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 轼对人生态度的哲理思考是什么

苏轼对人生态度的哲理思考是什么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
然而,在这跌宕的人生旅程中,他所展现出的对人生态度的哲理思考,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遭遇政治上的打击和贬谪。
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反而在困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明白命运的起伏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
这种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并非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豁达。
在苏轼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里体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精神享受的重视。
他认为,外在的物质财富和荣誉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才是永恒的。
苏轼的人生哲学中还包含着对苦难的积极态度。
他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却能在劳动中找到乐趣,写下了“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诗句。
他把苦难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认为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
这种积极面对苦难的态度,使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同时,苏轼也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他深知人生短暂,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测,唯有珍惜眼前的时光,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提醒人们不要为过去的得失而烦恼,要把握当下,尽情去感受和创造。
苏轼还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理解。
他一生交友广泛,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他都能以真诚和包容的心态相待。
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应因一时的过错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
这种宽容的胸怀,使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苏轼对人生态度的哲理思考,是一种融合了豁达、乐观、积极、珍惜当下和宽容的智慧。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从苏轼的才学情志人生态度几个角度评价

从苏轼的才学情志人生态度几个角度评价摘要:一、苏轼的才学1.文学成就2.书法造诣3.绘画才能二、苏轼的情志1.乐观的人生态度2.对国家的忠诚3.对百姓的关爱三、苏轼的为官之道1.敢于直言2.勤政爱民3.清廉自律四、苏轼的影响及启示1.文化影响2.为官为人的启示正文:【苏轼的才学】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被誉为“文坛泰斗”。
在书法方面,苏轼独创了“苏体”,形式刚劲有力,自成一家。
他在绘画方面也颇具才能,尤其擅长画竹,被称为“画竹大师”。
【苏轼的情志】苏轼的情志表现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以诗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对国家忠诚,关心国家政治,敢于直谏,为民请命。
同时,苏轼关爱百姓,每到一处为官,都尽力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深得民心。
【苏轼的为官之道】苏轼在为官之道上,敢于直言,勇于担当。
他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揭露时弊,即使因此遭受排挤和打击,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在地方为官时,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推行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苏轼为官清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苏轼的影响及启示】苏轼的一生及其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了我国文学的瑰宝,为后人传颂。
他的为官为人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该敢于直言,勇于担当,关心民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民以食为天,苏轼以食为精神良药。
他官宦生涯颠沛流离,屡遭下放,远至海南。
那时去海南几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苏轼愣是拿出大无畏热情,喝椰汁、吃牡蛎,悠哉逍遥,并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苏轼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贬至黄州,没钱吃饭便自耕自足。
北宋猪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苏轼愿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诞生了。
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酥等等等,苏轼于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际,陶然创制。
他大胆品尝河豚鱼,“值得一死”淋漓展现心胸豁达。
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东坡先生凡事看得开,所以能把各种挫折过得有滋有味。
如同他不但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创,将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苏轼豪放,浮名浮利,有则有,无则无,人生开心最重要。
他的诗词与他的性子相承,无矫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咸,会一一面对,坦然胜于忐忑。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不易,却值得一生践行。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二】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
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
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
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
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
苏轼的人生态度轨迹

