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合集下载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开题报告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开题报告

第10周
第11-12周 第15周
9.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对报告和方案进行完善
10.撰写论文
第16周
第17周
语文
孙清芮、隋雨芯、马京艺进行资 料的收集与整理,并做简要分析, 提出需讨论问题,与其余同学进 行组内讨论。王玥瑶、延安、胡 雪进行最后的整理分析,形成文 字材料和演示文稿。
• • • •
明确陶渊明和屈原性格差异 了解时代背景 对陶渊明和屈原的性格有个人见解 学会取其精华
1.研究分析陶渊明和屈原的个性
2.分析其个性差异
3.探究产生的原因 4.如何联系到自身的性格培养
1.选好调查资料 2.去网上调查 3.做调查问卷 4.实施调查 5.问卷统计、做出统计图表
第4周 第5-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6.访问调查
7.资料整理并完善资料 8.组员之间进行讨论写出心得并写好调查报告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屈原的 一生都是在苦苦追求一种“兼 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话,那 么陶渊明则更明显地表现为 “独善其身”。 无论陶渊明还 是屈原,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 得学习的地方。希望通过此次 研究性学习,能够完善我们的 性格,并且学会从古人身上取 长补短。
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位同样孤独的 人——屈原,陶渊明。他们在仕途上经 历坎坷,命运多舛,相同的经历为何会 造就他们不同的个性题组长:胡雪
课题组员:王玥瑶、孙清芮、隋雨芯、闫安、 马京艺、张旭
所属班级:218 指导老师:史淑莲
一个是百代爱国诗人之祖,一个是“千古隐逸 诗人之宗”。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眼 中,他们是同样伟大的,因为在文学的花园里, 他们各为中国文学种下了一朵奇葩,都为中国 文学史添上了瑰丽夺目的一笔——楚辞和田园 诗。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样出众的诗 才,一样高洁的品性,一样的遗世独立、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一样伟大和受后人推崇。然而, 在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上,他们却又有着截然 不同的个性表现。

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

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

第6卷第3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Ⅷ.6No.311竺呈!星!竺竺曼堡!i型竺:竺竺里!型型塑!!堡墼!竺望!量巴;!些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杨迎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潭454650)摘要:作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他高远的理想和爱国情结、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耿介的性格和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等方面。

关键词:陶渊明;屈原;爱国情结;浪漫主艾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07)03—0061—03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不过他不是不想对国家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J。

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又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

我们知道,当文人自身与外界的冲突长时期无法调和时,这种冲突就极易转为自我内部的一种对抗,最终成为一种内心冲突。

这种内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恨以及超越自我等相关的心理特征,而陶渊明的这种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为一种超越的心理流向。

他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把哀怨与痛苦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从更高层次上去获取成功,从而确立更高更新的人生价值。

他表面上从“尘网”中撤离出来,宣告自己与其毫无关系。

而内心却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爱国之情。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建功的愿望,但在客观现实面前,他们大多总是理想和愿望不能实现,人性受到压抑。

为了平息这种心灵的痛楚与不平,他们或九死不悔,或独善其身,或遁迹山林,或对宇宙进行终极审视,使自己的不平在宇宙这个大环境中消失。

陶渊明却综合了这些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路,成为历史上一个思想复杂的诗人。

作为名将之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开国元勋)的陶渊明,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1,他不仅像一般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由于家庭影响,还学了《六经》,心中也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猛志固常在”,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名士卷人政治斗争的旋涡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的文人名士讲真话极难。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周建忠【摘要】对著名诗人的比较应有三个层次,显义:异、对立、矛盾;隐义:难、敬佩而不效法;深义:同、卓异、独立.本文比较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他们的作品,正是其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为人生思索的“文学日记”或“日记题材的诗文”;屈、陶之伟大,在于他们不掩饰自己真实的矛盾与动摇,他们能够正确地直接面对这种矛盾与动摇,从而通过自我调节与平衡,克服这种矛盾与动摇——这就是同于常人而又超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因为孤独、没人理解,他们均将思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古贤、前修中寻找知音.其诗歌亦是不公开传播的“日记体诗”,是安贫守拙的自慰、孤独苦闷的释放、尘世哀怨的解脱、苦难历程的记录.【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0)002【总页数】7页(P7-13)【关键词】屈原;陶渊明;文学日记【作者】周建忠【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09一在元代文学中,仅以《全元散曲》、《全元词》、《元诗选》(清·顾嗣立)为例,“屈原”和“陶渊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历史人物,而且常常联系在一起,或屈陶并举,或是陶非屈。

