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

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医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许多诗句都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体现苏轼积极心态的诗句: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飞鸿踏雪泥一样,虽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勇敢面对,就能留下美好的足迹。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悲观,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的另一首代表作,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知州期间所作,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虽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敬佩。
5.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时所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再次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悲观,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6.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是苏轼在夜晚饮酒后所作,其中“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在酒后的豪放不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向往。
7.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苏轼在游泳时所作,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在游泳时的悠然自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感叹。
8.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是苏轼在重游井冈山时所作,其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克服的。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逆境中的人生哲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
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人生哲理的写照。他以自己 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典范。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教会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乐观面对 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定风波》中汲取力量,以苏轼的人生态度为榜样,勇敢 地面对生活的风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苏轼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他的 同伴们因为没带雨具而显得狼狈不堪,然而苏轼却镇定自若。雨过天晴后,他写 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雨中漫步的悠闲姿态,表现了他洒脱、自在的人生观念。 他无视那穿林打叶的雨声,选择了吟咏长啸,表现了他在自然界的挑战面前的从 容和淡定。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 度
基本内容
在宋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苏轼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才情、智慧和人 格魅力,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人生的起伏中展现出一种坚韧 不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就是这种 独特人生态度的最好体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的一首 词。那一年,他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 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苏轼 人生态度的最好写照。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我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 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助 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心灵层面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 真正从内心去理解和感受这首词,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 我将更加注重从心灵层面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令人饱我愁无一蓑烟雨任凭生——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张文军指导教师:雷恩海〔内容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苏轼是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的富于戏剧性的特殊的人生际遇是一幅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缩影。
面对人生中的不幸和严峻的挑战,面对一幕幕的人生忧患,他以其独特的睿智和豪放、通达的人生理念一一化解,并在其文学创作中升华至审美的境界。
在他那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以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树立了一座生命征途上的永久的丰碑。
〔关键词〕苏轼入世失意出世超然旷达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就文学来说,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一生创作2600多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方面,他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仅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而且创造性的以诗为词,促进了词的变革,开创了豪放一派的先河,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艺术上,书法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擅长绘画,尤工水墨,以墨竹开文人之先河。
后人称颂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人物,却是仕途不畅,屡遭横祸,人生经历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有人说:“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在位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的。
”①纵观苏轼一生,从小深受儒家经世济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在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和其弟苏辙随父亲入京赶考,次年兄弟二人双双中进士,且名列前茅,一时轰动天下,“苏氏文章随擅天下”。
顺利的名动京师及进入仕途,使年轻气盛的苏轼充满了在官场一展宏图,流芳百世的积极的人生理想。
孰料正是他那心比天高的抱负及刚正不阿的性格,致使他与当时的官场生活格格不入,开始了自己仕途漂浮不定的一生。
但是,政治失意、人生困迫的苏轼,并没有消极颓废、失魂落魄。
他以手中之笔,抒胸中浩然之气,积极乐观的探索和追求着崇高的人生境界,通变达观,参透人生祸福。
本文试从苏轼的词作中去探寻他面对仕途的失意、乖舛的人生时所表现出来的宠辱不惊、超脱坦然、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家风历来诗书传承。
苏轼少时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经世济用思想的熏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统治者都竭力倡导儒家学说。
虽然苏轼8岁在乡塾从天庆观道士张易简求学,少时也读过道家和佛学等方面的书籍,但他早年主要是为应举而读书,深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信仰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来说,其父苏洵教导二子读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