苏轼的人生态度轨迹一、苏轼的人生起伏:从少年到老年,谁能不受点磨炼说到苏轼,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才子,但你知道他的生活有多“心酸”吗?先不说他年少成名,最出名的恐怕还是他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
大概从他走出家门,走上仕途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开始和他开玩笑了。
记得他刚参加科举,轻松考上了进士,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风顺水。
没错!他是才子,官场上也算混得不错。
可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风水轮流转”,世事无常,哪能一直如意?他不久后就被迫出任外地官职,被贬到黄州,那时他才30多岁,正是奋斗的年纪,但谁知道,一纸“贬谪令”给他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
那会儿他心里肯定有点儿郁闷,谁能想到,最后却在黄州大放异彩,做出了许多让人惊叹的事。
说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诶,这不就是个倒霉蛋吗?”但你再想想,苏轼这一生,靠的就是这种逆风翻盘的精神。
不管外界怎样打压他,他都能站起来,重新振作。
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人不能被困难打败,不能躺平”的道理一样吗?他的“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人生观,简直是“生活技能”满分。
二、苏轼的态度:何必跟命运较劲,顺其自然才是王道说到苏轼的人生态度,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工作上忙得晕头转向,家庭又琐事不断,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苏轼呢?他把这种种挫折当作“生活的小调味料”。
他当过官,诗也写得好,字也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吃得好喝得好,简直是活得像个大活人,但你看他对待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因为一点不顺就放弃希望。
你想想,他被贬黄州时,应该是最沮丧的时刻吧?但他竟然没有去自怨自艾,反而觉得这是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有时间去思考和修身养性。
有一句话特别贴切苏轼,那就是“凡事看开了,不必斤斤计较”。
他在黄州那几年,不仅修炼自己的诗文,还在生活中找到了不少乐趣。
比如他常常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作诗,享受生活中那些微小却美好的瞬间。
想想看,如果是你被贬到一个陌生地方,心情能好到哪里去?但苏轼就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得其乐的方式,这种豁达和睿智,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内容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豪放旷达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
但是,有济世之才、正直不阿的苏轼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乌台诗案”里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身处逆境的东坡,仍以执着的信念高唱生命之歌。
他在《与李公择书》中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
”在苏轼的政治信念和人生态度中,“尊主”与“泽民”是高度统一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身为京官,忠言谠论,尽“尊主”之责。
苏轼在任职史馆和元祐年间高太后摄政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写过许多激扬清议的政论文章和奏议表章,从中足见他忠君报国的赤胆忠心。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任职州郡,关心民瘼,尽“泽民”之任。
所以即使他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幅巾芒履,躬耕东坡,生活困窘,但仍心系民瘼,关注民生。
当时武昌一带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他非常痛心。
一面上书太守,希望官方出面,禁止溺婴恶俗。
另一方面,又成立救儿会,动员富人捐钱,他自己虽穷困,却每年自行捐出十缗钱。
元祐四年苏轼再度来杭任太守,正值“岁适大旱,饥疫并作”,他立即采取各种赈济措施,拯救民难。
最著名的是疏浚西湖,修复六井,将湖中淤泥堆成一条直线,这就是当今西湖的一大景观———苏堤。
即使远贬惠州,失去了权利地位,苏轼还是凭借当时任提刑的程正辅的友情,对地方颇有建树。
如向当地政府建议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热心卫生、饮水等公益事业最后甚至贬谪到蛮荒之地、瘴疾之乡的海南儋州,他仍然作诗道:“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谪居海南,作诗示子由》)综上可知,苏轼无论穷达祸福,无论处境顺逆,他始终是“尊主泽民”,一生积极有为。
心存魏阙,心系民瘼,力行惠政,矢志为民。
正如陆游评价苏轼的一生:“公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之心。
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放翁题跋·跋东坡帖》)苏轼身上的那种匡时济世的责任感、忧国忧民的情怀、民胞物与的精神,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二.随缘自适,旷达超脱。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治打击,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卒贬儋州。
在不断地遭贬被黜中,苏轼没有被悲伤和痛苦压倒,而是及时调适心境,排解悲苦,以一种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处境,这与他在中晚年时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佛道思想中的精神养料是分不开的。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
他的《定风波》就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路中遇到雨,其他人都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乎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
这是借眼前经历抒写胸臆怀抱,而笔致轻松诙谐,表现了苏东坡一贯持有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
词中的风雨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每个人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坎坷时,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风雨总会过去,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要有诗中“谁怕?”的精神,不要害怕困难,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和轻视困难的态度。
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胸襟。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既不怕雨,也不喜晴,心境恬淡。
在生活中,有时也要随遇而安,很多事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对于困难泰然处之,心胸豁达。
苏轼很早就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濡染。
苏轼母亲程氏信奉佛教,父亲苏洵曾游嵩山、庐山诸寺与诸长老交往,苏轼皆有耳闻。
少年时的苏轼就喜爱读《庄子》,感叹“今见是书,得无心矣”。
所以在经历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狱中遣子由》)的“乌台诗案”后,罪贬黄州的苏轼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精神上渐趋佛道思想。
“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与章子厚书》)苏轼开始精研佛学,遍交僧人道士。
他摒弃了佛道的虚无、愚妄,吸取了道家的崇尚自然、安时处顺的态度,佛家的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为祸福得丧所牵绊,不为苦乐生死所烦扰,从容自若,圆融通达。
遭贬的苏轼,善于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寄托,获得超越。
他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所以即使贬所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与章子厚书》),还是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的诗句;在惠州,也有“岭南万户皆春色”(《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罗浮山下四时春”《食荔枝》)的佳句。
他常常以与各色人等闲谈为乐,以至于“鸡犬识东坡”;他常常以“闲人”自居,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在山水的审美中,苏轼获得了超脱。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据说苏轼的政敌得知他过着如此安适的生活,很不舒服,就又把他贬至儋州。
在“流离僵仆”的贬谪生涯中,“佛老思想成为他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精神武器”。
[2]所以无论贬到何处,苏轼都能安时处顺,安土忘怀,求田问舍,把贬所当作亲切温暖的故乡。
“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
”(《与赵晦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
”(《谪居海南,作诗示子由》)饱尝人世苦难,终于在那垂暮之年从南方归来,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完全超脱了世俗的生死苦乐观念,这显然是受庄子的齐死生、齐得丧的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
最能体现苏轼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当数《前赤壁赋》和《定风波》。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性。
在他看来,生命既然像霜露一样倏忽易逝,那我们又何必要受外在的羁绊拘蹇地过一生呢?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摆脱物累,自由逍遥,旷达超然才是生命的本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苏轼在与山水的共适中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本真状态。
在《定风波》中,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词人从容而行,潇洒地对待人生中的风雨,何其旷达超脱。
从《前赤壁赋》和《定风波》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佛禅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在此,苏轼以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来协调自己的内心,这番话正是来自于万物皆空、以心为本的禅宗思想与老庄哲学混合而成的人生观。
“变”与“不变”只在于观者的角度不同,一切都是心的幻象。
这就使得苏轼不再为人生的无常而烦恼,更无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了。
正是这种“精微玄妙而又残酷的人生哲学—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3] 使苏轼调节了不平衡的心理,从悲哀中解脱出来。
再看《定风波》中所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回头一望,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风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首词写出了苏轼旷达乐观,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
虽然遇到了不曾料想到的风雨,却仍然一边吟唱一边前行。
这里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
面对骤然而至的生活“风雨”,苏轼表现出惊人的旷达和乐观。
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仅仅如此罢了。
身处逆境的苏轼学会了心理自我调适。
当他意识到他的政治生命走入低谷,遭遇黑暗看不到前途时,他便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请看他笔下的大自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美景让苏轼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苏轼通过对人生风雨阴晴的否定,化解了曾有过的苦难,使心灵归于宁静和澄明,以达观圆融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他来说,风雨不会让他愁眉不展,阳光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
在这里,他的思想进人佛教的“无差别境界”。
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无欲无念,超然自得,那么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就像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