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屈原自恋情结

合集下载

【作文】我论屈原

【作文】我论屈原
我论屈原
分类: 作文 > 议论文 > 议论文600字 > 我论屈原_端午节作文600字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6-10-17 13:59:36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
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虽然人与懦怯

试论屈原创作的迷狂心理

试论屈原创作的迷狂心理
的盛唐 “ 中八仙 ” 外 ,难 以找 到 可 以和 屈原 这 种 自信 心充 分 展示 ,对 内美 修 能反 复 的强 调 ,上 下求 醉 创作 个 性媲 美 的艺 术 家 ,更何 况 屈 原这 种 迷狂 心 理 女为君求贤。 但这一切终归迷茫 , 他的疑问太多了,
是 以愁神 苦 思为底 色 的 。
收 稿 日期 :2 0 — 0 2 09 1—5
作者简介 :彭红卫 ( 9 6 ,男 ,湖北红安人 ,文学博士 ,三 峡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 文学 研究 。 16 一)
1l 5
《 三峡论坛 》2 1 年第 1 ,总第 22 00 期 2 期
游 》的飞天出世 的曼妙遨游 ,那便是 《 回风 》沉 述道 :“ 悲 如果屈原真将 《 离骚 》 那扣人心弦的结尾再 郁细腻的忧伤摹写 ,那便是 《 招魂 》奇特的巫风和 次照搬在另一篇 中,也就不是能写出 《 离骚 》那样 巫 风 中悲凉 的 呼唤 。梁 启超 看 到 了这一 点 ,所 以他 杰作的屈原了。那段文字本身 , 也就失去第一次那 说 :“ 屈原 是情感 的化身 ,他 对于社 会 的 同情心 ,常 样 感人 的力量 了。 …… 《 远游 》中套 用这 段情 节 于
试 论 屈 原 创 作 的迷 狂 心 理
彭 红 卫
( 三峡 大学 文 学 院 ,湖 北 宜昌 430 ) 4 02

要 :在 高尚的人格和 “ 发愤 以抒情”的创作观念 支配下 ,屈原 以其 独特 的人 生经历 ,奇异的个性 气质达
之于诗歌 创作 ,常常表 现 出愁神苦思 的迷 狂心理,具体 来说 ,它主要 包括激情 的强化 、极度 张扬 自我 、重言、语
常 到沸点 。看见 众生 苦 痛 ,便 和身受 一 般 ,这种 感 篇 中 ,然后 又转 入 ‘ 览方 外之 荒忽 ’ 异于拿 一个 ,无 觉 ,任凭用多大力量的麻药也麻他不 了。 这正是 金 光灿 灿 的塔 顶作 了一块 基 石 。所 以 ,根 据作 家 心 ”② 对 屈赋 情感 表达 强度 的揭 示 。 理和艺术创作的规律而言 , 远游 》 《 无论如何不会出 屈 原创 作 迷狂 的第二 个表 征 是极 度 张扬 自我 。 于屈原 之 手 。 从伟 大作 家 的创作 规 律 和屈原 不 因 ” 屈 原 是一个 极 端 自信 以 至于 自恋 的诗 人 ,他 对 自己 循 守 旧 的个 性来 看 ,吴 、赵二 人 的见解 是值 得参 考 高 贵 的 出身 、崇 高 的理想 、虽 九死 其 尤未 悔 的求 索 的 ,但 如果 全 面考 察屈 原作 品 ,这 种 自袭诗 句 ,重 精 神和 内美 修能 毫不 掩饰 ,即使 是他 的焦 虑 、恐惧 、 复表 达 的现象 还 有很 多 。 “ 如 路曼 曼其 修远 兮 ” 长 、“

【初一作文】谈屈原情结

【初一作文】谈屈原情结

【初一作文】谈屈原情结屈原之死,本微不足道,但由于其深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便成为说不尽的话题之一。

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灵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它象莲藕一样悄悄种植、萌芽、生长,不被察觉,却无声无息地模塑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标准形象,这就是屈原情结。

屈原情结铸就爱国主义诗篇。

一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守丘”,已流露出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已道出诗人对风雨飘摇的祖国的深沉爱恋。

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甚至流血捐躯,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爱国诗篇,正是他们碧血丹心的结晶,是我国悠悠文学长河中杰出的一支。

千百年来,屈原情结触动着多少爱国文人的心弦,让他们写出那许许多多不朽的爱国诗篇。

屈原情结明确提出Wille天地,代普雷宇宙的积极探索精神。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一种人类在行进道路上执著的崇尚。

