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格分析
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

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石咏梅赵建基摘要: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具有“静穆”“豪放”的双重审美倾向,既充满种质、平静、悠远、简约、冲淡,又深含雄健、旷放、豪迈。
诗人隐逸“田园”,超尘脱俗,同时他又为了理想居贫寒而不慕富责、身寒苦而不屈志节,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映射出诗人恬淡而刚健的多重人格。
关键词: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人格诗歌艺术风格是诗人独特的个性展现,其中渗透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兴趣及审美体验,诗歌的语言、体裁、意象映射着诗人的风采、情调、韵味。
陶渊明的诗以其“质性自然” 卩]的诗境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的纯朴诗风奠定了“田园诗”在中国文坛的显著地位。
然而,陶渊明的诗风也如同其性格本相,有着多面性。
除“寄至味于淡然1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的率真和生动,也多有“忧世之情、愤世之慨吧,更有壮志难酬,失意而归的苦闷。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道出了诗人为人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方式和人生埦界。
陶渊明性格既有“质性自然”、“闲静少言1《五柳先生传》)的和婉一面,又有他为了这种自然质性不被“矫厉”所承受的痛苦、不平,还有其为独善其身而进行奋争的复杂心境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1 《与子俨等疏》)的刚健一面。
这些在其诗风上也表现为既有自然、平淡、朴实无华的静穆风格,又有随性、慷慨、明朗、潇洒的豪放气质。
诗人历经挫折,最后终归自然田园,其诗文中自然不乏其人生体验的写照,时而表现出一种“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宁静悠邈与“采菊东篱” “饮酒二十首》(其五清琴横床”“时运》〕的恬淡清远;时而又表现出一种“猛气冲长缨7《咏荆轲》〉、“刑天舞干戚”((读〈山海经4之十)的雄健慷慨与“啸傲东轩”(《饮酒二十首》其七〉、“纵浪大化7《形影神》三首)的洒脱放达。
从陶渊明“静穆”与“豪放”的诗歌艺术风格中显示出诗人恬淡而刚健的人格品质。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
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
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
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
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
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
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
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
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
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
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
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
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
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
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
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
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
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应文杰摘要:陶诗的主导风格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造成这一风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狷”为主的人格取向。
本文拟从人格对风格的影响中探索这一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人格关于陶诗的艺术风格,自六朝以降,学者多有论及。
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说法:清靡、自然、平淡、闲远、朴实、冲和等等。
虽则有这几种说法,但也不过是“自然”二字,所以袁行霈先生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作到了平淡自然的境界,当是不易的,所以历来的评论家都觉得陶诗“邈不可及”。
那么,陶诗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自然之境?洪迈曰“夫率(渊明)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黄彻曰:“渊明所以不及者,盖无心与诽誉、巧拙之间也”,陈模曰:“盖渊明人才素高,胸次洒落”,朱庭玢曰:“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燎而弥粹……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也。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从先天素质上讲,性情真挚,有艺术天赋;2、从后天修养来看,长期的写作实践使其理精气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从写作态度来看,无意为诗,不存祁誉之心,因而没什么得失考虑。
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汉魏晋相延,时代不远,变迁极多,即经见惯,就没有感触……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鲁迅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很卓绝的,但也只能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只需看看谢灵运和颜延之就知道了。
