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屈原《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论文

屈原《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内容摘要】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
因而,许多人就很自然地认为,屈原的作品当然是浪漫主义之作。
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这只是侧重于其创作方式而言,但从屈原诗作的表现内容这一方面考察,我们发现,其中也有许多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生活情形、社会现状的内容,也能从中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抒情或叙事的主人公形象,他也是现实中人,并非虚构。
这又使屈原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现实性,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因素。
正因如此,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我们就不能片面地认为它只是浪漫主义之作,而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这样,才能更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屈原作为诗人的伟大之处,更能显示其作品的绚丽多姿的魅力。
【关键词】屈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素有“风”“骚”并称之说,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性诗作)。
并且因它们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至今熠熠生辉。
这样,伟大的诗人屈原的长诗《离骚》自然就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然而,在屈原的作品,尤其在《离骚》中,我们更会深刻的感受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屈原跋涉、挣扎其中的黑暗污浊的现实,以及在污浊的现实中诗人痛苦而又执着地上下求索的孤傲不群的身影。
通过诗人的作品,我们才真正认识了一个在污浊、黑暗、腐朽的现实中不屈的灵魂;我们才从心底里记住了一位高瘦的,紧锁着双眉,微扬着下巴,身佩长剑,宽袖迎风,时而行吟泽畔低头沉思,时而登高望远求索的伟大诗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屈原的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使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现实性。
据此,我们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杰作,是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表达方式上的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之作,不能只片面地强调或忽略其中一个方面。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与现实意义

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与现实意义
1、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靡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2、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
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3、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的结合,如《雷电颂》。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
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表现在:
1、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
2、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离骚:解读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 引言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
离骚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浓厚的爱国情怀而闻名,本文将深入解读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屈原简介
•屈原生平介绍
•离骚创作背景说明
3. 离骚概述
•离骚诗歌形式和特点介绍
•离骚主要内容概括
4.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离骚这首伟大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祖国的热爱与忧虑
•描述屈原对祖国秦国强盛的向往与忧虑
•分析离骚中体现出来的祖国之美与危机感
4.2 政治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
•离骚中表达出的反对暴政、呼唤民主的思想
•屈原视民族利益为至高无上,并倡导团结与斗争
4.3 忠诚与自我牺牲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为国家与民族奉献一切的决心
•解读离骚中体现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
5. 离骚影响力与传承
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着重探讨离骚
的影响力和其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
6. 结论
屈原通过《离骚》一诗,展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
诗不仅代表了屈原个人的情感回忆,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国家荣辱观念。
虽然时光已逝,但离骚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怀依然激励着后人追求民族复兴
和国家财富。
参考文献
(根据需求,列出参考文献信息)。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深受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他的代表作《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情感,其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新一代人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方面。
他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放弃自己的官职和地位,甚至流放到外地。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身处逆境的不屈不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其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了他的政治观念上。
他主张“三才者”即王者、贤臣和百姓合作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和专制,反对贪污腐败,提倡公正廉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治国理念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上。
他在流放异地期间不断为人民谋福利,提出各种有益于人民的建议,尤其是对百姓的生活和文化教育都非常重视。
他的“九歌”、“九章”等作品中流露出对人民温情和爱护,这种关怀和爱心也对我们新一代人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总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新一代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斗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什么屈原会成为爱国主义代表人

为什么屈原会成为爱国主义代表人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被称为爱国主义代表人有以下三点。
其一:屈原的一生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状态。
游国恩先生曾在《纪念祖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一文中说屈原的文学作品“充分地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情绪”。
用“情绪”来解释屈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不妥,用这个概念来容纳屈原崇高的精神状态则更为不妥。
屈原没后,先是贾谊“投书以吊屈原”,接着,太史公为二人作传,“悲其志”也。
