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人格美

合集下载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

陶渊明田园诗充满了人格美,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和淡泊的人格美。

在他的诗作中,他常常以农民的身份自居,对自然和人生怀有敬畏之心。

他在《饮酒》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表现出了他对平等和谦逊的追求。

在他看来,农民是最朴实、最接地气的人群,他们对荣辱得失不图计功名,只是默默地耕种着土地,过着简单而富有意义的生活。

陶渊明的谦逊与淡泊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平和和令人舒适。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的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选择了隐居农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生命流转和世事变迁的理解。

他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不再固执地追求外界的名利,而是选择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在田园间享受自由与豁达。

这种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读者在诗歌中得到一种解脱和开阔。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乱世,但他在田园中却能找到安宁和欢乐。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激励,给予了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与淡泊、自由与豁达、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他通过田园诗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传递出对人格美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论陶渊明从效仿颜回到道化自然的人格美

论陶渊明从效仿颜回到道化自然的人格美


隐居 后效 仿颜 回 , 安贫 乐道
在 陶渊 明 的诗文 中 , 儒 道佛 的思 想 冲突 不息 , 而 儒 家思 想 的烙 印最深 . 但也 总流 露 出一些 关 于 “ 玄学 和 佛 教徒 ” 的蛛 丝 马 迹 , 虽超 然 尘 世 , 却 在 平淡 中略 带苦涩, 虽融 于 自然却 在空 灵 明净 中暗含 忧 伤 . 内心 矛 盾 的交织 ,形 成 了他 独具 魅力 的文学创 作 风格 的
古今 陶逸诗 人 之宗 也 。 ” 【 l 】 ( 4 ” 学应璩 , 继 左 思《 招隐》 中
的清骨 , 欢颜 田园醇 酒 , 歌 咏 日暮 白云 , 这 是 他 清 高 自赏 、 寄情 田园的 隐者 的超 凡脱 俗 的人 格美 , 其 二 层
境界 。
读经书 , 满腹 经 纶 , 深受 传 统儒 学 的影 响 , 有 旷世 之
云之志 , 旷世经纬 , 胸怀天下 。 这 是 他早 期 文 学 作 品
依凭 。 从 而 在相 当程 度上 淡 化 、 消释 了悲 痛 。 真正 达 到 了 归真返 朴 的境界 ” [ 2 1 。陶渊 明追 求道 化 自然 独 特 的人 格魅 力 , 并 不是 一蹴 而就 的 , 是在 不 断 的痛 苦 的精神 蜕变 中完 成 的。
首》 之十六 ) p ¨ , 李 剑锋 《 陶渊明及 其诗 文 渊源 研究 》
说: “ 在 陶渊 明诗文 中 ,至少有 三 十三 题共 六 十八处
论 陶渊 明从效仿颜 回到道化 自然 的人格 美
易淑 华
( 浙 江广 厦 建设 职业 技术 学 院 , 浙江 东阳 3 2 2 1 0 0 )
摘 要 : 陶 渊 明诗 文的 主 要 风 格 特 点 在 于 自然 二 字 , 他 把 道 融入 生 活 , 情 融 入 自然 , 与 自然 同化 , 委运任化, 追 求 无 我 之境 。他 尊