谢灵运与陶渊明并世并称,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匪浅,然而,他二人的诗文却并不“平和”。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并不能作为解释风格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创作主体,去探寻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袁行霈先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说:“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要在他笔下实践这种哲学,又恰好有这个可能的条件……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的整个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陶渊明理想人格成因探析

【 要J中国传统 文化极其看重人 的品格锻炼和修养 , 摘 高尚的人格 力量作为一种人文精神 , 已经融入 了民族 精神 , 陶渊明就具备 了传统文人 的理想人格 , 本文就陶渊明特殊 时代环境下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 以揭 示陶渊明理
第2 3卷 第 3期
2 1 年 6月 00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na fHU BEICo r s on e c v r i or l o re p d n eUnie st y
VOI 3NO . | . 2 3
Jn 2 1 u .0 0
陶渊明理想人格成因探析
想 人 格 形 成 的 原 因。
【 词J陶渊 明; 关键 人格 ; 伤时忧 国; 固穷; 率真 【 中图分类号J10 26 I 文献标识码l A
d il.9 9 .s. 7 -9 82 1.3 2 o:O36 /i n1 15 1.0 0 . 9 js 6 00
【 文章 编号J17 ・9 82 1)30 5 -2 6 1 1(000 -0 70 5 I 刊 网 址 Jht: w . x .e 本 t / wwh bnt p/ b
一
东晋诗人 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宗 ,其对后世 的影 响长久不 逝将 理舟 舆。闻君 当先迈 , 负疴不获俱 。路若 经商 山, 为我 衰。陶渊明对 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 因不仅仅在于其文学创 少踌 躇。 多谢绮 与角,精爽 今何 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
,
作价值, 而更在于其山水田园诗作中蕴藉着看似平 淡、 实则膏 无 。驷马无贳患 , 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 曲, 人乖运见疏 。拥 言尽意不舒。 腴的思想和灵魂的光辉和人格操守 。陶渊 明是一位对人生价 怀 累代下 , 诗人 以丰富而浪漫 的想象, 把理想与现实交融一体, 形象 值有着 自觉思考 、 对人 生道路有着 自主选择 、 生命哲学有着 对 自由演绎的具有完整 自我人格 的文人 , 这种高蹈的人格魅力是 而委 婉地表达 了 自己的思想感情 。全 诗以写 自己向往 古代 的 引 借 陶渊 明影 响后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 清 明政 治为缘起, 出对 中原的怀念, 以表达对割据和偏 安 而“ 逝将 理舟舆” 充满 了对 祖国统一的憧 文人 的品格锻炼和修养是人生的重要 目标, 陶渊明虽被后世列 的不满 : 九域 甫已一 , 憬 。但面对刘 裕一心篡夺, 无心 经营 中原 的残酷社会现实 , 诗 为隐者之列, 但他不是那种不问世事、 与世隔绝 的消极避世, 而 拥怀 累代 下, 言尽意不舒 的悲叹。诗人在 < 赠羊 是在归隐生活 中始终保持高远 的理想和抱 负, 保持品格的高洁 人又发 出了“ 长史》 中表现 出对长期处于南北对峙 、 国家 分裂 的政 治动乱的 和追求, 在晋宋易代的那个社会极端黑暗、 政治斗争惨烈、 士人 悲愤 , 国家统一的期盼和 关切 , 对 说明陶渊 明身 隐而心系 国家 进退失据 的时代 , 陶渊明其实是以躬耕生活和田园诗境作为寄 命运的高 尚情怀 。 寓其思想和人格 的灵魂栖 息地 , 用心感受和表达其对 自然的热 在晋宋 易代之 际的险恶政治环境下 , 陶渊 明“ 彼达人之善 爱 , 生命 的珍惜 , 对 隐而不逸地感喟其对现实 的痛切 , 忧思国 觉, 乃逃禄而归耕” ‘ (感士不遇赋》 以全身避 祸, ) 其伤 时忧 国的 运, 同情 民生, 固穷守志 , 把个人 的品格修养和对 时事 的关注结 悲愤也就不能直抒胸臆 , 能选择托喻 的形式 , 只 发思古之幽情 , 合起来, 形成 了遗 世独立的高蹈 人格 , 对后世产 生了积极 的深 曲折隐晦地表达对现实 的不满。 其笔法却极为晦涩 , 有些诗几 远影响。 乎句句都有典故 , 陶渊 明伤 时忧 国之作多 为此类作 品。 伤时忧国的情怀 陶渊明 《 酒》诗中, 述 除题 目外通篇找不到与酒相关的内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 东晋王室积贫积弱 , 朝政腐 容 , 而是借酒为题 , 述刘裕篡晋酰杀晋恭帝的残暴行径, 从晋室 败、 战乱频仍 , 民不聊生, 东晋末年先后 经历 了王敦、 苏峻之乱, 盛衰 , 逆篡不断到刘宋代晋 , 晋柞告尽,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借禅 司马道子专权、 孙恩起义 、 桓玄 、 刘裕篡夺等一系列社会急剧动 让之名 而实行残暴统治的极大悲愤 。该 诗首句 “ 重离照南陆, 荡事件 , 宗室 内部的斗争 , 阀对政权的野心。 军 不断引起血腥的 鸣 鸟声相闻。 用 当时典故暗讽刘裕为篡晋制造历史方面 的合 ” 杀戮, 这种剧 烈动荡给社会和人 民带来 的是一场 巨大灾难 , 使 法性 , 驳斥刘裕篡晋册书对东晋历史的诬蔑。 山阳归下 国, “ 成 人 民生活在朝不保夕之中 。 面对极端的政治黑暗和腐败 , 陶渊 名犹不 勤。 ”以汉献帝被废为 山阳公的典故隐喻晋恭 帝之被杀 明 “ 志逸 四海”( 杂诗其 五》 的理 想无法实现 , 猛 ‘ ) 只能选择避 害 , 露 了刘 裕杀害晋恭帝的真相 , 揭 同时亦 即是揭 穿了刘裕制 世 隐居 、 投身 田园 。陶渊明的归隐 , 实际是 自己的思想与当时 造晋恭帝善 终、 虚伪地 为晋恭帝举哀 的双重骗局。“卜 生善斯 现实矛盾冲突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 明在避世 隐居 , 投身 自然 牧 , 安乐不为君” , 句 上句 以 卜 式牧羊 的典故, 暗喻刘裕为 了夺 的时候 , 并未将 自己彻底置身于政局清浊和国家安危之 外, 而 权而剪除异 己的行 为, 下旬指晋朝 旧臣们 为求安乐 自保 , 纷纷 是始终表现 出对政局动荡 、 生民疾苦的忧虑, 对官场 黑暗、 世风 卖主求荣 , 弃君王性命于不顾。 述酒》 < 一诗创作于刘裕集军政 日下的厌恶与不满 , 身在 田园, 内心却关注时事 , 感怀国家, 表 大权于一身之 时, 要对他 的政治表现和所作所为做出评价和批 现出知识分子关心 国运 的高 尚情怀 。 判, 无疑是需要很大 的魄力和勇气的 , 尽管这首诗遣词非常隐 义熙十 二年 ( 公元 4 6年) 刘裕 率大军讨伐后秦姚泓 , 1 , 次 晦, 凸显 了陶渊明对统治者篡夺、 但 杀戮造成的社会动荡、 民不 年攻下长安, 灭后秦。 面对 东晋 自淝 水之 战后对北方政 权的又 聊生的悲愤之情 。 次重大胜利, 长史羊松龄奉命赴关中祝贺刘裕北伐后秦的胜 在《 山海经》 读 中陶渊明以曲折隐晦、 精炼含蓄的语言托物 利, 陶渊明作《 赠羊长史》 : 寄兴, 借吟咏《 山海经》 中的奇异事物表达 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 愚 生三季後 , 慨然念黄虞 。得知干载上 , 正赖 古人书 。贤 的政治苦闷 , 表达 了对时代黑暗和政治残 酷的憎恨 , 抒发 自己 圣留馀迹 , 事事在 中都 。岂忘游心 目, 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 已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山水画家、政治家。
