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的入世精神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入世、出世、遁世”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入世、出世、遁世”导写及范文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作文“入世、出世、遁世”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

“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

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入世,意为投身到社会中。

强调精神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使命感、担当意识,胸怀家国,致力民族复兴,并愿为敢为,付诸行动。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此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哲学财富。

出世,意为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即不被时代洪流裹挟,不被私利欲望绑架,不被困难挫折吓到,保持独立自主意识和鉴别分析能力,能修心、自省,学会淡泊与超脱。

以“出世”的态度审视自我,既不汲汲于成功和荣耀,也不戚戚于失败和挫折,而是获得成长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

遁世,意为逃避人世。

此处是指面对时代使命缺乏担当精神,袖手旁观,甘当看客;面对时代挑战缺乏进取精神,畏惧逃避。

总之,遁世是不可取的人生姿态。

[参考立意]怀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怀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远行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弃遁世念成大精彩“入”则奋斗兴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躬身入世创光明,出世有度淡泊行积极入世勇担当,适度出世避遁世入世进取济天下,出世清心不逃避【优秀范文】1展入世之翼,缀出世之羽人生奋斗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则显得尤为重要。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

陶渊明的时代正是中国的魏晋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

政治上,矛盾激烈,民不聊生;文化上,传统文化日渐衰败,新兴文化开始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以下的时代精神:
一、田园情怀。

陶渊明的诗文以田园为背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认为田园生活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可以使人从喧嚣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二、忧国忧民。

陶渊明虽然居于田园,但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

他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三、追求自由和独立。

陶渊明反对传统的礼教和儒家的道德规范,主张个性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被一些权威所束缚。

四、追求真理。

陶渊明主张追求真理和思想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探索真理,人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偏见和迷信,主张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伪。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文化人的形象,他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应文杰摘要:陶诗的主导风格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造成这一风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狷”为主的人格取向。

本文拟从人格对风格的影响中探索这一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人格关于陶诗的艺术风格,自六朝以降,学者多有论及。

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说法:清靡、自然、平淡、闲远、朴实、冲和等等。

虽则有这几种说法,但也不过是“自然”二字,所以袁行霈先生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作到了平淡自然的境界,当是不易的,所以历来的评论家都觉得陶诗“邈不可及”。

那么,陶诗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自然之境?洪迈曰“夫率(渊明)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黄彻曰:“渊明所以不及者,盖无心与诽誉、巧拙之间也”,陈模曰:“盖渊明人才素高,胸次洒落”,朱庭玢曰:“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燎而弥粹……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也。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从先天素质上讲,性情真挚,有艺术天赋;2、从后天修养来看,长期的写作实践使其理精气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从写作态度来看,无意为诗,不存祁誉之心,因而没什么得失考虑。

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汉魏晋相延,时代不远,变迁极多,即经见惯,就没有感触……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鲁迅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很卓绝的,但也只能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只需看看谢灵运和颜延之就知道了。

谢灵运与陶渊明并世并称,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匪浅,然而,他二人的诗文却并不“平和”。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并不能作为解释风格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创作主体,去探寻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袁行霈先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说:“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要在他笔下实践这种哲学,又恰好有这个可能的条件……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的整个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怀一种半疑与期待,把自己无限地想象和憧憬,都归结为一种追求出世和安身之境:这便是古老而又至今仍旧不朽的出世和入世。

出世,可以是一种解脱,也可以是一种叹息,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意志的选择,更是一种付出的努力。

出世的努力,当然,除了必要的苦学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和自律,在追求完美和精进的道路上,一定要把眼光放在目的而不是结果上。

而陶渊明出世的探究,正是一种出世的追求和愿景,他认为出世,是一种以自己的心、心性为基础,通过解放思想和实践修炼,以达到对自我权利的自由和政治上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也实现了个人对真理的追求,使得自己能够把握真理,安身立命,自由自在。

入世,是有历史意义的概念,它可以说是一种“取义”,也可以是一种“取实”。

它不仅涉及到自身的革新,更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使自身能够做到把握时势,维护公正,把握社会秩序,把握优劣,去除罪恶,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行为表现。

这正是“取义实为己任”的途径,这种以“实践”出台的入世,可以说是一种以实际行动走向进步的入世。

出世、入世,都是“超越”的过程,是自我走向更高层次的过程,也是必要的过程,是大家改变内心,改变外表,获得力量和自由的过程。

陶渊明的出世,是一种以宁静、智慧和意志力为基础,去追求自身真理,获得自由,获得自己的权利,同时以自己的心性和实践,去认识和把握真理,得以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而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入世,通过他的实践,以及他维护公正、把握优劣、去除罪恶等,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发挥,使得社会更加富有活力。

陶渊明,以他对出世与入世的独特见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始终坚持以自身心性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去追求出世和入世,这正是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故事,也是他留下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以反对陶渊明入世的观点写一篇作文

以反对陶渊明入世的观点写一篇作文

以反对陶渊明入世的观点写一篇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以其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和清新脱俗的诗文,赢得了无数后人的赞赏和追崇。

然而,于我而言,却并不认同他入世的态度。

陶渊明选择归隐,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听起来,这似乎无比惬意,充满了诗意与宁静。

但细想之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让我给您讲讲我身边的真实事儿。

我有个叔叔,曾经也有着和陶渊明相似的想法。

他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觉得城市的生活压力太大,于是决定回到老家,过起了所谓的“田园生活”。

刚开始,他确实觉得轻松自在。

每天种种菜,养养花,看上去悠然自得。

可日子一长,问题就来了。

家里的经济收入成了大问题,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看病需要钱,日常的开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光靠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而且,由于长期与外界脱节,他的知识和技能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想要再出去找工作,都变得困难重重。

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意识到这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后来,他咬咬牙,重新回到了城市,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重新融入社会。

经过几年的打拼,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他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再回过头来看陶渊明,他归隐田园,看似洒脱,实则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逃避。

在那个时代,国家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正需要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改变社会现状贡献力量。

可他却选择了独善其身,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追求个人的安逸与宁静。

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这样,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那社会如何进步?国家如何发展?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公。

但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勇敢面对、积极入世的人,我们的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吧,无数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抗疫一线。

他们日夜奋战,与病魔作斗争,拯救了无数生命。

他们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