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心理学分析(一)

合集下载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的根源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

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

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浅论陶渊明南山归隐的精神人格

浅论陶渊明南山归隐的精神人格

流现象 ;2 具有足够的精度 ;3 人 力和计算机费用适度 ;4 复 () () () 杂程度适 当。显然 , 使用 范围大 , 度高的紊流模型必然 比较 复 精 杂, 消耗较多的人力 和计 算费用 , 的紊流模型正是在这些互相 好 矛盾的要求 之间达到 了理想的平衡 。 参考文献 : 【】 玲 玲 , 涡 模 拟 理 论 综 述 及 其 应 用 , 海 大 学 学 报 , 1王 大 河
诗人淡薄随性的精神及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诗人把对自然地一种随性审评作为追求人生自由自在的人格初衷这种思想与东晋书圣王羲之所著兰亭诗有着相近的审美倾向所不同的是兰亭诗将玄虚理学注入山水情话使其诗歌意境深涩却又灵性欠失句式齐整却又情趣不足
科 学 之 友
Fedfc ne m t r rn ic a u i oS e A e s
神 。 热 爱 自然 、 其 自然 , 顺 委运 于 自然造 化 , 离 尘 嚣 , 大 自然 中寻 求 生存 方 式 与人 格 理 远 在 想 的 完美 结合 , 显 出一代 文人 别 具 特 色的人 格 精 神 和性 格 魅 力。 彰 关 键 词 :生存 方 式 ; 隐; 神 人 格 ; 格 理 想 归 精 人 中图分类号 :I0 . 2 7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0 0 8 3 (001— 1 8 0 10 — 162 1)7 02 — 隐的精神 人格
刘 美 丽
( 山西农 业干部学校 ,山西 太原 002 ) 3 0 4
摘 要 : 中国古代的文人 墨客往往在诗文创作 中, 真诚地赞美“ 归隐” 的清幽雅远 、 飘逸淡 泊, 但是 内心深处仍有孔儒 的功名之念。而陶渊明选择 “ 归隐” 这种 生存 方式 , 却比前人 更 纯粹。 至深处 、 情 人性 自然 , 注解 着陶渊明对山水 自然的深情, 还有其 淡泊人生和随性 的精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作者:王秀锦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

在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陶渊明采取了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尽管他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玄儒互补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一、玄儒互补的哲学观与顺化自然的人生观魏晋时期,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士人普遍追求具有玄远气质为外观的人格美,即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为特征的魏晋风流。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嵇康与阮籍,穷途歌哭,放诞不羁,外佯狂而不受约束,内则批判名教与社会。

陶渊明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真率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谈之风。

但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是,他的生活姿态更加自然,更加融入生活。

如《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采菊”,“南山”,“飞鸟”都诣在表达心境——即身在“人境”,心无“车马喧”的境界。

在诗人采下篱下的菊花,悠然昂首,与远处的南山冥然相会,山气幽远中,心灵与自然冥合一体,黄昏中的归鸟如诗人的心境般自由自在。

平淡自然的画面实际上是诗人“心远”中对生活的真淳体味。

是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这就是陶渊明式的“风流”,为“玄学”人格注入了新的成分:心灵的自由超脱与日常生活自然平和地水乳交融。

除了魏晋风流式的自然真率,陶渊明还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果说魏晋玄学与老庄思想给予陶渊明的是出世隐遁的心境,那么,儒家道统则赋予了陶渊明心怀天下入世有为的心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便“游好在六经”。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一)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一)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一)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和“主我”。

“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言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 的人格之分析 摘要: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 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 “,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 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 析其原因, 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 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 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 能力、 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 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 有人认为是“寡默与 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 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 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 迹拘。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 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 和“主我”。

“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 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 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 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 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 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 言 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领域——田园诗。

诗中的平和、淡泊、静谧意境,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官场情结与田园情结的反复交替碰撞,表现为对生命的无奈与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伟大诗人。

他的田园诗暗示了诗人对空洞野心的沮丧和怨恨。

为了更好地解读他的诗歌,作者探讨了他的诗歌风格和矛盾心理。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陶渊明性格鲜明。

他被称为钱和圆明。

他被称为五流先生,在世界上被称为京杰先生。

旬阳柴桑人。

(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

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

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陶渊明年轻时感情炽烈,志向远大,祖父母的成就激励了他。

29岁时,他在江州做酒祭,目睹了官场的黑暗。

三十岁时,妻子去世后,诗人变得更加孤独。

不久他辞职回家了。

过了一会儿,国家称他为大师,但他被拒绝了他拒绝了。

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

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到农村的陶渊明,由于家庭负担沉重,官僚腐败,税费过多,风雨不协调,收入来源不稳定,更加贫穷。

