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贵族精神

合集下载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屈原:被误读的流亡者

屈原:被误读的流亡者

屈原:被误读的流亡者 一个披头散发颜色憔悴的流亡者,吟哦感怀一番之后,怀沙握石纵身跃入汨罗江的滚滚波涛中,来祭奠他那被敌国屠戮的都城和同族,他就是屈原。两千年来,他被后人描绘成社会抗争者、爱国诗人,成为高高在上的神。 流亡者的身份,一直隐藏在屈原这多重身份下面,而从他为轴心开始考察知识分子在那个礼崩乐摧天地变革的时代,有着怎样的遗产,他所张扬出的知识分子精神在当下又应该如何解读……

01 信奉血统论的屈原,首先凭吊的是自己的王族身份

周朝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春秋战国之时周王室日趋没落,封地产权也逐渐转移到了诸侯自己手中。楚国是靠当地人自己开拓,然后获得周王朝认可的一个区域,而且在诸侯中最早称王,对周天子的认同感是最弱的。而且,古已有之的对血缘关系的推崇——比如后世帝王将相甚至于略有发达者都喜欢寻根溯祖给自己找个神一般的祖先。再者,在《离骚》开篇即对自己的身世进行自陈,认定自己是高阳之后的屈原,所生发的感情便是家的感情远大于国的意义。对于,楚国在屈原眼中家业的意义实在是第一位的。 提到屈原,大家就想到爱国主义就想到端午节,实在是两千年来的一个谬误

《史记屈原列传》开篇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言之凿凿地明说了屈原是楚国王族出身,属于王族参政,对楚王也是抱着同根同祖的心思来辅佐。王族参政向来有高压线,事情干好了不可能再有大的升迁,稍有闪失,就得被暗算一把,有苦难言。远者如屈原,近者如恭亲王奕等,概莫能外。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这个非常特殊的身份,楚国就是他们家,所以他跟楚国之间的关系,他跟楚国王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不能像那些不是出身于王室的人那样到处乱跑,所以屈原和楚国的这个关系里边有种必然性,里边蕴含着屈原的悲剧。如果你完全跳脱开屈原跟楚国宗室之间的关系来谈屈原的爱国主义,我觉得把问题简单化了。战国后期了,非常混乱,天下大乱,这些人都是到处乱跑,但是屈原他不能乱跑,是因为他的出身,因为他有一个特殊角色,他逃不掉他的角色。

屈原精神——精选推荐

屈原精神——精选推荐

屈原精神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这段历史,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这个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物,无论是驰骋沙场的将军,如廉颇、李牧、孙膑、白起,辙环天下的哲人,如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还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如专诸、荆轲、聂政,他们的生命都散发着灼人的温度,他们用一腔热血谱写绚丽多彩的人生。

这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

生命一旦失去了它的温度,与行尸走肉无异。

在这个时代,楚国出现了一位,满脑奇想,问天索地的“疯诗人”,他的温度注定使华夏历史倍加光辉灿烂,他就是屈原。

1、爱国精神的批判一提到屈原,大都想到他是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也就等同于爱国精神了。

其实,这都是对屈原的误解,我们仔细读一遍《楚辞》便可知晓。

要说屈原爱国,他爱的是哪国,是楚国还是周?无论是当时的楚国还是周都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

说屈原是爱国诗人,是近现代以后的事。

古人没有一个称其为是爱国诗人的。

称屈原是爱国诗人,是在有点冤枉屈原,因为屈原的诗,实在不是什么爱国诗。

屈原这个爱国诗人的角色,是近现代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灌输的一种意识形态。

要说屈原的思想与爱国搭点关系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思想,这在《楚辞》中是提到过的。

但是屈原在这一点上不值得称道的。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大都怀有“天下”的观念,而不是局限于一国。

孔子曾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孟子也是如此。

再说,与屈原(楚国贵族)出身形似的韩国公子韩非,最终离开韩国,来到秦国。

屈原在这一点上多少有点狭隘,因此司马迁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屈原的“忠君”,并非后世忠于专制独裁君主的“忠”。

屈原所处的时代,离中国的远古社会(三皇五帝、夏、商、周)并不遥远,中国古人圣君的观念多少带有一点宗教色彩。

钱穆先生在讨论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时提到:“上帝、人民、皇帝,三位一体,而皇帝乃为上帝与人民两者间之仲介。

国之殇: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

国之殇: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

国之殇:贵族精神的消亡,流氓意识的兴起作者:维杰来源:《记者观察》2014年第11期贵族被消灭了,流氓应运而起;贵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识得到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概述说传统贵族,是因为中国已经没有贵族,当今的中国只有平民与流氓。

