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莫听⽵林穿叶声》译⽂
原词
三⽉七⽇沙湖道中遇⾬。

⾬具先去,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林穿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头斜照却相迎。

回⾸来时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译⽂
⾛在⽵林深处,下⾬了,沙沙的⾬点敲打⽵叶——置若罔闻,
忽⽽吟诵,忽⽽长啸,专⼼致志——何妨缓缓前⾏。

⼿拄⽵杖,脚踏草鞋,轻捷的步履,胜似扬鞭驱马,
披蓑戴笠⼀辈⼦,任凭烟⾬迷蒙,
谁会担⼼?
⾬歇了,春风料峭,吹⾛了醉意,感到了⼀丝寒冷。

斜阳从⼭头迎⾯射来,给⼈温情。

回顾⾛过的路,风⾬交加,萧瑟伶仃,
回归吧,
平静的⼼,不愁风⾬,不喜晴。

苏轼《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古代文人经常借诗咏怀,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一起来学习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析及释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创作于沙湖道中遇雨之时。

这首词以作者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吟咏自然、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到黄州。

在此之前他是被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可如今却成为一个无权散官。

落差之大背后一定少不了争议、纷扰甚至骂声。

所以穿林打叶声不仅仅是雨声,也是此时他人生中的杂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你才能从那种混沌迷茫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秩序。

下了雨大家都在躲雨,他却觉得不如大声吟啸慢慢走。

芒鞋也许比车马慢,但胜在轻便自由。

这三句看似轻巧实则带着骨气,写的非常叛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景象,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接下来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则是前一句的延伸,表示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以此反映出苏轼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和乐观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词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借竹杖、芒鞋、蓑衣等意象,进一步传达出其洒脱超然的人生态度。

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过去,就会迎来阳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词作中的佳构,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苏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

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

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

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朗读,初步了解课文。

提醒:1、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四、赏析小序。

1、阅读小序并思考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雨→晴)、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2、《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明确此词是“因事感怀”。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明确:大雨。

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他人慌张避雨,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为风雨所动,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此句写作者在雨中的情态和表现为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3)重复诵读此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心态好。

乐观旷达的苏轼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2)思考:这里的风雨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也指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此句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总结:通过词上片的分析,我们可看出,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踏雨吟啸。

可谓一个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上阙写他在途中遇雨的情形,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1)思考: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阳光总在风雨后)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是说经过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

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

“料峭春风”也指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

与之相对,“山头斜照”也指人生的希望。

寓意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大家可以举例说明)(2)重复诵读此句。

4、赏析“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

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屡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

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

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重复诵读此句。

5、重读下片,再次感受总结:分析过词的下片,发现苏轼不仅对自然界的风雨不论晴雨,对人生更是宠辱偕忘,超乎物外。

雨后的东坡真可谓是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通读全词,我们看到,苏轼从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寻常的小事:路中遇雨,联系到了自身的心态,而后分析出了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人生境界和哲学,恰如其分地展现其平生学养。

正所谓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6、揭示苏轼的思想性格生命范式。

明确:苏轼思想集儒家的入世、道家老庄的超然物外,还兼有佛家禅宗平常心,为我们创立了一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

六、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

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而渔樵杂处,放荡山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七、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举例说明(刘伟、约翰·库提斯、明杨继盛)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八、小结。

1、明确“因事感怀”诗词的特点和鉴赏要点。

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