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合集下载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旷达与豪迈,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哪些不是世间绝唱?苏轼一生可谓多舛,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友人的离散之后,好不容易度过了这场劫难,但那种漂泊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辙非常相似,同时代的文人以及后世文人都说,苏轼有两个弟弟,苏轼是老大,叫苏澈,苏辙叫苏洵。

不过苏轼、苏洵、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地位也很高,都享誉千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他的作品《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他常常用老庄思想来调解内心矛盾和痛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联系到后来他的另一首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本身已经超脱凡尘,达到另一种境界。

不过,我认为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由于他永远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即便身处逆境,即便看到人生中的种种坎坷与挫折,依旧笑对人生,始终乐观豁达。

苏轼在历史上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没有像当时其他名人一样发愤图强,一心报国,立志复国。

相反,苏轼恰恰相反,他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超越了名利,忘却了政治。

因此,他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超越苦难,超越政治,自创出一种清新隽永的婉约风格。

在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中,作者显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从而创造出了清新雅致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仅三十二字,写尽人生无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阵带着寒气的春风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感觉有些冷,抬头看到夕阳斜斜地映在山头上,又热情地将阳光投射在我的脸上。

这几句纯属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清丽的山居图景,而且色彩鲜明,读来令人神往。

接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这个词的意义,表面是指天气变化,实际上却暗含着命运多舛,寄寓着人生艰辛,充满着一股苍凉的意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后感读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深深地被苏轼的豁达胸襟和超脱情怀所打动。

这首词通过描述一次雨中的漫步,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和淡定。

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苏轼在雨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他无视风雨的侵袭,依然吟咏长啸,从容前行。

这种旷达超脱的胸襟,让我深感敬佩。

在苏轼看来,人生的风雨如同这穿林打叶的雨声,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它。

苏轼选择的是乐观、豁达和从容,他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

他以竹杖芒鞋为伴,胜过骑马,这种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让人深受启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苏轼一样保持勇敢和坚定,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道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不畏风雨,不惧坎坷。

这种精神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轼那种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豪情壮志。

这首词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教会了我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时刻铭记这首词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胸怀、有志向的人。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传达出一种不畏风雨、从容自若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时,我们不妨像苏轼一样保持冷静和从容,用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正如他所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旷达超脱的胸襟,无疑是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

词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春风吹拂、斜阳照射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坎坷。

但即便在困境之中,苏轼仍能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感悟人生真谛。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其中,代表作《定风波》直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在《定风波》中,苏轼描绘了风波中的一棵古树,把它比作自己的人生。

这棵树经历了风雨的摧残,但始终坚守在原地。

苏轼对这棵树的描述充满了敬意和感怀。

他说:“不计年岁,不谈衰老,无论风雨,不曾摇曳”。

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要像这棵树一样,不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始终保持坚强和自信。

苏轼自己的人生经历过许多起伏和坎坷。

他曾经多次被贬谪,受到了许多折磨和不公对待。

但他从未放弃对于人生的追求。

相反,他不断地去探索和思考,通过文学和画画来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独钓寒江雪,江中何人?摇篮空寂寞,风雪楼台。

”这表达了他的孤独与寂寞,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都不会沉沦于苦难的泥沼之中。

相反,他会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勇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临去前,杖藜徘徊,恨恨而去,踏破莎草,何须悲哉!”这表达了他对于生活中的不幸的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他会把人生看作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经历,努力去尝试、去学习,去尝试变得更好。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上。

他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生。

他用文字和画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和感悟。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记得玉台寒色透,清风楼阁,平沙落雁,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豁达光明的。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应对和解决。

通过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意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精彩的人生道路。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其 诗 中表 达 不满 , 故 而激 怒 了新 党 , 引发了“ 乌 台诗 案” , 朝廷 将他 贬 为黄 州 团练副使 。这 首诗 就是 写于
这一 时期 。 二、 读 其词 , 品其 人
定 风 波
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 、 打击 , 仍能保 持 如此 从 容 淡 定 的心 态 , 乐观旷达的情怀 , 着 实 令 人 佩服 。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 的情怀和气度。“ 任平生” 三 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 , 早 已听其 自然的意思 。当然 , 这里的“ 风 雨” , 不 仅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更 重要 的 是指 政 治上 的风 雨 。
词 的上 片从文 本 解读 看 ,作者 面对 骤 雨 狂风 , 胆不战 , 心不 惊 , 反而是那样 的沉着 冷静 , 坚 毅 镇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置风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 , 暗示他在政 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心态。接下来的“ 竹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句,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 ,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
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 , 却也没有 了繁杂 政务 缠 身 , 使他 有 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去欣 赏 美 丽 的 自然风光 , 去接触朴实的百姓 , 了解 民风民情 , 这样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01 苏轼的命运波折与坦然面对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以其卓越的文才和高尚的人格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但他始终能保持阅历风霜的泰然自若。

