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影响着后人。
那么,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是什么呢?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1. 爱国主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屈原的诗作中,他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百姓的忧虑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
他在《离骚》中写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啼岫岩,风吹草木动兮。
不见君子故,谁谓之心伤?”可见他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2. 屈原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屈原眼中,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他在政治上竭尽忠诚,为国家效命;在文学上倾心鞠躬,抒发忠贞;在情感上倾注深情,忧国忧民。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无私和奉献中。
二、屈原爱国主义的启示1. 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价值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不管是古往今来,还是将来,都需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只有爱国才能让国家强大,民族富强。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提示我们,爱国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体现。
无论是从政为国,还是从事平凡的行业,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体现爱国之心。
结语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让我们在弘扬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道路上,秉持真爱国家的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我国梦不懈奋斗。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影响着后人。
他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包括对国家的眷恋和对百姓的忧虑,他在政治上竭尽忠诚,为国家效命;在文学上倾心鞠躬,抒发忠贞;在情感上倾注深情,忧国忧民。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无私和奉献中。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告诉我们,只有爱国才能让国家强大,民族富强。
爱国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体现。
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时代价值

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时代价值屈原,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高中生,如何理解他的爱国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时代的价值观中,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首先,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上。
从他的作品《离骚》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痛惜。
他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苦乐不能移,岂因祸福遑。
”这是屈原在流亡期间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他对国家的痛苦并不是因为他被贬谪,而是出自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与祈愿。
这种对祖国的深情,启示了我们时代价值观中珍视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其次,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上。
当时,屈原目睹了秦国的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他身居高位,却心系于百姓,痛心疾首。
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终朝唯志念,何时我更得。
”这表达了他对平民百姓疾苦的体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他的爱国精神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有同样关注社会民生、关爱他人的精神。
最后,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子弟,但他热衷于学习,尤其是对于诗文的创作。
他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时代价值。
因此,我们作为当代高中生,应该从屈原的爱国精神中汲取力量,将其融入到我们当下的时代价值观中。
我们应该以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国家民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中得到体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将其与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为我们新时代的中国添砖加瓦。
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灵魂,也启发了我们当代高中生对爱国精神的认识。
我们应该以屈原为榜样,保持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为国家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
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
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
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蒙冤被疏后。
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
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
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弘扬他的精神,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 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屈原在战乱时期舍身救国,表现出了对民族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把屈原爱国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和社区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 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它提醒着人们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坚守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4.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屈原在逆境中坚守正义,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体现出了他高尚的品德。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之一就是通过学习他的精神激发人们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形成自律、坚韧、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于塑造
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请你结合屈原谈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得爱国主义精神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得强国。
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得雄心。
当历史得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得锐志,被后起得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得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得连年得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
而以怀王为首得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得生活,置国家、民族得安危于不顾.屈原就生活在这样得时代环境里,她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得现状有着清醒得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得夙愿,在思想保守得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得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得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得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得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
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得核心。
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得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得社会现状了如指掌。
屈原深知自己所处得时代就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得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得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得灭亡只就是利益相争得殉葬品。
此时得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得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
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她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得辉煌,完成统一中国得理想。
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得一剂良方。
“美政”就是屈原思想得核心,也就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得原动力。
2024屈原精神心得感想小学范文

2024屈原精神心得感想小学范文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古代中国文学的瑰宝。
屈原的精神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屈原的精神可概括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追求真理。
他为了祖国的未来,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的作品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考验,仍然让人们感受到他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屈原的精神还表达了对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
他以强烈的反对思想和批判精神写下了《离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希望能为人民争取权益。
这种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的追求,是我们这个时代学生应该有的追求。
屈原的精神还表达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理念。
他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清明,用他的诗句表达出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我们这个时代学生应该有的精神追求。
总之,屈原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该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关心社会公平正义,追求真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有追求、有梦想、有理想的一代人。
第 1 页共 1 页。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特征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特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故土的深沉眷恋。
在他的诗歌中,反复表达了对楚国大地的深情厚意,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国家的繁荣昌盛中才能得到实现。
他对楚国的山川、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成为他爱国主义的基石。
其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国家利益的坚决捍卫。
他身处乱世,目睹了楚国的内忧外患,但他始终坚守国家利益至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与背叛。
他主张国家应统一、强大,国民应安居乐业,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第三,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他疾恶如仇,对世间的邪恶和不公深恶痛绝。
他追求真理和正义,认为国家应该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对待国民应公正无私。
在《离骚》等诗篇中,他痛斥奸邪当道,呼吁国家应以正义为基石。
第四,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理想的执着坚守。
他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希望楚国能够成为一个富强、公正、文明的国家。
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
即使在遭受流放、贬谪的困境中,他仍坚守理想,不改初心。
最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人性的尊重与关爱。
他倡导仁爱、博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关爱,国家对待国民更应如此。
他将个人的尊严与国家的尊严紧密相连,认为只有在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上,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眷恋故土、捍卫国家利益、追求正义、坚守理想以及尊重与关爱人性等方面。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屈原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与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屈原忠君爱国的理解

