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隐逸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论陶渊明的隐逸人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过上了赏花饮酒、锄禾夕归的隐士生活。

是什么让陶渊明让陶渊明走上了这样一条隐逸之路?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的隐逸人生。

一、出生门第,尴尬地位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社会上出现了“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这种反常的历史现象。

当时门第观念严格,士庶之别,泾渭分明,不得逾越。

一世官场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

严格上来说陶渊明应该算是出生世家。

陶渊明曾祖陶侃出生寒门,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才能官拜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按照当时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陶渊明就说不上出生寒门了。

但是陶家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比起来陶氏亦只能算是“新生门户”,地位并不算高。

又因为他是庶出,在世人眼里,地位就更低一等了。

二、功业追求六朝时代,受大环境的影响,士人将光耀门庭视为家族的目标。

同时受儒家传统观念的驱使,士人又多以建功立业为实现个体不朽的捷径。

陶渊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其诗《命子》以虔诚的态度缅怀家族光辉发源。

在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多言用世之志。

《停云》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藏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

三、痛苦转换历来论陶渊明大都只关注陶渊明退出官场,回归田园后精神欢欣的一面。

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他的矛盾与斗争。

在他的作品《咏贫士》中有一句“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只讲“道胜”不提“贫富常交战”就将陶渊明神圣化了,违背了人性的真实性。

遮蔽了陶渊明人生选择背后人格力量的支撑作用。

陶渊明归隐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性格与官场风气的不和,最终“道胜”战胜“贫富常交战”。

司马氏以血腥杀戮篡天下,后恒玄、刘裕如法炮制,使本就混乱的社会更是笼罩一层阴霾。

今日座上宾,明日的阶下囚,人命危浅,朝不保夕。

十三年的官场生涯经历了无数“忍看朋辈成新鬼”的血腥屠杀。

陶渊明形容自己早期的官场生活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茫茫的迷夜,他渴望某种力量载他渡过这一段泥沼。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蕴。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在他的诗中,对官场权谋、人情冷暖的揭露与批判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中有“灵泉寺,僧舍幽,草鸟争鸣春色浮”之句,可见他对尘世的烦忧之情。

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对官场腐败、人情沧桑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世俗深处的不满和厌倦。

这种失望和不满推动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他诗作中隐逸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在《饮酒》中有“田家少闲月,日暖厝蚁眠燕,时有落花至,迥如卷帘人”之句,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倾慕。

他认为在自然之中,可以远离世俗之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成就了他诗作中强烈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在《饮酒》中,有“人生寄一世,且得一心期,所以无故物,此外复何事”之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孤独的隐居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寄托。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探寻贯穿始终,这也是他隐逸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

在他的诗中,朋友和门下弟子常常是他的知己和精神寄托。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皆已极,陶然亦无多”。

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交心知己的赞美。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和门下弟子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坚持隐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的不满和厌倦,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境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构成了他诗作中丰富多彩的隐逸意蕴。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意和隐逸生活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反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广泛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以观察细微之处为己任,将大自然的景物和物体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清晨的白露、夜晚的月光、山间的花草以及河水的奔流,这些细腻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舒适。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悠闲隐逸的生活态度。

他对于高官厚禄的官场生活并不感兴趣,而是选择了隐居山野,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

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家人一起耕田、养鸟,远离了尘嚣喧嚣的都市生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深思熟虑和超脱尘世的内心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也让他在文学上具有了独特的风采。

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为主题,通常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朴素而不失情趣,使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以映射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向往和思索。

他的作品让读者心旷神怡,引人深思。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内心的宁静,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社会潮流。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和作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他以诗歌抒发内心情感,倡导简朴隐逸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给予我们一种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并在追求物质繁华的同时重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隐士,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逃避世俗纷扰,过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灵魂的自由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下面将从诗歌主题、意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田园生活和隐居自然。

他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自然景观与隐逸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他写道:“桃李花开豆蔻菊,花菊寒风杨柳烟。

我有宠辱皆忘机,使佳人独眠。

”诗中通过描绘花开、风吹和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官场名利的无所求,只想静心隐逸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抒发自己超越尘世的愿望。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露未晞梅花发,黄花尽瘦菊花开”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景色,传递出了对淳朴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春水满园闹,少有人家住”。

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他内心的隐逸情怀。

他善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把深邃的思考融入到诗歌的构思中。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春晓多丽景,夏朝亦艳阳。

