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光潜《渊明》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学”。

(一)渊明生平与思想渊明是浔阳柴桑(今)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侃。

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郡公。

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家自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值得注意,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

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

同时之颜延之所作《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渊明”,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约的《宋书·渊明传》则载云:“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开始出现了歧异。

萧统的《渊明传》载:“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名与字已混淆不清。

《南史·潜传》:“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渊明”。

他认为“潜”是渊明的小名。

自清先生《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渊明字元亮。

入宋更名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别具一格,影响深远,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主要作品三方面来介绍他的简介和代表作。

一、生平陶渊明(A.D. 365年~A.D. 427年),字元亮,庐江舒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

后担任过吏部郎中、尚书殿中侍御史等官职,但在唐代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严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从此过着田园生活,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辞官隐居,大概可以归咎于他不愿堕落世俗,生活的颓废和政治的黑暗也是他隐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创作背景陶渊明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不安于世俗;另一方面是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正是这种热爱和对自然的追求,促使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在生活中寻找安宁与自由,在诗歌中表达出对自然的赞叹和对人性的强调。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感性和内省意义,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主要作品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讲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简单、和谐和自由的生活理念。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山谷,里面住着一群逃难的人们,过着纯洁而自由的生活。

陶渊明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展示了自己对于简单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又一首代表作品,它既反映出作者的人生经历,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以“归去来兮”的自问自答格调为主旨,写出了世俗的不足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个人内心精神的追求,在揭示人生的真谛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登高》《登高》描写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在他从山巅远望时,感叹自然的壮美,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这首诗拟人化的描写自然风光,在揭示自然之美的同时,又凸显出作者期望个人的自由与独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独特的观察力和洞见力。

陶渊明1(生平、评价、风格、作品赏析)

陶渊明1(生平、评价、风格、作品赏析)

陶渊明评价: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

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

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 9卷。

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

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

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

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竑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竑翻宋。

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

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

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

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

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生平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

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

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气势恢宏而著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1.1 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特点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醉翁,是东晋末年至南朝的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清新淡雅、博大精深而著称。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反对世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清新脱俗、自然淳朴为主题,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非常突出。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创作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被广泛传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3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陶渊明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借鉴。

可以说,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陶渊明的影响2.1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唐宋以来,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文人雅士模仿的对象,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在历代文人中,不乏因崇拜陶渊明而效其风格的诗人,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2.2 对文学思潮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我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崇尚自然,推崇超脱世俗的生活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

他提出的“归去来兮辞”思想,对后世文学家关于生活、自然、心灵追求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陶渊明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人

陶渊明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人

陶渊明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诗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为人称道,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感,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一、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出生时间和地点至今无法考证,而他的祖籍地是浙江省绍兴市,陶渊明的故里称为“陶醉园”,作为陶渊明的发源地,陶醉园始终被当地人视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纪念地。

陶渊明在东晋“有学士之称”的祖父和东晋大将军陶侃的后代,家境富足。

陶渊明出生后,在家中享受了优越的教育。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和写作,自幼便能熟读《诗经》、《易经》等经典著作。

陶渊明曾为官,他曾被任命为广州市长,但他在官场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挫败,使得他对官场上的世俗和名利深恶痛绝。

在不断的失意和困顿中,陶渊明逐渐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独立于尘俗之外”的乡居生活上,并表现为其写作上的独立和意趣之精彩。

后来,陶渊明自愿告别朝廷官职,选择隐居在深山之中,专心致力于写作诗歌。

距离陶渊明离开官场到隐居终老在芜湖的十年时间里,陶渊明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品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大多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意境深沉。

以下是部分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桃花源记》:这是陶渊明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讲述了一个乡村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偏居之地的生活方式、风景和风俗。

《归园田居》: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执着,也展现了他对名利的鄙视和爱好清饮、山水之趣。

《读山海经》: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一首美妙的写实诗,描绘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各种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神话人物等。

《饮酒》:这是一首人生感悟的诗歌,描述了陶渊明独处在山林、饮酒品茗品鲜的生活状态。

他在自然中流连忘返,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饮酒赋》: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一首赋,以饮酒为主题,让人能够领略到陶渊明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人生经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

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其文学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和典范。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文学作品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文学成就。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庐江舒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豪、山水田园诗人、著名书法家。

自幼喜好读书,曾师从扬雄、刘伶等名家,广泛涉猎古今文学和诗歌。

随后,他离开城市,到深山老林里隐居,开始写作山水诗和田园诗。

此后,陶渊明不断创作,并通过其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对自然之美的崇敬。

他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温暖生命力的作品。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上承古人,下启后世,其作品以清新脱俗、真挚感人、富有哲理思考和文学价值为特点。

