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聪明人选择生活愚笨人习惯生活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人,并以他的生活态度和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
他的生活态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当代的躺平生活方式有着某种联系。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时代,他的时代充斥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他选择了远离世俗和政治的纷扰,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他离开城市,隐居山水之间,以清静自然的生活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崇尚自然,尤其喜爱山水,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北斗。
”他喜欢在自家花园采菊观星,以自然景观陶冶心灵。
他认为人应当心平气和地与自然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种生活态度呼应了躺平生活方式中的“放下”和“简单”。
陶渊明放下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现代人也可以放下刻意追求过高的生活压力,享受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乐趣。
陶渊明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压抑自由的束缚会使人内心感到痛苦。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通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实现心灵的自由。
这种心境与躺平生活方式中的“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相契合,提醒我们应当耐心寻找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追求所束缚。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还表现在他的乐观和积极向上。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取决于地位或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他以他自己的人生为例,引导人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和挫折,更好地享受生活。
这与现代躺平生活方式中的“遭遇困境也可以保持乐观”的思想相呼应。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当代躺平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他的追求自然、追求心灵自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都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下,我们可以借鉴陶渊明的生活哲学,放下杂念,与自然为友,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平和。
陶渊明淡泊名利案_陶渊明案

陶渊明淡泊名利案_陶渊明案陶渊明远离繁华都市,远离尘嚣,隐居乡间,享受着淡淡的乡野,看着风中的寒菊,活得那么自在。
下面是范提供的陶渊明的一个例子。
请参考!陶渊明的例子也许人生路上遇到的磨难不一定是好事。
人才总是可以在艰难的环境中锻造出来的。
是陶渊明当时的环境,逼得他有那么多好诗,陶冶了我们的情操,逐渐征服了我们的心。
表面上看,成功的背后总会有一些失望。
当一些选择,一些磨难,各种问题浮现在眼前,当我们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
真羡慕陶渊明的闲适生活。
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衰减,就像陶渊明留给我们心中的那些品质。
陶渊明在我心中,他是后人的楷模。
陶渊明远离繁华都市,远离尘嚣,隐居乡间,享受着淡淡的乡野,看着风中的寒菊,活得那么自在。
看来他真的没有勇气以后人的榜样去面对生活。
陶渊明远离繁华都市,远离尘嚣,隐居乡间,享受着淡淡的乡野,看着风中的寒菊,活得那么自在。
似乎他真的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不幸,但谁又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呢?他也有帮助世界的野心,但他无法表现出来。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容纳不下魏晋这个铮铮铁骨,于是在各种无奈中选择了出生。
谁能真正理解他背后的无奈、焦虑和痛苦?当他放弃了官场的名利,他也得到了幸福。
美丽的风景使人忘记风俗,他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他隐居时的淡泊心态和豁达心态。
有多少人向往他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念念不忘。
人们佩服陶渊明,他有“五桶米不减肥”的* *品质;有不与反动统治者勾结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一起欣赏奇作,分析疑惑》值得学习。
他的惆怅,那充盈我心的美,仿佛是天上流淌的白云,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天空,也留在我们的心中.陶渊明的案例陶渊明,又名钱,性格鲜明,是我国东晋大文学家,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就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荡涤涟漪而不妖。
”他虽然很穷,做过几次小官吏,但他不想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辞职隐居,过着“早晨去废,月荷归家”的生活。
穷人的生活,虽然有时候我连饭都吃不饱,但我活在自己的意志里,不管我有多穷。
诗人陶渊明高中语文作文

诗人陶渊明高中语文作文诗人陶渊明高中语文作文1陶渊明令我最爱之处可能最初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吧,那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在这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这般。
人们被金钱、权利、地位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沉醉在欲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而且随民所欲,任心去信。
有着对于人生的超然态度,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态也让我为之敬佩。
陶渊明爱自然,顺乎自然,也爱自已,他不愿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强求为难自已的本心,也不会去折磨自已的心灵。
我想,这样最好。
他就像一颗种子,洗心则净,活在繁花绿叶当中,逍遥自在。
世俗的乌烟瘴气丝毫不影响他是明志,名利其实不足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因为只有心灵的纯净才是最真实美好的,才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
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间,难道就是仅仅只为了名与利吗?有时想想真的不必要。
真、善、美这些事物才会在凡世留下芬芳,铺洒温暖。
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阴还早,快点行动;想说的话对着自已最爱的人,早些出口。
不要让外界的纷扰,诱惑扰乱你的心,你的内心深处最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就怎么去做。
哪怕会使你倾家荡产,在我看来,不足为过,起码你做过了,不再留有遗憾。
不要顾及太多,不要再给自已找任何无关紧要的借口。
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吧!大胆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则、规定、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一个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终。
哪怕你不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要活出自已的精彩,享受这一过程,那,人生其实也就圆满了。
我们做的我这多,为了什么,不就是让自已开心,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淡泊坦然,以欣赏的态度,一一平淡看过,走过。
既然来了,那就做好个自己想做的人,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经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体还在,却仿佛没了灵魂,任金钱左右,浑然成了拜金一族。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找到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的真性情令我动容。
即使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
陶渊明:遵从内心,是最聪明的活法

