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合集下载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导读本文节选自《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绪论《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作者张松辉。

《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浅易的典故或古诗文标目,内容扣住人生几大主题:学习、生活、养心、世事、处世,每一命题皆从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体系和各家典型事例中去关照、求索、总结归纳,于各家论说冷静剖析,切中了每个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背景和文化情结,借助先哲的智慧和哲思,从他们的寻求、答案中获取当下人生困惑之确解,读者阅读易产生共鸣。

儒家的人生理想,首先是“达则兼善天下”,但也不可忽略了写在它前面的另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达则兼善天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他们刚刚打开书本开始读书的时候,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无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

以杜甫为代表的“诗圣”们的理想自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一群隐居文人照样念念不忘“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

一生没有当过官的孟浩然也曾羞羞答答地向丞相张九龄递上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表达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艳羡之意。

就连迷恋神仙的李白也立志“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最为理想的人生设计是“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先立功立名,然后再修仙登天,人世建功第一,出世修仙被放在第二位。

展开剩余85%△李白像可以说,“修齐治平”是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第一步,但能够把这个第一步走好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人们少年气盛,不知世道的艰难,幻想以布衣直取卿相;待到仕途初步,才发现原来四面皆壁。

他们屡起屡蹶,屡蹶屡起,直到焦头烂额,幸运的士子方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宦海沉浮,危机四伏的仕途生涯又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化人格和诗学精神作为 自己一生奋斗 的事业 。而这注定是一 严肃 , 尤其是严肃地面对新 旧两派之争, 使其在新旧之争中保 条艰辛 的道路, 不论是屈原还 是苏轼 , 他们悲惨的经历使他们 留着 自己独立的思考空 间, 这在 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 但也
困惑、 苦痛 , 然而他们人性之 中的崇高也便在这样的悲情之中 正是 因为这种品质 , 无论谁主政, 他都得不到重用。建中靖国
屈原与苏轼, 两个不同朝代 的人却拥有着相 同的际遇 , 相 理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时 , 没有适时进退造成了他 的人生悲剧, 似的情感经历。在学术上, 他们各开一派; 在政治上, 二人皆 所 以“ 屈原的悲情” 首先是他 自身的性格所致 。 官场失意 , 然而却始终心忧国家, 情牵 百姓 。苏轼的一生 自始
“ 所谓 ‘ 严肃 ’ 指 的是摹仿 ‘ 高 尚的人的行动 ’ , 主人公为某种正 我们依然可 以看出当时他那无奈之中的 自嘲 。 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 由于与环境 的矛盾冲突, 使其受难 、 失 屈苏二人的悲剧 , 并不是个人的悲剧 , 而是整个封建时期
败 或牺 牲 ” 。毋 庸 置 疑 , 这 一 论 点 抓 住 了 悲 剧 的本 质 特 征 。作 文人 的悲剧 ,甚至是整个 中国封建时代的悲剧。封建社会的 为 中国 古代 最 伟 大 诗人 的屈 原 和 苏 轼 , 他 们 的 活动 , 尤其 是 政 君权 集 中制 绝 不 容 许君 王 自己成 为 被 挑 战 的对 象 ,而 一 些有
之 间不断纠结,不能果断地做出抉择 。屈原一直视 自己为上 的精神使其不愿随波逐流 , 那么必然会被排斥甚至流放, 最终 他们与军人不同, 靠 古皇帝高阳的后裔 , 皇族 自然 得有远大 的抱负, 为国为 民, 鞠 被残酷的现 实所埋没 。文人终究是文人 , 躬尽瘁 , 并且也因为其血统之 高贵 , 故不能随波逐流 。 而在其 的不是武 力的报复 ,而是文字的宣 泄。但是仅仅靠宣泄 自己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作者:陈熊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4期⊙陈熊文[湖南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屈原和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点。

苏轼对屈原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写作艺术以及创作精神,高度赞扬屈原的人格品质,肯定屈原的作品。

关键词:屈原苏轼楚辞继承屈原的作品、人格品质及悲凉的经历与结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屈原对著名词人苏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对屈原及其作品有多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一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1}屈原的作品正是一代文学的代表,尤其是《离骚》,其价值和影响巨大。

