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特点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特点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特点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词以表现出深切的感情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点为主,被称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东晋末年(两晋)及南朝宋初时期名将、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位以个性特征鲜明、诗词作品富有情感的文学家。

陶渊明的诗词特点1.自然主义陶渊明的诗歌从始至终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以自然的山水风光描绘出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他的自然观念极其开阔,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代表。

2.抒发个人情感陶渊明的诗词中处处充满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内涵。

他经常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借助自然景色,通过风景来西散发自己情感。

他的诗歌充满了自我表达的力量。

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家庭、亲情等情感生活的表达。

3.赋予事物人格化的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让自然事物拥有人性化的特征,以此来发挥生命的力量。

陶渊明的思想贡献远不止于田园和《桃花源记》,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有所借鉴。

4.雅俗共赏陶渊明的诗词中即使是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也能体现出他的深刻的感悟。

他的诗歌既具有高雅的风格,又兼具明朗通俗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受众,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结论陶渊明是一位既有文学才华,又有卓越的政治领袖能力的文化大师。

他的诗词以强烈的个性特点、天然的情感和对于大自然的狂热热爱为特点,表现出了深邃的情感体验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词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2)崇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陶渊明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后的结论。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在自然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归园田居》返回自然,就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平淡是陶渊明一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再有,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和对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把它们写出来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显得做作,正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此前大部分诗人都关心国家大事,诗歌中也是描写的国家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太平常,他们是客观物象,也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

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和“孤云”,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

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

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

如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太白“斗酒诗百篇”,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时至今日,以酒排解愁怀、郁积,仍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法。

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常以菊自况,甚至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他将菊花和酒结成一体,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促成精神的升华。

浅析陶渊明的迷人魅力

浅析陶渊明的迷人魅力

浅析陶渊明的迷人魅力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故有“文如其人”之说。

在距今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黑暗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火光和血污的时代,它酿造了空前的文化浩劫。

大批的优秀人才饮恨死去,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多数文人借药、酒或佛家思想来麻醉自己,用似乎狂放、风光的外表来掩盖他们骨子里的悲哀。

但是,在那黑暗的乱世里,却产生了一个千古传诵的魏晋风流,在这个风流中心,陶渊明是最完美的一个。

一千多年来,陶渊明迷人的魅力,像一颗璀璨明珠,发出夺目的光彩。

那么陶渊明有哪些迷人的魅力呢?一、人格的魅力1、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幼年丧父,青年时代,因家贫不得不出仕谋生。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官到彭泽县令,在官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

据《宋书》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得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这就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最直接的原因,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因为家里有十斗米或更多的米而不折腰呢?据记载,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好:“少年穷苦,每以家弊,东奔西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

这些都说明他不是因为看不起微薄俸禄而辞官,相反“五斗米”对于他来说应是雪中送炭,但是为了自己的尊严、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他宁愿归隐后忍受“饥米驱我去”的乞食日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流俗、刚正不阿的独立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的一块堡垒,用以保卫自己心灵的一块自留地。

2、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的两个结论,也是他人生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做人的准则、品德和节操。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朝与仁又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土》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等安贫乐道的贫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品德节操,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朝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能体现陶渊明品质的诗

能体现陶渊明品质的诗

能体现陶渊明品质的诗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是描写陶渊明在东郊采花,坐在菊花丛中观赏南山的景象。

他心情舒畅,从容不迫,感到非常安宁。

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的生活态度是追求自然的宁静和从容不迫。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其含义是指:作者生性自然,不喜欢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己生性不适合与社会的流俗相一致,本质上更爱好享受自然和田园生活。

这句诗给我们启发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东西,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趋势所影响。

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它表示人生是轻如悬浮的尘埃,没有根蒂,像陌上的尘土一样随风飘动,显示了人生轻微、易逝的感悟。

陶渊明强调人生的短暂和易逝,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真实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享乐和物质的享受。

4.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意思是即使在社会的波澜起伏中,他也不为生活的喜悦或恐惧所影响,拥有冷静的心态。

他相信自己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动摇。

这句诗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一种理性的态度。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句诗是陶渊明对自己生活的描写。

他的生活简朴自然,避开了喧嚣的繁华城市,他选择在人类活动的范围以外的地方安居,以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不需要马车和喧嚣的声音来换取快乐,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和。

这句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简朴生活的偏爱和内心的清静。

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是一句描写刑天舞的诗句,刑天舞是古代神话中的天罚,对于那些违反天道的人有惩罚作用。