虽说还有极少数的人具有贵族精神,可毕竟为数极少,所以称不上是一个族群了。

下面所说的贵族,都是指传统上的贵族。

很难概括出中国的贵族精神,因为中国的贵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衰变,说不清楚哪一个时代的贵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国的贵族精神。

笼统地讲,我就用三个贵族的典范人物作代表,来表述中国贵族精神的特质。

第一个典范是屈原。

第二个典范是陶渊明。

第三个典范是曾国蕃。

这三个典范所具有的三种精神特质,可以概括出中国贵族精神的衰变。

【屈原所代表的第一种贵族精神】屈原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中国古代贵族所具有的精神,我们今天读到屈原的《离骚》《渔父》等作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这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精英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中华民族所有的伟大思想几乎都是创建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贵族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齐驾并驱,中国的古文明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就是最好的说明。

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是人类追求文明的动力,正是靠人类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追求卓尔不凡,带领人类挣脱野蛮,走向文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是一种殉道的精神。

这是人类高贵的一种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

【陶渊明所代表的第二种贵族精神】陶渊明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的精神明显发生衰变,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倾向崇尚自由;他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

屈原的可贵精神

屈原的可贵精神

屈原的可贵精神1. “屈原真的太爱国啦!”就像我们升国旗时,大家都庄重地站立,那是对国家的一种尊敬呀。

有一次,我看到我们班的小明在升国旗时嬉笑,我就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不尊重国旗呢,屈原可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呀!”2. “屈原的坚持真让人佩服!”这就好像我每天坚持早起读书一样。

记得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我好想赖床,可是想到屈原的坚持,我就一咬牙爬起来了,我告诉自己要像屈原一样呀!3. “哇,屈原那不畏权贵的精神好厉害!”就好比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就欺负别人,我们可不能像他们那样,要像屈原一样有骨气!上次看到小强欺负小敏,我就勇敢地站出来说:“你不能这样,屈原可不会向权贵低头!”4. “屈原的勇气太值得学习了!”就像我那次参加演讲比赛,特别紧张,但是一想到屈原面对那么多困难都不害怕,我就鼓起勇气走上台,大声地演讲起来。

5. “屈原的高洁品质多难得呀!”就像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找真诚善良的。

有一回,有个不诚实的同学想和我做朋友,我就想到屈原的高洁,果断拒绝了,我要和像屈原一样高洁的人做朋友!6. “屈原对理想的执着简直了!”就如同我一直想当画家,不管别人怎么说画画没前途,我都不放弃。

我也要像屈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一样呀!有次别人笑话我,我就大声说:“屈原为了理想都能不顾一切,我也可以!”7. “屈原的刚正不阿太让人赞叹了!”这就像我们班选班长,不能因为和谁关系好就选谁,要公正呀!记得那次选班长,有个同学拉票,我就说:“不能这样,要像屈原一样刚正不阿!”8. “屈原的献身精神太伟大了!”就好像消防员叔叔们为了救人不顾危险。

有一次看到消防员的报道,我就跟小伙伴说:“这就是像屈原一样的献身精神啊!”9. “屈原的精神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啊!”就如同在学习遇到难题时,不能轻易放弃。

上次有道数学题很难,我都想放弃了,可突然想到屈原,我就又埋头苦算起来,我要向屈原学习!10. “屈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我们都应该像屈原那样勇敢坚定。

屈原精神的作文(通用27篇)

屈原精神的作文(通用27篇)

屈原精神的作文(通用27篇)屈原精神的作文篇1屈原,一位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魂”。

因受奸臣陷害,他多次被流放,壮志难舒的他最终在悲愤中自投汨罗江,百姓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民间至今仍在用各种方式怀念他。

何其有幸,在这次的经典诵读中,由我饰演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刚接到这个任务,我万分激动的同时,也隐隐有点担心。

毕竟我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也没有学习过诗歌朗诵。

一开始,因为台词不熟悉,我总也揣摩不到人物的语气,常常读得结结巴巴又有气无力。

老师从发声的方式开始教起,一句一句地教,细心指导我们怎样通过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表达人物情感。

每天放学后,所有老师都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不停地探讨剧本,揣摩人物情感,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排练。

腿站得酸胀,嗓子喊得生疼。

可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

我们都被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更加认真地排练。

我终于明白,这就是团队的精神:精益求精、团结一致、排除万难!过程虽苦,但我坚信,只要秉持这种精神,我们一定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我想,这也是屈原的精神。

屈原精神的作文篇2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提到端午节,大家联想最多的应该是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还有就是屈原。

关于端午节,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距今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我们对他又有多少了解呢?这还得从端午节的起源说起。

据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徙、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当时,楚秦争霸权,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反对,靳尚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楚国八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克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

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

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

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

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美政以民为本爱国精神目录摘要 (1)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3)(一)屈原身世 (3)(二)社会背景 (3)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4)(一)美政理想 (4)(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6)(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7)三、小结 (8)四、参考文献 (9)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一)屈原身世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

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

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

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

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

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

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

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

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趣谈屈原身为贵族地位高贵,最后为什么会投河自杀呢?

