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吸收1
第08章 饮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1)

• 调和寒热,是指食物制作中对体质偏寒者,烹调
时宜多加姜、椒、葱、蒜等辛温调味之品,对体 质偏热的人,制作食品须注意多采用清淡、寒凉, 如蔬菜、水果、瓜类,少用辛燥调味物品。
• 例如辣椒炒苦瓜,一寒一热,热性大减,食无热 弊;身体虚寒者,想吃点绿豆汤,就可在其中加 些具有升浮温热的姜,葱等食物,以调节其寒性。
对食物进行较长时间加热。适宜虚寒体质的滋补。
• ⑺焖:酥烂、汁浓、味厚,偏于热性。食物
油炝之后添汁用文火焖至酥烂。保健滋补与炖相 近,只是温热体质者宜少食。
• ⑻煎炸:香脆可口,其性燥热。利用油的高
温制作,营养素破坏较大,容易助热上火,不宜 多食,体热之人尤其不宜。
• ⑼烤:味香可口,酥嫩软烂,其性燥热。
• 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类食品主要含有糖类和一定 数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食品中主 要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蔬 菜,水果中主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纤 维素。
•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合理配膳原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概括说
• 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 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用绿豆汤预防中 暑,用大蒜预防癌症,用葱白、芫荽预防感冒等。 近年来还主张用生山楂、红茶、燕麦降低血脂, 预防动脉硬化,用玉米粥预防心血管病等。
• 6、食物营养可以滋肾强身抗老防衰
• 饮食抗老防衰的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健体强身 而产生的。
明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是饮食的主要内容。 其中,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进行 补充;以水果作为辅助.根据食物所能提供的营养 和人体脏腑气化活动之所需,兼而食之以满足补益 精气的需要。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八章 第1讲 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配套课件 文

长;
解:(1)由题设知A→B=(3,5),A→C=(-1,1), 则A→B+A→C=(2,6),A→B-A→C=(4,4). 所以|A→B+A→C|=2 10,|A→B-A→C|=4 2. 故所求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 4 2,2 10.
第十九页,共27页。
A.0
B.B→E
图 8-1-1
C.A→D
D.C→F
第九页,共27页。
4.设O→A=e1,O→B=e2,若 e1 与 e2 不共线,且点 P 在线段 AB 上,|AP|∶|PB|=2,如图 8-1-2,则O→P=( C )
A.13e1-23e2 C.13e1+23e2
图 8-1-2
B.23e1+13e2 D.23e1-13e2
非零向量 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yī ɡè)实数λ,使得b=λa,
即 b∥a(⇔3b)=若λaO(→a≠P0=). xO→A+yO→B ,三点 P,A,B 共线⇔x+y=1. 若P→A=λP→B,则 P,A,B 三点共线.
第十六页,共27页。
【互动探究(tànjiū)】
3.(2013 年陕西)已知向量 a=(1,m),b=(m,2),若 a∥b, 则实数(shìshù) mC =)(
第六页,共27页。
5.共线向量及其坐标表示
使得((s1hb)ǐ=向deλ量)a__a_(_a_≠_0_)与_.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yī ɡè)实数λ,
(2)设 a=(x1,y1),b=(x2,y2),其中 b≠0,当且仅当 x1y2 -x2y1=0 时,向量(xiàngliàng) a,b 共线.