饱含人格之美的自由精神家园——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审美文化解读

饱含人格之美的自由精神家园——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审美文化解读


自 然 — — 在 田 园 劳 动 中 体 昧 自 由 的
生 存 范 式
陶 渊 明 能够 创 造 出 一 片 独 特 的 田 园 境 界 , 从 根
本 上 得 益 于 其 亲 自耕 耘 的 生 产 实 践 活 动 。 正 是 在 这 种 亲 力 而 为 的 生 产 劳 动 中 , 陶 渊 明 才 真 正 地 走 进 了 自然 的 田 园 , 立 起 了 与 大 自然 的 和 谐 关 系 。 所 谓 建 正
明形 成 了 不 慕 虚 荣 , 真 自得 的 人 生 态 度 , 神 上 达 任 精
非 矫 厉 所 得 ” 《 去 来 兮 辞 序 》 , 明 自己 本 性 顺 其 (归 ) 说 自然 , 应 勉 强 。 不 陶 渊 明 的 人 格 与 思 想 , 结 起 来 , 以 “自 然 ” 归 是 为
核 心 的 任 真 自 得 。 宗 白 华 看 来 , 然 朴 素 的 “白 贲 ” 在 自 的 美 才 是 最 高 的 美 。[ 陶 渊 明 的 自然 真 实 正 是 这 z 鲫 X
从 华 夏 民族 的 传 统 与 积 淀 看 , 中 国 文 化 是 审 美
追 求 灌 注 在 自 己接 触 到 的 自然 之 景 中 。 此 , 尚 自 由 崇 然 成 了 陶 渊 对 人 生 更 深 刻 的 哲 学 思 考 。 “自 然 ” 又
型 的 文 化 , 国 文 学 与 艺 术 有 自身 鲜 明 的 审 美 特 色 。 中 而 作 为 一 种 研 究 与 阐释 方 法 的 审 美 文 化 有 三 个 特 征 : 种 生 存 论 的 哲 学 意 向 , 注 重 存 在 意 义 层 面 的 一 更
是 老 庄 哲 学 特 有 的 范 畴 , 即 世 间 万 物 皆 按 其 本 来 的 面 貌 而 存 在 , 其 自身 固 有 的 规 律 而 变 化 , 则 顺 应 依 人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

人格与风格:简析陶渊明诗风之成因○应文杰摘要:陶诗的主导风格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造成这一风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狷”为主的人格取向。

本文拟从人格对风格的影响中探索这一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人格关于陶诗的艺术风格,自六朝以降,学者多有论及。

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种说法:清靡、自然、平淡、闲远、朴实、冲和等等。

虽则有这几种说法,但也不过是“自然”二字,所以袁行霈先生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作到了平淡自然的境界,当是不易的,所以历来的评论家都觉得陶诗“邈不可及”。

那么,陶诗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自然之境?洪迈曰“夫率(渊明)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黄彻曰:“渊明所以不及者,盖无心与诽誉、巧拙之间也”,陈模曰:“盖渊明人才素高,胸次洒落”,朱庭玢曰:“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燎而弥粹……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也。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从先天素质上讲,性情真挚,有艺术天赋;2、从后天修养来看,长期的写作实践使其理精气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从写作态度来看,无意为诗,不存祁誉之心,因而没什么得失考虑。

后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汉魏晋相延,时代不远,变迁极多,即经见惯,就没有感触……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

”鲁迅先生的这番见解是很卓绝的,但也只能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只需看看谢灵运和颜延之就知道了。

谢灵运与陶渊明并世并称,颜延之和陶渊明交情匪浅,然而,他二人的诗文却并不“平和”。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并不能作为解释风格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向创作主体,去探寻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袁行霈先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他说:“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要在他笔下实践这种哲学,又恰好有这个可能的条件……他可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的整个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朝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体会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体会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体会《山居笔记》是明代文人陶渊明的一部随笔集,记录了他隐居山中的生活和对世事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将结合书中的几个主题,谈谈我的体会和心得,以下是我详细的阅读心得。

首先,我被陶渊明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简朴、自由、宁静的生活方式,他不愿被物欲所困扰,喜欢隐居山中,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自在。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深思熟虑,使他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他在书中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使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他对友谊的讨论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让我对待他人更加宽容和包容,也更加理解了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

其次,我被陶渊明对世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智慧所感动。

陶渊明在书中对政治失意的反思、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洞察力。

他对权力的警惕和对名利的淡漠,使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他提出的“独善其身,以厚天下”、“身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等理念,使我对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被陶渊明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思考所震撼。