苏洵还说:“吾尝有志兹世,今老矣,二子尚成吾志乎?”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个颇有文化修养的贤妻良母。
在苏洵游学四方时,她就成了苏轼兄弟的家庭教师,对他们亲授以书,并常以古人名节励志。
苏轼10岁时,程夫人给他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
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要母亲割不舍之恩,不要过分悲伤。
范母很坚强,安慰儿子说:“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苏轼从旁问母亲道:“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赞许吗?”程夫人答道:“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吗?”苏轼深受感动。
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苏轼从小也“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一)致君尧舜尊君报国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较早的以词抒己志者,是熙宁七年(1074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途中所作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团圆。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首词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直抒政治抱负的议论文。
作该词时,苏轼年三十九岁,年华正盛。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作者心中的神宗皇帝就是古之尧舜,“致君”意何在?“此事”言何事?再看词中“劳生有限”、“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不难看出,苏轼希望趁年盛之时,将满腹才学,报效赵宋王朝。
苏轼的这种积极入世的心态虽外放、转徙却不曾消减。
苏轼作于密州的另一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开宋代豪放词先河的一首名作,全词洋溢着浓烈的报国之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十月,苏轼祭常山归来,与同僚会猎于铁沟,乘兴写下这首勃发着爱国豪情的壮词。
词人摘掉乌纱、戴上锦帽,左手牵着猎狗,右臂擎着苍鹰,由文质彬彬的太守,一变而为雄姿勃勃的武士。
跟随太守而来的骑士布满了山冈,为了答谢全体军民随太守出城围观打猎,词人心想:今天我要像孙权那样,亲自射杀一只猛虎。
苏轼是震烁文坛的大文豪,这是人所共知的,而听说他率领州府的文官武将到郊外射猎,感到非常新奇,所以倾城出动,观者如潮。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猎罢开怀畅饮,满腔爱国激情。
虽然鬓角已有几许白发,但自己少年壮志犹在,丝毫不会妨碍为国家建功立业。
还希望朝廷能把卫国守边的重任交给他呢!词的后三句直抒胸臆,表明了杀敌报国的题旨:我要把弓拉得如满月一样,射向那残暴贪婪的“天狼星”。
当时西北边境辽和西夏不断犯边,对北宋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就在此词写作之前不久,辽主又向宋王朝提出割地数百里的无理要求。
词中以天狼星比喻贪得无厌的侵略者,并且抒写了击败敌人的豪情壮志。
(二)忧国爱民身怀抱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皆“哀民生之多艰”,不管自己境遇如何,总是常怀忧国爱民之心。
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或许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活于世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对于苦难特殊魅力的注解。
虽然外放、贬谪的仕宦生活是痛苦而无奈的,但苏轼从不消极无为。
不管他是手握实权的一方太守,还是被监管的戴罪之身,他都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竭尽所能的“济世”、“救世”,决不消极无为,平庸度日。
初入仕途时,苏轼便改革了“衙前”弊政。
通判杭州,他治旱捕蝗,疏浚六井。
抵达密州,他调查蝗情,指挥灭蝗战役。
在河中府任所,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住在城楼上,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外放为官的经历使苏轼能够接近老百姓,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到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所以作于这一时期的词作不再仅仅抒写个人感慨,或局限于应和之作、风月之辞,而是呈现出一种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描写民间疾苦、民俗风情的作品,这在以前的词作者中是非常少见的。
元丰元年(1078年)春大旱,时任徐州的苏轼曾到城东一石潭祷雨,后来旱象缓和。
初夏,他又到石潭去谢雨,沿途所见已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作者眼中看到了“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及“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祥和、静谧、丰收的农村景象(组诗《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同时,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景物,自然而然使苏轼在内心获得了某中解脱。
心灵得到了慰藉,不觉在内心深处萌生了“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念头。
此时融于农村美好的田园生活中,苏轼感到“使君原是此中人”,希望在内心深处达到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从自然中求得片刻的归去。
徐州的农村风光与乡村情趣,让苏轼在离开徐州至湖州赴任时,不忍离别,其词《江城子·别徐州》云:“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字里行间寄予了无限眷恋之情。
在苏轼所作的有关农村题材的词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元丰四年(1081年)谪居黄州时所作的一组《浣溪沙》其五:万倾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唐宋词鉴赏集》云:“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但令人饱我愁无”这短短的一句话,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表现出苏轼对人民不仅仅是同情关心,甚至是愿意为人民承担苦难、却不管个人困苦的高尚精神。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两者所表现出的关爱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心系天下百姓的爱国志士。
或许可以这么说,也许正是外放、贬谪的仕宦生涯,苏轼才得以走出京师,将高远的报国入世理想与忧民生、怜苍生的感谓结合起来。
也许正因如此,“…词为艳科‟的观念才有了改变,词的内涵才更丰富,风格才更多样化。
”(《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二.政治生涯风云多变,人生命运坎坷艰辛,萌生“出世”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天纵奇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儒家思想促其积极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衰弱的国势,使苏轼“奋力有当世志”,积极参与建议朝廷的各种政事。
然而,朝廷的不容异己、不同党派的互相倾轧又使苏轼敏锐地感受到仕宦的风险,自身的不安,向往及早归去,渴望在思乡归隐中排遣内心的苦闷。
(一)功成身退转成空人生如梦去何处作于杭州任期的《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卜算子》:“蜀客到江南,常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等等。
这一时期的词作都隐隐透露出归乡的情怀。
家乡,自古以来就是身在异乡的文人骚客漂泊、困顿之后,寻觅慰藉的心灵港湾。
这种思乡的情结也充盈、激荡着苏轼的内心,成为其仕途乖舛的归隐寄托。
且此时期严子陵、范蠡等功成身退的历史人物,是苏轼最为仰慕、最为倾心的人物。
在《行香子·过七里滩》中:“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
”以严子陵自比,抒发君臣一梦,不得重用的苦恼。
《菩萨蛮》:“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减字木兰花》:“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流露出渴望能够像范蠡那样,在功成之后再作五湖之游的畅想。
仕杭时的归乡之隐是以“功成”为前提的“身退”,在其内心深处积极入世、佐邦安国的政治志向,仍是其渴慕追求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