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
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恬静悠然。
陶渊明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归隐后,他尤为珍视亲情,以及和家人共享田园生活的时光。
陶渊明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陶渊明出仕期间就时常怀念母亲,恨不得“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尽快回家孝敬母亲。
后因妹程氏丧故辞官回家,六年后从弟敬远病卒,陶渊明皆悲恸不已,并为弟弟妹妹作祭文以表哀思。
两篇祭文,陶渊明皆述其平生,赞其德行,怀念往昔手足之殷殷情谊,虽非同母所生,但亲情实为心手相连。
文末“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祭程氏妹文》)和“神其有知,昭余中诚”(《祭从弟敬远文》)两句,陶渊明对弟妹的魂灵哭诉哀痛,足见情感极其深挚。
对儿子们,陶渊明以自己平生经历做教训疏导,教儿子们为人处世、勤于力行、修心养性、安贫乐道、笃念亲情。
虽时常训导,却没有严厉训诫之声,言语间渗透着父亲的慈祥、怜爱与关怀。
这一点于《与子俨等疏》集中体现。
陶渊明还与当地的百姓相交甚欢。
他喜欢村民们纯朴的个性,朴实的为人,与他们相交,自己便也率直淳朴。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陶渊明有这样的邻里,时常相邀来高谈阔论,有时候拿出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或是前人的文章来品评一番,有疑义的不妨共同商讨切磋,只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有此和谐的境界。
静穆与适意——探究陶渊明《饮酒(其五)》之意蕴

722019.04(中)瞭望Liaowang静穆与适意——探究陶渊明《饮酒(其五)》之意蕴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徐金金[摘 要]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他弃官归隐后写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归隐后的闲适,格调比较高。
本诗的学习,先是课前预习,学生质疑;课堂上教师引导释疑解析,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深层探究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饮酒(其五)》 意蕴一、课堂实录(一)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下面老师把同学们课前预习的问题展示出来。
(课件PPT 投影)(二)问题展示1.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却没有车马的喧嚣?2.“人境”和“地自偏”是不是矛盾?3.“悠然见南山”的“见”是不是换成“望”更贴切?4.“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5.诗人为什么会“忘言”?(三)问题探究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疑问,老师选择了这些同学的问题投影出来。
其他同学的问题和他们差不多,看来大家很默契。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你的理解?生1:可能是诗人隐居的地方有人但是人不多,所以没有车马的喧嚣。
生2:“人境”是指人来人往的环境,“车马喧”是马车的声音。
诗人居住的地方人来人往,但是没有车马。
师:那么,在东晋,什么样的人会乘坐车马?生2:是达官贵人。
师:很好,那你可以重新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吗?生2:诗人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嘈杂环境中,但是他不与达官贵人交往。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很了不起,解决了这个疑问。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没关系,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我们来探讨一下。
生3:人来人往的环境却偏僻,看似矛盾,实际上还要结合前面的“心远”两个字。
是因为诗人的心境远离了世俗,所以自然就觉得偏远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还能联系一句话的字里行间来推敲,非常棒!师:好,我们看这首诗写景的句子,很美的景,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有同学质疑了,“见”能不能改成“望”?你们怎么看?生4:不能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最新)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马勇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
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
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
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1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含义

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涵义摘要: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实在的,所以他的笔下除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鸟,其余衍射出所有的鸟飞翔的形象,实在又具体。
人们觉得其形象飞行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没有从外部而来的陌生感到不适。
读他的诗,自然也可以把握诗人脉搏的节奏。
关键词:飞鸟意象诗歌一、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活在晋朝宋代改朝换代之际,这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那时候生活的反映。
东晋建立后的数十年间,诗坛一直是以玄言为主,正是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辞去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只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卸职回家,在这之前,陶渊明对隐居的生活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想当官,但又讨厌这样浑浊的世界,他想归隐,又想在政治上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终于在最后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彻底归隐了,在后来的诗歌上虽然有表现任职想法的,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隐居生活的劝诫和对田园生活以及自己农务生活的描写,可以说,前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了从“伪我”到返璞归真的“真我”的过程。
[1]陶渊明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古朴的风格而且进入了更加纯熟的境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成功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
鸟是古典诗歌意象群中的一个,其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累渐渐丰满起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的鸟代表了对爱情的理性追求。
“鸳鸯在梁,憩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鸳鸯》中的鸟儿是宁静的,烘托出对长者真心的祝福。
《楚辞》中也有鸟的意象,但已经比《诗经》中的运用技高一筹,与作者的心融得更近,更接近于一种“有我之境”。
[2]屈原中鸟的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象,是来表现自己的个人诚信操守的,如“香草”和“恶草”的对比,《离骚》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皆然”一句,也是用山鹰和家雀胸襟的对比来突出作者自己的高洁之性,这些绝对是超出《诗经》的。