不为外界所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两千年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劈头喝问:
“田园将芜,胡不归?”
像是当头一棒,敲醒了无数困顿的心灵。
出来社会以后,工作家庭,爱情事业,方方面面的压力骤增。每个人都在尘土飞扬的路途中快马加鞭,负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纵,以免人仰马翻,因为车里面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
陶渊明:遵从内心,是最聪明的活法
人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选择太多而又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人世间最累、最不快乐的事,莫过于一直跟别人对比。
看到别人混的风声水起,便琢磨要不要跟风一下;看到同龄人早已经结婚生子,便开始担忧自己的婚姻状况;看到别人家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就害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古今名人骚客,无一不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对他大加赞赏。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朱自清
著名身心灵作家费勇教授说:
中国人所渴求的生活态度就藏在陶渊明的酒里。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费勇给每一首都做了解读,便有了《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这门课程。
二十首诗,二十杯酒,二十堂课是“升级人生活法”的实践指南,以跨越千年的诗性对谈,为现代人找到生活的解药,让你在陶渊明的诗里,遇见心中的桃花源。
此时,再去仰望陶渊明高蹈独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兴叹: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被一地鸡毛的苟且所羁绊时,陶公如何就有勇气一脚踢开狗血的现实人生呢?
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的典故

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的典故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典故。
这些典故告诫我们,人生选择应该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荣誉和利益。
其中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因对官场腐败和世俗名利深感厌倦,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诗人。
另一个典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描述了一个人在菊花盛开的篱笆下,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南山的景色。
这个典故传达了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不是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
除了文学典故,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比如庄子的故事,他放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自由自在的生活,通过哲学思考和著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
还有“灌园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园丁如何通过勤劳和智慧,将一个小小的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城中一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份卑微,只要热爱生活、勤奋努力,也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这些典故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并勇于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被外界的舆论和压力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财富积累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重要。
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借鉴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做出更加明智和合适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轻易地对他人的人生选择进行评判和干预。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
那时的社会很乱,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做官,他宁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远离尘嚣,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
我想象着陶渊明隐居的生活一定很自在。
每天醒来,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空气清新怡人。
他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园子里闲逛,赏花种菜,无拘无束。
偶尔也会去河边垂钓,欣赏江水潺潺的流淌,听着鸟语花香,心境也跟着变得十分宁静。
在田园里劳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亲自下地种植,尽管辛苦,但能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一定很有成就感。
收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那种喜悦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用去勾心斗角,去讨好上级,也无需操劳于权力的争夺。
他的生活简单纯朴,却是那样的快意无穷。
我常常幻想,将来自己也可以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隐居生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生活会比较拮据,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长期远离人群,会导致思想狭隘,视野局限。
不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涉猎书籍,就不会完全封闭了。
总的来说,我很羡慕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过上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当然,在那之前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行。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些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见啦!篇2陶渊明隐居生活真让我羡慕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
老师说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界很苦闷的时候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
什么是隐居呢?隐居就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
陶渊明就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生活