第八章 平面(píngmiàn)向量
吸收1-吸收概述、相平衡关系与吸收速率(3学时)

一、以(p- p*)表示的总吸收速率方程 设吸收系统服从亨利定律或平衡关系在过程 所涉及的浓度范围内为直线
c p* H
根据双膜模型,相界面上两相互成平衡
ci pi H
一、以(p- p*)表示的总吸收速率方程 由此得 整理得 由 相加得
N A k L ci c k L H pi p *
y yi NA 1/ k y
气膜阻力
1 / kG
1/ k y
一、气膜吸收速率方程
由道尔顿分压定律
p p总 y pi p总 yi
N A kG ( p pi ) kG ( p y p yi ) kG p ( y yi )
总 总 总
比较得
k y p总kG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3 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 8.3.1 膜吸收速率方程
一、气体吸收的原理
分离物系
尾气 B(含微量A) 吸收剂 S
吸 收 塔
气体混合物
形成两相体系的方法 引入一液相(吸收剂) 传质原理 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溶 解度不同。
原料气 A+B
溶液 S+A
二、气体吸收的流程
气体吸收过程在吸收塔中进行。 吸收过程 逆流操作 并流操作
吸收过程:溶质溶解于吸收剂中 解吸过程:溶质从溶液中释放出 吸收
对混合气体中的其它组分溶解度甚微。
挥发度 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即挥发度要小。
黏度
其它
吸收剂在操作温度下的黏度要低。 无毒、无腐蚀、不易燃易爆、不发泡、冰 点低、价廉易得,且化学性质稳定。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1 吸收过程概述 8.2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8.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为什么要研究气液相平衡?
《化工原理》第八章-吸收章练习

mG L
) 1
1
mG ] L
L
1
1 0.926
ln[(1
0.926) 1
1 0.9
0.926]
6.9
H OG
H OL
mG L
1.2 0.926
1.11m
H=HOGNOG=1.11×6.9=7.66m
(2) 当NOG→∞时,由于
mG 1 , x2=0
L
y2min=mx2=0, ηmax=100%
mG ] L
L
↑;不变
二、作图题
以下各小题y~x图中所示为原工况下的平衡线与操 作线,试画出按下列改变操作条件后的新平衡线 与操作线:
1.吸收剂用量增大
2.操作温度升高
1.吸收剂用量增大
2.操作温度升高
3.吸收剂入口浓度降低
3.吸收剂入口浓度降低
三、用清水逆流吸收除去混合物中的有害气体, 已知入塔气体组成,y1=0.1,η=90%,平衡关系: y=0.4x,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OL=1.2m,操作液气 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2倍。试求:
8.GL m , y2min=mx2=0;
L m,
G
x1
y1 m
y2
y1
L ( y1 Gm
x2 )
0.1 0.1 1.5 2
0.025
9. L m
G
,NOG
y1 y2 ym
y1 y2 y2 mx2
1
9
10.N OG
1 1 mG
ln[(1
mG ) L
y1 y2
mx 2 mx 2
8.设计时,用纯水逆流吸收有害气体,平衡关系 为y=2x,入塔y1=0.1,液气比(L/G)=3,则出塔气 体浓度最低可降至 ,若采用(L/G)=1.5,则出 塔气体浓度最低可降至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精品课件(共57张PPT)

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
中东成为战争、冲突不断的热点地区的原因一和二?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中东成为战争、冲突不断的热 点地区的另外两个原因。
新课学习
(三)匮乏的水资源
(1)气候
自然原因 读图,找出中东的主要气候类型。
活动
中东 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பைடு நூலகம் 新课学习
活动 读图,以麦地那为例,描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
中东成为战争、冲突不断的热点 地区的原因二:石油资源丰富。
作业布置
01
说一说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02
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哪里?
