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合集下载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投河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

因为君主的昏庸,抛弃政治遗老导致的国家落寞,他的一些做法让那些腐败分子看不惯,所以很多人就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最终屈原的权利也开始渐渐被楚王削弱。

楚王的昏庸再者就是楚王的昏庸,当时楚怀王在位,不分辨是非,听信谗言,逐渐的开始疏远屈原,让屈原开始失望。

爱国的屈原此时得不到信任和赏识,还被逐出郡都,沦落到汉北。

只身前往秦国,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新君继位楚国新君的流放也是造成屈原投河的一大原因,由于楚怀王的两个儿子陷害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承了王位,只有屈原一人反对,但他势单力薄,最后遭到新君的流放。

国家破亡楚国的灭亡是对屈原最沉重的打击,用宋哲元的一句宁死不当亡国奴便可以传达此时屈原对楚国灭亡的绝望。

生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他不愿为亡国奴,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而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国而死。

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

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屈原想要以死明志。

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

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失望,于是投江而死。

屈原跳江的原因是什么呢屈原投江自杀的原因,最广为流传的是“愤世”与“殉国”之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列传中的悲剧元素与情节发展

屈原列传中的悲剧元素与情节发展

屈原列传中的悲剧元素与情节发展《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述了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一生。

本文将从悲剧元素和情节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悲剧元素是指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悲痛、同情的元素。

在《屈原列传》中,悲剧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人公屈原的遭遇是悲剧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出身,才华横溢,曾作《离骚》等文学名篇。

但是他因为反对与秦国合作,受到楚怀王的猜忌和排挤,最终被贬斥到边远之地。

这种聪明才智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遭遇,使屈原陷入绝望和悲痛之中。

其次,屈原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功名的执着是悲剧的根源。

屈原一直致力于为楚国效力,希望国家能够发展强大。

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因为政治斗争被迫离开朝廷。

屈原不仅遭受政治上的背叛,而且还失去了从政的机会和名誉,这使得他的忠诚和执着变得毫无意义。

再次,屈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悲剧的重要元素。

在故事中,屈原一方面深爱着楚国,渴望为楚国出力,另一方面又痛恨着楚怀王的暴政,不满于现状。

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他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无法找到出路。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和绝望。

情节发展是指故事中的事件和情节是如何发展演进的。

在《屈原列传》中,情节发展也具有悲剧色彩。

首先,屈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起点。

屈原因为反对与秦国合作,被楚怀王贬斥到边远之地。

这个事件的发生使得屈原从楚国的政治舞台上被边缘化,为悲剧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其次,屈原在边远之地的生活经历是悲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生活贫困,在楚怀王的政治迫害下备受煎熬,陷入绝望之中。

这一段经历使读者对屈原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悲痛之感。

最后,屈原选择自尽的结局是悲剧情节的高潮。

他如同先知般预感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将付诸东流,深感失望和绝望。

最终,他选择了跳入江中自尽,以此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愤怒和绝望。

这个悲剧性的结局给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忠诚于国家和悲剧的命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屈原的忠诚精神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悲剧命运。

一、忠诚的初心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从小受到优秀的教育,对楚国充满了浓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在他的心中,楚国是他的家园,国家的繁荣与劫难是他心头牵挂的事。

二、忠诚的体现作为一位诗人,屈原以自己的才华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人民的心声。

他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楚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三、忠诚引发的悲剧然而,忠诚也伴随着悲剧的命运。

屈原因为他的坚持和真诚,逐渐引起了楚怀王的嫉妒和猜忌。

怀王开始不信任屈原,将他贬为大臣,甚至流放。

屈原的流放生活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他远离家乡,与亲人失散,生活在陌生的异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他继续写下动人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孤独和对国家的思念。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顶点在怀王嫉妒和猜忌的逼迫下,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顶点。

他深感身处绝境,无法再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屈原选择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五、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影响屈原的忠诚和悲剧虽然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惨淡的结束,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后世。

他的作品《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召了无数的爱国者。

总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他的一生是忠诚和悲剧的交织,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诗篇,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寄托。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以理想的破灭来谈)2000多年前,屈原在极度的绝望与痛苦中,怀石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投江还倍感惋惜,耿耿于他的不能走出楚国以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但是,我想说,屈原的选择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种必然。

以理想的破灭而谈屈原出生贵族,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他早年有一首《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从中可以看出他高昂的精神面貌,充满了自信及对未来的拳拳追求之心。

在这里我们需要探求的是,在屈原的心里有怎样的政治改革思想?第一,坚持法制,反对心治。

《离骚》中说:“循绳墨而不颇”,又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荣以为度。

”事实上,《离骚》中有很多地方多次提到规矩,绳墨,皆用以喻法度。

第二,举贤授能。

在屈原青年时代的作品《大招》中已表现了这种思想。

如其中说: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所谓“举杰压陛”,所谓“直赢在位”,所谓“豪杰执政”,也都是说的“举贤授能”,朝廷得人;而“诛讥罢”则是言斥退无能而懈怠之辈。

第三,力耕强本,富农安民,反对“游大人以成名”。

这是商鞅变法中的一条很重要的内容。

屈原《卜居》云:宁诛除杂草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可见,诗人的态度是明显的。

屈原青年时代所幻想的楚国的疆土是:田邑千畛,人埠冒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国家殷实,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无苛政盗贼之忧。

屈原的力耕强本之策,就出于这种政治理想。

第四,励战图强,统一天下。

后面还有详述,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主张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对于日渐衰落的楚国具有改革图强的作用,然而,旧贵族们并非有屈原这样的雄才远略,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眼下的利益,目光短浅。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6)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6)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6)关于屈原之死的各种说法,自尽还是谋杀?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纪念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

