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

合集下载

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

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

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
1.飞机: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成功的飞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空时代。

2.电视:发明于20世纪20年代,使人们能够通过电波接收和观看移动图像。

3.电脑: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普及,为信息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4.互联网: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从90年代开始广泛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获取方式。

5.手机:第一部可商用的便携式手机于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6.网络搜索引擎:Goog1e在20世纪90年代末问世,使人们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7.数字相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存储和分享照片。

8.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明,使
得科学家能够精确地编辑生物基因组。

9.太阳能电池: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和改进,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0.: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改变了许多领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20世纪服装发展史-简述版

20世纪服装发展史-简述版

20世纪服装发展史
20世纪40年代:优雅的“新风貌”时装
二战期间 物资短缺,与其他日用品一样,服装也是限量供应。服装款式衍变为短小,女装裙褶数量受限,袖子、 领子和腰带的宽度也有相应的规定。刺绣、毛皮和皮革的装饰都收到禁止,长裙及膝而且剪裁很窄。款 式常与军服相似。
20世纪服装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优雅的“新风貌”时装
20世纪服装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朋克服饰
朋克,“PUNK”是该年代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当战后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朋克一族开始出现在伦敦街头,成为街头文化的代表。他们穿着激进, 光头、纹身、在身体上穿孔戴换。服饰多数来自于皮革,佩带金属类的饰品,全身穿的破破烂烂等。朋 克式服装的人,思想不喜欢追求大众化,很有创造力,表现出他们个性很会反叛,抗议着所有一切不满 的事情。
20世纪10年代: 时髦却举步艰难的蹒跚裙
第三阶段 一战爆发 繁冗的服饰被应战时环境着装取代, 其中变短变瘦,露出双脚和关节,女 子趋于功能化请变化 男装延续上世纪基本样式
20世纪服装发展史
20世纪20年代:优雅浪漫的低腰露背装
一战结束
女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女权运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批新型的、更加职业化的女性的
涌现,促使职业装应运而生,由此出现了简单宽松的直通连衣裙和直通短裤。 这时的服装样式简洁轻柔,没有花边和其他累赘的设计,裙子越来越短,直到露出膝盖,头发被剪断, 服装剪裁忽略腰部和臀部曲线,松松垮垮。
20世纪服装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男孩似的风格开始消失
金融危机爆发,首饰业几乎停产,所有参战国家的政府都在规定每套服装的用料等原因,中性主义设 计进一步深化。一时间间,穿着端庄的军装式套裙的女性走上街头,这时女性喜欢简洁大方呈现自然 美线条的服饰,并希望展示出一种刚柔并济的魅力。(代表:可可夏奈尔)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最早于19世纪70—90年代流行于法国。20世纪20—40年代象征主义走出法国波及全欧,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英国的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代表作《荒原》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表现主义的中心在德国,20—4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有声势、最为重要的先锋派文艺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此外还有美国的尤金·奥尼尔 ,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琼斯皇》、《毛猿》。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待戈多》)等人。
(3)魔幻现实主义(im )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种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等人。萨特代表作是写于1944年的《禁闭》。
(2)荒诞派戏剧(im)

20世纪20年代的汇总

20世纪20年代的汇总

思考与讨论
到20世纪30年代初,德
国再次成为世界大战的主要策
源地,这主要是由于哪个方面
的改革未能进行造成的?
问 题 探 究
亚洲的日本是失衡的… 美洲的美国是失衡的 …
欧洲的德国是失衡的… 英国、法国? 意大利? 一 叶 知 秋
关东大地震
本节知识目标
①20年代英国经济的衰退
②英国自治领分离运动
学 习 者 提 问
向自己发问
和同学探讨
与老师商榷
课外思考与讨论
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发展情况中的哪些方面的失衡最终
导致了人类文明进程遭受重大挫折?
这段历史可以给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
的当代中国以哪些启示?
只有全面推进
现代化
才能推进人类的
文明进程
③法国经济恢复和对外政策 ④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背景和经过及影响 ⑤美国经济繁荣和金元外交 ⑥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内外政策 ⑦道威斯计划 ⑧洛迦诺公约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失衡的世界 经济特点 结 构
日 美 德 意 英 法 二、失衡的原因与后果 1.日德意 2.美英法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造成国 民收入分配不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 年代国民收入的 1/3 为占人口 5% 的最富有 者所攫取。另一方面, 1929年约 60%的美 国家庭生活在仅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或在 这一水平之下。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 入中尚不足 24%。……这些都不能不造成 市场的相对狭小。
---吴于廑《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问 题 探 究
2. 你知道此时美国的政治体 制形式吗?
3.一战后,美国推行什么 样的外交政策?