诗人表示,刑天舞在人间舞动,表示制度严肃,猛志也是不变的,代表着严厉的制度。

7.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表现出了他对人类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兄弟还是骨肉关系,都不必过于在意。

因此,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而不是外在的繁华。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的人生哲学。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

论述陶渊明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陶渊明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将日常生活诗化,用家常话写家常事。

具体地说,陶诗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1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2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等诗句都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1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2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都是明白如话。

任真自得—陶渊明

任真自得—陶渊明

任真自得—陶渊明汉语言121班孙春梅2012061117摘要:东晋后的数十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

直到陶渊明的出现,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把“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使诗歌内容更显生机,而他“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品质也广泛地受到世人推崇。

本文试从古代文论角度,以不同的文论家的视角和观点来解读陶渊明的诗、艺术特色和他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陶渊明、诗、恬淡自然、艺术特色、古代文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又字号五柳先生,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株艺术奇葩。

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死后也一度默默无闻。

直到百年后,得到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才为天下所知晓。

直到今天,他清高耿介的人格和洒脱恬淡的诗风依然对世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以钟嵘诗论看陶诗在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被定为中品。

他评价陶诗是“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可见,他认识到了陶诗风格的清丽淡雅,简洁明净,没有冗长繁复的句子,感情朴素真挚。

以《饮酒》其七为例,写诗人赏菊饮酒,望见远飞的鸟群鸣叫回归山林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全诗干净整洁,流露着自然质朴的感情。

这也就符合钟嵘学说中的“吟咏情性论”,即诗人情感的激发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自然物色就是其一。

在陶诗中,自然物色如秋菊、春风、归鸟、青松等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他的创作领域。

这样的意象组成的意境自然而然就带有无限深远的意味,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这一点又和钟嵘的“滋味说”不谋而合,钟嵘批评玄言诗“淡而寡味”,陶诗恰恰是和玄言诗相对立的,仔细品味便能悟出其诗的言外之意,余味无穷。

二.以皎然诗论看陶诗中唐诗僧皎然认为作诗必须要有意境,所谓“诗缘情境发”,也就是说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表现出来,而意境的创造需要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和客观的物象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也叫“取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摘要】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可惜结果备尝沉浮之苦,虽曾寄身仕宦,但终究露失望之态;晚年看淡仕途与人生,转而将济世的大理想抱负化作对”桃花源”安宁社会的向往,但其内心的品格无疑不表露于其诗句之中。

本文就生平故事和作品的分析,来论述一下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诗风
一、前言
陶渊明因《桃花源记》闻名天下,在当今中国几乎从懵懂学童到耄耋老人无不知陶渊明的大名;《桃花源记》以虚拟现实的手法,将一个武陵人迷路,误入一独特之地的行踪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描述,从发现到小住、从平淡到惊奇,直至离开桃源又返途寻找等事件加以渲染,彻彻底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派别、没有剥削,人们自得其乐的“和谐”社会场景;陶渊明的这种描述恰恰与当时的社会黑暗相对比,及其鲜明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没有压迫、没有上下等级之分的和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虽则只是采用“科幻”般的虚拟情节,却隐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无奈苦闷的心境。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陶渊明的作品没有华丽
的词藻、没有大气势大磅礴的修辞和渲染,他只是小桥流水般轻言细述,时刻能让读者体会到其平淡醇美的意境和朴素自然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他的诗句,在其晚年大多数取自于农村田园风光,用直叙的手法、白描的手段讲述一段情感真挚的故事;很自然很流畅地引领读者不知不觉之中,去和他一起畅游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他的风格是最富有个性的,也是最典型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以自身品质内涵而塑造出自身感官形象的人物,数数并没有几个,而陶渊明绝对就是当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二、陶渊明的人格
有一个典故,可谓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东晋后期的陶渊明,其实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名人之后,其曾祖父是东晋大司马。

从小就接受者儒家思想和“大济于苍生”的信念,使得陶渊明有着积极向上的思想。

但是由于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所有的想法和一腔热血加上宏伟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本可以随波逐流,一样过上有品位的上流生活;偏偏他有着耿直的性格,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将自己与污浊黑暗隔离开,其实也是阻断了自己悠闲的生活和荣华富贵。