于是他来到彭泽当县长。

当时陶渊明41岁。

上任仅81天,他真切地看到了官场的黑暗,感叹道:“我不能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

拳击是关于村里的恶棍的!”①。

从那以后,他退休了,再也没有当过官。

陶渊明归隐及创作的心理结构

陶渊明归隐及创作的心理结构

陶渊明归隐及创作的心理结构说到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

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隐士,他的归隐历来都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他以他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构筑一个崭新的审美境界。

本文试从其心理结构分析他归隐的原因和创作心路。

一、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在陶渊明的深层心理中,存在着双重人格。

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人士和骄前代之风之失面形成的人格理想。

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之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和心理情结。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被后人推崇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1]的一代名人。

史书记载,他管辖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出现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

陶侃一生清正廉明,殁后既没留下丰厚的资产,也没有像当代军阀那样军权世袭。

但是,陶公却给子孙留下了良好的品德楷模。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经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安城太守。

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青壮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

《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正是借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奉上天之承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效于君亲,生信义于民乡间”[2]可见他的志向是积极的。

后来,家道中落,使他失去了官宦子弟的身份,但陶渊明并不自以为是寒门,相反,他对祖辈的公德是十分看重甚至有意标榜的。

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父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这表明他正是从家族荣耀角度来考虑人生出处的问题的。

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进身的机会,自�就修身进德,读圣贤之书,履仁义之道,慕忠孝之节,实指望有所作为的他越来越清醒地看到现实官场中到处布满了阴险的陷阱,整个社会腐败不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心理学分析(一)【内容提要】本文用西方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论解析陶渊明人格。

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分别从其行为处世最重要的三个境遇、五个场景入手,观察其人格之呈现,力图把精细的分析和严密的整合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中与屈原迥然不同的另一种典型人格,必须重视。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心理学;刚;达;真甲,“人格”辨析及方法论人格(Personality)是外来词,中国古代只有人品、人极等类似概念。

人品指人的品质,人极指做人的最高标准。

【1】由于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品藻余波所及的南朝梁代和北宋理学家,所以其涵义都单纯地指向了道德领域,与西方的人格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作为从西方心理学剔抉、引进的新概念,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戏剧演员所戴的体现角色身份的面具。

这个词根说明了人格概念的复杂性: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外部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深藏不露的东西,二者冲突、交错,进而形成真实的个人。

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后,经一个多世纪的探讨,人格理论已沉淀出如下大致相同的结论:人格是个体内在因素在外部行为上的倾向性,是个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有特色的处世模式,具有动力的一致性和身心组织的整体性。

陈寅恪说:“古今论陶渊明文学者甚众,论其思想者较少。

”【2】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

”【3】都是针对渊明而发。

诚哉斯言!陈、鲁二人都强调了渊明研究的整体性原则。

本文选取人格特征角度从事心理学分析,其意即在此。

渊明作古已久,现代心理学行之有效的交谈法、投射法等不可能采用,因而,境遇法、自叙法、他叙法和行为分析法将成为本文的主要方法。

所谓境遇法,即把渊明在不同境遇中的不同表现作简要勾勒,寻绎其人格侧面的蛛丝马迹。

所谓自叙法,即从渊明对自我行为、心境的叙述(如诗、文)中抓握信息予以分析。

所谓他叙法,即从他人对渊明的记载、评价中提取材料作为旁证予以分析。

【4】这一切,又必须经由行为分析法和笔者的透视来串联。

因为说到底,人格作为个体物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其内隐部分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等来体现的。

由于渊明的创作动机是“聊命故人书之”以“自娱”的,【5】并未想藏之名山或流传后世,其中所记载的个人行为和心理事件的真实性相当可信,所以,自叙法尤应提到显要的地位。

本文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所有的分析、结论都以确凿的行为事实为基础。

乙,境遇A:与上司交往中的人格呈现境遇,本文所指,既包括境(环境),但主要指遇(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境遇,即渊明本人与不同人交往所形成的特殊场景、情境。

渊明一生分为仕、隐两部分。

仕任过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其余半生隐于田园。

在自叙中,渊明没有半句提到上司,其厌恶上司、“不堪吏职”的程度,可谓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

与上司的有关交往主要见于他叙,如颜延之《陶征士诔》、沈约、李延寿、房玄龄《隐逸传》和萧统《本传》等。

【6】他叙中,正面言及出仕期间与上司交往的只有一处,众所周知,即,郡遣督邮至县,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辞职。

