种单一,绿色为主
(1)地形以平原、 山地为主,平原主 要分布在中部,山 地主要分布在北部 和南部;
(2)地势南北高,
中间低,起伏较小,
世界平均海拔最低
的大洲;
40ºN
(3)海岸线最为 弯曲的大洲。

60ºE 20°E
(1)地形以高原为主, 有“高原大陆”之称;
区域地理
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3课时
目标要求
01 全球海陆分布状况
02 七大洲及重要的半岛、岛屿、群岛
03 四大洋及重要的海峡、海湾、运河
04
七大洲、四大洋及岛屿、海峡等 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06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海盆 B.海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 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海盆 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海盆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5—6题。
B 5.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6.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
大洋洲
地形复杂 亚洲
地形类型 平原为主
高原为主 高原为主
西山地,中平 原,东高原
西高原,中平 原,东山地 类型多样
地势 平均海拔最低 东南高西北低 平均海拔最高
东、西部高, 中部低
海岸线
海岸线最为弯曲,多半岛 海岸线最为平直 海岸线较平直
东北部海岸线最为曲折 海岸线较平直
海岸线较平直
中高周低 海岸线曲折,东南部多岛屿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陆陆相撞
褶皱山系
(2)板块相撞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洋陆相撞
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消亡边界) 如:东亚海沟---岛弧链、科迪勒拉山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
目标要求
01 全球海陆分布状况
02 七大洲及重要的半岛、岛屿、群岛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海岸线最为平直的 大洲,少岛屿和半岛。
(4)东部有东非大裂谷。
褐色和黄色 为主,褐色 主要集中在 东南部

20°E
(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 主,呈南北纵列分布:西 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 高原山地;
(2)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3)东北部海岸线最为曲折。
西褐中绿东黄, 纵列分布
120ºW
80ºW
(1)地形以山地、高原、 平原为主,呈三部分分布: 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 相间分布
(2)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3)海岸线较平直
西侧褐色绵长 东侧黄绿间隔
80ºW
40ºW
澳大利亚
(1)地形以高原为 主,呈三部分分布: 西部高原 、中部平原、 东部山地
(2)地势东、西部高, 中部低
位于( D)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下图是各大陆的面积与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
D 2、X大陆是( )
A.非洲大陆 B.北美大陆 C.南美大陆 D.南极大陆
B 3、Y大陆是 ( )
A.亚欧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北美大陆 D.南美大陆
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C 4、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海底地形示意图
深达11034米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自然资源丰富,是近海主要渔场和海底油田分布区域。 又称海盆,是海洋底部的 低平地带,有锰结核分布
海 岭
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是由地幔物质(岩浆) 喷出海底堆积而形成,下一次喷发的岩浆 会把上一次的物质向两侧推移。故海岭是 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其岩石年龄最年轻。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大地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海岭
• 第二大洋(约1/4), • 形如“S”
1、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①陆与陆相撞
②洋与陆相撞
①陆与陆相撞
消亡边界
地表形态 褶皱山脉
亚欧板块和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
②洋与陆相撞
消亡边界
地表形态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①洋与陆相撞
消亡边界
地表形态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①洋与陆相撞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地表形态
海沟、岛弧链 或海岸山脉
菲律宾群岛
①洋与陆相撞
消亡边界
地表形态
海沟、岛弧链 或海岸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 板块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 板块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海岭)
多火山地震
海底地形示意图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2)海底地形
大洲和大洋
06 板块构造学说
➢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海岭、海沟等构造 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地运动着。
思考:板块 运动会对地 表形态产生 怎样的影响 呢?
1. 几乎全部为大洋的板块是__太__平__洋__板块。 2.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__印__度__洋__板块。
500米
海平面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山地
海拔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特征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山脉
成行列的群山,山 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 伸,形成脉络。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山系
一般由同一造山运动形成的, 并沿一定走向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 山脉的总体。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刚果盆地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亚马孙平原
安第斯山脉
05 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有五种基本的形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七大洲地形特征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 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以提高地图的直观性和清晰度。
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特征描述 答题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