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i 多 阅读 文 { 课 语言 学探 卜
陶渊明、苏轼Biblioteka 格特征异 同浅析 将 _ 蒋泽洪 革) 共
( 州省盘县第一 中学,贵州 盘县 550) 贵 550
陶渊 明 、苏 轼都 是我 国古代 士人 阶层 有 着代 表 性格 的人 意识 的方面 ,在 他的杂诗 中这种救世 意识及其受 挫后 的失 意心 物 ,他们 的人 格 结 构都 是 由心 灵 自救 与社 会拯 救 两种 倾 向构 态 也有所 表现 ,例 如 : “3月掷人去 ,有 志不获骋 。念此怀 悲 1 成 ,可 以说 “ ”与 “ ” , “ ”与 “ 退 进 仕 隐” , 自救 与救世在 凄 ,终 晓不能静 。”和 “ 我少壮时 ,无乐 自欣豫 。猛志逸 四 忆 他 们身上交 织在一起 ,都有 着成为道 家与成为 儒家两种 可能性 海 ,骞 翮思远翥 ”等等 。而他 的 《 桃花 源记 》更是 士人救世 意 确 地反 映 了陶渊 明 、苏轼 这 种 二重 人格 。这种 二 重人 格表 现 的人格基础 ,孟子说 : “ 则兼 济天 下 ,穷则独 善其身 ” ,准 识 的理 想化 呈现 。 达 苏 轼 是我 国文 学 史上 成就 卓著 的 伟大 宗师 , 自幼受 儒家
在 其文 学 创作 上 ,就 使文 学 成 为 自救 的 目的与 救世 目的 的方 思想 的影 响 ,童年 曾受于嵋 山天 庆观道士 ,读 《 庄子 》,认为 式 。以文学 为方式 的 自救主要是 抒泄感情 与 陶冶情操 ,这 样既 深 得 己心 ,此外还受 过佛教濡染 。就其整 个思想而 言 ,是兼取 可 以在 精神上超 越现 实政治 ,又可获得 心灵 的宁静 与瞬 间的愉 儒 、道 、释 三家 ,但 观其一身行 事 ,实 以儒 家济世救 民精神为 悦 ,与文学方 式 的救世 主要是在 作 品中宣 扬一种 价值观念 ,扬 基本 处世原则 。他 的仕 途极为坎坷 ,因在新 旧两党 的政治角色 善抑恶 ,以 “ 刺 ”形 式来干 预社会政治 ,从大体 上来说 ,陶 中敢 于坚 持 己见 ,不 肯 随声 附和 ,而 为 两方所 不 喜 ,屡遭 贬 美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他的性格和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陶渊明的性格和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析陶渊明的狷隐人格

更 重 要 的 是 ,汲 汲 于 事 功 的 潜 在 鞭 策 造 成 了 陶 渊 明 精 神 的 躁 动 紧 张 ,耿 耿 于 穷 达 使 得 他 的 人 生 陷 入 动 多 滞 碍 的 境 地 。 业 不 成 , 灵 就 会 处 于 一 种 渴 慕 状 态 而 失 去 功 心 平 衡 , 神 就 会 驰 骛 于 外 而 不 是 反 求 诸 己 , 去 自我 生 命 精 失 的真性 情 。每 一次 踏 上仕 途 , 渊 明都 感 到心 为 形役 、 陶 为
一
未 曾 离 开 。《 去 来 兮 辞 》 称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宣 言 。为 了 免 归 堪 于 逢迎 世 俗 , 了顺 应 自己刚直 的 个性 , 了精 神 与心 灵 为 为
的 自由 , 渊明最终 选择 了解 缨弃冕 , 耕 田园 。 陶 躬
受 儒家 文化 影 响积 淀 而成 的社 会 习俗 是 “ 之仕 也 , 士
人 所 羁 , 得 自 由 。 2 岁 起分析 , 彰其 节 。 以 关 键 词 : 渊 明 隐 逸 陶 狷
隐 , 为沽 名钓 誉 , 为 隐忍 待时 , 为 避 世悠 闲 , 或 或 或 或
为求仙 问道 , 的不一 。 于 隐较早 的评 述 源于 《 经 》 目 关 易 坤
297号 旬 又放赍 0年月 上 刊 0
析
陶 渊
明
的
田
狷
隐
人
格
玲
202) 1 0 4
( 京市 第 二十 九 中学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陶 渊 明 的 隐 逸 生 涯 显 露 出鲜 明 的 狷 者 风 度 .