兹后,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尊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是殉汨罗之志吗?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稳固乃至永存的情感状态,可激励后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二:屈原的爱国情感是超时空的。
屈原忠君,也敢“怨”君犯上,对人民予以同情、肯定,对祖国的感情矢志不移,对恶势力敢于斗争。
屈原是中国的,他的爱国情感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这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是全面的,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其三: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典型的。
屈原怨世疾俗,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且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人民大众的情感。
屈原一生,仕途坎坷,几不得志,但他却“哀民生之多艰”;秦拔楚郢,人人各顾自命,他却在《哀郢》里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楚王不信任他,“党人”排挤他,他还在“恐皇舆之败绩”。
读屈原作品,我们始终感觉到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安危、荣辱、生死于不顾,整个精神都担系着祖国的兴败衰亡、人民的艰难生活。
这种精神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正因为他的这种感情不是私情,所以才能流芳千古而不泯灭。
除了直抒胸臆的诗篇以外,最能表现他爱国主义精神的就是他不忍看见楚国人民忍受秦国人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时,于五月初自沉泊罗江,享年55岁。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简介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简介中国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战国时候的楚国大夫屈原,他被后人称为"屈子"。
那么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简介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生平】家族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芈(mǐ)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屈原的父亲叫伯庸。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
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忽忘身之贱贫”。
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出生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
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
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
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之一。
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浓烈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离骚》中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景物描写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状况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迷幻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
屈原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峨峨兮秀出于林,歌以咏予直如其人”。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折射了诗人内心的狂放豪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在感受相结合,屈原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追求。
二、对人生的反思与追问《离骚》中,屈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抒发了他浪漫主义的情怀。
他对现实的直接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态度和立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尤为明显:“祸福无门,除非尔躬。
既莫尔躬,何用于世?”他对人们的盲从和从众行为表示质疑,呼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三、对爱情的渴望与歌颂浪漫主义情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歌颂。
在《离骚》中,屈原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他浪漫主义的特质。
屈原对于爱情的描绘常常带有超越现实的色彩,他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赞美了爱情的伟大与美好。
“蔽芾甘棠,勿翦勿摧,芾甘棠之华也,河之燕之它也。
”屈原以这样的形象描绘了爱情的纯洁和难以割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呈现在《离骚》中,屈原对于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展示也是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
他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用豪放的词汇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价值。
屈原以独具特色的自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骚之不能已言之也!志余者也!”他以此突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展现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个人特质和情感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2)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爱国主义是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美政”理想上;表现为与党人群小的坚决斗争;对故土、故都的依恋;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是密切结合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屈原爱国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又是他主观修养的结果。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他是楚王室的远房宗亲,有着过人的才华,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 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 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同时,它塑造了屈原这一进步的政治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斗士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坚定不渝的“美政”理想。 《离骚》一诗形象而又扼要地陈明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我认为“美政”理想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正如诗中所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榘矱之所同。汤禹严而求和兮,挚咎繇而能调 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其桓闻以该辅”,为的就是要申明应该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来选拔任用人才。同时屈原还反复申明“绳墨”、“规矩”,并列举出历史上那些“纵欲而不忍”的昏君如夏启、羿、浇、夏桀、商纣王等,无不导致身死国亡,而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有道明君,都是凭着盛德茂行才享有天下的大量事例,以说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度。