他的人格和文风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
人格方面,陶渊明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
他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和启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和侵犯。
他的思想理念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体内心的净化和修炼,强调自律、自省和自由,反对官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这些人格特点贯穿了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生涯。
文风方面,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流传广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文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想象力,以诗歌、散文、书信等多种文体表现。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清丽自然为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散文和书信则以率真、自然、清新、深刻为特点,反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本质的二元素——解读陶渊明的人格和自由

思想。如“ 匪道 曷伊 , 匪善奚敦” ( 《 荣木》 ) 。“ 好 爵吾 不荣 , 厚馈吾不 酬 。……朝与仁义生 . 夕死复何求 ” ( 《 咏贫士 》 其 四) 他 特别推崇颜 回、 黔娄 、 袁安 、 荣启期等安 贫乐道 的贫 土 , 要像 他们那样努力 保 持 品德 节操 的纯 洁, 决不 为追 求高官厚禄 而玷污 自己。 他 并不一
一
岁彻底归 隐, 到他 6 3 岁离开人世 , 这2 0多年 中 , 他和他 的全 家 白质供应不 上 , 发育迟缓 , 才智平庸 , 但傲 岸的陶渊明仍然能拒 绝
几乎一直处在半饥半饱 的状态 中, 极度 贫困 , 孩子们营养 不 良, 蛋 两 次征 召 , 甚至把到嘴边的米肉挥 之而去 , 决不 为五斗米折 腰 , 饿
着肚皮 的陶渊明真是 隐到 了极致 , 隐得不能让 人信以为真 , 隐得
让 人 心 生悲 凉 。
二、 安贫乐道 , 崇尚 自然 安贫乐 道与崇 尚 自然 , 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 出的两个 重要 结
论, 也 是 他 人 生 中 的两 大 支 柱 。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 , 受儒 、 道思想影响很深 。 年轻时曾怀有“ 大
“ 隐” 得老实 , “ 隐” 得 高洁 , 不是为隐而隐 , 而是 为 自由而隐 。 真隐的 陶渊明一生最苦恼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 , 世上最高洁
的隐士 , 不论隐到何 处 , 还是要吃饭的。 再 高洁的隐士也不能茹紫 蒂、 餐 金英 、 饮清露 、 啖白云 , 也不能光靠精神而活。 陶渊 明从 四十
嵘 的一 面压抑到无 意识状态 , 他 自食 其力如长沮桀躬耕 大野 , 他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摘要】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可惜结果备尝沉浮之苦,虽曾寄身仕宦,但终究露失望之态;晚年看淡仕途与人生,转而将济世的大理想抱负化作对”桃花源”安宁社会的向往,但其内心的品格无疑不表露于其诗句之中。
本文就生平故事和作品的分析,来论述一下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诗风一、前言陶渊明因《桃花源记》闻名天下,在当今中国几乎从懵懂学童到耄耋老人无不知陶渊明的大名;《桃花源记》以虚拟现实的手法,将一个武陵人迷路,误入一独特之地的行踪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描述,从发现到小住、从平淡到惊奇,直至离开桃源又返途寻找等事件加以渲染,彻彻底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派别、没有剥削,人们自得其乐的“和谐”社会场景;陶渊明的这种描述恰恰与当时的社会黑暗相对比,及其鲜明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没有压迫、没有上下等级之分的和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虽则只是采用“科幻”般的虚拟情节,却隐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无奈苦闷的心境。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陶渊明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大气势大磅礴的修辞和渲染,他只是小桥流水般轻言细述,时刻能让读者体会到其平淡醇美的意境和朴素自然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他的诗句,在其晚年大多数取自于农村田园风光,用直叙的手法、白描的手段讲述一段情感真挚的故事;很自然很流畅地引领读者不知不觉之中,去和他一起畅游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以自身品质内涵而塑造出自身感官形象的人物,数数并没有几个,而陶渊明绝对就是当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二、陶渊明的人格有一个典故,可谓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东晋后期的陶渊明,其实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名人之后,其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
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

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以其人格的至高境界“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了一堆照耀古今的烽火”。
陶渊明之伟大,不仅在其“自然”“任真”的人格追求,更在于其理想人格的建构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