仕 途上 势 必难 以前 行 。
狷 与 隐 交 织 , 分 因 果 。 文 试 对 陶 渊 明 的 狷 隐人 格 加 以 难 本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作者:王秀锦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
在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陶渊明采取了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尽管他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玄儒互补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一、玄儒互补的哲学观与顺化自然的人生观魏晋时期,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士人普遍追求具有玄远气质为外观的人格美,即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为特征的魏晋风流。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嵇康与阮籍,穷途歌哭,放诞不羁,外佯狂而不受约束,内则批判名教与社会。
陶渊明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真率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谈之风。
但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是,他的生活姿态更加自然,更加融入生活。
如《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采菊”,“南山”,“飞鸟”都诣在表达心境——即身在“人境”,心无“车马喧”的境界。
在诗人采下篱下的菊花,悠然昂首,与远处的南山冥然相会,山气幽远中,心灵与自然冥合一体,黄昏中的归鸟如诗人的心境般自由自在。
平淡自然的画面实际上是诗人“心远”中对生活的真淳体味。
是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这就是陶渊明式的“风流”,为“玄学”人格注入了新的成分:心灵的自由超脱与日常生活自然平和地水乳交融。
除了魏晋风流式的自然真率,陶渊明还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果说魏晋玄学与老庄思想给予陶渊明的是出世隐遁的心境,那么,儒家道统则赋予了陶渊明心怀天下入世有为的心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便“游好在六经”。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不同朝代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同朝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东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人物素材积累 陶渊明

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篇【人物事迹】1.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
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3.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
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拮据,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做官。
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
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于是就在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
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经去职。
后来,他写《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
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陶渊明的人格

陶渊明的人格陶渊明,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超级有趣又超有个性的人物呢。
咱先来说说他的洒脱。
陶渊明对官场那是相当的不感冒。
他就像一个在尘世中格格不入的小仙人,官场那种勾心斗角、繁文缛节在他眼里简直就是折磨。
他觉得为了那点俸禄,整天对着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点头哈腰,太憋屈了。
他就想啊,我为啥要在这泥沼里打滚呢?于是乎,他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就这么潇洒地奔向他的田园生活了。
这种洒脱,就像现在那些对朝九晚五的工作厌烦透顶,然后毅然决然辞职去追求诗和远方的人一样。
再说他的淡泊。
陶渊明对钱财名利看得特别淡。
在他的田园生活里,他虽然过得不富裕,甚至有时候还挺穷的,但是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就守着自己的那几亩薄田,种点粮食,采点菊花,喝点小酒。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自在极了。
他不会像有些人,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多赚钱,怎么往上爬。
他就安安静静地做自己,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他的这种淡泊,就好比是现在那些住在深山里,自己种菜种花,过着简单生活的人,不在乎外面的灯红酒绿,只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片宁静。
陶渊明的真性情也特别让人着迷。
他高兴了就写诗,不高兴了也写诗。
他的诗里写的都是他的真实感受,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他会写自己种地的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也会写自己喝酒的畅快,“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个真诚的老朋友,有啥说啥,一点都不藏着掖着。
他的这种真性情,在那个讲究含蓄、礼节的古代社会里,就像一股清流。
他还是个特别有情怀的人呢。
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那是深入骨髓的。
他笔下的田园,有狗吠深巷中,有鸡鸣桑树颠,有暧暧远人村,有依依墟里烟。
他把田园生活描写得像世外桃源一样美好。
他不仅仅是在描写田园,更是在表达自己对这种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这种情怀,就像是我们对小时候故乡的怀念,那种充满泥土气息、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陶渊明的人格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 的人格之分析 摘要: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 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 “,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 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 析其原因, 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 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 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 能力、 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 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 有人认为是“寡默与 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 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 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 迹拘。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 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 和“主我”。
