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琨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译翻园中葵叶青青,承受若朝露的滋润、阳光的照耀。

阳春季节的雨露阳光本是大白然的恩泽,万物因此而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时常忧虑秋天的来临·那时青绿的叶儿也将枯黄凋零。

时光流逝不返,宛如东流入海的百川·何时能西归?青春年少时不及时努力·待到老大一事无成,唯有徒然伤悲。

二、主题作者借百川归诲、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勿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翻译傍晚时分在东皋遥望,徘徊不定[内心]想有依靠。

每棵树都显出萧条秋色,每座山都只见到落日。

放牧的人驱赶牛群回来,打猎的人骑马带猎物归返。

相互见面郴不相职,(我不禁)长歌怀念那些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二、主题《野望》表达了诗人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飞,北凤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一、翻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汀秋水--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翻译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淼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朦朦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好的,以下是一篇课外古诗词鉴赏,希望您能够满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高一课外的古诗词鉴赏范文3份

高一课外的古诗词鉴赏范文3份

高一课外的古诗词鉴赏范文3份高一课外的古诗词鉴赏 1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__花》。

赏析:《泊秦淮》是杜牧的__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__。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__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__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__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__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__,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__恨”和“__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初高中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鉴赏

初高中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鉴赏

初高中积累的课外古诗词鉴赏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高中课外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课外的古诗词夜雨寄北李商隐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要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也可能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②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③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①选自《全唐诗》。

常建,生卒年不详。

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

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②〔初日〕早上的太阳。

③〔禅房〕僧人的房舍。

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过故人庄孟浩然“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⑥话桑麻⑦。

待到重阳日⑧,还来就菊花⑨。

①选自《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襄(xiāng)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黍(shǔ)〕黄米饭。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篇1:长相思汴水流朝代:唐代原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鉴赏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

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

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

《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

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

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

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篇2:渔翁朝代:唐代原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课外古诗词鉴赏》课件

《课外古诗词鉴赏》课件

详细描述
山水田园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对山水 景色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诗人 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类诗歌通常表现出 诗人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边塞征战诗
总结词
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反映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 战斗精神。
详细描述
边塞征战诗以边疆生活和战争为题材,通过对边疆景象 的描绘和战争场面的叙述,反映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 战斗精神。这类诗歌通常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 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精神的赞 美。
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与舒适,让人沉醉其中。
"处处闻啼鸟"
通过鸟儿的叫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经典古诗词赏析
"夜来风雨声"
回忆起夜晚的雨声,暗示着春天的短 暂和珍贵。
"花落知多少"
通过想象花落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 春天的珍惜和感慨。
经典古诗词赏析
• 总结词:这首诗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豁达 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01
"床前明月光"
通过比喻月光如霜,营造出清冷 、寂静的氛围。
经典古诗词赏析
"举头望明月"
诗人抬头仰望明月,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低头思故乡"
通过低头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经典古诗词赏析
• 总结词: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表达了诗人对春 天的喜爱和珍惜。
经典古诗词赏析
"春眠不觉晓"
详细描述
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 、时代背景等,探究这些背景有助于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创作动 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走近作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 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 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 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 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 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品味名句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 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 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 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 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
艺术提升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律诗遂定 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 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 《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 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 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 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走近作者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 西龙门)人。生于隋末唐初,文学史 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贞 观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乡,隐居 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王绩以诗 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
品味名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 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 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 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 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按照“初 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走近作者、 明晰写作背景——品味意象、走进作 者心灵——背诵诗歌、陶冶自身情操” 的顺序进行,以读带品,以品促读。
长 歌 行
( 汉 乐 府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孟湖
浩赠

( 唐 )
张 丞 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品味名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 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 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 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 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 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艺术提升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 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 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 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 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 黄昏江景中了。 Nhomakorabea解题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 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 的自由式歌行体。
文学常识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 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 “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 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 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 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 体裁。
课人
与外 教
名古
版 语
著诗
文 八
导词 年
读赏
级 上
析册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 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 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 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学法指津
艺术提升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 物起兴”,即先述说其他事物,用来引 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哀 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文人诗, 可以说是一首与时代唱反调的诗,一首 难能可贵的佳作。
野望
王绩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艺术提升
走近作者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 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 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 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 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 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品味名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 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 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 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 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 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 冲突。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 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 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 保存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 的新乐府诗。
品味名句
全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 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 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 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 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 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孟浩然(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汉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 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 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 孟”。他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 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