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歌和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人非常嘉赞的人物。
本文将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代表性作品。
陶渊明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生于公元365年,他的家族是南阳陶氏,家庭中学识渊博,被称为“陶家学派”。
陶渊明幼年聪颖,熟读经史子集,自幼即言辞清丽,才华出众,为人所称赞。
他十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被迫改嫁,他不得已与母亲迁徙至江南,此后他成为了一个游学的孤儿。
陶渊明年少时游学四方,勤奋读书,水平迅速提高,被誉为当时学术界中的佼佼者。
但他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他还亲身体验了社会的黑暗面,见识广博。
后来他经历了朝廷的辅弼、荒漠生涯、远离众人的隐居,最终在家乡逝世。
至他的生涯中间,他书写了众多传世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叛逆者和品味追求者。
陶渊明在诗歌上极具代表性,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含蓄隐晦而著称,常被人称为“诗中仙子”。
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桃花源记》、《登高》、《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句常涉及到清幽、孤独、深厚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他并不关注权势、名利,而是关注人性和情感方面的诱惑。
他深刻且精神准确地揭示出了人心和世间的庞杂繁琐。
陶渊明的生活哲学一直都是人们所崇拜的,他的著名名言“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让人们深受启发。
他喜欢隐居,不喜欢与人争夺权名,但是他在岁月的锤炼下,仍然保持着他的孤独悲观情绪和人文关怀;他不担任公职,但是他的政治失意并未扼杀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爱和关怀。
陶渊明生前著述甚多,除了诗词之外,还有散文、居士文、词、曲等方面的文学作品。
他的书风潇洒自如,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性味和优越的人文精神。
总结起来,陶渊明是一位深受众人敬仰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诗词体现了他的孤独、清爽、返朴、归真的人文关怀。
他的生平经历使他沉迷于人文哲学,他创作的诗词则流传千古,成为了后来人们追捧的经典。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的简介和古诗有关吗

陶渊明的简介和古诗有关吗
陶渊明是中国汉朝末年和三国时期初年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被誉为“田园诗之祖”,其代表作《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一。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汉末年,少年时代随家人南迁至当时的福建,成年后又随家人南下到南昌。
他曾担任过太守的助手,还曾担任过太守和县令等官职。
然而,陶渊明并不乐意医王族,常常放弃官职回到家族的故园,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深受老庄哲学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多以田园、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
陶渊明的诗歌与古诗有何关联?
陶渊明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时期。
他的诗歌以表达自我真情实感为主,突破了早期文人诗歌繁琐复杂的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深受汉朝初期“乐府诗”和“山水田园诗”
的影响,但不同于前者的传统格律形式,更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人生哲理、政治抒发、自然景物等,其中以田园诗为最为知名。
他的田园诗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生命观念,对于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古诗是指相对于近代诗歌而言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
和陶渊明相同处在于,古诗也多表现生活、田园、山水、自然景观等主题。
古诗的传统格律形式比较严格,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律诗。
古诗的一些代表作家包括李白、杜甫、王之涣、李清照等。
陶渊明的诗歌与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优美传统,更突显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吗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吗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位了解社会、政治和农业的博学家。
他的诗歌不仅代表了东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且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浙江山阴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陶渊明于365年出生于东晋,早年在家乡读书,学习经史子集等文化。
他的家庭富裕,但他年轻时候很喜欢在山林中狩猎、钓鱼、登山,因而被誉为“桃花源中人”。
后来,他参加了当时的官员考试,但因为在考试中发表反对当时政府的文章而被拒绝。
他于399年起诗文活跃,曾担任浙江的主簿和太学博士,但不久后因为反对当时的一些政策而离开了官场,隐居在五柳山南溪之畔写作。
他的诗文风格与作品陶渊明的诗词主题多以人道主义、乡土情怀为主,反于资产阶级文人的意识形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辛酉之乱、武陵三帝起义、蜀汉、吴蜀、齐梁等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生存状态、执着理想、激情爱情等高尚情趣的追求。
他内心孤独、沉思,写作中更多的是对天地、人生之美的领悟和咏叹。
在他的作品中,以《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最为脍炙人口。
《归去来辞》是一首表达作者满腹的退出政治、宁静心境、向往归途的诗篇。
在诗文中表达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惧尘埃立而不扫?”,即是看到自己的形象被扭曲,被所谓的“形役”牵制,心灵不能平安。
《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人在蜀汉之乱后逃离尘世的过程,途中误入桃花林,不期在山中的桃花源里发现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理想境界。
陶渊明的诗文给人的气质是苍凉、萧瑟、寂寥。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从文学、政治到农业都有精深的研究。
他的诗词形式散曲、乐府、绝句等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约,朴素自然。
虽然他早已葬身于百年之前,然则他的诗词对于人类的文化影响势必长久,他的艺术成就更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资料