“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 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 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 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 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 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 言 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 这里的
“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然”,“渊明之‘自然,而是一个来自老、 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含有自由的趣味;以‘自然化解 人生的苦恼,以‘自然之患。
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 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 年春天所写, 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 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 田生活。
《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
……独养其志。
”摆脱 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 官, 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 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 的大道。
不料事与愿违,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 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不是世上没有安邦 定国的栋梁之才, 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 了。
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 不委曲而累己。
”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
首先, 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
朝廷多次对他征召, 都坚决顶住了: “顷之, 征著作郎,不就。
”。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他是真正不同于“身 在江湖,心怀魏阙”之辈的。
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 不怠,大有收获。
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
既 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 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
儒 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义也。
”。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进而 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 堂的。
即使是隐士,骨子里对儒家的这一信条也是始终恪守不渝的。
只有渊明是 既归隐又力耕的,这正是他任真的体现。
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 中写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 解颜劝农人。
”他自嘲对孔老夫子的“忧道不忧贫”力有未逮, 因而就转向躬耕, 并对农业劳动信心十足。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隐居为平台而内心另有他求的所谓隐 者, 要毫不犹豫并持之以恒地操持起为儒家所鄙夷的稼穑之事, 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而陶公做到了,“孰是都不营,而以求 自安。
”,他把躬耕劳动放置在了人性起码良知的心理层面,成了他的生活凭借 和精神寄托。
另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 量岁功,即事多所新。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公力耕自养的欣喜之情跃 然纸上。
正如李泽厚所说:“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 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 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 中得到了安息。
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 综上所述,陶潜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出仕、归隐与躬耕,无不体现 着他“独立率真”的性格,而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中和任放”也是贯穿其中。
如果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任放”性格的最好表现的话, 那么他与众不同的归隐方式和态度,则最能说明他的中和。
渊明的入山,不是卢 藏用待价而沽的市侩手段的“终南捷径”式的隐逸, 不是陶弘景幕后操纵的遥控 伎俩的“山中宰相”式的隐逸, 也不是皇甫希之点缀当朝的假冒勾当, 更不是谢 灵运无补于世的自我麻醉。
而是“在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 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 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 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 违。
将孔子道家化。
受老庄和魏晋玄学影响,但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 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 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渊明的思想熔铸了儒道两家的精华, 圆融无碍, 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视点和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他还 把思考生活的结论用来实践, 以实际行动反过来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
可以说 正是在儒道两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渊明独立而不群,率真而不矫糅,中和而 不偏激, 旷放而不任诞的独特性格, 鹤立于两晋文人之林, 屹立于古代诗人之列。
陶渊明的家教、学识以及时世加上他个人先天的素养、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造就了他那“独立率真”、 “中和任放”的性格, 使他最终得以脱离主流社会而 能自由地翱翔于心中的“桃花源”世界。
陶渊明的这种独有性格在活着的时候并 无人问津,有的话也只是附庸风雅而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征服了无数后人,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 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 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 、苏轼、陆游 、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名声具有递增效应,尼采曾说:“星光很遥远,到 达人们的眼睛需要许多时间。
”渊明的煊赫名声, 不是因为同时代的人们知道他, 而是在他百年之后, 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由此可见陶渊明人格魅力影响之深之 远。
在缺乏对自身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反省和观照的年代,陶公无疑也给了我们 勇气与希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