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物质的转化》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物质的转化教案

物质的转化教案物质的转化教案引言:物质的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它涉及到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教案将围绕物质的转化展开,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转化过程。
一、物质的转化概述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物质会转变为新的物质,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理解自然界和应用化学的基础。
二、物质的转化类型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最常见的物质转化形式之一。
它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通过实例和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他们对物质转化的理解。
2. 相变相变是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下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蒸发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相变的过程,让他们对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转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物质的转化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转化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实验的示例: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试管、试管架等。
步骤:- 将盐酸倒入一个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 当试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了解酸和碱在反应中的转化。
2. 金属与酸反应实验材料:锌片、稀盐酸、试管、试管架等。
步骤:- 将一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 观察试管中气泡的产生和锌片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气泡的现象,了解金属在酸中的转化。
四、物质的转化应用物质的转化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也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物质的转化》PPT课件(第2课时)

自然界中自有然现界成中的没单有质现铁成吗的?单质铁
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的
赤铁矿
方铅矿
孔雀石
二、金属的冶炼
1、定义: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叫金属的冶炼。
2、常用方法: (1)还原法 碳等还原剂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碳等还原剂 能夺取金属氧化物的氧,得到游离态的金属。 (2)置换法 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质材料与材料利用
第五节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2.知道金属的冶炼
一、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铁和硫的反应
①取少量铁粉放在白纸上,再取少量硫黄与铁粉混合。 ②用磁铁接近混合物,你看到什么现象: 铁粉被磁铁吸出 。
③将混合物放进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现象? 发出光,有热量,生成产生黑色固体 ④将生成物倒在白纸上,观察生成物的外观; 再用磁铁靠近生成物,磁铁能否吸引生成物?
(2)置换法
高温
3、常用还原剂: C+2CuO == 2Cu+CO2
高温
3CO+Fe2O3 == 2Fe+3CO2
CO+CuO == Cu+CO2
H2+CuO == Cu+H2O
谢谢观看!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C、 CO、 H2
还原法——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高温
3CO+Fe2O3 == 2Fe+3CO2
为什么用点燃的方法除尾气?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 CO+CuO == Cu+CO2
CO有毒性,所以要除去;点燃CO,生成CO2。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89dbeb5359eef8c75ebfb30d.png)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2课时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冶炼的两种基本方法还原法和置换法。
(2)说出三种能还原氧化铜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并能说出每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时要注意的事项。
(3)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法,并会正确处理有毒尾气。
2.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操作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反应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这一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介绍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难点:化合态金属变成游离态金属的可选方法以及方法优劣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氢气发生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玻璃弯管,橡皮塞,火柴,稀硫酸,锌,澄清石灰水,铁铜铝等金属和对应的金属矿石。
五、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2课时主要的内容金属的冶炼。
这节课的内容是为物质转化规律的铺垫。
金属冶炼的化学反应其实就是还原反应,是金属氧化反应的逆向过程,利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单质金属,这些化学变化需要学生实际观察,而且要主动参与,所以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
先介绍碳还原氧化铜,然后深入介绍试管内同时发生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变化,然后验证一氧化碳也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需要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介绍氢气具有还原性,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利用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授课过程中,而不是做一个实验的旁观者。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铁、铜、铅、铝等多种金属,问学生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质金属?然后拿出相应的金属矿石,介绍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从金属矿石中提炼的。
九年级科学 (物质转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教案

