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合集下载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的人生观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人生观,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人生在世,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然而,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句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诗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同时也传递给我们宝贵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彰显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赤壁赋》)这是苏轼在描写自己离开洛阳、迁居江南时所写。

他以“飞鸿踏雪泥”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苏轼总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在逆境中迎难而上。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草绿萋萋杨柳黄》)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在世俗纷扰中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

直面现实的压力,苏轼选择了采菊东篱下的自在和悠然。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以此激励自己积极向上。

3.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生命脆弱的领悟。

他认为人生如同一场短暂的梦境,每一次秋凉都代表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

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让苏轼更加珍惜每个时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留遗憾。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题西林壁》)这句诗中显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心灵的宽广。

他将落霞和孤鹜群飞的景象与秋水和苍穹融为一体,表达出苏轼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们长久幸福的愿望。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与月亮同长久,共享美好时光。

他的愿望体现了他对人们幸福生活的关怀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句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我们。

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享受幸福,苏轼都能以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面对。

在苏轼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汲取人生智慧,分享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其中,代表作《定风波》直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在《定风波》中,苏轼描绘了风波中的一棵古树,把它比作自己的人生。

这棵树经历了风雨的摧残,但始终坚守在原地。

苏轼对这棵树的描述充满了敬意和感怀。

他说:“不计年岁,不谈衰老,无论风雨,不曾摇曳”。

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要像这棵树一样,不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始终保持坚强和自信。

苏轼自己的人生经历过许多起伏和坎坷。

他曾经多次被贬谪,受到了许多折磨和不公对待。

但他从未放弃对于人生的追求。

相反,他不断地去探索和思考,通过文学和画画来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独钓寒江雪,江中何人?摇篮空寂寞,风雪楼台。

”这表达了他的孤独与寂寞,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都不会沉沦于苦难的泥沼之中。

相反,他会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勇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临去前,杖藜徘徊,恨恨而去,踏破莎草,何须悲哉!”这表达了他对于生活中的不幸的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他会把人生看作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经历,努力去尝试、去学习,去尝试变得更好。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上。

他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生。

他用文字和画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和感悟。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记得玉台寒色透,清风楼阁,平沙落雁,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豁达光明的。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应对和解决。

通过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意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精彩的人生道路。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一生坎坷,但一直保持着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

下面,我们通过他贬谪黄州时写的两首词,来看看他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和丰富感。

一、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赏析《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上阕写途中风雨突然袭来,且来势凶猛,按常理应该赶紧避雨才是,而词人却毫不在意。

在暴雨中吟诗徐行,悠闲自在。

下阕中既写了雨后的清冷,又写了夕阳的温暖。

此词描写的是词人途中突遇中暴雨,然后雨后天晴的场景和感受,但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自然界风雨的突袭犹如人生中、政治上的突然打击,词人在面对自然风雨的悠闲态度,正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平静心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始终是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始终保持一颗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

人生充满了辩证法,在清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一种希望,是在经历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心灵上的升华。

这时的词人一改初到黄州时的那种苦闷,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也显露了词人彻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观.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既使遇到困境,也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悲剧的人生也许更有价值。

况且,人生不会永远处于困境,天会转晴,人生也会转晴。

天晴后,回头看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身处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词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能够体现出他宽广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人情、政治等方面的感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看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首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秋思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苏轼个人成熟、豁达的象征。

诗的前两句是苏轼的出发点,他心中一直挂念着月亮,意境从物理意义上转移到了心理意义上,他用酒表达着自己的诉苦之情。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又开始了自我放松和宽容,他对甚至对于物理空间和时间的了解都缩小了眼界,他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几年几月,根据时间来抒发自己的思绪已经不再重要。

他想起远方的乡亲、朋友,用古代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客思乡愁”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在万物起伏的世界里,人的感情才是永恒的。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情。

《赤壁怀古》描写了三国时赤壁奇战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物的向往和缅怀之情,但是重点不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以及人物的成败,而是在于“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反复强调了人物的风流,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奔放的态度。

对于苏轼而言,一人自古以来,不因时代而改变。

他认为,风流人物只是这些历史沧海功夫中的极点,是饮不尽、吸不干的自由与情怀,而这种自由与情怀,可以穿越时空,永垂不朽。

《定风波・北宋离骚》奈何断送,心之所宠。

岂必池上树,方为题名处。

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定风波・北宋离骚》这首诗倚楼而望,面对着汴水悠然流淌,苏轼感叹人生如同江流,即便有所宠爱,终将归于平淡安静之地。