为了生存,已过“不惑之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故事。

我们从史料上知道,陶渊明晚年的生活虽然内心坦然自在,但生活一直很拮据,他几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放在当今社会,我们能够想到:出身豪族的陶渊明,“命里”就注定他衣食无忧,能够享受到“贫苦老百姓”不能够享受的“幸福”生活,能过上旁人不能及的舒适的日子;但是倔强性格的他,毅然要去“体验”贫苦的生活,毅然要做“贫苦老百姓”,也毅然将救命的“五斗米”抛之脑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不是为了高傲、他不是为了面子、更不是和肚子过不去;能与生存之饥饿相斗争的必然是他背后的纯洁思想和深刻的品质内涵;就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由此获得了主宰自己心灵自由的快感,获得了令世人拜服的人格尊严。

这种精神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不管其社会的背景差别、经济发展迥异、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他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人格之高风亮节,我想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依旧能成为中国时代的楷模。

三、陶渊明诗风
陶渊明在归隐的不同时期,写下了风格、思想不同的作品。

下面就诗人不同阶段的作品,加以分析,再现陶的思想历程。

(一)典型的田园风格
在陶渊明最初归田的时候,从他的诗句中不难发现生活还是不错的,心情是愉快的。

所以在诗句当中也是羁鸟返囚林,池鱼还故渊一样乐不可言: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酌”。

尽管他不擅长农务,种豆南山之下,却仅仅草盛豆苗稀,但在其诗句当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体现出浓浓的田园风格。

他和当地人士关系十分和谐:“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诗句都表现了陶对生活的炽热追求。

这时的陶渊明,他相信自己,相信劳动的价值:“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对前途满怀希望:“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当时真正的田园生活是不是像诗人笔下所写的那样恬美静穆呢?事实上广
大劳动人民备尝辛苦,当时的农村十分凋敝。

作者对此有过零星的记述:“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这个现实对陶肯定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处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可见他对社会并不是不闻不问,反而产生对现实既然关心又痛恨,既痛苦又缄默的矛盾心情,他的人格不能不处于分裂与对抗之中。

这在他的《杂诗》中已有充分表现。

《杂诗》第二首写到: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余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几乎成为了陶渊明田园诗风的最有利的证明,无论他是不是真正放弃了仕途,而安心田园一份子那是不可知的,我们可知就是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典型的田园风格。

(二)田园豪放相媲美
我们发现,诗人虽身处田园,而志在邦国,内心交织着进取与退隐的矛盾,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诗句来看,陶的壮志在归田以后不但没有削弱,甚至有时表现的更加强烈,完全可以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媲美。

陶渊明归田后期,正赶上晋宋之交的战乱时代,面对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陶也想有一番作为,救国救民,但现实情况迫使他又一次归耕田野,这一时期陶在政治上孤独愤懑,经济上逐渐贫乏。

这两个条件已成为影响和支配他思想的主要因素,反映在他晚期的《咏贫士》七首中。

第一首中,把自己比喻成毫无依托的孤云,把诸臣比成趋炎附势的隼鸟。

流露了诗人孤云无依,知音不存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志节不移的决心。

其它六首各咏古时贫士之高洁。

从诗句“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中,我们得知陶渊明是以历史上的贫士为榜样,坚定的生活下来的。

并以
极大的热情来歌颂英雄,勉励自己。

诗人写刺客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描绘了一个赴汤蹈火,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陶渊明在他们的诗中反复地申述“猛志”,可见尽管陶潜到了垂暮之年,他的济世之志一直没有熄灭。

鲁迅先生把这类诗称作“金刚怒目式”,他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我们赞同鲁迅先生的说法。

陶渊明不仅仅是田园诗人的始祖,有着非常细腻的田园生活的描述的诗文,能带给我们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他的诗文中柔中带刚、藏锋利于无形更是让人看到陶渊明的文人形象一下子被霸气的“武人”豪放形象所代替,着实也带给我们惊喜。

结束语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早年胸怀大志,思济苍生,壮年寄身仕宦,备尝沉浮,晚年饱经风霜雨露之苦,亲历易代忧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经过了读书、出仕、归隐、躬耕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诗人最后怀着“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极大痛苦,结束了他的一生。

由于诗人受当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其诗文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遗世独善等消极因素;千年来,但我们仍可对陶渊明进行仰慕因其独特的行云流水般的诗文、因其无与伦比的高风亮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晋书·陶侃传》,中华书局,1974.
[2]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逯钦立.《读陶管见·归隐与躬耕自资》(原载《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第一期)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商务印书馆,1923.
[5]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