屈原忠君爱国的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对于他的忠君爱国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屈原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民族的关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在《离骚》中写道,“忧心如焚,形骸憔悴”,表现了他对国家动荡局势的担忧之情。
其次,屈原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选择了舍生取义的壮举,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据传说,他因不满楚国内部腐败而被贬谪,最终选择投汨罗江以自尽,表现了他为国捐躯的忠贞之心。
此外,屈原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对国家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他在《天问》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呼吁人们要正直忠诚,为国家社会的改革做出努力。
总的来说,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体现在他的诗篇中,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他的形象也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被传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
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
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
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
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美政以民为本爱国精神目录摘要 (1)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3)(一)屈原身世 (3)(二)社会背景 (3)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4)(一)美政理想 (4)(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6)(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7)三、小结 (8)四、参考文献 (9)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一)屈原身世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
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
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
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
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
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
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
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
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社会背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争相兼并,改革活动和战争十分活跃。
到了战国时期,过百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
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其他国家而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生在楚怀王和倾襄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不断,而楚国又在慢慢的衰落,面对着西边秦国的慢慢强大,楚国岌岌可危。
在这一背景下.屈原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同时屈原也希望楚国的统治者能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清醒过来。
屈原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图来改变楚国的命运,他提倡以民为本,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美政”理想。
在楚王信任他时,他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激情。
当屈原的思想受到当朝恶势力的抵制和迫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一)屈原的“美政”理想1.1“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
他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
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
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
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1.2 “美政”理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但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
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
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贫贱,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
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
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
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
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屈原认为楚王若能像那些兴国得国君一样用“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办法来治理楚国,楚国必将强大起来。
因此“美政”思想使屈原看到了希望,这也正是一直支撑着屈原走下去的最大也是最原始的动力。
1.3屈原“美政”的理想就是富国强兵的理想。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
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
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
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
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
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
楚王因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
忠臣远逝,小人当道。
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
”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
最终使得屈原的理想毁于一旦,诗人正是在忧愁忧思之际创作出了《离骚》这一部伟大的作品。
(二)屈原以民为本、忧国忧民的思想2.1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在《离骚》中“长叹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说明屈原把人民放在了相当高的位置。
他会因人民的生活艰苦而伤心难过。
这种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而《左传》中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
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一名清醒者,又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
民为贵的道理他当然知道。
于是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最同情下层人民,他爱祖国,也爱人民,因为爱祖国和爱人民是一致的。
屈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从思想上同情人民;屈原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时不愿意离开人民。
屈原的这个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疑,《离骚》中有:“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世上的人民任凭他们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注于爱好修洁。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民”或“民生”。
屈原的民本思想从哪里来,或者说屈原的思想怎么跟人民贴得那样近的呢,闻一多先生说的好:“说来奇怪,屈原是楚王的同姓,却不是一个贵族。
战国是一个封建阶级大大混乱的时期,在这混乱中,屈原从封建贵族阶级被打落下来,变成一个卑贱的伶官,所以,官爵尽管很高,生活尽管和王公们很贴近,他,屈原,依然和人民一样,是在王公们脚下被践踏着的一个。
这样,首先在身份上,屈原便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3.1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屈原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
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
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
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举世混浊”。
这实际上描绘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
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与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
”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险隘”的绝境。
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
”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
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
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
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
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三、小结在那个“举世混浊”的社会里,屈原用死来保持了他的那份高洁。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
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
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四、参考文献1.朱学勤.古文观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陈洪.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