秋时瘦菊花,冬日枯槁黄”表达了世事皆有美丽和凋零两个方面,暗示了自己对名利进退之间的深思熟虑。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通过写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追求纯净精神的思想:“想当我鲁连季子时,也曾玩家骑童墨池。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高尚的品质与自然的清静相结合,体现出了隐逸思想的价值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色彩。

他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河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晋朝末年、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静、隐逸、田园为主题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他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使他渴望逃离喧嚣,追求宁静和自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去年花里逢君辈,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在《读山海经》中,他写到:“任他明月下西楼,长是青山不老头。

”这里的“明月”可能是指明朝的官员,而“西楼”代表朝廷,陶渊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动于衷,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上。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归去来辞晚,白发登山那。

”他把归去和来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放弃和对清远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不愿再卷入纷繁的世事,选择了自己的归居。

他把白发登山与归去来辞交叉着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采文采柑,行当行雁。

”他多次描写了自然界的景物,用田园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

他常常以自然的场景和比喻,来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界中的凡物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的深切热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渴望。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更凸显了他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隐逸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

陶渊明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所处的东晋末代,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奢靡,石崇、王恺斗富使侈浊之风登峰造极。

东晋的司马王朝就像一驾老牛拉着的破车,行进在风雨迷蒙的荒野上。

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名将,戎马倥偬而官至八州都督(不知相当于今天来说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封长沙郡公。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在“回崖叠嶂凌苍苍”的庐山脚下的小村庄,是陶渊明
的摇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大自然的日月、山水、草木、虫鱼,启迪着他的聪慧,塑造着他的风骨。

依高山流泉,他从小就苦读诗书。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卑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

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

他的脊椎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

在彭泽县衙,
陶渊明最后一次冷眼打量着公堂,把大印放在了彭泽县衙的堂桌上,发出了几声讥笑。

然后有点悲壮地大步走了出来,走到阳光和清风中,走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他要回归山野的怀抱。

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栽欣载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山由〕,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
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木卓〕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就这样诉说着心中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抒发着由仕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他的心为此舞之又蹈之。

在这篇美文中也暴露了他乐天知命、乘化归尽的有些消极的人生观,这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他在想有所为而又不能为的困惑中产生的思想。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与当时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他是不得已才把一顶小小的乌纱帽,换成了一件大大的布衣,回到了庐山脚下的柴桑故里,回到他的田园,回归了他的悠然
自得。

栗里小村,几栋茅舍,烟云舒展,竹篱密密,杨柳依依。

每日里,或读书饮酒,或耕地种园。

陶渊明在斯地饮酒,虽“性乐酒德”,端起酒杯,似觉得远离了凡尘,但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张无弦琴,与他相伴终身。

或是和朋友饮酒之后,或是在独对明月的静夜,陶渊明常常抚弄这把无弦之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我分明听见了一声声无言的叹息,带着浓浓的酒味。

陶渊明在斯地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文人自珍的清高之气。

他很想让这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的清菊之香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他只好一面耕种,一面在泥土中找寻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当然并不是真正看破了红尘,也并不是心如止水的“隐士”,他的隐逸,好像也不是出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

他其实是在逃避──他要逃避的是无可奈何的政治。

他的心底,似乎总是暗暗地涌动着一股被压抑着的情绪,为在现实中没有机会实现的抱负。

在他潇洒超脱的人生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他只有用酒来掩盖这一切,性喜饮酒的他写下的众多的在酒里浸泡过的诗,有企图醉酒忘世,也有以酒寄怀,不难看出陶渊明在这些文字里感叹自己壮志未酬和愤愤不平的复杂感情,
但陶渊明是智慧的。

在这种逃避中,陶渊明选择了做个看似无忧无虑却是心地善良的田园诗人。

在他十分丰富的田园诗里,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其风格兼有平淡和爽朗之胜,给人心界空灵、幽美之感,无处不流露出他对热爱人生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隐藏在文字里的一丝无奈情绪。

但他以其精进的人生态度获得了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

在栗里的那间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

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想为自己、也为所有人设计一个人间仙境。

他做到了。

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树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怎么也寻她不到。

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

”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是的,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失望于现实中的理想,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她激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这个期待,应了林伯渠所说:“栗里先生留雅韵,桃源何处不须疑。


陶渊明仅仅是一个隐士吗?桃花源又在哪里?问菊,菊却独向寒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