【7】此外,便是在归隐后与州郡长官王弘、檀道济的接触。

与王弘之交往可分离为如下三件小事。

笔者提请读者注意,在这种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渊明的态度。

(1)会面前,王弘先请,渊明不往。

接着王弘亲自登门,渊明称疾不见。

最后王弘只好由庞通之(主簿)穿针引线,具酒肉于庐山半道候邀,渊明才“共饮酌”。

返州路上,他们一人乘华轩,另一人(渊明)乘篮舆,然而后者言笑自若,不觉欣慕,也未感低贱。

【8】(2)量鞋码,渊明“伸脚令度”。

(3)尝九月九日无酒,适逢王弘派人送来,渊明“即便就酌”。

据谱家考定,王弘在江州凡八、九年,但由上可见,双方交往的次数寥若晨星,而且渊明纯取守势,不卑不亢。

为什么?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渊明极度厌恶以隐求名者。

因为第一次婉拒王弘后,他曾对不理解自己行为的人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哉?”【9】二是渊明时时刻刻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官场中人始终是陌路人。

王弘曾邀渊明饯客,渊明虽参与了但内心却独白道:“逝止判殊路”。

据逯钦立,逝:仕者,指被饯者和在座的其他人;止:隐者,指孤独的自我。

【10】如上肺腑之言,应是考察渊明心理动机的最佳证据。

与檀道济的交往只有一件事:由造访,馈梁、肉,坚拒三个环节构成。

渊明对檀的态度幡然迥异,没有了对王弘的温婉平和,相反以“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等冷谈的自嘲却之于千里之外。

王、檀身份相同,都是州郡长官,都在渊明窘困中纡尊降贵,来周济他,为何渊明的态度判然有别?清人杨希闽解释说:“檀公仕宋,陶已心非之,特临州上官,不能明绝耳。

又谓文明之世当仕,弥为乖谬,陶更不与辩,第曰志不及。

迨遗梁肉,则麾之。

”【11】此说从渊明为东晋朝廷守节来立论,难以服人。

据陶澍考订,王弘兄弟都是宜都王(后宋帝)刘裕的忠诚参佐,有扶立之功,故显贵,其作江州刺史,大半时间也是为宋服务。

如果渊明矢志忠晋,尤应痛恨王弘而不是檀道济。

温王而倨檀,必另有原因。

至此,不得不牵出渊明与颜延之的交往一并讨论。

据《沈传》载,陶、颜交往有两次:一是颜在浔阳任刘柳后军功曹时,双方初识,以致“情款”。

按,款,诚也。

二是颜任始安郡守路过浔阳时,双方“日造饮”,临别时,颜“留二万钱”,陶却悉送酒家(做酒资)。

必须指出,颜虽非渊明直接上司,但入宋后历任郡守、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封金紫光禄大夫,实属政界之上层人物,因而宜列入境遇A讨论。

【12】研读渊明,笔者有一问题实萦绕于心,愿求教大方之家:颜、陶交往,除《沈传》外,并见《萧传》、《李传》,《颜诔》自身亦津津乐道,但奇怪的是,渊明自叙却无一字道及。

为什么?原因很可能是,渊明与颜延之虽虚与委蛇,但心中可能瞧不起。

这个问题若以陶王、陶檀的交往为参照系,并从心理动力学角度予以说明,也许更有说服力。

清人顾易说:“王弘钦迟(按即敬仰)公(按即渊明),则馈之酒而受,延之情款公,则馈之钱而受;至道济,则独麾梁肉。

观道济所云,全非知己矣。

所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也。

然于梁肉则麾之,而对道济之言则甚温和冲粹。

孔子云:危行言逊。

藉非涵养深,讵易臻此境地哉?”【13】此从渊明内在人格活动之微妙过程立论,独辟蹊径,甚确,但将王、颜都视作渊明知己,却没有证据,也没有说服力。

在笔者看来,是否可将渊明与王、檀、颜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做如下清理:(1)王以敬仰之心主动与渊明交往,其志诚,其态恭,其行谨,渊明知非同道但不愿被看作狂傲,故淡淡相处。