从陶渊明在平常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共通情感的深情投入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孤高自傲与世隔绝的人,而是一个朴素实在的极富人情味的人,他也以其真淳的人格影响了不止一代文人,而这深情醇厚的人情味正是他高尚人格中更显魅力的的另一面。
而从另一方面看,陶渊明的诗品与他的人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当中所反映的也是一种纯真的“自然”,拥有一种古朴的味道,陶诗中拥有“真”、“淡”、“简”的特征。
这是在其他诗当中很难寻觅到的,而正是因为陶渊明的人格才使他形成了这种风格,当然这当中也和他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时期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卷入政治旋涡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丢掉性命,陶渊明生活的正是这个时期,战乱不断、国家分裂,但他却没有因此颓唐放浪。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间,他先后五次出仕,为实现兼济夭下的理想而努力。
宋人葛立方说“世人论渊明,皆以其专用肥遁,初无康济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尝求其集,若云…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鸯翩思远霭。
茬蒋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其自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
士之出处,未易为世俗言也。
”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确实道出了渊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展示了他济世报国的宏图大志。
但五次出仕的经历证明,在那个时代,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是不可能的。
陶渊明无法忍受污浊仕途时其真谆人格的“矫厉”,他向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的生活,渴望自己能如“羁鸟”、“池鱼”般回到“旧林”、“故渊”。
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表达了这种愿望“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陶渊明认为在田园中,能保持自己真谆的人格和霜柏一样的节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
”(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
他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萧统《陶渊明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归去来辞序》)。
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
“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理。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但是无论出仕还是归隐,它们所围绕的中心都是“真”,因而它们是完全正当的。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园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有‘违己交病'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年春天所写,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田生活。
《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
……独养其志。
”摆脱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官,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的大道。
不料事与愿违,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不是世上没有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了。
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不委曲而累己。
”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首先,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
朝廷多次对他征召,都坚决顶住了:“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晋书?陶渊明传》)。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宋书?陶渊明传》),他是真正不同于“身在江湖,心怀魏阙”之辈的。
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不怠,大有收获。
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
既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
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进而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堂的。
即使是隐士,骨子里对儒家的这一信条也是始终恪守不渝的。
只有渊明是既归隐又力耕的,这正是他任真的体现。
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中写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他自嘲对孔老夫子的“忧道不忧贫”力有未逮,因而就转向躬耕,并对农业劳动信心十足。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隐居为平台而内心另有他求的所谓隐者,要毫不犹豫并持之以恒地操持起为儒家所鄙夷的稼穑之事,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而陶公做到了,“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把躬耕劳动放置在了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成了他的生活凭借和精神寄托。