苏轼是一个集大成的文学家,他的创作也和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浪漫主义是楚辞典型的艺术手法,它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容。

屈原的作品奇特瑰丽,富有浪漫色彩,想象丰富。

苏轼的创作也是这样,他的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和风格。

沈德潜说:“苏子瞻胸有洪炉……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

”{2}苏轼的作品能有此变幻飞仙的特征,与他对前人经典的学习与领悟密不可分,自然也离不开他对楚骚的学习和琢磨。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他的《上清词》很明显受到了《九歌》的影响,《上清词》是一首迎神祭神之诗,诗中描写了神君之态,写到了神君来去的场面。

神君来时,“从千骑兮驾飞龙”(《上清词》){3},场面极为盛大;神君离去时,景象颇为壮观,“君之去兮天门开,款阊阖兮朝玉台。

群仙迎兮塞云汉,俨前导兮纷后陪”(《上清词》){4},苏轼作品对神君的描写,与屈原的作品尤其是《九歌》一脉相承,颇为相似,二者都想象和描绘了无数的神灵神兽,富有奇异浪漫的味道。

苏轼有多篇骚体作品,采用了传统的骚体句式,运用“兮”字句,显然受到了屈原创作的影响。

上段论及的《上清词》就是骚体句式,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多篇类似的作品,例如,《太白山迎送神词》《清溪词》《伤春词》《黄泥坂词》以及《屈原庙赋》《服胡麻赋》等等。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大文豪苏轼虽自身才华横溢,但从年少时起,一直到人生的晚年,对屈原的崇拜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烈。

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赞叹屈原的《离骚》。

苏轼说“《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

最能体现苏轼对偶像“狂热”赞美的,要算明人蒋之翘在《七十二家评楚辞》中所引的一段话,苏轼曰:“楚辞前无古,后无今。

”又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苏轼认为楚辞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在亘古以来万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感到绝对无法相比。

苏轼的一生教过许多学生,他经常说:只要熟读《诗经》和《离骚》,作诗的一切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

不仅要求学生熟读《离骚》,他自己在暮年之际仍常读《离骚》,忘情其中。

此时的老人是在用一生的感悟来品味先哲,追寻境界,崇拜偶像。

国学大[微博]师王国维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此屈子(屈原)、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的确,不论东坡如何自愧弗如,在后人眼中,他这个“粉丝”已达到了和偶像同样的高度。

他将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词具有“旷”的精髓。

而东坡平生最大的功业,并非他自嘲的“黄州、惠州、儋州”,而是无论境遇如何,都不曾迷失自我。

所以,在学问和德性上,“粉丝”与偶像皆为后人景仰的对象,这是否可以成为当代“粉丝”学**的榜样? “泛粉丝”时代,对“腕儿”的追星无可厚非,只想强调一点:“粉丝”是否应跃升自己的档次,多注重精神的向往,多增加思想的交流,多探寻知音的境界,多积淀文化的品格。

穿越时空与古贤对话,“对接”精神让理想传承,生命进程成为崇拜过程,这一点,苏轼做得够铁杆、够酷炫,堪称“粉丝王”。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好,来聊聊屈原和渔夫这俩的不同人生态度。

我这就拿他们俩来比一比,看看这两种人生态度咋样。

屈原,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那位愤世嫉俗的诗人,常常站在江边愁眉苦脸,觉得自己身处的时代不够理想,国家也不够好。

他那种人生态度,简直就是一部悲情剧。

咱们就把他想象成一个对生活要求特别高的人,就像你买了一台最新款的手机,但发现只支持5G而你已经等着6G来临。

屈原就像是一直在等6G的那种,觉得自己的时代还不够完美。

结果呢?他就悲情地跳江了,唉,真的是个悲剧角色。

对比之下,渔夫可就不一样了。

渔夫,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

他每天起早贪黑,摇着小船,撒网捕鱼。

他的生活也有苦有乐,但他那种态度是“生活就这样,乐呵乐呵就好”。

他不太会去纠结于国家的未来或者时代的进步,他更关心的是今天能不能多钓几条鱼,今天的饭是不是够美味。

要是有一天鱼不多,他就可能和船上的小伙伴聊聊天,打发时间。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海边玩,刚好遇见一位渔夫在拉网。