(2)檀也主动交往但实则居高临下,是政府官员的“作秀”行为,依渊明真率之秉性,何能忍受这种霸王式的教训,食嗟来之食?【14】这恐怕是渊明厌恶道济的主要原因。

(3)颜、陶“情款”是颜为参军时,两人平等谦让,交往自由和谐,惺惺相惜(渊明也做过参军),自然话多。

后来相遇,双方只是饮酒,沈、萧、李、房等数传均无“情款”之记载。

是否酒席之间颜有自得之色,或言语不谐,不得而知。

如果是这样,在渊明看来,颜赠金钱与王送酒米本质上并无区别,对前者既可随意“就酌”,对后者也就无妨“悉送酒家”了。

个中秘密还可从《颜诔》窥之。

此诔有一细节发人深思,那是酒酣时由颜挑起的。

颜说:“独正者危,至方则碍,真希望您能顺世随俗!”一听此言,渊明面容严肃。

说:“肉体、荣名都归虚无,违众背俗、遭指责又有什么关系?”【15】这是颜的一厢追忆,但很可能是真的。

可见,颜之劝谏亦似有怜悯、责备之意,与檀差不多相同,渊明实难首肯。

依照渊明性格,没有坚拒、“麾之”就不错了。

可见,陶、颜友情或过于王、檀,但并未达到钟子期俞伯牙的程度。

另,据明人张溥所言,陶、颜的人格差异更巨。

颜的“狂不可及”与陶相似,但其“玩世如阮籍,善对如乐广”之性格,其“历四主陪两王,浮沉上下,得功名寿考”,一直在仕路稳稳前行等经历【16】,显然与陶之淡泊自守相悖。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渊明自叙始终不及与颜交往的深层原因。

由上可知,渊明与上司之交往虽有程度深浅之别,但几乎都是虚与委蛇,严格保持自我行动、心灵的绝对自由和个人人格的绝对开放,不“违己”,不矫情、做作,更不炫耀、迁就,将冷峻隐于温恭,使棱角藏于谦逊,真可谓“平淡如水”。

丙,与朋友(含乡党)交往中的人格呈现1.与朋友交往朋友,古代五伦之一,是人格表现之重要方面。

《周礼.地官》:“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若以此衡量,渊明左右无一人够格,因而这里的“朋友”,泛指相交好之人。

渊明交友不多,范围不广(没有朝廷显贵,亦无鸿儒巨学),而且,这些人的思想成分也较为复杂。

郭主簿、胡西曹、顾贼曹、殷晋安、戴主簿、羊长史、丁柴桑、庞主簿、邓治中,庞参军等为仕者,刘遗民、周续之、祖企、谢景夷、张常侍等为隐者。

其中,羊长史虽仕,思想却近道家,其“衔史秦川”时,渊明曾嘱代为拜谒“四皓”遗迹。

刘遗民、周续之虽隐,思想却是儒家。

刘入宋后归隐,旌号遗民。

周退隐后率祖、谢等人,被江州刺史檀韶延请至城北,开坛讲《礼》。

张常侍,据陶澎考,虽屡被举为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散骑常侍等,却从未入仕,相反与佛学领袖慧远过从甚密(刘遗民后亦参与)。

另外,仕者庞主簿、庞参军为往来甚洽之友,而郭、戴主簿,胡、顾功曹,殷晋安、丁柴桑、邓治中则为泛泛之交。

从表面看,渊明交友似无标准,实则内在有着比较严格的原则性,可简括如下:(1)他们都属士人;(2)都是郡县属吏、下级官佐;(3)这两点可通约为,都与渊明本人身份差不多。

如上交往范围,固与渊明之生存环境有关,更与其人格特征有关。

在这种朋友圈子里,虽不能如鱼得水,但相对平等,较少顾忌的气氛还是有的。

渊明交友状况尽见于自叙,表现为以“和、别、赠、答(酬)、示”等题目所做的诗。

若参以沈、萧诸传,王、吴诸谱,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楚。

这些人前前后后或做过邻居,或是乡人、周旋人。

【17】按,乡人,即同乡之人。

周旋人,即日常交际、应接之人。

【18】至于那些事迹不详、只留下姓氏职务的郡县小吏,恐怕只是偶然认识的一些过客式朋友。

据《萧传》载,渊明常有“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的聚会。

据《房传》载,渊明亦有“酣醉便返”、“不识主人”的交往。

这些过客式的朋友,可能就是在如此交往中认识的。

渊明与朋友交往,其活动内容不外乎三类:一是“有酒邀之”,或“邀之共至酒座”,或“载言载眺”的游赏式饮酒;二是“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的聊天;三是“辄以《周礼》往来之意”的诗文赠答。

由此可见,渊明与朋友交往及其在交往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的内在动机和“做之后”的心理感受。

这才是分析并把握渊明人格要素的实实在在的依据。

这方面可供分析的材料很多,按内容的指向性归纳,可分为如下几类:(1)诉苦或宣泄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