另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新。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公力耕自养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正如李泽厚所说:“所以只有他(陶渊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综上所述,陶潜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出仕、归隐与躬耕,无不体现着他“独立率真”的性格,而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中和任放”也是贯穿其中。
如果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任放”性格的最好表现的话,那么他与众不同的归隐方式和态度,则最能说明他的中和。
渊明的入山,不是卢藏用待价而沽的市侩手段的“终南捷径”式的隐逸,不是陶弘景幕后操纵的遥控伎俩的“山中宰相”式的隐逸,也不是皇甫希之点缀当朝的假冒勾当,更不是谢灵运无补于世的自我麻醉。
而是“在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的决志。
”(《迦陵论诗丛稿》)。
渊明隐居后,对官场人物的亲疏态度也是迥异于人的,他固然不是打着归隐旗号而心留世俗的假隐、充隐,但也决非后世自诩超越尘世的所谓“纯隐”,他是有着自身原则和立场的。
如对颜延之、殷晋安、檀道济,诗人就有着不同的态度。
《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渊明情款”;“日造次焉,每往,必酣饮致醉。
”《与殷晋安别》:“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贫贱。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萧统《陶渊明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侯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馈以粮肉,麾而去之。
”以上是对陶渊明“独立率真”、“中和任放”性格的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这种性格,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它的形成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普遍联系、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引起产生另一种现象,反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是由别的现象引起的。
”陶渊明性格的形成,不仅和他的先天素质、意识形态有关,更和他后天生活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祖父茂、父亲逸也都做过地方官,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家庭特有的人文氛围、人格素养却融于血液一脉相承,这使得渊明先天具有了优于他人的条件。
他少小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度过。
孟嘉为当代名士,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写道:“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蕴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而渊明“存心处世,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逯钦立语)。
如果说家庭环境对渊明的影响是默化的话,那他所受的教育、阅览的古籍无疑充当着潜移的角色。
两晋时代,“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
”陶潜不但像一般士大夫那样学到了道家的《老子》、《庄子》,而且还阅读了儒家的《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
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中说他“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而《周王传》是咸宁五年(279)从战国魏哀王墓中发掘出来的汲冢书;《山海图》则是作为东晋王朝的逆臣、为王敦杀害的郭璞注《山海经》的一卷《图赞》。
渊明能阅读到这样的书籍足见他的博学程度,而也正是他的博览群籍,开辟了他开阔视野的途径,奠定了他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
另外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两晋时代虽然是玄学盛行的时代,但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仍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难以抵挡的力量。
就在渊明的家乡江州就出现了大力提倡经学的学者范宣、范宁以及戴逵等。
《晋书?范宣传》:“范宣,陈留人也。
……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诵读为业。
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
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博学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
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
”而当时渊明正值少年之际,“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十六),他所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可见一斑。
但又不可否认的是渊明毕竟生活在玄学盛行的年代,他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也是不争的事实。
袁行霈先生说:“他(陶渊明)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将孔子道家化。
受老庄和魏晋玄学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渊明的思想熔铸了儒道两家的精华,圆融无碍,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视点和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把思考生活的结论用来实践,以实际行动反过来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
可以说正是在儒道两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渊明独立而不群,率真而不矫糅,中和而不偏激,旷放而不任诞的独特性格,鹤立于两晋文人之林,屹立于古代诗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