所不同的是,屈原形象在元代诗、词、曲三体中是不同的,散曲颇多嘲讽、否定,元词或同情或嘲讽,元诗则肯定与同情[1]。

而陶渊明则大大“走红”于元代文学,元代诗、词、曲异口同声地赞扬、肯定陶渊明,往往同时流露出羡慕、向往之情,而且在出现频率上又远远超过屈原。

更有趣味的是,有时贬斥、否定屈原的目的,正是作为陶渊明的反衬出现的。

如范康的《寄生草·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醉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陶渊明在元代文学中“仰之弥高”、“一枝独秀”,令古今文人喟叹。

在散曲中,李致远《中吕·粉蝶儿·拟渊明》、张可久《仙吕·点降唇·翻归去来辞》,是摹拟、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
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
大多是短篇,而屈A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
11
我眼中的屈原
他孤傲高洁,遗世独立 。初入仕时,屈原说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入仕后,遭人排挤 多次碰壁,清高耿直。在官 场的黑暗与腐朽中 他都始终不与之同流合污 品 格不移 气节不改。
屈原的爱国情怀无人可比 他的一生都是热情 洋溢的 为了楚国富强 哪怕身受排挤 哪怕冰冷黑 暗 哪怕是团团烈火 他仍然要毫不犹豫的扑过去。 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 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 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 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 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 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被免去左徒 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 怀王三年,秦约怀王 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不听屈原等 人劝告,
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
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
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
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
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
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
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
A
4
课题研究内容 一、屈原的生平、作品、评价、组内评价 二、陶渊明生平、作品、评价、组内评价 三、屈原和陶渊明个性差异相关评价 四、
A
6
屈 原 头 像 的 邮 票
屈 原 雕 塑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屈原,战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最初做州里的小官,可由于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便辞职回家。

后来时隐时仕,直到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后永远脱离官场,回归其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回顾以上经历,可见屈原和陶渊明是有共同点的。

时不我待。

他们都厌恶这黑暗的世俗社会,也被这黑暗的社会所埋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也都反抗黑暗,不随波逐流。

无论是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浩然正气,还是屈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独立不迁,都是他们伟大人格最真实的写照。

但他们始终不一样。

就其对社会的态度而言,如果说陶渊明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那么屈原就是一个抗击现实的勇者。

立身于世俗的滚滚洪流中,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高与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哪怕君主疏远他,大臣排挤他,他也立志要在那个没有炬火的年代里成为唯一的光。

而陶渊明却不同,在宦海中沉浮数十年,他已厌倦了这种生活,厌倦了自己的坚持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无力感。

于是他选择返回自然,看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选择蒙上自己的眼睛不去看这社会的腐朽,不去看百姓的沉沦。

就其对自然的态度而言,屈原大胆怀疑,具有上下求索的大无畏精神。

《天问》就是屈原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

他问日月、问星辰、问洪水、问九州、问地之长、问山之高、问历代之兴亡、政治之得失······而陶渊明崇尚自然,对自然化迁持委顺态度。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屈原和陶渊明的个性差异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 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 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 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 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 《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
我眼中的屈原
他孤傲高洁,遗世独立 。初入仕时,屈原 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入仕后,遭人排挤 多次碰壁,清高耿直。 在官场的黑暗与腐朽中 他都始终不与之同流合 污 品格不移 气节不改。 屈原的爱国情怀无人可比 他的一生都是热情 洋溢的 为了楚国富强 哪怕身受排挤 哪怕冰冷黑 暗 哪怕是团团烈火 他仍然要毫不犹豫的扑过去。 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 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 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 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 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 怀王 三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 而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告,
研究的特点与突破点:
根据屈原和陶渊明的个人事迹、仕途经历、主要作品并结 合时代背景,可更深刻的理解两人所包含的情感的不同,来探 究出在个性上带来的不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上网查阅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文字。
研究的主要过程: 阶段一: 小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屈原和陶渊 明的资料,组内汇总。 阶段二: 对资料进行筛选,组内阅读,同时对人物的 其他有关评论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阶段三:
评价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 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 “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 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 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 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 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 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 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 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 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 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 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 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 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 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 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

我本人最为敬仰的古代文学家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

我认为他们提供了诗意人生的六种范式,为我们构建了永远的精神家园。

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他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生命,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
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困的日常生活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用行为与诗歌鼓舞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是我们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导师;
苏轼是诗歌史上最为名实相符的居士,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审美情趣去拥抱生活,还以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我们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
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英武侠士,他用英风豪气鼓舞我们追求刚健而杜绝委蘼。

上述六位诗人,其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处境,他们的诗歌都蕴涵着丰盈的精神力量。

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确切地解“兴”为“感发志意”。

王夫之则在《俟解》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没有受到诗歌感发的人,其生存状态非常悲惨:“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

他还指出诗歌的重要意义是:“圣人以诗歌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阅读屈、陶、李、杜、苏、辛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而诗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屈原与陶潜漫议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屈原与陶潜漫议