马克思说道过,“在科学上面就是没平缓的大路捷径的,只有那在崎岖不平小路的攀登上不惧辛劳的人,才存有期望抵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话道出在科学研究中只有不畏艰险、坚强登山、始终高扬科学积极探索精神的人,就可以获得骄人的业绩,铸造出卓越的人生,从而抵达光辉的顶点。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嫦娥梦变为现实。

一项又一项骄人的科技成果的获得,与科技工作者内心那执著的积极探索精神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道,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的获得,不仅就是华夏子孙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屈原情结中执著积极探索精神的真实重现。

屈原情结倡导修炼美德、追求完善的人格精神。

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道出伟人的无奈,同时也成为正直的知识分子宁肯穷愁潦倒,也要卓荤不羁的人格品质的象征。

陶渊明那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写出他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屈原的爱情观

屈原的爱情观

屈原的爱情观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千年岁月中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然而,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品味到他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还能感受到他独特的爱情观。

屈原的爱情观与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观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它展现出了一种纯粹、深沉而不拘泥于个人欲望的态度。

首先,屈原的爱情观注重了精神层面的交流。

在他的作品中,爱情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欲望和情感的交流,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契合。

《离骚》一文中,屈原通过描绘自己与思念的对象如何在心灵上相互交流,展现了一种超越形式的爱情。

他用诗篇渲染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如何以诗歌的力量唤起对方内心深处的共鸣。

这种纯粹的、灵魂的沟通令人深思。

其次,屈原的爱情观强调了忠诚和坚贞不渝。

在屈原的爱情观中,他将爱情与忠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笔下的爱情并非浮华花瓣,而是承载着无限责任和忠贞的深情。

在《离骚》中,他用“以我被蒙蔽,使你陷入了困境(朕被辜负,却使你身陷困境)”的表达,将自己与爱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坚守。

第三,屈原的爱情观强调了自我奉献和牺牲。

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屈原在《天问》中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讴歌了对爱人的至高无上的爱。

他希望用这种土地相互溶合的方式,来体现两颗相互牵挂的心在纷繁世间的稀缺。

他以牺牲自身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至高无上的追求和执着。

屈原的爱情观在语言中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幽怨和无奈。

他对于失去爱情的痛苦和渴望,透过诗篇传达给读者,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与遗憾。

屈原用他独特的艺术表达,赋予了爱情一种更加深沉、纯粹和具有思想性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屈原爱情观的局限性。

屈原所描述的爱情观,无疑带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将爱情视为一种纯粹而奉献的情感,追求无私的付出和忠诚的承诺,但很少涉及爱情中的平等和互动。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更加强调着平等和互相理解的爱情观。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恋情结及其悲剧性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

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

本文试以《离骚》为例,探讨屈原人格中造成其痛苦和悲剧根源之一的自恋情结。

在《离骚》中,诗人不遗余力地赞美自己,表白自己高洁的品质,这对于讲究谦逊自抑的传统人格无疑是一种标新立异,这种超乎寻常的自恋具体体现在作品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诗人颂扬了自己高贵奇异的出身和俊洁纯美的外表。

《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腾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高阳氏颛顼只是传说中的楚国祖先,屈原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自豪地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古帝颛顼的子孙;而且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与常人相比,更是显得奇异无比。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些诗句充分显现了一个兰佩荷衣、纯美卓绝的诗人形象。

无论他走到哪里,即使是被流放荒僻之地,屈原依然注重修饰和保持自己的俊美高贵外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正是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傲气铁骨的写照。

其次,诗人大肆渲染自己内在高洁的品质。

在诗人的眼中,自己高贵奇异的出身就是自己的“内美”,正如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

”又如朱熹《楚辞集注》注云:“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

”从早年起,诗人就严于自律,非常注意自己思想品质的锻炼,“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证。

《离骚》诗里,屈原又先后以“秋兰”、“木兰”、“白芷”、“杜蘅”,“胡绳”等香花芳草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并且十分自信地说:“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羌无实而容长”的意思是内中没有诚信的实际,虚有美善的外貌。

整句话其实在告诉世人,诗人要让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在自己身上,因此不与那些萧艾之类的“贱草俗人”同流合污。

