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合集下载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篇一: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看,魏晋乱世,政更迭频繁,文权人出于厌倦和自保开始崇尚道家,清谈成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老庄哲学在魏晋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魏晋风度的根源,人们追求老子所说的美在于体验、感悟、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相往来,道法自然。

魏晋的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忘我,不刻意,不人为,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美丽的大自然和名士们的心灵交融在一起,竹林七贤、二王、王谢世家从陶渊明的眼前从容走过。

这一切与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不无关系。

篇二: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

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

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

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的定论如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在贫困之中。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从这段有关陶渊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达,可谓是坎坷。

也许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我认为这是一位久浸于世俗中的高尚者的自我解脱,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的失望与无奈。

不了解其他人,就我自己而言是非常向往田园生活的。

因为从小就没去过乡下,而发达的自媒体为我带来了乡间的情形:稻浪间的一栋小楼,随处便是蛙鸣鸟啭。

饿了就去山上摘野果,渴了便捧一把山泉水来喝,无聊时还能去小溪里钓虾捉蟹,好不快活!而一次下乡的机会,打碎了我对于田园生活的滤镜:坑洼的土路,破旧的平房……这一切与我的幻想没有一丝相符,大概只有淳朴的乡情让我欣慰。

对于陶渊明,他为什么放弃了赖以养家糊口的俸禄,跑到贫困的田园当一介农夫?纵使他种的粮食“草盛豆苗稀”,他也不愿待在富足的官场生活中。

可能因为朝廷的黑暗,可能因为他的高洁而不愿同流合污,可能因为他的理想是诗,是远方,他的魂牢牢扎根在田野中守望着。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他的这种行为都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年少的陶渊明,意气风发,有大济苍生的志向,这也驱使着他出了仕,做了一名政治家。

他期待着清明的政治,人民富足的生活。

但现实并不如意,他大失所望,又重新期待着他可以使之有所改变,却受到了排挤。

他的心黯淡了,便归隐了。

可是他那大济苍生的志向变了吗?不,我觉得没有。

我感到他的田园诗中飘忽着一丝虚无缥缈的、难以捕捉的故作轻松。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以清贫、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注重精神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荡,
与自然为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寄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体现在他的清贫和淡泊之中。

他不追求世俗的名利
和物质财富,而是以清贫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简朴,没有私有制和奢华的物质生活,与外界的纷扰隔绝,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这种清贫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一种对内心
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文,表达了对清贫、淡泊、自然的向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可以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清贫和淡泊,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之道。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蕴。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在他的诗中,对官场权谋、人情冷暖的揭露与批判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中有“灵泉寺,僧舍幽,草鸟争鸣春色浮”之句,可见他对尘世的烦忧之情。

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对官场腐败、人情沧桑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世俗深处的不满和厌倦。

这种失望和不满推动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他诗作中隐逸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在《饮酒》中有“田家少闲月,日暖厝蚁眠燕,时有落花至,迥如卷帘人”之句,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倾慕。

他认为在自然之中,可以远离世俗之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成就了他诗作中强烈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在《饮酒》中,有“人生寄一世,且得一心期,所以无故物,此外复何事”之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孤独的隐居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寄托。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探寻贯穿始终,这也是他隐逸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

在他的诗中,朋友和门下弟子常常是他的知己和精神寄托。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皆已极,陶然亦无多”。

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交心知己的赞美。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和门下弟子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坚持隐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的不满和厌倦,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境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构成了他诗作中丰富多彩的隐逸意蕴。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生活情趣的佳作,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创作背景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此诗为组诗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提到陶渊明 , 人们往往会想起他的洒脱自然率真和不失赤子之心。

而这种放浪情怀的寄 托便是他的隐逸。

所谓隐逸就是寄身于山林之间,游心于泉石之上,抛开功尘利 禄,追求自己心灵上“诗意的栖居”。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就有隐逸情怀: 孔圣人谓“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 ( 《论语·述而》 )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 庄逸士“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海。

”(《庄子·逍遥游》)一直到汉代商周 四皓,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隐逸高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承 接前人达到空前的高峰。