陶渊明诗鸟意象的艺术特色分析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解读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追求隐逸的田园生活,所创诗歌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的诗歌中,经常利用一些意象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有多次提及“鸟”这一意象,陶渊明前期为官时期,诗歌中“鸟”有飞之意,寓意大鹏展翅、奋力飞翔,通过飞鸟意象展现了其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壮志。
随着其对官场和自身性格的认识,诗歌中“鸟”意象有“牢笼之囚”含义,渴望获得自由生活。
最后,在其归隐田园后,用鸟意象表明自身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陶渊明诗作中鸟意象艺术性(一)意象生成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状况和心境,并寄托身心的情感。
陶渊明向往安宁、纯朴的生活,其诗中多数表达了这种想法,并将其志向寄托于意象中,而“鸟”作为其诗中多次使用的意象,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飞鸟,可使人产生一种田园宁静感受,同时由于陶渊明诗歌心中“鸟”无明显修饰,真实性强,可促使读者快速进入相应境界中,进而感受到诗人寄托的意境,寄情于景,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完美融合。
(二)“鸟”意象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第一则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表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作中利用“鸟”意象表达自身意志的同时,有时也会将自己比作鸟,或者将鸟比作知己和伴侣。
而鸟作为一种客觀存在事物,诗歌中利用其具备的特性,主观表达和寄托了自身情感。
在陶渊明将自身比作鸟时,既展现了自身对田园、自然和自由纯朴生活的向往,又以“自己是鸟”和“鸟是自己”展现了一种物我浑于一体的境界。
二、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分析陶渊明一生中有大量诗作,通过阅读《陶渊明诗全集》,从诗作写作时间来看,不难看出不同时期诗人思想的转折变化,而不同时期诗里寄托其心境事物均有鸟这一意象,也可看出陶渊明偏爱这一意象以及所蕴藏的特殊情感。
在《陶渊明诗全集》中,专门咏鸟的诗有六首,并且将内容全部集中于“鸟”以及相关字,如“凤”,“鹤”,“燕”,“鸾”,“雁”和“鸥”等,与“鸟”相关的字约40处,出现频率极高,仅次于陶渊明常用的“酒”字。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抒情的风格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表达的深刻性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常常表达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山水、花鸟、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在描写田园生活的同时,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之情。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凭吊逝去的岁月的深沉,也有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田园诗、山水诗、牧歌等等。
他注重使用具体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美和人间仙境之间的和谐与温馨。
三:哲理思考的深远性陶渊明的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诗歌富有启迪性和智慧性,引人玩味。
例如,在《归隐》一诗中,他以悠远的东北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批判和对正直、高尚品质的崇尚之情。
他的诗歌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四:言语之美与音韵之美陶渊明的诗歌除了具有情感、形式和思考上的艺术成就外,还注重言语和音韵的美感。
他运用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词句和流畅的韵律,创造出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以朗朗诗音和流动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在《五柳先生传》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韵律,使诗歌充满活力和魅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在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他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多样的艺术形式、深远的哲理思考和言语音韵的美感,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开“千古平淡之宗”。
黄昏中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
集优美、壮美、自然美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意境几乎无人及之,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意象;鸟;菊;松;云;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
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作过安城太守。
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十三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破落,生活十分艰难。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
他有一番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
但是,那时正是门阀制度极盛的时期,加上东晋王朝政治上腐败不堪,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横遭压抑,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是得不到社会重视的。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难于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
直到四十一岁时,因生计所迫,他在亲友的劝告下又担任彭泽令。
不久,又因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从此决然归隐,一直到去世。
陶渊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丰富复杂,其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
李泽厚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但道的成分更多更明显些,“正像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儒、道、佛兼而有之,又以儒、道为主,非此不足以成其丰富、深厚,含蕴无穷。
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
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面对社会时,儒家思想多;面对田园时,道家思想多。
同时,陶渊明又接受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玄学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鲜明特点。
值得强调的是陶诗中的许多用语,如“真”、“真意”、“任真”、“自然”、“化”、“化迁”、“忘言”、“辨”、“趣”等,也多来自玄学。
玄学重内心、重个性、重气质的思想,毫无疑问影响了陶渊明的思维方式和诗歌风格。
所以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划了一个句号”。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的思想的精华,混合调和成那种特殊的典型。
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思想家派的限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怀诗,田园诗和哲理诗。
阅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量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还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淳朴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诗,抑或以其浓郁的情趣与深湛的哲理为主的哲理诗,都给人一种平淡,自然,朴素,亲切的感觉。