这一种说法,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

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他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关于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有什么看法作文

关于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有什么看法作文

关于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有什么看法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屈原被流放投降而死:历史的反思与文化的传承引言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和悲剧命运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屈原的悲剧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屈原的悲剧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屈原的悲剧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什么?一、是。

屈原的人生悲剧有其必然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屈原的祖国———楚国作为封建庄园制国家代表了落后的政体,而秦国却建立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屈原坚持由楚国统一天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屈原始终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楚王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楚王又不可能实行屈原的所谓美政 ;其三,对屈原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不可能离开祖国而去别国建功立业 ;其四 ,屈原既不愿出仕它国 ,也不愿独善其身,更不想消极避世,而在失败时选择死则是楚民族历来的传统。

以上这些原因决定了屈原悲剧的必然性。

二、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 ***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

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

那么屈原投江的原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屈原投江的原因,欢迎阅读。

屈原投江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屈原投江的原因: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

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

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摘要: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

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
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众所周知,屈原忠君爱国,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却忠而招祸,遭谗被贬,报国无门,最后自投泊罗江而死。

屈原为什么走上悲剧的道路? 中国历史上郁郁不得志者大有人在,而像屈原一样结局的却寥寥无几。

以往讨论屈原的死因,有人认为他以身殉国,以死谏君;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持完美的人格;有人认为屈原死于国君赐死;还有人认为屈原自杀是斗争精神的表现。

笔者认为,屈原的悲剧结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他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一、楚人特有的浪漫气质
屈原生活在战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时期。

关于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曾有过精辟的论说: 北方是史官文化,南方是巫官文化。

北方文化主要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

南方文化则主要和巫官、巫风联系在一起。

在南方文化中,原始远古的遗风延续得更长,弥漫着丰富的神话和浪漫的想象。

《汉书.地理志下》中就记载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术、神话、舞蹈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楚巫主要以歌舞来献神祀鬼,在当时的社会,祭祀是一种集体活动,楚地声乐很盛行,舞蹈必有歌乐相配,其他人可以不分等级地同歌共舞。

屈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必然感受到楚人的生活情趣和浪漫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深深地
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也对他的气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屈原的性格气质,多得之于南楚的传统风情,而他的思想精神,则受益于北方的理性文化。

但是,屈原的思想又不完全同于儒家思想,儒家比较灵活,当不遇明君,不被任用,没有实现理想的条件时,他们隐忍起来,独善其身,如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儒家轻易就能地把理想的失落转为失落后的超脱与平静。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办学授徒,整理古籍,也感到心安理得,自得其乐。

儒家的这种思想很理性,很超然,也很灵活,而屈原却没有这样的转变,他以南方文化特有的浪漫热情和执着精神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宁死不弃,这就便他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舍的心灵困境,这必然导致他走向悲剧的深渊。

二、屈原高洁的品质
屈原有强烈的人格完善意识,始终进行严格的自我修洁,在他的诗篇中,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即对自己品德高洁的标举。

他佩芳饰玉,饮露餐英,竭力维护自己形象与人格的纯洁和美好。

他简直好洁成癖,力图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极端的纯洁而他的修养方式便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常常用香花芳草、高冠长铗来象征自己人格的完美和崇高,通过“美人”、“好修”、“信洁”等词语,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强调对它的坚贞不渝的追求。

而当时“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屈原反复强调自己不能“变心而从俗”,宁愿“伏清白而死直”,更是难能可贵。

屈原人格的光辉、照人之处,除了他近乎病态的洁身自好,还在于他那种自爱自重背后的对
人格理想的痴情与执着。

他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完美,不论社会多么黑暗、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他都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当身心受到直接的伤害时,他更不会献媚取宠、摇尾乞怜了。

为了不蒙俗尘,保持自己一生珍惜的完美人格,屈原只好葬身江流了。

三、自身高标准的要求
《离骚》一开头,屈原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揽揆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一段叙述表现了屈原的自美、自许与自信,还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自我意识。

屈原具有属于他自己的内美,即杰出的政治才干和超群的文学天赋。

以及非凡的经国济世之才。

可以说,家世、政治才干、文学天赋,共同构成了屈原的“内美”,屈原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屈原的悲剧结局跟他是一个天才密切相关。

天才愈大,痛苦越深;痛苦越深,作品越伟大。

屈原正因为是天才,所以同样生活在黑暗的社会,别人无动于衷,屈原却忧心如焚;正因为是天才,所以屈原能写作那些伟大的作品以抒发他深广的忧愤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登高望远,鉴古察今,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他超越于世俗之上,不仅曲高和寡,而且不被社会所理解,甚至被误解。

因此天才常常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忧患感,常常落落寡欢,遗世独立,对崇高目标的追求又使他永无宁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天才是一种不幸,而屈原偏偏又遭谗被疏,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因此痛苦愈加深重。

如何解脱这种深重的
痛苦呢? 他的天才使他不能像一般人那样随遇而安;他不可能随波逐流,像其他战国之士一样择君而仕。

因此,活着痛苦无法解决,只有走上自杀的悲剧道路了。

综上,屈原只能以死来解脱他的困境了,当时,也只有自杀才是他的最好的归宿。

只有死,才能解脱他的深广的忧愤和痛苦。

才能使他完美的人格免遭俗尘的污染并得以保全。

试想,如果当时屈原不死,而是在庸俗、丑恶、黑暗的重重包围中苟延残喘,悲愤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即使享尽天年,他身上散发的美的光环也会失去色彩,变得暗淡无光;他原有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会逐渐减弱,不足以震撼人心。

对作为后人的我们来说,那不是更深的遗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