而陶渊明的隐逸无疑是这次隐逸洪流中的一朵奇葩。

钟 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确实陶渊明在回归田园之后 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在草木虫鱼之间寻找到自己心灵中的“桃花 源”。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荡和黑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处 境岌岌可危,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弥衡和杨修的被杀就是一个例子。

文 人们纷纷远离政治的漩涡、急流勇退回归自然。

陶渊明也不例外,在他四十一岁 那年彻底的与仕途断绝。

他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世俗权贵低下他那颗高贵的头颅, 挂印飘然而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农村田园。

在这黑暗而又混沌的世界里田园才是他唯一的乐土与精神寄托。

桀骜不驯的陶公 自此之后心志于田园,未曾出仕,直到他真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后人在其死后 赞他为“靖节先生”,的确陶公当之无愧。

陶渊明的归隐既不像王子猷式的“以手版拄颊”对远山行注目礼。

这是一种 精神的形而上者, 王子猷访友可以在月夜带着仆人乘舟顺流直下百里, 乘兴而来, 尽兴而归。

因为他是贵族有物质的支撑可以潇洒自然不食人间烟火, 飘飘似神仙。

陶渊明则不行,他的财产也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算不上殷实人 家, 也需要操劳生机,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这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也不像谢安式的回到庄园别墅。

対谢安来讲他是朝廷的权贵, 只因为是一时的 不得意而暂时回归。

他并没有放弃仕途经济只不过是暂避风浪蓄势待发。

他隐逸 的心不诚, 因此他的隐是半隐带有附庸的意味。

而陶渊明则真真正正的把自己的 心和灵魂交给自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充分表 现了他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因此他是真隐、是大隐士。

陶公更不像那种高僧式 的进入高山幽谷,不见天日与世隔绝。

他活跃于乡间邻里把自己变成一个老农。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多么和谐的邻里情。

还有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 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
1/6


卿可去。

”在田园里陶公始终追求着“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人生信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 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 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 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 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 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 和力量。

陶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即便是像方宅草屋这样平淡 的事物在他看来也是美的,它们之中涌动着一种自然的灵性。

“质性自然,非矫 饰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在在高尚哲学的指引下,陶公走进自然,欣赏和亲近自然,建筑起了自我的美学 观,“任其自然,只求适合自己的本性”。

陶公的这种美学观在其作品中表达 的淋漓尽致。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试想陶公 正站在山脚一层看着云雾轻轻地从幽深的山谷中流出, 整个世界就像被披上了一 层薄薄的轻纱一般,若隐若无、轻盈而飘逸,陶公肯定已是入了这美妙的仙境, 他的灵魂也已经是不由自主的随着这冉冉升起的薄云飘向精神的“太虚幻境”, 如痴如醉。

整个的身躯应经完全融在了其中,达到了物我合一至深之境。

鸟儿在 外游荡累了, 就飞回了自己的温巢, 这不正切合陶公此时的心境。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想想自己在外为官,“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一切都结束 了, 惟有这田园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 《饮酒》 ) 更是让人歆慕,不经意的一抬头,整个天地便在心中。

他的“委运任化”的人生 态度,淡化了横亘在他与自然之间的那层隔膜,把心境与物境冥一。

他成了自然 中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占有者,山川田园是他的灵魂所在。

把自己交给自 然, 融入自然, “顺化”自然。

这是一种大美, 大美无形、 大美无境。

陶渊明“真 魏晋第一风流人物”(沈德潜)。

天有不测风云, 在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房屋田产, 生活 开始变的贫窭。

生活遭如此大的变故, 陶渊明不但没有改变淡泊明志的人生信条 时刻保持着一份“安贫乐道”的心境, 反而亲身参加农耕, 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 的, 陶渊明是第一位。

陶渊明之后的士人有陶公如此之高尚情怀者恐怕也没有几 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这是陶公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这是实实在在的劳动, 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田 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衣食是人生之 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

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 休息时得到的快慰,真真切切。

通过劳动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作用,得到自我 意识的实现,求得内心的平衡。

使自己与自然界融合沟通,于是在日常的看似平 凡的生活中保持自我的思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有平静和安乐。


2/6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 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 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他回归到田园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 求得返归一个“真我”。

陶 渊明用田园和他的通灵的诗为中国的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这个 家园成为了后世不得志之士避难的心灵港湾。

他们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的 文化家园。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