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第一篇: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

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Abstract:Tao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

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

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

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

[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

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

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内容提要】陶渊明历来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自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生活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赏花饮酒、锄禾夕归和农民们交往增进感情等。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异样生活的他慢慢感觉到了“不舒服”,一切不如意和事与愿违的情况突现出来了,笔者从陶渊明和农民的交流、和故友的联系、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来论证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在其幸福生活的光环下来看他的不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生活贫困子女孤独在当前的陶学研究中,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归田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田则使陶渊明找到了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

在这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陶渊明逐步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

叶嘉莹先生就说:“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⑴就连对“苏化”不满的李泽厚先生也持相近的观点:“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是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⑵在晋末宋初的动乱年代里,“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⑶,陶渊明毅然从彭泽辞令归田,这不能不说是愤世嫉俗,远祸全身的表现。

⑷它受到了当时的好友颜延之的赞誉:“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非适心。

” ⑸陶渊明忍受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他心身疲惫……但渊明毕竟是渊明,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由此可知道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的“隐”与“不隐”——一个有趣的探讨
说起陶渊明,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的诗作《归园田居》里,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但今天,咱们要聊的不是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而是另一种解读——有人觉得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这可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首先得说说,陶渊明的隐居,其实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选择。

他不愿意被官场的名利所束缚,选择了远离尘嚣,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追求。

再说说,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他知道,人世间的纷争和烦恼,不是逃避就能解决的。

只有内心强大,才能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所以,他选择了隐居,而不是逃避。

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智慧。

再来说说,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坚持。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这种坚持,虽然看似消极,但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份执着。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来谈谈陶渊明的“隐”,其实也是一种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不必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也不必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陶渊明的隐居,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名利,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启示。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河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晋朝末年、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静、隐逸、田园为主题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他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使他渴望逃离喧嚣,追求宁静和自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去年花里逢君辈,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在《读山海经》中,他写到:“任他明月下西楼,长是青山不老头。

”这里的“明月”可能是指明朝的官员,而“西楼”代表朝廷,陶渊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动于衷,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上。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归去来辞晚,白发登山那。

”他把归去和来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放弃和对清远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不愿再卷入纷繁的世事,选择了自己的归居。

他把白发登山与归去来辞交叉着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采文采柑,行当行雁。

”他多次描写了自然界的景物,用田园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

他常常以自然的场景和比喻,来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界中的凡物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的深切热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渴望。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更凸显了他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

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

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

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
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

[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

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

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

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

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
样,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现实。

超脱人世的陶渊明是宋代文豪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3]陶渊明对于仕与隐的抉择在青少年时已显露在心,一直到他生活的后半期,仕与隐的矛盾依然缠绕着他的内心。

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研读儒家经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有着“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壮志。

他希望积极进取,建立功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陶渊明对自己的身世极为看重,陶氏家族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陶侃,他曾经被封为长沙公,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在魏晋礼法逐渐孱弱的背景下也一度觊觎王祚。

陶渊明对这样一位先辈是十分敬仰的,曾作《赠长沙公》诗:“余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陶渊明希望建立和陶侃一样的功业。

他对自己的前辈充满了景仰之情,对自己的后代给予了深厚的希望。

他的《命子》诗,是诗人初为人父时的作品,诗中通过列数陶家列祖列宗的悠久历史和显赫业绩,赞扬陶门家学渊源与功德勋业,希望下一代能够继承陶氏家门、光耀陶氏家门。

诗的后半部分写道:“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曰,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出企而。

厉夜生子,邃而求火。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
无假。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从中可以见出陶渊明对祖上遗风的强调和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关切,初得子的喜悦也跃然纸上。

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俨,字求思,这其中很有深切的用意,那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象孔伋那样有所成就和作为。

[4]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从陶渊明自身以及对于后代的教育可以看出他是有着
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在他的一生当中曾经五次出仕,又五次离开仕途归隐田园。

他二十九岁时,因“亲老家贫”的缘故,“起为江州祭酒”(《宋书隐逸传》),所任官职相当卑微,从其在官场“志意多所耻”的苦闷看,他对政界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腐朽作风是深恶痛绝的。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也就成为“势必所至,理有固然”的了。

回家不久,州郡又征诏他出任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吏,他推辞不就。

一直到三十五岁,方才重返仕途,在坐镇江陵的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手下任职。

但是陶渊明在桓玄处任职期间风尘仆仆,夙兴夜寐,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用,时间不长,陶渊明以母丧为由,再度离职返家。

元兴三年,陶渊明四十岁,刘裕率部败桓玄,复京邑,被朝廷文武大臣推为都督八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陶渊明当时曾出就刘裕的参军。

他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纪其赴职途中的心情:“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田园疏”,他似乎是抱
着试试看的态度走马上任,果然不久还是“返班生庐”。

第二年又出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纪其行踪。

陶渊明这次的出世可能与刘敬宣“自表解职”有关。

事毕,陶渊明“心惮远役”,回家自作安排。

这两次出就军职,为时短促,内心不免郁闷,对现实政治的黑暗和刘裕、刘敬宣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陶渊明的态度异常冷淡,毫无钦慕之情。

[5]是年秋,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天多的彭泽县令。

关于此次出仕的经过,《晋书隐逸传》中有记载:“复为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絃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吾令长醉于酒足矣。

’妻子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这段历史记载说得非常清楚,陶渊明绝不会为了生存,为了“五斗米”就不要人格、不要尊严。

可以说,在彭泽这个凋敝小邑的短暂就职,成了陶渊明一生仕履的终结。

观其一生,在现实生存之下出仕,在内心本真之下归园,他三番四次的出仕,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又归隐田园,即使归隐之后,诗人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
诗》其二)
黑暗的现实没有给他再多的机会与公平,认清人生无奈,与其在社会中挣扎,不如高唱“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回到自然的中,保持本真的状态,还自己一份自由。

正是隐逸生活以及对隐逸的情结才铸就了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中的不朽之位。

他将自己内心对隐逸的情怀诉之于笔,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与散文。

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中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

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点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2]杨天芬.诗意人生——浅析陶渊明的隐逸[j].高校讲坛,2008,(19):180.
[3]鲁迅.隐士[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23.
[4]张杰.谈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j].九江学院学报,2007,(4):12.
[5]钟忧民.陶渊明论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