陶渊明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也对自己的一生有所反思。

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他的人生哲学不仅使我对时间的珍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我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陶渊明的思想和智慧都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山居笔记》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

他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有着启示意义。

他对自然、友谊、政治等方面的思考,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东晋末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以田园诗著名于世。

他所写的田园诗,不仅美化了农民、山水和自然环境,更表现了他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一种具有高尚品质、伟大精神和深刻道德思想的品格美。

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表现的道德品质、精神追求和情感意境三方面来谈陶渊明的人格美。

一、道德品质陶渊明田园诗表现的第一层人格美是道德品质的展现。

陶渊明不止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重道德、强烈要求自己的人。

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的纯洁、正直、宽容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比如《饮酒》这首诗,“吾爱吾庐,吾妻好织;吾田好耕,终日醉醇醇。

不知其乐在何处,吾士修竹以为之栋。

”诗中表现了陶渊明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认可。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做一个真诚、善良、宽容的人。

二、精神追求陶渊明田园诗表现的第二层人格美是精神追求的体现。

陶渊明心灵深处追求着一种美妙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高度,他通过写田园诗的方式来寻求这种境界。

如《桃花源记》这首诗,“群访惊扰,赖君时静。

寂然无声,唯闻钟鼓之声。

有教无类,大小异宜。

孟子答草木之声以进,未始有噪音也。

”,诗中表现出陶渊明追求宁静、纯朴、和谐的精神追求。

三、情感意境陶渊明田园诗表现的第三层人格美是情感意境的深刻表达。

陶渊明在诗中表现出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表现出家庭、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美好,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关注,这些情感所呈现出的美,正是他的感性美。