某某省华盛达外语学校九年级科学《物质转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某某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第2课时(第49~50页)。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学会实验室冶炼金属的方法,了解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②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⑵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②学会实验尾气的处理、密闭固体加热装置的安装;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理,培养学生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②通过对金属冶炼的学习,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氢气还原氧化铜②教学难点:氧化铜与氢气、碳、一氧化碳等还原剂共热制取铜。
【教学准备】孔雀石、木炭、氧化铜、药匙、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石灰水、制取氢气的装置。
【设计说明】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一类物质,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实在前一章中酸碱盐的学习就是依据同一类物质的性质相似这一规律来研究的,本章中,除了归纳某一类物质的的通性外,还要探索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问题。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反应不全面,所以反应规律的推出证据不够充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孔雀石加热得到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以及碳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实验。
规律的得出和性质的展示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证据,得出结论,而不是仅仅机械地完成操作步骤。
金属的冶炼是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在工业上的实际应用。
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氧,而使其还原成金属单质。
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碳和氢气,在反应过程中,这些物质夺得氧而被氧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如陨石中的陨铁),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5节物质的转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学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有关制取物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互相之间的转化,如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过程。
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实验:硫磺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1)硫磺是一种黄色粉状固体;(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4)都生成一种有毒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实验结论:说明非金属能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铁粉与硫磺的反应。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四、金属的冶炼1、提问。
(1)你知道从金属矿物中提炼金属,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关键的一步是什么?(2)要将化合态的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有哪些方法?其实质是什么?2、金属矿物的冶炼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的化学方法的实质。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4、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举例讲解:不活泼的金属汞和银的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单质和氧气;较活泼的金属如铁等和不活泼金属铜的氧化物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需用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铝)来还原;活泼金属如钠、铝等氧化物非常稳定,加热或热还原剂均无法使其分解,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即电解法使其氯化物、氧化物还原。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九年级科学上册 2.5 物质的转化教案2 (新版)浙教版

2.5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掌握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无机物间内在的、最基本的、典型的变化规律2.能应用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可行方法。
二、过程方法1.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
2.通过建构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在本节的前几课时中也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转化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将知识串成一条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物质之间的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难点: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运用物质转化规律指导物质制取的可能途径。
讲授新课板书: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游戏一:规则:1、第一个人出牌后,第二个人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转化而来,第三个出的牌必须能由第二个人出的牌中物质转化而来,依次类推。
(即:后一张牌中物质由前一张牌中物质转化而来)2、每一个人出的牌中物质类别要不一样,但必须都含有同一种元素。
第一个游戏我们来玩一下扑克牌接龙。
请大家看一下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师生共同玩牌先教师出“钙”,然后让学生出牌,并说说两个物质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以及物质类别师:通过刚才的“接龙”,同学们发现了物质之间怎么的转化规律师:我们还学过哪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都符合这样的转化规律回忆、思考、归纳举例:Na→Na2O →NaOH→Na2CO3碱性氧化物+水--→碱只适用于可溶性的氧化物通过游戏让学生回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加强对物质转化规律的理解师:如果我出“C”,你们又将如何出牌呢?师:通过这个“接龙”,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师::我们还学过哪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回忆、思考、归纳举例:S→SO2→H2SO3→Na2SO3继续通过游戏让学生回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加强对物质转化规律的理解游戏二:规则:组长出一张牌,其他组员的牌能和这张牌反应的可以出(用线将反应物连接),不能反应的不可以出(放在边上)。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转化 第2课时(教案)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章三学科科学年级九学习目标1.掌握单质、氧化物、酸或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2.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举出生活中常见物质转化的例子,能说出物质之间转化的一些规律。
3.拓展物质形成盐的转化方法。
重点单质、氧化物、酸或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酸雨吗?它会造成哪些危害?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酸雨的形成过程就包含着物质的转化。
谈对酸雨的了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活动:酸雨形成的模拟实验燃烧匙里放入硫粉,加热,直到燃烧,然后把燃着的硫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观察现象。
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实验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现象:刺激性气味】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分步实验你还知道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吗?【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然后立即向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从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酸雨就是天上下的酸。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pH值小于5.6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时叫酸雾。
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在燃烧含有硫、氮等的煤或石油产品时,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水吸收生成了亚硫酸。
同样,氮被氧化成氮氧化物,被水吸收也会生成相应的酸,这也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我们观察图片: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布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产生酸雨的城市已经非常多了。
我们再观察图片:2011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南方的酸雨情况严重。
那么酸雨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观看视频:空中死神——酸雨了解酸雨及酸雨的形成观察图片,分析拓展酸雪等分析通过视频了解酸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你知道吗?【影响农作物生长、腐蚀金属、影响人体健康、破坏森林、腐蚀文物雕塑等。
物质的转化教案