板书设计
中东(第1课时)
(一)“三洲五海之地” 位置和范围 地形
(二)世界石油宝库 地位 分布 主要产油国 石油输出路线 未来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
中东(第2课时)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 朗,信仰伊斯兰教。
新课学习
土耳其人主要分布在土耳 其,多信仰伊斯兰教。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 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新课学习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犹太教——哭墙 基督教——耶稣
新课学习
宗教圣城——耶路撒冷
阅读
公元前10世纪,犹太人就把耶路撒冷作为他们王国的都城,后来 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犹太教的圣殿。所以,犹太教把耶路撒冷视为圣城。 现在,圣殿早已被毁,只保存了一段石墙——哭墙。它成为犹太人心 目中最神圣的崇拜物。
你看,在中东地区,水 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
中东地区干旱少雨,河流稀少, 水资源极其匮乏。而人口的增 长、经济的发展使对水资源的 需求不断增加,所以说,中东 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第II篇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 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 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 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 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 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三章流体流动第一节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3.拓展的伯努利方程表明管路中各种机械能变化和外界能量之间的关系,试简述这种关系,并说明该方程的适用条件。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件第八章第一节第2课时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a.氯碱工业:2NaCl+2H2O 电=解==2NaOH+H2↑+Cl2↑。 b.制钠和氯气:_2_N_a_C__l(_熔__融__)__电=_解=_=_2_N__a_+__C_l_2↑_。
c.制盐酸:_H_2_+__C_l_2_=点_=_燃=__2_H_C__l。
d.制漂白剂
3.海水提溴
4.海水提碘 灼烧富含碘的海藻或海带,使碘元素转化成碘化物,再通入氯气,离子方程 式为_2_I-__+__C_l_2=_=__=_I_2+__2_C__l-_。
【解析】选 C。海带中碘元素以 I-形式存在,干海带灼烧后,先加蒸馏水溶解, 向滤液中滴加稀硫酸酸化,再加入 H2O2 溶液将 I-氧化成 I2,最后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补偿训练】 实验室从海带灰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不正确的是( ) A.称取 5 g 左右的干海带—托盘天平 B.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坩埚 C.过滤煮沸后的海带灰和水的混合物—漏斗 D.用四氯化碳从氧化后的海带灰浸取液中提取碘—长颈漏斗
【想一想】海带灼烧前,为什么不用水冲洗海带表面的 附着物,而是用刷子刷? 提示:为减少海带中 I-的流失,不能用水冲洗。
5.海水提镁 海水(含有 NaCl 和 MgSO4 等)Ca―(―OH→)2 Mg(OH)2 沉淀―H―C→l MgCl2 溶液―结―晶→ MgCl2·6H2OH―C△―l气→氛 无水 MgCl2―电―解→ Mg
(2)实验步骤 c 中也可用 H2O2 代替 KIO3,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3) 检 验 用 四 氯 化 碳 萃 取 碘 后 的 水 溶 液 中 是 否 还 含 有 碘 单 质 的 实 验 方 法 是 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中,由于 KIO3 中碘元素为+5 价(高价态),碘离子(I-)为-1 价(低价 态),二者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IO- 3 +5I-+6H+ ===3I2+3H2O。(2)中,用 H2O2 代替 KIO3,同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I-+H2O2 +2H+===I2+2H2O。(3)中,利用单质碘遇淀粉变蓝的性质,可用淀粉溶液或淀粉 试纸检验。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8)第八章--气体吸收[1]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8)第八章--气体吸收[1]](https://img.taocdn.com/s3/m/95b35717a8956bec0975e3a5.png)
第八章 气体吸收1. 在温度为40 ℃、压力为101.3 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 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 g (NH 3)/1 000 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 由 *p Ex =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 t 200.0 1.974101.3E m p ===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 ℃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 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 在温度为25 ℃及总压为101.3 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 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 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 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 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 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 由 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 在总压为110.5 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吸收机理