如《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诗中表现出的是对家园、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世界一切万物生灵的珍爱之情。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展现的人格美是深厚的,以道德品质的衬托,精神追求的衬托和情感意境的衬托,陶渊明体现了他的各种美丽,给我们留下了诗人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的精神提供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陶渊明的个性特征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一个个性特征是嗜酒, 这能从 他的诗文中得到映证: / 酒云能消忧, 方此讵不劣。0 ( 5影答形一首6) ; / 酒能祛百虑, 菊为制颓龄。0( 5九日 闲居一首6) ; / 漉我新熟 酒, 只鸡招 近局。0 ( 5 归园田 居6其一) ; / 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0( 5乞食6) 此外 他还专门写有5饮酒6诗二十首。名为戒酒而写, 其实 是为饮酒辩护的5止酒6一首, 5述酒6一首。陶渊明如 此嗜酒, 因此5续晋阳秋6 记载了关于渊明好 酒的逸 事: 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 在宅边摘菊花呆坐, 忽然 一白衣人来, 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 当即 对菊痛饮大醉。 饮酒引出的逸事, 林语堂在其5人生的爱好者: 陶 渊明6里还讲了几件: 他唯一的弱点便是喜欢喝酒。他过着很孤独的 生活, 不常和宾客周旋, 可是一看见酒的时候, 纵使他 和主人不认识, 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的。有时 他做主人, 在席上喝酒先醉, 便向客人说: / 我醉欲眠, 卿可去。0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 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 好整以暇地慢慢弹起来才 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 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 /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 声?0 萧统在5陶渊明集序6里对诗人的嗜酒做了一个 概括性的评价: /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 在酒, 亦寄酒为迹焉。0我不知道萧统做这样的概括是 不是似有他的微言大意在? 我以为陶渊明的嗜酒从 上引的有关诗句中即可做出解释: 忘忧, 超越平常生 活达到快乐境界。 陶渊明的另一个 个性特征是爱菊。/ 采 菊东篱 下, 悠然见南山0已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此外还有/ 秋 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0( 5饮酒6 二十其一) / 芳菊开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论陶渊明的人格美
汤兵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宣城分校, 安徽 宣城 242000)
摘 要: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 我国的 学者文人研究
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 究。陶渊明之 所以被人推 崇, 这 和他独具 魅力的
以上所述 足以构成丰满而极具魅力的陶渊明。 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 亦和后天的环境熏 陶和经历有关。考察陶渊明的人格特征, 不能不了解 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的形成, 以及从作品本身探讨他 的人品。
二、陶渊明的思想和生平经历 沈约 和萧 统都 作 过 陶 渊 明 传。 沈 约5宋 书# 陶 潜 传6曰: ( 陶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 晋大司马。 , , 新老家贫, 起州祭酒, 不堪吏职, 自解归。州召主簿, 不就 , ,潜弱年薄宦, 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 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 自高祖王业渐隆, 不复肯仕。 萧统5陶渊明传6说: / 渊明少有高 趣, 博学 善属 文, 颖脱不群, 任真自得。0 以上两传都提到了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其实陶 渊明祖父陶茂也做到了太守这样的官。在魏晋南北 朝极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 身为贵胄的陶渊明, 怕也
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 上不少人 存在对他的 误解和误 读, 但 他的伟
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 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人格; 文如其人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8- 6021( 2005) 01- 0116- 05
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0( 5和 郭主簿二首6) 陶渊明写菊, 只就菊的贞秀风姿作简单 勾勒, 突出的是菊的精神实质, 实际是拿菊来象征自 己的高洁胸怀。
热爱劳动, 热爱农村生活是陶渊明个性特征的重 要方面。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6说: / 人生归 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0强调 的是劳动的重要性。5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6 诗中写道: / 贫居依稼穑, 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 常恐负所怀。0表达了他甘于躬耕田野, 做一个自食其 力的隐士的志向。5归园田居6 五首其一写道: / 种豆 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0 表 达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和劳动的艰辛。同样, 在5归 园田居6五首其一里他用/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0 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5和郭主簿6里说: / 息 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0何等悠然自得! 5移居6说: /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0表达了他在农村和乡邻 父老相处时的融融乐意。5读山海经6其一的/ 泛览周 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0抒发 了诗人农闲时悠游读书之乐。虽然如此, 陶渊明并没 有陷入日常生活的庸庸碌碌, 他只是通过平凡的日常 生活和劳动, 保持精神上的超越: 心情的宁静、高尚的 节操、不同凡俗的志趣。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说: / 五 六月中 北窗 下卧, 遇凉风 暂至, 自谓 是羲皇 上人。0 ( 5与子俨等疏6)
