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汇编

合集下载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天禹诗》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他的苦涩的人生经历也受到人们的深度理解。

同时,屈原与司马迁也有着深刻的关系。

从司马迁的历史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有着认真的研究,记载了大量屈原作品及其历史背景,将他的思想以浓缩的语言融入历史记载之中。

这表明司马迁深刻理解屈原的思想,强烈欣赏他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以及他壮丽的诗句。

另外,司马迁还隐约提及屈原为天下所定,意在提醒大家屈原具有天佑的吉祥,这印证了司马迁对屈原理解的深刻性。

此外,他还对屈原的政治思想充满了褒奖之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尊重。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在描述屈原时不仅表现出热情,更渗透出一种崇高的品质,他将屈原的情感投射到历史的管理上,使得屈原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司马迁对屈原的贡献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司马迁与屈原之间的关系可谓肃然起敬。

就记载新旧历史、传播屈原思想而言,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历史著作标志着战国诗歌思想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屈原作品的传世及其影响力的延续做出了积极贡献。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一、离骚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该篇作品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

二、艺术价值1. 文学价值《离骚》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首先,它采用了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真挚情感。

其次,在词汇、音节和韵律运用方面,离骚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美感,堪称古代诗歌的杰作。

2. 思想价值《离骚》不仅体现了屈原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思考,更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

从”我欲乘风归去"到"I 敢于登高望天地",《离骚》表达了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人类精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意义1. 文化遗产《离骚》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卓越成就。

因此,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离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 外交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离骚》在国际间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翻译与传播,使更多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3. 历史记载《离骚》也是对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风云的珍贵记载。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动荡、政治争斗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期历史发展和人物命运变迁的认识。

四、结论《离骚》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屈原作为个体面对困境与痛苦时的坚韧和真挚情感,也折射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背后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在文学、思想和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屈原列传文学短评

屈原列传文学短评

屈原列传文学短评
《屈原列传》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之一,尤其对于楚国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一部史书,它以屈原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楚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部作品语言优美,文字流畅,描写生动。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屈原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尚的为国家忧患的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孤独和挫折。

除了对屈原的塑造,这部作品还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描写。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楚国的政治权力斗争、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屈原对这些状况的反思和批判。

《屈原列传》也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开辟了古代传记文学的先河,成为后来传记体文学的重要典范之一。

而且,它的散文风格也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古代散文创作方面。

综上所述,《屈原列传》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感人的情感。

它通过屈原的一生,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人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屈原写文学短评

为屈原写文学短评

为屈原写文学短评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楚国贵族,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屈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的诗歌创作,以《离骚》为代表,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个性和情感。

《离骚》中,屈原通过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象征,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中融入了楚地民歌的特色,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屈原独特的艺术风格。

屈原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屈原关注民生,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和腐败,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楚辞”的代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辞赋之祖”。

屈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内涵,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1。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空白,成为长篇抒情作品的先河。

《离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从短篇抒情作品发展到了长篇抒情作品,这在文学形式上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

2. 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离骚》以其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以及独特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展现出诗人屈原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感人至深的抒情力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深刻的思想内涵。

《离骚》表达了诗人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以及他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这种崇高的情操和追求,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离骚》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举例论述屈原《离骚》巨大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屈原《离骚》巨大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屈原《离骚》巨大的艺术成

首先,《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离骚》,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于后世产生了无限的感召力。

其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不是照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再次,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运用众多的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另外,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以六言为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离骚》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抒情气氛和音乐美。

总之,《离骚》的思想和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如鲁迅所说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

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

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

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第一篇: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论文关键词:楚辞;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论文摘要: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辞的伟大作家屈原,他的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

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的《诗经》、秦汉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

这说明它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

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

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巫风文化的熏陶。

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屈原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离骚》作品介绍《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作品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地位主要表现在:开创了个性化文学;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悲剧理论;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屈原 爱国精神 浪漫主义 香草美人 一、 屈原的简介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 屈原的文学创新对后世的影响 (一)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香草美人”是一种文学传统,最早是王逸提出来的。汉代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配谗佞。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现在对“香草美人”的解释是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二) 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由屈原创作的楚辞体(骚体)对后世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诗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许多诗句去掉虚词,或将虚词换以实字,就符合五、七言诗的节奏和句式。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招魂》,去掉“些”字,即是七言体诗。 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招魂》)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招魂》)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招魂》)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另外,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也突出地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例如《离骚》中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三) 《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在艺术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和影响,首先是他继《诗经》以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屈原作品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他的《梁甫吟》: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用攀龙游天,叩关不开,表现自己的冷遇,表现自己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明显地呈现出学习《离骚》的痕迹。屈原的作品中有“ 康回倾地,夷界弹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的“诱怪之谈”,李白的诗中也有“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的奇想;屈原可以“托云龙,说迁怪,丰隆求亦妃,鹤鸟媒绒女”,李白也能“欲上青天揽明月”(《宜州谢眺楼别校书叔云》) 。同时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诗篇都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和奇特的意境,这与屈原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李白被认为是屈原之后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作品风格与屈原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他认同屈原。 对屈原的创作成就,李白 给予很高的评价:“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而他的创作也明显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三、 屈原的文学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在屈原的作品中,很多地方多表现出批判社会黑暗的精神,这值得史学家学习和提倡,已经为后代史学家所用,如《史记》、两汉的政论文等都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黑暗。但是屈原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如至死也对昏庸的君主怀抱希望,坚守“臣妾意识”,这种意识被后代的一些失意文人所沿用。 (一) 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淹。(《招魂》)。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怀沙》)。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天问》)。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惜往日》)。 时间对于屈原来说,最现实的意义在于早日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政治生命远远高于他的生物生命。另一方面是自恋人格和人格编织的臣妾意识。屈原一生以侍奉君主为自己的终生使命,至死也忘不了要为楚怀王尽忠,这就是屈原的臣妾意识。如果细心阅读屈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在作品中常常用到“美人”、“香草”、“婚期”、“成言”“媒里”、“求女”等,所以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一个被君王抛弃的妇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深深隐藏着“臣妾意识”,即使怀王不知君子小人情状,以忠为邪,即使自己陈情自白,指天为誓,即使自己饱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依然希望是昏聩的国王醒悟过来。屈原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份天真,无疑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政治理想主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自屈原而下,中国古代文人的“臣妾意识”不断强化和稳定,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政治人格—臣妾人格。一旦官场失意,美人迟暮的自恋自伤便婉转不尽。辛弃疾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辛弃疾参透了南宋苟且偷安的必然结果,但辛弃疾依然难以释怀,随着年华的老去,随着君臣苟且的继续,国家大事,恢复大业,变得越来越渺茫,他的心情如同屈原那样唯有“断肠”当之。可以说,辛弃疾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真正在人格和艺术创作上自觉继承屈原的一个典型。他的被弃置,他的“忠君爱国”,他的臣妾意识,他的艺术创作特色,无不是屈原的异代知音。 (二) 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

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在伟大的诗人身上维系着挚爱楚国的民族情结。诚然,屈原有着完整的人格美,然而在他所负载的众多的性格特征中,首屈一指的当属爱国的情操。从古到今,谈到爱国者的旗帜,非屈原莫属,在民族历史的文学的辉煌史册中在爱国者的谱系中可谓第一人。所以对屈原的崇拜从旧封的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从司马迁的正史,到普遍的稗官野史,不管什么人,都对屈原的美德深信不疑。屈原的精神和品质,他那用整个生命写出的诗篇,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说,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很少有不受到屈原影响的。 汉初贾谊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