陶渊明生活
陶渊明,一个名字让人想起田园诗和隐居生活。
他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
生活方式和作品都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可以用“隐居田园”来形容。
他在政治上不谙世事,不求名利,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林之中,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
他种田养蚕,饮酒吟诗,与自然相融合,与世无争。
他的生活方式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多向往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生活态度上。
他的诗歌以描绘田园
风光和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士,许多文人士都向往他的隐居生活,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和作品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隐居生活和田园诗
歌成为后世文人士的理想生活和创作主题。
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更是对人们生活态度的一种引领和影响。
他的生活方式和作品都成为后人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他的生活态度一直是以自然为师,追求简朴、宁静的生活。
而当代的躺平生活方式则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态度,主张放弃竞争、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与当代躺平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他喜欢独自隐居在山野之间,与大自然为伴。
他以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丽为乐,以农田之间的劳作与收获为快乐。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中万物生灵的赞美。
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学作品,传达了对于安静、宁和的生活的向往。
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则是一种反对竞争和压力的生活态度。
躺平生活主张放弃过度竞争和追求,拒绝过度劳累和奋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躺平生活的支持者们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追求物质成功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焦虑和疲惫。
因此,他们选择放弃过度努力,选择放松心态,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生活态度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更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状态和情感需求。
两者之间的不同,既体现了时代的差异,也反映了个体对于生活的不同追求。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强调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
他在田园生活中,通过耕种和种植,获得自己的生活所需。
他不追求奢华和物质财富,而是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上。
他以农田的劳作和农作物的收获为乐,以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丽为乐。
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则更多地强调追求舒适和享受。
躺平生活的支持者们认为,过度努力和追求物质成功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焦虑和疲惫,而舒适和享受才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选择放松心态,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
他们拒绝过度的努力和奋斗,倡导简化生活、减少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结起来,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当代躺平生活方式在追求宁静、简朴的生活上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通过隐居山野、耕种种植,追求自然与自己的和谐,倡导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聪明人选择生活,愚笨人习惯生活人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面临选择而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
很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纠结,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舍不得放弃。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失去了“道”。
古人云:货悖(beì)而入者,亦悖而出。
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大逆不道靠篡位而得到天下者,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
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吃苦,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时代,他也知道“出身”可能比“奋斗”更重要。
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可是他的曾祖——父亲的爷爷陶侃,却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高贵门第。
所以,他的孙子才可以娶到当代名士孟嘉的女儿,也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孟嘉落帽,是陶渊明的外祖父留给世人的一个成语。
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众多权贵登高赏菊的宴会上,被风吹落帽子的孟嘉,是怎样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对那些嘲笑他的人进行反击,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曾祖陶侃的奋勇拼搏和外祖父孟嘉的潇洒淡泊,影响了陶渊明一生,使他拥有“娴静少言”的外表和澎湃激荡的内心,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争吵不休。
一个声音说:“这个时代还是有希望的,归隐的谢安不是又东山再起了吗?如果不是他带领八万精兵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东晋怎么会为自己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另一个声音说:“这和你有关系吗?看看你的上司吧,你在这种人手下做事,永远也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提起陶渊明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那可是贵族中的贵族。
他姓“王”,仅这个姓氏,陶渊明奋斗一辈子也赶不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王家和谢家,那可是中国古代数得上的名门望族。
没什么本事,又庸俗乏味,但还能做到一市之长的王凝之,他的眼里只有出身。
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陶渊明愤而辞职。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陶渊明一口气写了六首《劝农》: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还是做一个农民吧,像上古时代那样,自给自足、逍遥自在,没有门第、没有虚伪,做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很好吗?但是,做一个农民,就没有烦恼了吗?人生的烦恼,从来不因为你的出身、你的职业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烦恼无处不在。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弹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
身后是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七弦古琴缓缓流淌着的音符渐渐飘远,一如他此刻飘飞的思绪。
他想到他回来之后,奋笔疾书的那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你们不是都有高贵的门第吗?我没有,我只知道我家后院有五棵柳树,这就是我的号。
以后我就叫:五、柳、先、生!这篇传记传出去以后,那些贵族的牙都要笑掉了——这个人太逗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你读个什么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家贫你喝个什么酒?再说,人家都在斗富,你家贫还好意思写出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不求名利当个穷鬼,还好意思说?一心回来想要过悠悠上古的生活,结果却被现实的石头砸了脚:妻子因难产而死。
陶渊明望着远处的庐山,眼泪簌簌落下。
他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妻子是母亲做主给他娶的,那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憨厚朴实,陶渊明和她在一起,虽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现在她死了,他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的。
其实在他的心里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可是他知道自己娶不了她,她门第高贵,她的父母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千年以来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爱她,就化身为她的衣领、她的腰带、她的发油,化身为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脚上的鞋,让她的手指从身上滑过,去感受她的香气、她的呼吸、她的体温……那是他人生中留下来的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文字。
就是通过这篇赋,我们才知道,少言的陶渊明,原来在少年时代曾经拥有过一段如此刻骨铭心又如此唯美浪漫的爱情。
即使独自品尝那份相思的痛苦,即使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厢情愿,也无怨无悔。
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没有办法,四个孩子需要母亲,陶渊明又娶了第三个妻子翟氏。
就是这个妻子,陪伴陶渊明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陶渊明心里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孩子们经常挨饿,他的内心隐隐作痛。
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选择出仕,除了经济因素,陶渊明理由有三:一、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
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二、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挑起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三、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两人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在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满腔热情的陶渊明带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决心投奔了桓玄,谁知当他快鞭策马奔跑在驿站上为桓玄送信请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会愿意长久地屈居人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说谁对谁错。
东汉末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难道不是篡位?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建立西晋,难道不是篡位?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已。
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饮酒》其四)别人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做不到。
毕竟他一直生活在东晋,他的曾祖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还有比现在的形势更乱、更糟糕的吗?陶渊明呀,陶渊明,是你下决心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或者为了生活隐忍下去,或者辞职归家继续过贫穷的生活。
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他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在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轻薄的春装,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还留在这乌七八糟的官场做什么?你一介书生而已,不可能阻止东晋的气数将尽,也做不到力挽狂澜。
于是,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陶渊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小船,曾经在他心里吵架的两个声音这次合二为一,它清晰而响亮地在耳边呐喊:回家!回家!!回家!!!曾经你迷失了灵魂,现在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快回来吧,你的禾苗在等着你,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在等着你,你的老朋友在等着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到了!到了!终于到家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是你真的决定离开,你终于回来了!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此后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吧,忙时耕种,闲时饮酒,平和闲静、古朴淡远。
这是怎样惬意的生活啊!在锄完地腰酸背疼地回到家里,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其中的情趣,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
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珍惜时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其一)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勤奋刻苦: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出自《劝学》)他告诉孩子们要博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三年后,一场大火毁了陶渊明的庄园,让他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变得一无所有。
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
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这次,他的耳朵里又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他知道:一个声音是他的身体,一个声音是他的影子。
身体对影子说:“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人却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万不要错过。
”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
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我问你们: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就是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你现在能留得住他吗?无论是谁,终难逃一死!喝酒没有用!留名没有用!你们记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