我们就问他,“大叔,今天的鱼怎么样啊?”渔夫笑了笑说:“今天鱼还行,虽然没有昨天那么多,但总比啥也没抓到强。

”他那种乐观的劲儿真的是让人佩服。

你看,这就是他的生活哲学——接受现实,尽力而为。

屈原在一边悲伤,渔夫则在一边享受着生活的小确幸。

这两种态度各有千秋。

屈原那种高远的理想主义是需要的,毕竟有些时候,理想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不过,如果每个人都像屈原那样一味追求完美,那生活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压抑和痛苦。

毕竟,现实总是有点小瑕疵,完全完美那是天方夜谭。

反观渔夫,他的态度则是“接受现实,随遇而安”。

他把握住了当下,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

虽然没有高远的理想,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过得也不赖。

实际上,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小快乐构成了幸福的生活。

所以呢,屈原和渔夫这两种态度各有优劣。

如果你对未来有宏大的理想,那就像屈原一样去追求;但如果你更在意的是眼前的幸福,那就像渔夫一样过好每一天。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坚定、忠诚和忧国忧民。

而渔父则代表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上。

他积极参与政治,力图改革楚国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繁荣昌盛。

尽管遭受了排挤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绝望和不屈的精神。

渔父的人生态度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

他不关心功名利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以捕鱼为生,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理解,但认为人生应该随遇而安,不必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得失。

两种人生态度各有其价值和意义。

屈原的坚定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他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渔父的超脱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中汲取启示。

我们可以学习屈原的坚定和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学会渔父的超脱和乐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成就。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述志篇○雷鸣⊿⊿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苏轼《贾谊论》)□□□⊿⊿每日诵读美文,是多年来的习惯。

⊿⊿少年时代,常读诗词歌赋,以为消遣自娱;培养了些许所谓文学修养,也曾有一段混迹于酸腐文人队伍的经历,也多少养成了世俗文人忧愁愤世的毛病。

⊿⊿二十五岁以后,选来诵读的文章,更多是述志、论世的作品;除怡悦身心之外,慢慢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和思考。

⊿⊿浩浩中华文化几千年,文学思想与流派繁多,但在我看来无非纯文学与济世文学两类,对前者我持以喜欢和欣赏的态度,也会常常沉浸其中;而对于后者,我更愿实践之!□□□⊿⊿《古文观止》是多年来一直喜欢的古文选本,虽没有遍读,但对喜欢的文章或段落却多能背得。

⊿⊿今天想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篇和涉及到的三个人:一篇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篇是苏轼的《贾谊论》;涉及到的三个人则是屈原、贾谊、苏轼(三人生平简介附后)。

⊿⊿这三人的共同点是所在时代的大文豪兼政治家,且均是年少成名、后世留名、著述丰硕、政见卓越,但却结局悲怆、令人痛惜。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缘由,是因为贾谊有凭吊屈原的《吊屈原赋》、苏轼又有评述贾谊的《贾谊论》。

※※※※⊿⊿屈原得势之时,“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可谓风光无限;但谨慎内敛不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深受同僚忌恨;受到谗谄之时,没有主动消除误会、给怀王以更多接触、观察、了解自己的机会,而是像个吃醋而心怀妒恨的女人,还写了《离骚》来发牢骚,“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实在没有一点政治家的胸襟,纯粹一酸腐文人的表现。

临投江时还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实在是迂腐之极。

试问你屈原之死,于楚国何益?于后世何益?于家人何益?于追随于你的其他仕人何益?大丈夫立世,当能屈能伸,审时度时,顺势依能而为。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英文回答:Qu Yuan and Su Shi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Qu Yuan, a poet from ancient China, believed in the idea of sacrificing oneself for the greater good. He expressed his longing for a better world in his poetry and ultimately chose to end his own lif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On the other hand, Su Shi,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Song Dynasty, had a more optimistic outlookon life and death.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joying the present moment and finding joy in life, rather than dwelling on the uncertainties of death.For example, Qu Yuan's famous poem "Li Sao" reflectshis deep sorrow and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of his time. He felt that sacrificing himselfwas the only way to make a statement and bring about change. On the contrary, Su Shi's poem "Ode to the Red Cliff" portrays his admiration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fleeting nature of life. He embraced the idea of livinglife to the fullest and finding happiness in the little things.中文回答:屈原和苏轼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屈原人生态度相同差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