联系战国末期楚国当时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屈原的“美政”理想明显具有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难能可贵的是,屈原“守节不变”,始终如一的忠于君王,他“受命不迁”,也“独 立不迁”,且不惜以身沉汨罗来殉自己的理想。 第二、为坚持理想而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屈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了进步的理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理想,虽然连遭失败和挫折,备尝艰辛,却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这正是他韧性的战斗精神。 在怨君刺上、体恤人民、忠君爱祖国的同时,屈原对于造成楚国积弱的子椒、子兰等“党人”,也予以无情的鞭挞。诗人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由于屈原正道直行,洁身自好,自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恶言秽语他不怕;当草拟宪令未就,上官大夫欲夺时,他坚决地予以拒绝;甚至“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党人”嫉妒、排挤、诽谤屈原,连他的得意门生也改弦易辙。形势的险峻没有吓倒他。他孤军奋战,为施行其“美政”而奔走,两次出使齐国,联齐抗秦,也曾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至死也未向“党人”低头。 这些都表现了屈原反复申诉了为坚持理想而与邪恶势力抗挣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第三,对故土眷恋之情。 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既是屈原人格美的光辉体现,也是其爱国情感的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纷争之际,一般的人生观都趋向于随机应变,正如俗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孟子提倡“舍利取义”,庄子吹嘘一跃而行几千里的鲲鹏,“楚才晋用”,孔子周游列国,张仪、苏秦游说六国,就连屈氏也有流徙于他国者,但无一人指责他们“叛国”。《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遭亲人女媭之詈责、灵氛之“吉占”,都是权其早日改变志向,以免“忘身”。“我”也曾有过离开故土的念头,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因为诗人有“深固难徙”的“壹志”,他宁可象彭咸一样,投水殉志,也不愿离开生他养他培育他成长的故乡。在那个让有志之士感到苦闷的时代,屈原以他那坚定的情操,为后人树起了一座闪光的纪念碑。这种精神是超前于时代的,所以,屈原是生而名微,死而名垂千古。 第四,重视人民的思想。 “民”在汉朝以前的意义,一是通称,如“厥初生民”,意同“人”;另一种意思是区别于君臣、“百姓”(贵族)的“众庶”,即相当于今天的老百姓。春秋以前,统治者也重视“民”,那却是怕“民”造反,从稳固其政权的目的出发,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犹水也,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去认识他们、看待他们。屈原则不然,他不仅了解“民生各有所乐”、“民好恶其不同”,而且还深情地“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总结有史以来历次君权丧失的教训后才提出的。他认识到人民的苦难,体会到人心向背的意义,并为此大声疾呼,希望君王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择其时而论之,乃是一伟大之孤情也~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 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在对进步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在艺术上表现在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并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他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实际也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继《楚辞》之后,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了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文学潮流。 由此,不由想起屈原和《楚辞》了。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他把最丰富生动的神话想象,与最深沉理智的个体人格完美的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屈原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怪诞奇异,境界仿佛迷 ,蕴藏着巫术的离,场面雄伟壮丽,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个世界中 观念,神秘的象征,深沉的寓意,色彩艳丽浓烈,形象奇特瑰丽。奔放的热情 和深刻的思想感 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的浪漫主义由三个方面组成。 1.着重表现理想。即讴歌赞美理想的政治与人格,努力抒写对理想执着不倦的追求,塑造一个理想化的抒情主人公崇高壮美的形象。 2.奇特的想象,高度的夸张。诗人任凭想象飞腾,夸张也及其大胆,又广泛采用了神话传说作为素材,在他笔端时而展现出超越时空的雄奇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特别的奇情壮采之感。不过,它不是单纯的幻想,其中饱和着现实的血肉,它深深地植根于楚国现实生活的土壤。 3.激情澎湃。作者通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倾吐情怀,表露爱憎,显示了区别于精细地理智地描绘现实的独特风貌。 三、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流芳千古 屈原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积极处世态度,高洁耿介的品德,奋不顾身地为正义事业和进步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不仅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树立了榜样,而且两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已经被吸收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已经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部分。他这种爱国情感、爱国精神之所以发扬光大至今,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屈原的一生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状态。 屈原没后,先是贾谊“投书以吊屈原”,接着,太史公为二人作传,“悲其志”也。兹后,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尊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是殉汨罗之志吗,“砍头不要紧, 主要主义真”,不就是屈原的爱国情感感召下,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理想的显现吗,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稳固乃至永存的情感状态,可激励后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二:屈原的爱国情感是超时空的。 屈原忠君,也敢“怨”君犯上,对人民予以同情、肯定,对祖国的感情矢志不移,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自汉迄今,华夏各民族以赛龙舟、修祠庙等各种形式纪念他,辽王室耶律楚材也说《离骚》“个中真味更何加”;1953年,他还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中国的,他的爱国情感则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是全面的,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第三: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典型的。 屈原怨世疾俗,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且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人民大众的情感。屈原一生,仕途坎坷,几不得志,但他却“哀民生之多艰”;秦拔楚郢,人人各顾自命,他却在《哀郢》里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楚王不信任他,“党人”排挤他,他还在“恐皇舆之败绩”。读屈原作品,我们始终感觉到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安危、荣辱、生死于不顾,整个精神都担系着祖国的兴败衰亡、人民的艰难生活。这种精神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使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