他的《定风波》正常常被视为他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其中的淡定和宽容,源于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对待人生困苦与挫折,有着超然物外的淡定和乐观,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中始终贯穿的精神基调。

02 苏轼的乐观人生观无论是在仕途得意的时候,还是在被迫害流放的时候,他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保持消闲和淡然。

他的这种乐观和消闲,并非是对人生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独立自主。

他的这种人生观深深地体现在他的《定风波》中。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对于自己即将被流放人生的肯定,他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遭遇,以坚韧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未来,这正是他的人生境界。

03 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以乐观、淡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无论是繁华的仕途,还是艰难的流放生涯,他都毫无怨言,脱尘而出。

他在《定风波》中的淡然超脱,这正是“含蓄之至,深沉之极”,这种深沉取舍之间,实际是一种人生的洗礼,是一种对人生到达一种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的独到理解。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以其悲观中的乐观,以其辛酸中的豪迈,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

他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淡定,这种淡定就是他对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小序部分交代了写作该词的原由,尤其通过“同行”遇雨“皆狼狈”和“余独不觉”的对比,表现出了“余”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以及富有哲理的思想。

在苏轼看来,不管你紧张不紧张,雨都要打在你的身上,既然如此,又何必为遇雨这件事情而紧张狼狈呢?心理上不在乎就是了!可见,词的小序部分就已初现词人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开头一句,写得非常潇洒,很有哲理。

“穿”和“打”突出了风雨之势、渲染了风雨之声。

一般说来,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自然会让人觉得它马上就要打在身上了,心里难免就会紧张、慌乱,形象难免就会狼狈;但苏轼却说“莫听”,不要理会它,这就体现了词人的哲思。

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认为,人有了一定的定力和操守,就不会因为有了权柄而滥用职权;不会因为贫贱的生活而做坏事;不会因为受到威胁而屈服。

在这里,“穿”、“打”可谓打击的强有力,但苏轼用“莫听”就把它们全否定了,这就是定力、操守的表现!苏轼以自己的行动、经历、感受告诉我们:遇到“风吹雨打”,首先精神上心理上不能紧张、不能被挫败。

既然淋雨在所难免,怎么才能不紧张、不狼狈呢?他又劝慰“同行”“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不妨吟诗唱歌、缓慢前行!不妨来享受雨中漫步的浪漫乐趣!不仅如此,词人甚至还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便。

那么,即使历经风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不惧风吹雨打的超然情怀。

结合作者的生平,不难明白:这两句表面上是写途中遇雨,实际上是以小喻大,是借自然风雨来喻人生风雨、政治风雨,进而表现自己面对打击、挫折、失意时的心境———超然、洒脱、淡定。

这就是苏轼的修养!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了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则侧重写雨后的感受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表面上是说自己经过风吹雨打,微微感到寒冷的时候,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似乎在迎接我。

在这里,“相迎”两字用得特别好,传达出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憧憬着“春风”、“斜照”、充满着美好希望的乐观情怀;传达出了词人虽历经风雨、屡遭贬谪却并没有沉陷在悲苦、挫折之中,而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达观胸怀。

这种修养、这种襟怀使我们联想到,在海南岛时,六十多岁的词人眼睛花了,看不清楚东西的“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表达自己尽管老眼昏花,什么东西都看不清了,但却有无数像桃李一样美丽的花在我的内心开放的达观情怀。

在他从海南岛被召回时写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也曾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什么意思呢?词人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风雨,上天终于也知道给你一个晴天了。

现在,风终于停了,雨终于止了,星星也出来了,在那青天碧海之中,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它不需要谁来点缀,因为乌云、阴雨是一时的变化,而天和海的本色永远是澄清的。

这是多么高的一种修养啊!在这里,我们不难明白,词人是借风停雨住后的风景来写自己的人生体验。

他的下狱、被贬逐,是“苦雨终风”、是乌云蔽月。

但是,在词人看来,即使月亮被乌云遮蔽了,人们看不见它了,月亮的光明也并没有改变;即使天空阴云密布,蓝天不见了,蓝天也依然还存在;烟消云散之后,月亮还是那样光明,蓝天还是那样澄清。

