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分析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分析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 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 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 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 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㈠谈谈意境
•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 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 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 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 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 的单位。
秋词
刘禹锡
赠别
杜牧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情却是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 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 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 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 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 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 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歌意象与意境一、意象与意境1.意象: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2.意境: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⒈ 含蓄性。

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有的以物喻人,有的以物寄情思。

⒉ 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人笔端,特定的意象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⒊ 丰富性。

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

同样是美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三、诗歌主题与意向①送别诗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②爱情诗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③哲理诗特征: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⑤田园山水诗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⑥行旅诗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⑧咏物诗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四、“柳”的特定意象⒈ 抒写离愁别恨。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⒉ 倔强的弱者形象。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枝弱不胜雪。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运用美妙的语言表达,传递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构建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探究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阅读体验。

意象是诗歌中借助形象化语言描绘的事物或情感,是通过感官经验直观地呈现给读者的形象化表达。

通过意象,诗人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比如,"红红的太阳在蔚蓝的天空中升起"这句诗中,红红的太阳和蔚蓝的天空就是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读者可以想象出明亮的早晨和令人愉悦的氛围。

意境则是指诗歌通过运用意象所创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或精神境界。

诗歌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意象的联想和象征性运用来表达的。

通过意境,诗人能够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唤起共鸣和共情。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斜阳照壁红,马影带花骑”这一描写,创造了一种豪情壮丽的意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遥远而壮美的画面。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在不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诗人对于词汇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诗人能够丰富意象的表达,以及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意象和意境能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诗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意象,以及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其次,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情感和思想表达的有效方式。

通过合适的意象和意境,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对于读者来说,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阅读过程中的重要魅力所在。

通过意象和意境,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和抽象的思想,进而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迪。

而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也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解读诗歌,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5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如下列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上)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传统的意象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 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 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 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 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 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 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 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 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 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 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倚仗,依靠 答案:“依”字有 ___________之意,写出 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 拟人的修辞 解释)运用 ____________手法,(修辞)不仅 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写柳,更形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宁静旷远的意境
【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 渊明《归园田居》)
• 意象:
• •
鸟、林、鱼、渊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 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 潭。表达了诗人渴望解脱束缚,回归自 然的心情。
• 意境: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 日暮① 杜甫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 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 ,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3、诗歌中一些固定内涵的意象例举:
•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 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 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松: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 杨柳:惜别怀远,送别,离愁别绪。 竹:有节或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坚贞品行。 花:暗喻女子、大好年华、美好时光等。 鸿雁、鱼、青鸟:信使,借以表达思念、 思归之情。
资料一: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丌同。 丌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意象的作用
• (1)对诗人而言,他必须通过意象来表达 主观情思。 • (2)对我们读者而言,必须通过意象去审 视诗人的主观情思。
二、意境
• 1.什么是意境? •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 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里面凝 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 • 意境=图景 + 情思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1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作者情感的载体,包括景、物、事、人)
2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

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

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松柏: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爱情;“莲”还用来表示人品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夏蝉:因古人认为夏天的蝉只“饮露而不食”。

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入诗。

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寒蝉(秋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

引申出流年似水,年华易逝。

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

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①离别诗:长亭、灞桥、西楼、南浦、劳亭、谢亭、杨柳、白蘋、青山、孤舟、流水、寒雨、《阳关三叠》
②思乡诗:月、大雁、子规(杜鹃)、晚日、丝雨、远山、西风、梅花、春草(见春草而动乡情)、《梅花落》《折柳曲》
③边塞诗:大漠、落日、羌管、胡天、牧马、关山、碧草
④咏物诗:梅兰菊竹、柳、海棠、丁香(愁绪)、蝉(夏蝉代表高洁、秋蝉代表穷途末路)
①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②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远、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