历史趣谈屈原身为贵族地位高贵,最后为什么会投河自杀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屈原身为贵族地位高贵,最后为什么会投河自杀
呢?
导语:端午节我们刚过去了,不过我们心中的屈原却永远都不会过去,每当想到屈原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疑惑,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和大臣,为什...
端午节我们刚过去了,不过我们心中的屈原却永远都不会过去,每当想到屈原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疑惑,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和大臣,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难道他不去自杀不行吗?
在现在的很多人的眼中,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在那时,士大夫的品格是高洁的,他们宁愿因为一点污浊而去自杀,屈原正好是因为楚怀王的猜忌,受不了心灵的磨难而去自杀的。

屈原是楚国贵族,与楚怀王一脉相承,在一开始的时候,屈原可以说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但是人红是非多,朝廷的一些官员看到屈原的得宠后,非常嫉妒,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时间久了,楚怀王就信以为真了,慢慢的疏远了屈原。

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奸诈贪婪,企图干涉朝政,而当时的皇帝还就听他们的,屈原正好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国君昏庸,朝臣处理政治。

毕竟屈原出身是贵族,楚怀王只是逐渐疏远了屈原,没有杀了他,楚怀王不让他干涉政治,把他的从政机会抹除,但是,屈原的各项工资还有,楚怀王每次都打给他。

按照李白等人的看法,此时自己应该及时抽身,去当一个诗人或者隐士,这样还能够使自己的好的形象留在君王的心中,但是,屈原不,他还是为国家忧国忧民,非常有责任心。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屈原 贵族精神的形成
1 1 贵 族 出身 .
无庸讳言, 屈原 的贵族出身对其贵族精神 的形 成 有一 定 的作用 。屈 原 是楚 之 同姓 , 又是 春 秋 以来 世守莫敖一重任的屈暇的后代 。这种高贵的出身使
他具 有 了一 种与 生俱 来 的优 越 性 与 高 贵 感 , 之 在 使
最硬 、 固守高洁的第一人 , 也不是忠君爱国、 关心人
民疾 苦 的第一 个 。在他 之前 就有 誓不 食 周粟饿 死 首 阳山的伯 夷 、 叔齐 和为 了谏 君被 剖腹 挖 心 的 比干 , 可 是他 得到 了伯 夷 、 齐 、 叔 比干 没 有 得 到 的 巨 大 殊荣 。 不可 否认 , 屈原 的人格 因其 作 品得到 了空 前 的张扬 ,
摘 要: 屈原人格 的伟 大来 自于他 的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 不是 血统 、 身份 、 地位 的 象征 , 而是 自我 的 完全确认 以及
在这种确认 下的坚定不移。无庸 讳言 , 原的贵族 出身对 其贵族精 神 的形成有 一定 的作 用, 更重要 的 因素是 南 屈 但 北文化合流 的影 响。屈原 的贵族精神 表现在他敢 于赞 美 自己、 强烈的 自信 自负和 坚定 不移 三方面。
其 上者探 灵 均孤 忠之 覆 , 以得 其慨 感 幽深之 志 , 出 多
个 民族 的脊 梁 与灵 魂 , 到 渴不饮 盗 泉之水 、 不 小 饿
食嗟来之食 、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 日常事务 。它不是 可望不可即的, 也不是高高在上 、 脱离群众 的。在 中 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两种精神 , 即贵族精神和平民 精神 , 二者 并行 不 悖 、 互 补 充 , 美 塑 造 了中 华 民 相 完
其精神素质中有一种“ 天生德于予” 的骄傲与“ 刚健 中正之气象”5 。一旦丧失了这种贵族的身份 , _ J 打
击就 是毁 灭性 的。屈原 的出生 是形成 其 贵族 精神 的 感性 成分 。屈 原贵 族精 神 的形成 还有 着更 深 刻 的文
化原 因 , 即南北 文 化 的合 流 。 1 2 南北 文化 的合 流 .
而伯夷 、 叔齐 、 比干的时代离我们太远并且没有作品 留传后世而逊色。但仅仅只有这个原 因是不能令人 信服的。王国维在《 文学小言》 中就说 了: ( “ 屈原 ) 苟无文学之天才 , 其人格亦 自足千古 。故无 高 尚伟
大 之 人 格 , 有 高 尚 伟 大 之 文 学 者 大不仅 在其 作 品 的伟大 , 屈 更
认下的坚定不移 。它不是一种身份 的象征 , 民也 平 可 以有 贵族 精神 , 比如说善 养 浩然 正气 的孟 子 , 菊 采 东篱下的陶渊明和“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的李 白。因
此 它更 多 的是一种 气 质 , 外延 可 大可 小 , 到成 为 其 大