这就是苏轼!尽管平生经历过那么多挫折和苦难,但任凭外界如何变化,他本身总有不变的一点,总能乐观、旷达、洒脱地面对人生。

甚至在此诗的后半部分词人还表示:虽然被贬到这么远的南荒之地,但我没有什么遗憾,因为如果不是到了这里,我又怎么知道大自然中还有这样一种迥异于中原风景的山水呢!这是苏轼的修养:忧患之中的淡定、超脱、排解。

西方的诠释学认为,一个作家不管写了多少的作品,人们都可以透过其所有的作品找出他的一个中心的感情意境之所在。

那么,透过苏轼众多的诗、词,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也就可以感受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超脱、达观。

有了这样的超脱、达观,自然也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透过字面的意思,不难理解其深层含义,“风雨”意味着打击,意味着不幸;“晴”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幸福。

在苏轼看来,无论是打击、不幸,还是温暖、幸福,都不能干扰我的内心,都不能转移我、改变我。

可见,这是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既然阴晴圆缺、潮起潮落是寻常的自然现象,那么,社会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从而传达出了词人历经忧患之后那种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超脱于打击和苦难之上的旷达胸怀!《定风波》就是这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借”遇雨”这件小事来表达词人的人生感悟、人生态度: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以超脱旷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打击与磨难!三成因简析究竟是什么使得苏轼尽管屡遭贬谪、饱受磨难却能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呢?那么,梳理苏轼的思想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思想支配着人的行动。

苏轼自幼学儒,儒家经典著作是他首先学习的对象,由此打下了厚实的儒学根底。

儒家的仁人爱物、经世济民的思想自然也就成为他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他一生立身处世的根本。

总的说来,儒家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因此儒家鼓励人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孟子更是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归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历来士大夫们往往都是先有兼济之志,遭受挫折、壮志难酬时则恬退归隐独善其身。

苏轼就不一样了,他是无论穷达都既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如:宋仁宗时期,苏轼作《制策》25篇,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等一系列改革主张;宋神宗时期,苏轼两次上书,直言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弊端;宋哲宗元初期,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反对宰相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可见,苏轼力图用儒家思想匡时救弊、辅君救国,表现出他有治平天下的兼济之志。

在激烈的党争之中,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新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正道直行,因而被一贬再贬,政治上失意至极。

但他却能像颜回那样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更没有屈己逢迎、苟且附和、阿谀谄媚以换取太平安逸的生活。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说:“昔之君子惟荆(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光)是随。

老弟与温相知日久,始终无间,但不随耳。

”表达的是不管谁得势,我苏轼都不随便追随的操守。

被贬黄州后,一家老小无以为生,苏轼就开了数十亩荒地,不畏劳苦,躬耕其中。

被贬海南时,住的茅屋难避风雨、生活更是艰难,但他却能“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这种身处困境却能沉稳应付,不改其度,不正是他的善于处穷吗?不正是他的穷则独善其身吗?而另一方面,不管自己仕途多么失意、人生多么不幸,苏轼所到之处,却始终能仁政爱民,施以德政。

如:在杭州,苏轼带领百姓疏浚西湖、建苏堤、修六井,造福于民;在武昌,苏轼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这就是苏轼!尽管自己仕途失意、屡遭排挤,九死一生,却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而自怨自艾、愤愤不平,反而做到了封建官僚尤其是经历相似的人难以做到的仁政爱民。

这些不正是他的兼济之心、君子人格的体现吗?不也正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吗?尽管学儒奉儒,但苏轼也接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他7岁时曾从眉山道士张易简居天庆观北极院学习,历时3年。

这样的经历,自然也就使他耳濡目染了道家思想;另一方面,颇有些道家气质、疏达不羁、随性自然的祖父苏序也深深地影响了苏轼。

苏轼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任真适性、鄙视功名、齐物忘我等方面。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任真适性,在于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因而反对任何对生命主体的扼制,即所谓“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苏轼不仅以庄子的真人真知为自己人生之首务,而且还把它当作评价一切的基本准则。

他在《赠陈守道》中,曾指出造成浊世怨毒丛生、天真丧尽、纯诚难觅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利益的争夺,并呼唤有不为世风所动的气节,以保持冰清玉洁之本真。

尽管青少年时期,苏轼立志有为于天下,但受庄子的影响,他对富贵荣辱有着清醒的自审、自省意识。

他在《縳阳早发》中曾说:“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