历史趣谈屈原是不是爱楚怀王 揭秘屈原性取向问题

历史趣谈屈原是不是爱楚怀王 揭秘屈原性取向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屈原是不是爱楚怀王揭秘屈原性取向问题
导语:屈原是不是爱楚怀王,我们对于屈原更多的了解大概都是他的诗歌,但是传言说屈原是一个同性恋,而同性恋的对象就是楚怀王,那么今天就为大家
屈原是不是爱楚怀王,我们对于屈原更多的了解大概都是他的诗歌,但是传言说屈原是一个同性恋,而同性恋的对象就是楚怀王,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揭秘一下,屈原是不是爱慕楚怀王,希望大家对于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屈原是同性恋?
楚怀王在执政的初期并不算是个特别差的君主,至少他知道楚国面临的处境很危险,于是在执政初期,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意气风发的楚怀王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礼教教育,既有上进的决心,又亲自践踏了礼教文明,最后一步步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推向了深渊。

楚怀王,出生于公元前374年,又被称为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99年。

他的一生毁誉参半,早年在任时期,能够体恤百姓,广纳贤臣,但是后期却为奸人谗言而蒙蔽了双眼,导致疏远了忠臣,屈原等人就在令尹子兰、郑袖等人的谗言下被疏远,这是楚怀王政治上的失误。

楚怀王不仅政治上有所失误,就是在后宫问题上,也不是一个看得清的人。

他宠爱妃子郑袖,导致郑袖专宠独断后宫大事。

而历史上著名的“掩鼻计”就是由此而来的。

楚怀王专宠郑袖,郑袖是个极有心计的女子,其他国家为楚国进献了一个美女,这个女子叫做魏美人,魏美人长得漂亮,郑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在魏美人面前说大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所以下次见大王遮住点会好些。

生活常识分享。

解读:屈原的人格矛盾

解读:屈原的人格矛盾

解读:屈原的⼈格⽭盾解读:屈原的⼈格⽭盾作者:⾦道⾏⼼理学意义的⼈格,是指⼈的⼀系列“执拗”的⾏为模式。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要这样。

弗洛伊德追溯到⼈的早期经验刻上的烙印,荣格则主要看做是集体⽆意识遗传的痕迹。

屈原的⼈格特征,在他的作品⾥⼏乎篇篇裸露,从青年时代的第⼀篇《橘颂》到他65岁⾃杀前的《怀沙》,他的⼈格及其⽭盾暴露⽆遗,他从不加以掩饰,想掩饰也掩饰不了。

然⽽,从来的研究者却把屈原纳⼊⼀个概念的模式⾥,似乎他只有“神格”。

实际上屈原的⼈格是灵与⾁的结合,是丰富⽽⽭盾的,他才陷⼊深深的痛苦。

屈原最鲜明的是他的⾃恋型⼈格。

他在《橘颂》⾥以“后皇嘉树”⾃⽐,把⾃我歌颂到“秉德⽆私,参天地兮”的顶天⽴地的⾼度,从⽽形成⼀个⾃我中⼼。

可是,屈原的⼈格悲哀还不在于他多么⾃恋;⽽在于他⼀⽅⾯⾃恋,⼀⽅⾯⼜“竭忠诚⽽事君”,⼼⽬中还有⼀个中⼼,即楚王。

这就说明他有两个⼈格中⼼。

更其悲哀的是,他所效忠的楚王并不信任他,反⽽发他的脾⽓,罢他的官,惩罚他,使他成了众⼈之所仇。

屈原的《离骚》开篇以⾼阳帝的苗裔⾃豪,就表现了他受⽓⼜不服⽓,既⾃恋⼜踮起脚攀附楚王的⼼理⽭盾。

他把⼀腔理想寄托给王实现,他最得意的是订了“黄昏之约”。

然⽽,王却“悔遁⽽有他”。

他怨愤⾄极,九死⽽不悔,就这样永远在两个⼈格中⼼的⽭盾⾥折腾。

屈原在⾃恋中“闭⼼⾃慎”,⾃以为修得合乎前圣的中正之道,⼀⼼想以“美政”恢复三后的“纯粹”。

然⽽,他却反⽽“离群”,“背众”,受到“众芳”的嫉妒。

于是,他便处于孤独的⼼理体验中。

在屈原作品⾥,“独”字的使⽤频率很⾼。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余独好修以为常”,“既惸独⽽不群”,以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