脸谱 : 责数怀王 , 如“ 怨恶椒 兰” “ , 贬絮狂狷景行 之 士”“ ,虽非 明智 之器 , 谓妙 才 ” 可 … ∞, 臣与圣 贤 忠 的典型 , 国志士, 爱 有宗族情结等等 , 但是屈 原“ 蝉 蜕浊秽 之 中 , 游尘 埃 之外 , 浮 嚼然 泥 而不 滓 ”24 l2 l跎的 高尚人格是他们所 公认 的。屈原 的这种人 格使得 “ 数千年学人 , 莫不愿仿佛得一鳞一爪 以自慰 ……。
族 精神 。 屈原 不是 中国历史 上 不 阿权贵 、 忠诚 刚介 、 头 骨
其后接着有曹植 、 谢灵运 、 白、 李 曹雪芹等 。当然 , 作 为封建社会产物的贵族精神 中有落后 、 不合理的一 面, 但是 , 这种精神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 的中国人 , 并 且在新 的社会中造就了有“ 民族灵魂 ” 之称的鲁迅。 毛泽东所说的“ 人活着就要有点精神” 就是从屈原 那 里得 来 的 。
关键词 : 贵族精神 ; ; 屈原 形成 ; 表现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9—30 (0 0 0 — 0 8— 3 10 9 7 2 1 ) 1 0 5 0
楚辞 的研 究横 贯古 今 , 个 朝代 、 各 各个 时期 的人 们虽 然都 根据 自己的 实际情 况 为屈原 描绘 了各 式 的
族 的人格 。屈 原第 一 个 树 立 起 了贵 族精 神 的大 旗 ,
于贤人失志之所为 。其次者善体屈子心志 , 锲入无 间, 而章拟句摹仿 , 亦得其韵调之形似 , 则文士工巧 之术。其下 者 , 则取 九篇七 章之体 , 为无 病呻吟之 文” _4然而他们虽然看 到了屈原人格 的伟大 , 。 3弼 J 但 是却没有发现进而学到屈原的精神骨髓 即屈原的贵
第2 O卷
第 1 期






Vo. 0 N . 12 o 1
21 0 0年 1月
J RNAL 0F C OU HANGCHUN U VER IY NI ST
Jn 01 a .2 0
屈原 的贵族精神
方新蓉
( 西华师范大 学 文学院 , 四川 南充 6 70 ) 3 0 2
第1 期
方新 蓉 : 屈原 的贵族精 神
5 9
绝的披荆斩棘的斗争才在南方这块蛮荒土地上建立 起 了一个富裕强大 的国家 , 这个 国家甚至在战国时 期具备 了“ 合纵则楚 王 ”6 的统一 天下 的条件。 _】 J 即使如此 , 楚国人还是被 中原人瞧不起 , 不屑与之结
盟, 而楚人 也 自觉在 自己 与 中原 人 之 间 划 下一 条 鸿 沟 。从心 理接 受程 度 上 讲 , 国根 本 有 别 于 中原 诸 楚 国。楚 人 中虽 有好 利 的 , 更 多 的 是 钟 仪 之类 的被 但 囚也要 “ 楚 冠 , 南 音 ” 不 改 楚 之 志 。当 楚 国灭 戴 操 , 亡之后 , 人 以“ 楚 楚虽 三 户 , 秦必 楚 ” 勉 励 自己。 亡 来
在于其作品所蕴含的贵族精神。
贵 族精 神是 一种 自我 的完 全确 认 以及 在这 种确
收 稿 日期 : 0 0 2 9— 9—2 0 9
在漫 长 的历史 长 河 中 , 先 民们经 过 了艰 苦卓 楚
作者简介 : 方新蓉( 9 5一) 女 , 17 , 四川广元人 ,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唐宋文学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