他的诗初读似乎粗糙平实,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觉他的诗在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在简约之中有浓厚的情蕴。
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从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常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邃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意象鲜明,意境优美是陶渊明诗歌的两个显著的特征。
以下我们从意象与意境入手,来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简要的探讨。
二、意象什么是意象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是融入了状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临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在此我们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二)秋菊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从此和陶渊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菊花不以妖姿媚色悦人,不与春花争艳。
在西风频吹,霜凝大地之时傲然独开,以雅洁清奇被志士仁人引为同道,用以标示品格,展现美德高风,成为孤标傲世,独抱操守的同义语。
《九日闲居》小序说:“秋菊盈园,而持醪无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正文写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领。
”《和郭主薄》其二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兮辞》有“三迳就荒,松菊犹存”,而《饮酒》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
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在采菊见山的悠然中显现无遗。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出赞美菊花的诗篇之后,菊花的高尚品格便一直传诵到今,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极具卓越的品行操守。
他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最终归耕于田园。
愤世嫉俗,憎恶黑暗的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全叠合到了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三)青松青松“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里机制。
”在陶诗中,充溢着陶渊明对青松傲雪斗霜、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饮酒》其八)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饮酒》其四)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拟古九首》其六)据此,学界多将青松看作陶渊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
笔者认为,这种人格意义上的象征只是“青松”意象的一层意义,而它恰恰掩盖了“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的又一层面的象征内涵。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树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青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是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隐逸传》说南朝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
那么在陶渊明的爱松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类似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在《拟古九首》之中,陶渊明曾描述他寻访高道的经历,而那位“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在这首诗中,青松作为高道修仙的背景兴象,已隐隐透露出陶诗中的青松意象与道教神话原型的内在关联。
我们再看《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
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的导引术。
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
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女便是“色若孺子”。
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生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以上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对青松耐寒历久,卓尔不群的赞叹中,也隐含了对长生寿考的渴求与企羡。
(四)无心之云陶渊明诗中,云这一意象在其作品中频频出现,它也同鸟、菊、松一样重要,都在一定意义上象征和代表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反映着陶渊明的生活、思想与情趣。
1、用云来比拟象征现实的黑暗,写出自己内心的忧郁与无奈。
《停云》是陶渊明40岁时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辞去桓玄幕府的官职憩隐在家时所作,但当时刘裕讨伐桓玄的战争尚未结束。
诗前小序云: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诗曰:霭霭停云,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诗中并没有正面描绘战乱和时局,而且诗人还有意在序中点明是由于园树初花,家酿新熟,正好招友小饮,但道路被大水所阻,思念亲友不得聚晤,故生慨叹。
但这不是诗的真意。
从诗中对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的气候和环境的渲染,已经给我们暗示出诗的题外之旨言外之意。
细读此诗不难看出诗人是借思亲之名,采用比兴手法来抒发对桓玄篡晋的愤慨。
“蔼蔼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只稍作变换,出现在一二两章的开始。
既然是时雨,怎么会使道路交通阻断,大地陆沉呢?这分明影射晋王室被颠覆了,用阴云密布,风雨如晦的天气来暗喻刘裕和桓玄两军对垒,战火蔽天的乱世景象。
从战火遍地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诗人的用心,也就理解了“抱恨如何”的喟叹。
2、由云的舒卷自如,闲适孤高,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云在天空,飘来荡去,自由自在,散淡悠然,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意味,常引起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自陶渊明始,白云与隐逸结缘,确立了白云安闲疏旷的象征意义。
陶渊明以云入诗,借云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中描绘了夏季堂前美丽的风景和自己读书弹琴的乐趣。
前四句生动地描绘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
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解脱了出来,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
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
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诗的内涵大大增加,整首诗形成了浑然一体的不凡意境,百读不厌。
他望着天边的一抹白云,似乎是想要远离这尘世,一如远离官场那是非之地,乘风而去。
3、以云的闲逸孤高象征贫士幽人的高洁和孤独,表达自己的孤高与傲岸。
白云孤独无依,清寂落寞的特点又与陶渊明归隐后的孤独清贫的生活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