《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经典。

他的田园诗,以超然自在、宁静深邃、清新脱俗等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南柯一梦?”这首《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个人意志和人生态度,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陶渊明的文学影响陶渊明的文学影响深远,他被誉为“东方诗坛的老莱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自成一体,受到后世文学家和学者的广泛赞扬。

他的田园诗融入了哲理思想、道德思考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也成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的楷模和启示,启迪了他们对人生、自然等主题的思考和创作。

总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深入生活、丰富内涵、崇尚自然、执著真理,创造出了一种独具魅力和价值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

他的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陶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

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

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

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开始出现了歧异。

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名与字已混淆不清。

《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

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

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

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

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

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

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

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

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

第二种说法是76岁。

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

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

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

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

第四种说法则是52岁,古直的《年谱》持此论。

第五种说法则是60岁左右,认为在未得新证据前,陶之生年尚无法考矣。

三是关于折腰五斗问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但是“五斗米”如何解释?后人也是颇有歧义的。

目前最通行的解释是,五斗米是薪俸微薄的代称。

比如孟浩然诗即有“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句,所用即此意。

后来人们根据记载推算,晋时的县令每日的禄米正好是五斗,所以五斗米指的是县令一日的禄米。

由此,五斗米成为禄薄的代称。

但是历史学家缪钺则认为,五斗米是诗人每月的食量,与东晋时县令官俸绝无涉。

而史书所载士大夫每月食量恰是五斗米左右,因此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解为“我不能为求一饱之饭故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斗米指的是五斗米教。

逯钦立先生即持这种观点。

他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说:“陶渊明‘不为五斗料折腰’这件事,长期以来为后人所推崇,认为‘五斗米’是官俸,‘不为折腰’是不向督邮低头,把陶渊明看作是对抗权贵的典型人物。

”他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他认为陶渊明第一次仁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十八年,他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而王凝之是一个门论著世族出身的五斗米道徒。

陶渊明之所以不久解职辞官,其真实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屑于向王凝之这个五斗米道徒卑躬屈节。

因此,他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解作:“我过去不能对五斗米首下腰鞠躬,今天还能诚诚恳恳地侍候乡里小人?”这三种说法,从目前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所谓闲居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

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

陶渊明的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这次出仕是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

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出在他四十岁时。

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

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关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

但到了十一月,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陶渊明研究中,过去在许多问题有争议,但是从总体上看,那些问题往往是一些琐碎的枝节问题。

现在看来,要研究陶渊明及其作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渊明的性格与思想。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近百年来学术界有许多观点,其中一个焦点,就在于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的问题。

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内心经过仕与隐的矛盾冲突,而最终选择了隐居的。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经过徘徊而最终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对此,《晋书·陶渊明传》强调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谓陶渊明“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从陶渊明的创作自刘裕篡晋后,不署年号仅署甲子来看,我们当然不排除陶渊明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会产生志士的慷慨,但是,就总体来看,决定陶渊明最终走向隐居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他生活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的性格与思想有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其思想的特点即是“自然”。

“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矫饰。

在《归去来舍》中,他谈到辞官时说:“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曾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他的《五柳先生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写自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宋书》本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莲社高贤传》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

’许之,遂造。

忽攒眉而去。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任真”的性格。

这种“任真”的性格使他往往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冲突。

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当时的世风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鲜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官场是重礼法的,上下等级森严,彼此委曲周旋,而东晋时期,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与矫饰,这对尚真的陶渊明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当他对这种“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感到彻底的绝望之后,自然就选择了一条通过归隐田园以洁身自好的道路。

因此,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的归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的原因,是其自然的质性和矫厉的官场生活无法适应的结果,是主客观不能调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的结果。

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

他在《杂诗》中写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苦闷与追求。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后人所难以企及的范型。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澍〈陶靖节身集〉引》)其实,陶渊明的这一点,不仅晋宋时期的文人无人做到,即后代的文人也很少象他那样能够超越仕与隐的矛盾。

唐代的诗僧灵澈有诗云:“相逢尽到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正道出了自古以来官僚文人在仕与隐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做到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那么,陶渊明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陶渊明的所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1945年陈寅恪先生曾有《陶渊明之思想清淡的关系》一文,他通过对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诗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思想在继承魏晋玄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新自然说”,(1)“新自然说”的要旨在于“委运任化”,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

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也通过《形影神》的分析,认为陶渊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

总的来看,崇尚自然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然的观念不仅决定他的为人,而且也影响了他诗文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