屈原与陶潜漫议屈原与陶渊明,代表了两种人生模式,或云载道文化与闲情文化之别。

一般士人,往往既做不了屈原,又做不了陶渊明,只是跟着屈原愤世嫉俗,深恶痛绝地指责而不付诸行动,跟着陶渊明吟唱自赏而行动上另有所图或远离诗意。

通过长期领悟屈原,揣摩陶潜,对话沟通,触类联想,我更多地从二者之异中看到了明显的“同”。

出身与来历他们均为元世显赫,当代没落,屈原唯一可以炫耀的是“帝高阳之苗裔”,至于父、祖辈,似乎无可称道,诗云“忽忘身之贱贫”,“贱贫”可能反映了比较真实的情况。

陶渊明虽有曾祖陶侃光环的映照,但“昭穆既远,已为路人”(《赠长沙公》),故“少而贫苦”。

大起大落的家庭阴影,由盛转衰的严峻挑战,良好文化教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文人。

但是,少年时代的巨大打击,在心理气质上留下了久远的阴影。

屈原“生于国而长于野”,其中显然包括家庭悲剧的“蛛丝马迹”,有人推测为“英雄弃儿”似嫌过份,但父辈没有留给他财产、业绩,则显然是事实。

陶渊明八岁丧父,而且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命子》),亦明其事业无成。

可见家庭留给他们的是遥远的回忆,现实的困窘,良好的教育,情绪的起伏,情感的脆弱。

屈原没有在作品中言及自己的儿子,我们只能如此推测:即使有儿辈,亦无所作为。

根据屈原的心态与习惯,如果儿子有所作为,那一定要大书特书聊以慰藉的。

陶渊明饮酒过度,导致五个儿子智商不高,雍、端二子13岁那年,还难于区分“六”与“七”,不是痴呆又是什么?一一这样理解,虽然有所偏颇,违背了陶潜“贬”子蕴爱的本旨,但五个儿子平庸无成,亦是事实。

追溯二人家族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迅速升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们虽然来有影,去有踪,但无法寻代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找不到子孙绵延,事业家传的家庭线索。

家庭的精华似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作了“一次性释放”,从而也就染上了一层伟大、神秘的色彩!才能与志向他们的志向主要在政治仕途方面,可谓远大、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屈原,战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最初做州里的小官,可由于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便辞职回家。

后来时隐时仕,直到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后永远脱离官场,回归其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回顾以上经历,可见屈原和陶渊明是有共同点的。

时不我待。

他们都厌恶这黑暗的世俗社会,也被这黑暗的社会所埋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也都反抗黑暗,不随波逐流。

无论是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浩然正气,还是屈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独立不迁,都是他们伟大人格最真实的写照。

但他们始终不一样。

就其对社会的态度而言,如果说陶渊明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那么屈原就是一个抗击现实的勇者。

立身于世俗的滚滚洪流中,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高与
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哪怕君主疏远他,大臣排挤他,他也立志要在那个没有炬火的年代里成为唯一的光。

而陶渊明却不同,在宦海中沉浮数十年,他已厌倦了这种生活,厌倦了自己的坚持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无力感。

于是他选择返回自然,看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选择蒙上自己的眼睛不去看这社会的腐朽,不去看百姓的沉沦。

就其对自然的态度而言,屈原大胆怀疑,具有上下求索的大无畏精神。

《天问》就是屈原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

他问日月、问星辰、问洪水、问九州、问地之长、问山之高、问历代之兴亡、政治之得失······而陶渊明崇尚自然,对自然化迁持委顺态度。

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既然化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所谓纵浪大化就是如此。

他不会去质疑自然探索自然,只会顺应自然。

屈原一生不断地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却找不到一条出路,也没有一个人理解他。

因此他心情十分苦闷矛盾,常常徘徊在歧路上,不知何去何从。

斗争与妥协,自清与随俗,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在他心中交战,于是他终身抑郁不得志。

陶渊明的内心也经历过这样的交战。

他并没有摆脱名教
的束缚,立善求名对他还有诱惑的力量。

他不断地出仕又不断地辞官。

但他后来也依然在田园里活得恣意盎然。

我想,是因为他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在我看来,世界上不外乎三种人。

一类是屈原,一类是陶渊明,一类是我们。

屈原们一生都不会屈服于世界,以慷慨激昂的曲调谱完这首生命之歌,他们会死亡但不会倒下;陶渊明们已经找到与世界相处并且使自己精神愉悦的办法,余生怡然自得。

这两者都是小众,而绝大部分是我们。

我们正在岔路口犹豫不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

是屈原那样壮烈而绚烂,还是陶渊明般平淡而闲适?
望每一个我们的决定都不会辜负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