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的根源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
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
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一、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品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的品格1. 乐观向上陶渊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够积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例如,在他被贬到桂阳做官时,他没有因为离开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而感到失落,反而把握机会去了解桂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写下了《桂阳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坚持真理陶渊明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始终相信只有真理才能够指引自己前行。
在他写作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和名利的厌弃,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3. 爱国精神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精神的人,他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着期望和祝福。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望。
三、陶渊明的创作1. 田园诗陶渊明以田园诗为代表作,他在诗歌中描绘了大量与自然有关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写下“村童群笑,相与舞之;而我独异之。
问其故,则曰:‘此之谓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美好。
2. 散文陶渊明还以散文为代表作,他在散文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让他的散文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3. 辞赋陶渊明还以辞赋为代表作,他在辞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现实的不满。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羸兮,謇朝谇而不矜。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饮酒》
独酌无相亲,
对酒当歌去。
陶渊明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颂扬了独处的智慧,他认为,作为一个智者,不应该与别人计较。
他应该独自一人酣畅淋漓地安静地享受酒的美好,不必担忧与其他人的交往,不必担心被其他人干扰。
这里隐含着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即使面对艰难,也不要向别人求助、寻求更多的关心,要勇于独自一人直面挑战,拥抱孤独,做自己的主人。
诗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就是自立自强,鼓励人们勇于独自一人拥抱孤独,勇于直面挑战,要求人们要有自尊心,实现自真实自我。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东篱赋、西涧序之风神”。
他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风格与哲学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本文将介绍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清新自然、豁达超脱和情感深沉。
他善于以自然为背景,以心灵为主角,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愁苦,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生命力。
例如《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纯净的世外桃源,暗含着陶渊明超脱尘世的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他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情感的深广和复杂性。
例如《归去来辞》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为比喻,表现人生的无常和转变。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还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喜欢运用古风、通俗、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契合。
例如《桃花源记》中句句含蓄,字字抒情,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二、陶渊明的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一位对人生、世界、自然、人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的哲学家。
他善于从自然、诗歌、写作等角度来探讨人生和人性的真谛。
1. 儒家思想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
他深受《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影响,强调“仁爱”、“中庸”、“和平”等思想。
2. 遁逸思想陶渊明善于借用辞藻,表达出对人生的放逐和流浪的思想。
他崇尚遁逸之道,认为逃避纷扰才能真正体验自然的美妙和个性的自由。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作品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大众化思想陶渊明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是,他的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大众化特点。
他不以高深的思想和难以理解的语言为享乐的对象,不拘泥于书本和学术,而是倾向于自然和实际。
他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思想。
三、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为基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

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独特性,直至今日仍然为世人所推崇。
本篇文章将探讨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并给予一些深入的解读。
陶渊明的诗歌独特性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纯真淳朴而著称,他的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主题,借用自然现象、悟得哲理,使诗歌中自然的美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仙境,其中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状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陶渊明的诗歌还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其诗歌中并不是直白地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是经常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法传达情感。
例如他的《饮酒》一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表达了陶渊明追求纯真自然、远离烦扰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更是举世闻名。
他的哲学思想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人生自由、简单、平和、幸福。
他反对士人卑躬屈膝、争功夺利的传统观念,提倡走自己的路、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
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愚以明,俗以察”。
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他在诗歌中不时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生活束缚的摒弃。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独特性还表现在他对于政治社会的关注上。
在《桃花源记》一篇散文中,他描述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自由的理想乌托邦社会形态,以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
在一些篇章中,他还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奸诈,讴歌勇敢正义的人物和事件。
结语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与思想独特性是其文学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不朽的精神财富。
他的诗歌和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高峰,对于後来的文学和思想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
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
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
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因为他同样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庄子》的典故,共77处之多。
《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其中“朴”、“淡”是其核心观念。
“朴”、“淡”的美学要求就是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
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诗描述的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陶渊明并不沉溺于儒家和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身体力行,勤于耕种。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就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二、“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是与生活的窘迫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在归隐之初,陶渊明有自己的田庄和仆从,生活还算富足,但由于接连的灾祸,陶渊明的生计日益艰难,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去乞食,在《乞食》中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 如此真切的感受,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不是胸怀宽阔行为坦荡之人不敢写出。
那种被妻子赶出门乞食时神情的茫然,敲开邻里房门时言辞的笨拙,乞得食物后和主人融洽的交谈以及诗人自己欢快的心情,渐渐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陶渊明并不为贫穷感到自卑,即使是乞食,也乞的不卑不亢,妙趣横生。
当然,他更不会因贫穷而放弃隐居,即使是朝廷请他去做著作郎,他也推辞不就。
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贫穷看作了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不抱怨嫌恶,反而乐于安守这样的生活。
他在《咏贫士》(其四)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陶渊明既是咏黔娄,又是咏自己,那是一种明知“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却依旧“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的情怀。
陶渊明宁可穷困,也不愿再入浊世去做“池鱼”“羁鸟”。
归隐的生活,虽不富足,也总算心有可依,总算有南山可望,有菊花可采,有可以让心暂时休息的天空和白云,不似仕途如急流旋涡,一旦陷入,便难以脱身,不得安宁,甚至可能伤,可能死。
隐居是贫穷的,但毕竟隐居是相对平静和安全的。
他特别推崇黔娄那样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三、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其在许多诗文中都得以体现。
如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大意是说在叔父推荐下我被任命为彭泽县的官吏,小县城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
由此可见,诗人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即使有优厚的待遇和条件,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自然本性。
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诗中将诗人的漫长人生轨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从“性本爱丘山”到“误落尘网中”,从“守拙归园田”再到“复得返自然”,经过长期痛苦而又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可以这样概括:通过生活的磨砺和人生的感悟,涤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崇尚自然、亲近田园、追求自由,返归一个本性的“真我”。
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他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铸造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并用以保护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也正是这种平淡自然的心态,成就了他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卢育三.老子释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