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

合集下载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莫听⽵林穿叶声》译⽂
原词
三⽉七⽇沙湖道中遇⾬。

⾬具先去,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林穿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头斜照却相迎。

回⾸来时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译⽂
⾛在⽵林深处,下⾬了,沙沙的⾬点敲打⽵叶——置若罔闻,
忽⽽吟诵,忽⽽长啸,专⼼致志——何妨缓缓前⾏。

⼿拄⽵杖,脚踏草鞋,轻捷的步履,胜似扬鞭驱马,
披蓑戴笠⼀辈⼦,任凭烟⾬迷蒙,
谁会担⼼?
⾬歇了,春风料峭,吹⾛了醉意,感到了⼀丝寒冷。

斜阳从⼭头迎⾯射来,给⼈温情。

回顾⾛过的路,风⾬交加,萧瑟伶仃,
回归吧,
平静的⼼,不愁风⾬,不喜晴。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风波苏轼篇1定风波诗人:苏轼朝代:北宋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古诗赏析【注释】①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

⑥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经典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翻译

【经典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翻译

【经典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翻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古代文人经常借诗咏怀,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一起来学习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听那穿越林间的风声,不要听那击打树叶的雨声,我要一路吟唱、信步徐行。

手执竹杖、脚穿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轻松。

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我这一生,一向是披领蓑衣,任凭它雨打烟笼。

料峭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刚觉得有些寒冷,雨后的斜阳却透过山峰,将我恭首相迎。

回首再寻那萧瑟的风声雨声:消隐了——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已然两年,从“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的痛苦心境中也已逐渐解脱了,他要买田以终老于黄州:“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饘粥耳”(《书买田事》)。

这年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30里外的沙湖去买田,归来途中遇雨,时雨具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举步艰难、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却坦然信步、吟啸徐行,并作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词。

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把山水草木看作是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彼此契合的关系。

苏东坡此作,颇有一点儿象征主义的味道。

它表面上是写这次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

从词序所述情况来看,东坡此次所遇之雨,来势不小,然而,词人一起首就以十分藐视的笔调叙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场席天卷地的风雨,被词人“穿林打叶”四字轻轻带过,更兼以“莫听”、“何妨”分别引领,更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

——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这种象征意味在以下几句中,进一步得到深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这自然是沙湖道中遇雨的苏轼形象,同时,它也是惨遭诗案恶运流放黄州一隅的自画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 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 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 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 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延伸拓展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
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
纷扰的世界。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 处?
1. 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里能游览到生 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 遇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提示】画是十年前的画,画中的苏轼意气
小结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 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 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 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 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 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 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 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 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 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愿我们活得如苏轼那样 明朗,那样旷达。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 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 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 ,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 “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 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 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 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 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 、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定 风
苏 轼

知人论世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时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 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 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 己的心情.
“山头斜照”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 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 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 失意的旷达胸襟。
《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归田园。 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 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 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 心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归佛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 飞那复计东西。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事件: 沙湖道中 雨
即事感怀
人物: 同行 、余
感觉: 狼狈、不觉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步感知
再见到这幅画时,禁不住悲从中来,想到他 在黄州的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三年,想到 他在儋州贬谪的四年! 他用颤抖的手,在画像旁边留下了下面 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他的后半 生做一总结。何其悲催!何其无奈!
风发。十年之后,苏轼死里逃生、万里北还,
诗词背景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任”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 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 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 在招手欢迎我。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 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 景。 •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 心理感受
自主赏析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并 作赏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 观?
这是是苏轼的一首旷达词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 ,抒发自己任天而动、苦 乐随缘、乐观旷达、意存 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 怀。
3、试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对比 寓情于景 象征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同行皆狼狈 “大” 情: 旷达超越
对 比 见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 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 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 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 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 ──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 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 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 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 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 ,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 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 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简单翻译本诗并概括上 下片主要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 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 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 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 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 : 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 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 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 啸的洒脱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4、炼字
• 1.“竹杖芒鞋轻胜马”。最生动是哪个字?
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 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 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 “轻”字亦同。
• 2.“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 •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