孤独,既是屈原⾏为的结果,也是他的⼈格⾃恋的⼼理起点。

他在年轻⽓盛时,就以“独⽴不迁”,“苏世独⽴”⽽孤⾼不群。

与此同时,他虽然“好修”,“内美”,却⼜因孤独⽽愁苦万分。

“哀吾⽣之⽆乐兮”,“固将愁苦⽽终穷”。

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之谜的另一种看法

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之谜的另一种看法

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之谜的另一种看法屈原纵观历史,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文人都是以“自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如屈原自溺汨罗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老舍自尽太平湖,就连因“乌台诗案”被捕的苏东坡也险些成为其中的一员。

文人之所以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而心灵深处的失落感无法释放,在不断的挣扎中,由失望变成绝望,最后只能以死来获得解脱,屈原也是如此。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说明屈原内心苦到了极致。

由于历史的走势和时代的局限性,屈原对残酷的现实做了无畏的抗争,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悲剧化的人生道路。

按照常人的观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楚怀王不听他的劝告,即使最终灭国,也不是屈原的事情。

国家是他一个人的,让他自食恶果好了,何必自杀?可以想象,在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作为——个知识分子,也许今天还是赵国人,明天就可能成为秦国人了——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可以待的地方还有很多。

那个时候的国家不像现在,出入境都需要签证。

既然这样,屈原为什么还要自溺汨罗江呢?对于屈原的死,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通“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首先,同为文学家的司马迁,被屈原的文章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和炽烈的情感打动了,因而其情感认同和屈原不谋而合。

这与司马迁类似于屈原的遭遇有关——司马迁作为士人与屈原同样深受政治的戕害,历经磨难,在政治斗争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因而对屈原有着人格认同。

但人格认同并不代表历史认同,司马迁觉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点奇怪,楚国无容身之地,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呢。

如此,也不至于落得个“自沉”的下场。

司马迁的想法不无道理。

在战国时期,在国与国之间“跳槽”是很正常的事。

举个例子,乐毅在赵国不得志,到燕国之后却受到了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自恋情结与《楚辞》
自恋(narcissism)一词“由临床描述引申而来,于1899年首次被纳克(Paul Nacke)使用,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神话,汉语译文是水仙花。

希腊神话故事中美少年(narcissus)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偶然临池自照,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倒影,对自己的影子一见钟情,于是拒绝了异性的追求,整日顾影自怜,但是他却无法得到影子的爱,于是悲伤抑郁,最终落水而亡,变成了一株水仙花。

1914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论自恋》一文中系统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自恋来源于一种假设的精神能量力比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孩子爱恋母亲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这种原始自恋固着在人的潜意识而贯穿终生,因此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是人的本能。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每个诗人的诗作都是对自己生活与理想的最直接的反映,屈原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理想正是通过他的诗作表达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将自恋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这体现在他的《楚辞》中。

司马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可以说是屈原的后世知音,他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深深明白屈原的主观情绪既是一种诗人的自恋倾向也是一个政治家郁郁不得志的抒发。

于是香草、美人、君主、自己,成为屈原《楚辞》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内容。

香草是纯洁自然品行端正的象征,江蓠、辟芷、秋兰、菌桂……通篇到处可见,这种看似有些女性的喜好方式是诗人将心中最美的理想堆砌在诗中。

美人在诸家的解释中多理解为君王,对美人的追求是诗人始终不肯放弃也无法达到的目标,所以诗人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赞誉美人,去述说相思。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他的情感是没有寄托的,因为他在政治上无法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从而身在政坛却无所施展;屈原的政治抱负使他无法和一般的人成为朋友从而倾诉内心,他只想把自己的热情奉献给君主和国家,但是君主又不信任他,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苦闷的,于是他转而把自己的关注焦点指向内部,加上诗人本身就有一种孤芳自赏、傲视群雄的完美主义者情怀,《楚辞》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屈原的现实世界在他自己看来是失败得一塌糊涂,事事都不如意,最主要的是他找不到发泄自己内心世界的出口,所以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强大的精神世界得到补偿,建立起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在诗歌的国度里,屈原立于群芳之中汪洋恣肆地开辟完美的疆土,他的美政理想也得到充分的表达。

总之,屈原的《离骚》是其自恋情结的完美表达,同时承载了屈
原的人生理想,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我们一直感慨于屈原最终的投身汨罗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像美少年(narcissus)看着自己的倒影憔悴而死一样,这是一种精神的困境,死亡代表的是一种捍卫理想的权利。

李楠 2007级汉语言文学
2007101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