20世纪10年代--30年代

20世纪10年代--30年代
国时装设计师让·帕图设计的服装。她的中性外观是当时的时代信号,其 重点是小腿和长筒袜——更不用说长筒袜以上到短外衣之间的一段暴露 出的大腿了。
苗条与修长(1930—1938年) 长裙子时代,从1930持续到1938年,从整体看,复活了苗条的腰身。不过,
并不是拿破仑帝政时期的硬衬布裙以及蜂腰形的复活、极端紧身胸衣的复活。紧身 胸衣般的极度细腰身以及裙子量感的夸张等已荡然无存,所追求的是更加功能化的 简朴服装。成年女性的魅力体现在1929年发布的维奥内关于斜裁的紧身衣服和紧身 裙子的处理中。另外,在夜礼服等方面,极度露背的三角背心和袒胸礼服也很盛行。
1910年,Coco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 店子 (millinery shop),凭着非凡的针线 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耐看
的帽子。。当时女士们已厌倦了花巧的 饰边,所以 Chanel简洁、舒适的帽子对 她们来说犹如甘泉一般清凉。 步入二十年代,Chanel设计了不少创新 的款式,例如针织水手裙(tricot sailor dress) 、黑色迷你裙(little black dress)、 樽领套衣等。而且,Coco从男装上取得 灵感,为女装添上多一点男儿味道,一 改当年女装过份艳丽的绮靡风尚。例如, 将西装褛 (Blazer)加入女装系列中,又推 出女装裤子。不要忘记,在二十年代女 性只会穿裙子的。 Coco这一连串的创作 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1920-1930年
这个时期女服的普遍特征是:日 常穿的裙子都以及膝的长度为标 准,这是女服史上一个巨大的转 变——女子大大方方的露出秀丽 而健美的小腿,使女服造型的整 体外观起了突破性变化,它充满 了时代气息,仿佛是新时代女装 的标志,仿佛现代和古典的划分 就在女裙的长短上,仿佛这已成 为一个定格:现代派的短裙和古 典派的长裙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什么是列宁主义 斯大林语: 斯大林语:“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 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 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 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 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季诺维也夫语: 季诺维也夫语:“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 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 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西战争后到二战结束,美国对东亚政 门户开放” 策中的最重要部分。 1899年 月,国务卿约翰· 1899年9月,国务卿约翰·海向英法德俄意日提出了对中国实 行“门户开放”的照会。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 门户开放” 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和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 略意图。“门户开放” 略意图。“门户开放”政策日后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 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但“门户开放” 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但“门户开放”政策却并未通告 中国。
第三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一、20世纪初期的俄国 20世纪初期的俄国 俄国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性 国内形成了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提出了寻求跃过资本主义新途径的历史性任务
赫尔岑 别林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民粹派运动 普列汉诺夫 “劳动解放社” 劳动解放社”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 20世纪初的世界
本章重点难点: 1、20世纪初欧洲的优势地位 20世纪初欧洲的优势地位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美国“门户开放” 3、列宁主义的产生 4、亚洲觉醒的意义
第一节 世界的整体化趋势和 欧洲的优势地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93文学评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文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小说中母亲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析,从这个时期母亲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时代变化等方面来探究母亲的形象。

一、理想化、诗化的母亲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血泪》中,母亲是拯救人类苦难的英雄形象,这是在理想化、诗化前提下塑造出来的美好母亲形象。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游子因饥饿而晕倒在江边时,其脑海中浮现出如下母亲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简短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母亲”柔情、慈爱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补天》中,母亲是有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形象,母亲不仅崇高伟大而且活力四射,她敢于为民请命。

探究这一时期理想型母亲形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新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觉醒,因此在内心深处对理想母亲有了渴求、盼望和呼唤。

此时母亲是国人于无助、痛苦、彷徨、迷茫、觉醒时寄托安全感的港湾和依靠的力量。

从现实较深层面挖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他们的理想有落差时,当他们困顿迷茫,甚至苦闷时,母亲这一光辉形象便横空出世,由此母亲便成了作家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此外在女性作家作品中母亲的形象还具有模糊性,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母亲在某些女性作品中成为一种载体,这其实是作家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在这类作品中,母亲是慈爱、温柔、圣洁的化身,但这一形象是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真实母亲形象。

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寄托情感的载体,石评梅《母亲》则是她青春苦闷的载体。

以上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完全远离甚至脱离了母亲喜怒哀乐这一复杂情感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具有模糊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这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的必经之路。

二十大 工人阶级

二十大 工人阶级

二十大工人阶级
20世纪二十大工人阶级,是一段关于工人阶级社会发展
的历史。

这段历史涵盖了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的工人阶级的发展史,体现了工人阶级在这段时期的社会地位。

20世纪二十大工人阶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
20世纪的工人阶级,新政治时期的工人阶级,新工人运动时
期的工人阶级,以及20世纪末的工人阶级。

20世纪初,工人阶级仍处于落后的地位,工人的权利得
不到有效的保障,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劳动者缺乏组织联系。

但是,20世纪初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力量,
如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新工党的出现,以及工人运动的领导者的涌现,都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新的活力。

新政治时期,工人阶级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工人的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劳动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劳动组织也得到了有效的支持。

此外,新工人运动时期还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国际劳工运动和国际联合工会运动,它们在促进工人阶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末,工人阶级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一方面,世界各国政府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工人权利,建立了健全的劳动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在支持和促进工人阶级运
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像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联合工会组织等都为促进工人阶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二十大工人阶级,不仅体现了工人阶级在这段时期的发展史,更体现了20世纪工人阶级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工人阶级的成长发展,使其在社会中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地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20世纪二十大工人阶级,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农村经济无论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营方式上,还是在农村经济构成、农民生活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提出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特点。

本文将从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这种基本特征。

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的不平衡发展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之一。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村经济的构成主要是农业及少量的家庭手工业。

鸦片战争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动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航程,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村经济的“一元结构”,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逐步发展的农产品市场自发地改变着农村经济的构成,推动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关资料证明,近代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粮棉油合计中所占比重是下降的,而棉花、油料、烟叶等经济作物的产值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合计产值中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其比重从1840年的7.2%上升到1936年的20.2%。

农产品市场给了农民一个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广大农民在学会利用这个机会的过程中又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逐步发展的农产品市场自发地改变着农村经济的构成,推动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之二。

史学界一般承认,1926~1936年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为旧中国的最高时期,增长率为8.4%。

同样,农村经济在这段时期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上从农产品商品化与农村经济构成、农民收入与农民生活等二个方面阐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的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特征。

由于当时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加上国际国内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科技的落后、资金的缺乏、制度的约束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但总的发展态势是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