其中一句“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至今荡漾在许多人心中。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01 苏轼的命运波折与坦然面对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以其卓越的文才和高尚的人格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多次遭受政治迫害,但他始终能保持阅历风霜的泰然自若。

他的《定风波》正常常被视为他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其中的淡定和宽容,源于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对待人生困苦与挫折,有着超然物外的淡定和乐观,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中始终贯穿的精神基调。

02 苏轼的乐观人生观无论是在仕途得意的时候,还是在被迫害流放的时候,他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保持消闲和淡然。

他的这种乐观和消闲,并非是对人生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的独立自主。

他的这种人生观深深地体现在他的《定风波》中。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苏轼对于自己即将被流放人生的肯定,他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遭遇,以坚韧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未来,这正是他的人生境界。

03 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以乐观、淡定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无论是繁华的仕途,还是艰难的流放生涯,他都毫无怨言,脱尘而出。

他在《定风波》中的淡然超脱,这正是“含蓄之至,深沉之极”,这种深沉取舍之间,实际是一种人生的洗礼,是一种对人生到达一种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的独到理解。

总的来说,苏轼的《定风波》以其悲观中的乐观,以其辛酸中的豪迈,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

他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淡定,这种淡定就是他对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逆境中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

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⑴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御史李定,舒覃,何正臣摭起表语,所为诗以讪谤,逮赴台狱”(《四库全书》提要)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
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即便是被贬苏轼也没有像别人那样为自己的失意伤怀、哀叹,苏东坡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上,他种菜耕田,酿酒做菜,研究草药,参佛学,炼瑜珈,自制墨------他有那么多的事可做,哪还有时间哀声叹气?诅咒命运不公人生坎坷?为官时他兴修水利,兴办医院,改善种种措施,心系百姓,无官时他也不忘为百姓谋福利。

就是在被贬到黄州期间,这样的一个低潮,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首豪迈不羁的词,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积极的,其人生态度是键康向上的。

首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站在滚滚而逝的大江边,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虽然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是,他们毕竟是叱诧风云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即使死了,也会英名永存、流芳千古,是不会为后人所忘记的。

字里行间,闪烁着他勇于直面时代变迁的豪放之气,表达的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接下来作者便以极其精练的13个字,从声、形、色三方面再现赤壁的壮丽与雄奇。

“乱石
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出那参差错落,直插云霄的山岩的气势,描写出那汹涛澎湃,使人心惊肉
跳的浪涛拍击江岸翻起层层浪花的豪迈:借助于这三个物象所描写的雄奇壮丽的之景,表达的还是他们豪迈之
气。

可见词的上阕写景亿史,无不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他的积极进取之心。

苏东坡一生几次被贬,从繁华的京都到此时的黄州,四年后又被贬到远离京都和家乡千里之外的岭南惠州,最后到被称为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海南岛。

那时海南岛是黎人居住的一个夏天潮湿、气闷,冬天雾气浓重,秋天雨水连绵的荒岛。

苏东坡仕途最畅时,官至第三级翰林,为皇上草拟诏书,仅次于宰相,到了海南岛时却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他那不屈
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使他不曾失去人生的快乐,不曾失去那份诙谐轻松。

在惠州时,他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的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

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已经体现为苏轼的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适的心态。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

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

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

苏东坡的人生可谓坎坷多舛,但在他的诗词中,我们极少看到像其他词人那种感时伤怀、哀婉凄清的作品,这并非说苏东坡就没有悲伤,从他的那首感人至深的怀念他第一位妻子的《江城子》以及他对初恋情人——他的一个堂妹的终身念念不忘,我们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至情至性的人,只是他天性的乐观豁达,使他能够超脱人生的种种苦闷和不幸,因为他深深明白人生充满磨难,人要想不活得那么累,就得学会超脱,学会苦中作乐,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和让身边的人快乐。

所以他的诗文极少流露出人生悲凄的曲调,而充满了宽广、豪迈与诙谐的乐章。

“世界上最宽广的
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

”这句话说的正是苏东坡,苏东坡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博大胸襟,由此而想苏东坡的最大的魅力其实不在于他的诗,而在于他的博大胸怀,他的心灵和思想,像闪亮的明星,在我们的头顶永远闪烁,吸引着我们。

苏轼不仅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苏轼的一生虽然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历经许多坎坷,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但他并未因此而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也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将精神的超越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来追求和实践,力求自我超脱,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综观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一生多次受到排斥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面对这如梦的人生,他却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来都是洒脱无拘,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淡然处事态度,力求自我超脱,并通过他的文学创作来表达一种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