2.双膜理论 2.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 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 相互接触的气、液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 面两侧各有一个气膜和液膜,膜内流体为层流流动,吸收 面两侧各有一个气膜和液膜,膜内流体为层流流动, 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于平衡,传质无阻力。 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于平衡,传质无阻力。 (3)膜外的气液相主体中,由于流体充分湍动,吸收质的浓 膜外的气液相主体中,由于流体充分湍动, 度是均匀的,无吸收质的浓度差, 度是均匀的,无吸收质的浓度差,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有 效膜层内,传质阻力集中在两膜内。 效膜层内,传质阻力集中在两膜内。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2)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③用比摩尔分数表示
mX A Y = 1+ (1− m) X A m)
∗ A
当溶液很稀时, 当溶液很稀时, A 很小,上式简化为: X 很小,上式简化为:
Y = mX A
∗ A
用比摩尔分数表示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一、吸收操作及其应用
吸收应用: 吸收应用: ①原料气的净化; 原料气的净化; ②回收混合气体中有用组分; 回收混合气体中有用组分; ③制备气体的溶液; 制备气体的溶液; ④环境保护,工业废气治理。 环境保护,工业废气治理。
吸收操作示意图
一、吸收操作及其应用
解吸(脱吸):从溶液中分离已被吸收 解吸(脱吸):从溶液中分离已被吸收 ): 的气体溶质的操作。 的气体溶质的操作。 解吸应用: 吸收剂再循环; 解吸应用 ① 吸收剂再循环 得到纯气体组分。 ② 得到纯气体组分。
工业吸收过程
净制气 (co2<5%) )
( )
冷 凝 器
co2
加 热 器 冷 却 器
水
气 ) (co2≈30%)
水
合成氨生产中co2气体净制吸收与解吸联合流程
一、吸收操作及其应用
吸收分类
①按有无化学反应: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按有无化学反应: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②按被吸收组分的多少: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按被吸收组分的多少: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③按吸收过程温度变化: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按吸收过程温度变化: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④按被吸收溶质浓度: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 按被吸收溶质浓度: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 ⑤按操作压力:常压吸收和加压吸收。 按操作压力:常压吸收和加压吸收。
第八章 吸
第一节 概述
收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计算 第四节 填料塔
第一节 概
述
一、吸收操作及其应用
吸收操作: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 吸收操作: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 以除去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操作。 以除去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操作。 分离依据: 分离依据:混合气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 中溶解度的不同。 中溶解度的不同。 分离对象:气体混合物。 分离对象:气体混合物。 操作性质: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单向) 操作性质:气—液相间的传质过程。(单向)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单向
一、吸收操作及其应用
吸收质(溶质): 混合气中可溶组分(A) 吸收质(溶质): 混合气中可溶组分( 惰性气(载体): 惰性气(载体): 混合气中不被吸收的组分( 混合气中不被吸收的组分(B) 吸收剂(溶剂): 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液体( 吸收剂(溶剂): 吸收操作中所用的液体(S) 吸收液: 吸收液: 尾气: 尾气: 吸收操作中所得到的溶液(A+S) 吸收操作中所得到的溶液(A+S) 吸收操作中所排出的气体( 吸收操作中所排出的气体(B)
吸收与蒸馏的不同点: 吸收与蒸馏的不同点:
蒸馏 分离的对象: 分离的对象: 液体混合物; 液体混合物; 挥发度的不同; 挥发度的不同; (双向) 双向) 分离的依据: 分离的依据:混合液中各组分 吸收 气体混合物。 气体混合物。 混合气中各组分 溶解度的不同。 溶解度的不同。 (单向) 单向)
操作性质: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操作性质:汽—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气—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液相间的传质过程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2.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 (1)亨利定律:
在总压不太高,温度一定的条件下,稀溶液上方溶质的 在总压不太高,温度一定的条件下, 平衡分压 pA∗ 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数为亨利系数 E 即 。 成正比, xA成正比,比例系
p
∗ A
= ExA
亨利常数, E ——亨利常数,单位与压强单位一致。E值取决于物系的特 亨利常数 单位与压强单位一致。 性及温度, T↑,E↑;溶解度↓ 性及温度, 溶解度↓
nA cA = V
kmolA/m3 kmolA/m3
•对于理想气 对于理想气 体
cA =
nA p = A V RT
一、吸收中常用的相组成表示方法
例题8 某吸收塔在常压、25℃下操作 下操作, 【例题8-2】某吸收塔在常压、25℃下操作,已知 体积分数) 其余为N 原料混合气体中含CO 29%(体积分数 原料混合气体中含CO229%(体积分数),其余为N2、 H2和CO(可视为惰性组分),经吸收后,出塔气 CO(可视为惰性组分),经吸收后, ),经吸收后 体中CO 的含量为1%(体积分数) 1%(体积分数 体中CO2的含量为1%(体积分数),试分别计算以比 摩尔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原料混合气和出 塔气体的CO 组成。 塔气体的CO2组成。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2)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①用量浓度表示
c p = H
*
溶解度系数。 H——溶解度系数 。 单位 : kmolA/m3·Pa 。 H 是温 溶解度系数 单位: Pa 度的函数。 度的函数。 体H值小。 值小。 T↑H 易溶气体H值大, T↑H↓。易溶气体H值大,难溶气
H=
ρ剂
EM剂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2)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示形式:
②用摩尔分数表示
yA
∗
p* E = = xA = mxA P P
是温度和压强的函数。 m——相平衡常数 ,是温度和压强的函数。 相平衡常数 讨论: 一定时, 讨论:P一定时,T ↓ ,E ↓ ,则 m ↓ ,溶 解度↑; T一定时,P ↑ ,则 m ↓ ,溶解度 解度↑ 一定时, ↑ 。
(3)吸收平衡线
mX A Y = 1+ (1− m) X A
∗ A
Y = mX A
∗ A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4)相平衡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①确定吸收推动力 吸收推动力:吸收质在气液相中的实际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偏 吸收推动力: 离程度来表示。即: 离程度来表示。
∆YA = YA −பைடு நூலகம்YA
∗
∆pA = pA − p* A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液相平衡关系: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吸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浓度关系。 时,吸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浓度关系。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溶解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 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
MA WA = X A MB
kgA/kgB) (kgA/kgB)
一、吸收中常用的相组成表示方法
2.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 mA ρA = kgA/m3 V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量。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练习题2】在总压101.3kPa,温度30℃的条件下, SO2摩 练习题2 在总压101.3kPa,温度30℃的条件下, 101.3kPa 30℃的条件下 尔分数为0.3的混合气体与SO 摩尔分数为0.01 0.01的水溶液相 尔分数为0.3的混合气体与SO2摩尔分数为0.01的水溶液相 0.3的混合气体与 接触,试问: 接触,试问: (1)SO2的传质方向; 的传质方向; (2)其它条件不变,温度降到0℃时SO2的传质方向; 其它条件不变,温度降到0℃时 的传质方向; 0℃ (3)其它条件不变,总压提高到202.6kPa时SO2的传质方 其它条件不变,总压提高到202.6kPa时 202.6kPa 向,并计算以液相摩尔分数差及气相摩尔分数差表示的传 质推动力。 质推动力。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20℃下 【练习题1】在常压及20℃下,测得氨在水 练习题 】在常压及20℃ 中的平衡数据为:0.5gNH3/100gH2O浓度的 中的平衡数据为:0.5gNH3/100gH2O浓度的 稀氨水上方的平衡分压为400Pa,在该浓度 稀氨水上方的平衡分压为400Pa, 400Pa 范围下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 范围下相平衡关系可用亨利定律表示,试 求亨利系数E,溶解度系数H,及相平衡常 。(氨水密度可取为1000kg/m3) 氨水密度可取为1000kg/m3 数m。(氨水密度可取为1000kg/m3)
∆X = X A − X A
∗
∆cA = c* − cA A
过程的推动力愈大,则过程的速率愈快。 过程的推动力愈大,则过程的速率愈快。 ②判断吸收能否进行
* pA > pA
吸收质由气相向液相传质, 吸收质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平衡状态
pA = p* A
吸收质由液相向气相传质, pA < p* 吸收质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A
结论: 吸收剂、温度、压力一定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结论:①吸收剂、温度、压力一定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温度、溶液的浓度一定时,越难溶解得物质, ②温度、溶液的浓度一定时,越难溶解得物质,其溶液上方气 相分压越大。 相分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