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

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

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最后含恨而终。

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
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

但是不久就死于常州。

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都抑抑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

这种相似的人生遭遇源于同样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

也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

人生态度
屈原与苏轼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险恶的官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面对险恶官僚小人时,同样都表现出了正道直行的节操和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

可以说苏轼的品格是对屈原品格的继承。

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而这种品格正如苏轼在他的《过大庾岭》诗中所说的“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而在现实政治斗争中,苏轼也继承了屈原不畏强暴,坚持自己的主张的人格品质。

苏轼在一生大起大落时面对现实生活的荣辱沉浮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旷达平和的心态。

“他是一个十分擅长将政治痛苦转化为文化欢娱智者,‘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①。

因此无论遭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能随遇而安,在大自然的山水丛林,清风明月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正如《游白水书付过》中所叙述的那样,晚年的苏轼虽不得志于朝,但也没有消沉下去,他懂得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积郁,甚至于全身远遇。

我们从这条他写络自己儿子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奇山异水中获得了趣和满足。

与苏轼一样,屈原身处逆境中却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态度,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这种哀愁和悲观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屈原始终坚持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

他强烈地批判的是君王的昏庸,国家政治的混乱和奸臣的当道。

他把政治上的成功、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投江而亡。

在对待痛苦的处理方式上,苏轼和屈原的态度迥然不同。

首先屈原拥有痛苦和绝望是罕见的,自己的祖国遭受到了强秦的侵略,正一天天衰弱;此外,楚王越来越昏庸无道,自己不仅不被重用,相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所以他表现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扔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他再一次被楚王疏离,由此
产生了无法承受的精神痛苦和绝望。

促使他最终产生了投江自杀摆脱痛苦的方式。

与屈原相比,苏轼也曾经受过理想失落的悲哀和惨遭贬谪的痛苦,他在被贬到黄州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

但他试着转化被逐的悲痛,最终,蛮荒落后的流放之地(海南)也成为了他眼里“温柔宁静”的“家园”。

总之,屈原方正高洁(所谓“其志洁,其行芳”)、嫉恶如仇,九死不悔。

屈原个性执着,深固难徙,在浑浊现实前,屈原处世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死节的态度为维护自已高尚的节操而自沉。

屈原所展示的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屈原自始至终是一位不容于世俗社会,特别是不容于其政治环境的悲剧人物。

而与屈原相比,苏轼豪迈而旷达,虽几经宦海沉浮,但总能以良好的心态化解,达到融通。

苏轼当然也有独立的人格,有刚强耿介的个性,鲜明的是非观念,好讥讽,多幽默,并不时表现出他的本真率性,然而他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智慧彻悟。

这种所谓旷达者,旷放而通达,是饱经阅历挫折后,经过淘洗了的智慧型的人生哲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将人生社会的一切遭遇,幸与不幸,纳入一种自然规律的平静心态之中,一切顺应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宁静平和。

这就是苏轼彻悟、智慧、超然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屈原与苏轼有着本质不同的原因。

总结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 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屈原和苏轼一样,他似乎永远也学不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无论走到那里。

他们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事情。

他身处逆境,却独立不依,刚正不阿。

但是,我更赞成苏轼的做法。

他一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当自己的主张与当权者不相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当自己身处逆境时,他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

他获得了身心的超脱。

而屈原他在挫折中,却不断的悲痛。

最终在无法忍受悲痛的时候投江而亡。

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这种行为也于事无补。

因此我觉得屈原应像苏轼那样拥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生。

从另一方面说,我非常的同情苏轼与屈原,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气,但是始终受到当权者的猜嫉,因此郁郁不得志,最终抑郁而终。

特别是屈原他在得不到重用,被放逐,楚国破亡之后,投江而亡。

虽然我不认可屈原的这种方式,但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国方式。

注释:①《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新变》邓莹辉著
参考文献:《苏轼评传》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历史文学作品选》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东坡志林》苏轼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苏轼文集》王恒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苏轼及其作品》柯大课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