如从维吉尔算起, 西方的田园诗的出现要比陶渊 明时代早, 更主要的是维吉尔时代是真正的罗马共和 国鼎盛时期, 应当说他的田园诗的写作背景和陶渊明 很不相同。陶渊明时代是东晋王朝日趋衰落, 政治黑 暗, 内乱不止的时代。在文学上, 玄言诗的流风仍主 导着文坛, 它将诗导 向枯燥沉闷。[ 2] 另一方面, 对玄 言诗的反拨是逐彩竞丽的宫体诗, 讲究词藻, 追逐声 色, 所谓/ 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
正如大诗人李白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文学界一样, 陶渊明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文学范围内涉及的话题, 陶 渊明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美感已渗透进中国人的世界 观、行为准则、处世方式。作为田园诗的创始者, 陶渊 明的影响是永恒的。关于田园诗, 5辞海6是这么解释 的: / 诗歌的一种。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 的生活, 格调恬静悠然。05外国文学大词典6对田园诗 的解释是: / 流行于 14- 18 世纪欧洲的一种 文学体 裁。没有冲突, 描写农村自然景色, 牧人的生活, 以及 希腊神话中的多种森林之神等等, 起源于古希腊的田 园诗和维吉尔的5牧歌6。0[ 1]
1 18
的儒家教育有关, 但子路那种士可以死, 冠不可以不 正的轻重倒置, 为渊明所不取。所以为了糊口, 他一 生做了几任小官: 东晋咸安元年( 371) 开始做低级官 吏, 很快回家。太元 五年( 380) 起为州 祭酒, 旋 自解 归。隆安二年( 398) 入桓玄幕, 至元兴元年( 402) 居丧 回家。元兴三年出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次年为建威 将军刘敬宣参军, 同年八月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 辞归, 后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 427) 去世一直归隐田 园。[ 10] 考察陶渊明做官的动机, 一方面做官的思想很 实际, 照他自己的话讲就是/ 聊欲弦 歌, 以为三 径之 资 。0 做 官的 另一 个好 处 就 是 用 分 给的 公 田 种 秫 来 酿 酒, 满足喝酒的愿望。另一方面 他是想用做官 为手 段, 实现生平抱负。渊明后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0, 直 接的原因是要他束带见督邮, 他不肯; 间接的原因恐 怕是他对官场那种等级森严, 束缚人性, 侮辱人格的 做法早就极端厌恶。见督邮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线罢
117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不能完全免俗。陶渊明为他的祖先骄傲, 自然在思想 上会受祖先的影响。那么他的曾祖陶侃是什么样的
人呢? 5晋书#陶侃传6说陶侃出身孤贫, 在戎马倥偬 中以军功受爵, 官至八州都督, 封长沙郡公。陶侃勤 政爱民的作风, 自然会影响陶渊明。值得注意的是, 陶侃在东晋玄学之风甚炽的情况下居然说出/ 老庄浮 华0的话, 也不能不对陶渊明思想产生影响。通览陶 渊明的诗文, 没有一首诗是枯燥无味的谈玄说理诗就 是证明。陶渊明一生勤劳俭朴, 这和陶侃那种颇有墨 子气质的思想性格很相似[ 8] 。/ 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 六经0 ( 5饮 酒6 其一) 说明陶 渊明 自幼受 儒家教 育。 5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6说: / 周生述孔业, 祖谢响 然臻。道丧向千载, 今朝复斯闻。马队非讲肆, 校书 亦已勤。老夫有所爱, 思与尔为邻。0表达了对儒学的 崇敬。然而儒家是轻视劳动的, 陶渊明却一生躬耕田 亩, 这说明陶渊明对儒学还是有所取舍的。
收简日期: 2004- 09- 15 作者简介: 汤 兵( 1976- ) , 女 , 安徽宣城人, 档案馆员。
1 16
汤 兵: 论陶渊明的人格美
这说明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的流传, 既有阴错阳差的 偶然因素, 主要还是有其必然性在里边。钱钟书说: / 渊明文名, 至宋而极。永叔推5归去来辞6为晋文独 一; 东坡和陶, 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自是 厥后, 说诗者几于 万口同声翕然 无间。0[ 7] 中 国向来 是注重德艺统一的国度, 艺术家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 人格, 然后才能考虑他的艺术品被接受。为了全面把 握陶渊明的人格精神, 首 先让我们考察他的 个性特 征。
的内核, 又抛弃了那种不可信的教条, 从而形成陶渊 明自身特有的一种本体论思想, 然而陶渊明并非是一 个有系统的专门学者( 朱光潜就这样认为) , 他的本体 论思想既从他的诗文中零星地得到映证, 同时又或多 或少地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轨迹。
陶渊明 虽然家世显赫, 但到他 这一辈已是败落 了。/ 环堵萧然, 不先生传6) 他之所以能安贫乐道, 显然和他
东晋南朝佛教大盛, 这一方面和统治者的提倡有 关, 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现实苦闷。包 括文人士大夫在内的芸芸众生普遍向佛教获取解脱
的方法。/ ( 陶渊明) 住在庐山脚下, 距离慧远的东林 寺很近, 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 陶渊明的 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 语, 但他决 非佛教 徒, 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 悟, 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 但 也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 不相信来世, 这与佛 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 他和一些高僧虽然 近似, 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0[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