物质的转化教案物质的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举例说明物质的转化现象。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理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产物的概念。
3.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掌握物质的转化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了解物质的转化现象,理解反应物和产物的概念。
2.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2.掌握物质的转化实验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物质的转化现象:学生们是否见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答,教师辅导补充,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物质的转化。
2.展示与讨论(10分钟)展示几个常见的物质转化实验,如铁的生锈、燃烧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有什么变化?(2)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物质转化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归纳,确保学生对物质的转化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3.理论探讨(15分钟)通过讨论和解释示例,向学生阐述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反应物和产物的概念,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配对练习,将几个常见的物质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配对。
4.实验操作(25分钟)选择一个简单明了的物质转化实验,如小苏打和醋的反应。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
5.实验总结与归纳(15分钟)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物质转化?(2)化学方程式如何表示这个转化过程?(3)反应物和产物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4)实验中用到的材料和器材有什么作用?(5)通过本次实验你学到了什么?6.拓展与展望(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其他常见的物质转化实验,如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物质的转化
【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
【主题】第五节物质的转化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属的冶炼的方法,特别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
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的演示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化学实验操作中可能的危险体会化学实验操作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二氧化硫有毒尾气的处理培养环保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
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
2.难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
掌握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了解某些金属的冶炼历史和工艺过程。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有现成的单质铁吗?
1.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的。
2.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即单质)的形式存在。
(图片介绍)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回答,教师给予协助。
(二)新课教学
金属冶炼
1.定义;
2.常用方法。
(课本阅读,教师分析)
实验一:木炭还原氧化铜(A层次可以补充实验,B层次视频介绍)
注意事项
1将干燥的氧化铜和碳研磨成粉末,以5:1的比例均匀混合;
2、在实验装置中用较高的温度加热较长的时间;
3、将尾气用澄清石灰水处理。
教师提问
1.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移去盛有石灰水的烧杯,后移去酒精灯?
2.其他的一些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本问题1是重点,但在八年级氧气的制取中,学生有涉及,所以对于他们不算困难)
(三)层层深入
过渡:我们知道木炭可以还原氧化铜,还有什么可以还原氧化铜呢?(再次引出
CO)
还原反应、还原性、还原剂等概念,提出初中常见的还原剂C H
2
实验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现象:在试管中有亮红色的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视频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分析:为什么用点燃的方法除尾气?
实验三:氢气还原氧化铜
1.观察氧化铜的颜色;
2.用氢气还原冷却后的氧化铜;
教师问题
1.盛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需略向下倾斜?
2.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3.实验停止以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结论
1、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2、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内爆炸;
3、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总结讨论:学了今天的实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固体加热的装置和方法;尾气的处理方法;回忆实验的许多注意事项)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例题1:100吨含Fe
2O
3
的质量分数为85%的铁矿石中,可炼出含铁的质量分数为
96%的生铁多少吨?
方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在化学方程式下标上题目中已知质量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际质量,同时标出需要球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列式
4、求解
方法二:根据元素质量守恒思想计算。
铁矿石中的铁的质量=生铁中铁的质量。
例题1:100吨含Fe
2O
3
质量分数为85%的铁矿石中,可炼出含铁质量分数为96%
的生铁为多少吨?
例题2:某煤厂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供居民取暖用的“环保煤”,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削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该煤厂现有含硫3.2%的原煤1000吨,问:
(1).如果这些原煤不经过“加工处理”直接燃烧,硫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硫时,可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吨?
(2)如果要将这些原煤全部制成合格的“环保煤”,理论上需要含氧化钙 98%的生石灰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不能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的是()
A.碳
B.氢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2.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C.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D.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3. 用 2000 吨含 Fe
2O
3
75%的铁矿石,最多可以提炼出多少吨纯铁?
4.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 Al + 3 CuO = Al
2O
3
+
3Cu。
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
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①② B.②④
C.只有④ D.②③④
四、板书设计
第5节物质的转化
一、金属的冶炼
1.定义: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叫金属的冶炼。
2.常用方法:(1)还原法(2)置换法
3.常用还原剂:碳、一氧化碳、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