陶渊明的资料陶然亭记人物:陶渊明,字仲宣,谥号至真公,又称陶大师、诗圣、文圣,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明静真公,生于中国江苏乡村,有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去世后,他十五岁离家背井,前往上海,他曾历任府学主簿、彰明知州,但最终因“静观己过”罢官,定居乡里,以书画、诗文闲暇。
陶渊明的诗歌以其自然的语句、浪漫的情怀,唯美的笔划以及充满寓意的艺术美式而著称,他的眼界广阔,写诗居下庸说,使人们看到一种新的、深刻的精神世界,这也使陶大师得到了浓厚的唐诗影响,精巧而充满意味的词句实现了高超的文学艺术表现。
陶渊明的诗歌大多都怀古及悲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其在旷野弥漫的气氛中显得更加的淬砺及富于憧憬,陶渊明的诗歌抒情通休充满思乡之情,运用了婉约、绮丽的语言,写出了祖国荒凉的田园风韵和家乡的古韵,并表现出了陶大师深邃的远志及宁静的悠远思想。
陶渊明在艺术上有着独到的成就,他的文章中充满着深刻而又内含持久思想。
他十二字总结“吾道一以贯之”,蕴涵了一种以自觉实践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也被当时官僚精英们所推崇;他另一字句“荀彧日涉大川,谁知其深”,被郑板桥乃至后世称为“荀彧深句”,亦被人们收录为成语。
另外,他的家政思想也令人叹服,他认为,家庭的秩序要以行政的规则为依据,他发起“节量”的倡议,传播作息规律和生活节约的思想。
陶大师的思想在其传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陶大师的一生为经文,将他的思想描写得恰当入微,洋洋洒洒,使外人了解陶大师的思想和文雅、心 profound、敦厚、严谨、庄重。
总而言之,陶渊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文学兼备,生命健康而有深奥思想,和仁厚、平和、勤勉之德。
他的古典诗文令人赞叹不绝,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明,字元亮,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抒发出对自然、田园生活和人民的顶礼膜拜。
陶渊明的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密不可分,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成就与人格品质联系し紧密,他的作品塑造了其崇尚真善美、立志不屈、痴情苦思、爱国忧民的人格形象。
陶渊明的家族出身于长沙浏阳,祖父陶俎担任过汉武帝的太史令,父亲陶安曾任乌程县令。
陶渊明自幼聪慧好学、聪明机智,自少好读诗书、才智卓越,并曾担任过丰城县尉。
次年,陶渊明的父亲去世,他放弃了官职回浏阳隐居,创作了一批真情流露的佳作,著名的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陶渊明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少迫害,因为与朝野上层相左,陶渊明多次被弹劾、贬谪或逃亡深山中隐居。
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文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诗人,颇受后人喜欢。
陶渊明与古代“田园诗派”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的田园诗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崇尚自然,反对世俗名利。
其作品特色为善于表现田园诗之"境",意境深远,内容亲切,造诣高深。
他运用了诗歌的实际语言创造了一批真实的田园风景,表现了对“园林”的追求与热爱。
如《桃花源记》中就包括了大量清新雅致的田园诗,其中,对“松风吹弄晚寒,火树银花映秋山”的描写尤为慷慨激昂。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也非常卓越。
他的一个特点是强调自由、个性与人性的表现,发挥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创作力。
他的《归去来辞》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归乡的壮志选择,让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
陶渊明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其中以《归田园居》和《庐山谣》最为著名。
《归田园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幽居田园散文,陶渊明在其中描绘了自己对乡园的深深之爱以至于归隐渐渐成为一种信仰,使人心神激荡,真可谓是古今中外的天籁之作。
鉴于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在当代,陶渊明崇尚自由、自我,尊重人性的文学思想仍然具有很高的评价和意义。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
古代文学家,同时亦为政治家和农业家。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构成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临江仙》等名篇被广为传诵。
陶渊明出生于东海彭城,从小便对文学和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年曾在彭城和京都联台侍郎府工作,后多次迁居不同地方,包括绍兴、临海、南昌等地,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和农业事业。
陶渊明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汉乐府诗、山水诗和横吹诗三个方面,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作为一位政治家,陶渊明曾担任过临海县令、鄱阳郡太守等职务,他主张耕读传家,提倡农业生产,被誉为民本主义思想的先驱。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桃花源记》一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代表作。
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生活富足而自由,没有税收、禁令和朝廷,部分内容被解读为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抗。
此外,《归去来兮辞》和《临江仙》也分别表达了陶渊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唐宋以后的文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被
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他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至今。
此外,陶渊明也是宋代文人花鸟画的代表之一,其作品融入了大量自然主题和生活情感,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创作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陶渊明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呢

有关陶渊明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呢
陶渊明,字元亮,号鲤叔,晋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被誉为“桃花先生”。
陶渊明于陶县(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出生,家境优渥,自幼好学,熟读经史百家之书。
早年辟阳令世家,担任官职期间,积极为民,为民伸张正义,多有不避权贵的事迹。
但由于不满宦官专权,于49岁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致力于文
学创作、理学研究、书画艺术等方面的探索。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赋、辞、文、笔记等多个方面,其中以诗词最为著名,其诗风清新婉约,语言简约流畅,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派诗风”。
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
陶渊明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创立了“归去来”的思想,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本性、回归自然,
与古代儒家学说相比更加注重个体与宇宙的和谐。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理学家、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书画艺术也颇负盛名,其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深刻而明晰的感觉,是中国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不仅擅长画山水,而且还擅长诗文书法,为文学、艺术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虽然陶渊明的生命经历并不长,但以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他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今天,陶渊明仍然是被广泛阅读和研究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和思想对于现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由此可见陶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
因此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
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
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
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
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
土族与庶族有着明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
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
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
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如归田”的慨叹。
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
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
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
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
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
这五次出仕,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
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扬四海的贤臣,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都是冲和温雅、淡泊名利的人。
陶渊明多次写诗文赞美他们的清高品行:“功遂辞归,临宠不忒”,“行不苟且、言无夸矜……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
”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祖先的高旷人格的由衷赞诩。
家庭的熏陶,对他养成清高淡远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就陶渊明个人的气质禀赋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也是造成他在仕隐之间反复不已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桓玄和刘裕当政之初,他都曾雄心顿起,于是便满怀期冀地出仕,但又都很快地失望而辞官,显示了他那书生式的冲动性格。
而最后他在做了80天的彭泽令之后,因为不能忍辱纳垢,愤然辞官而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理的脆弱。
他那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话,缩编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做追求个人尊严的名言普遍采用,成为一种类似于“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傲人气节,这思想当然是可贵的。
但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他的原话,恐怕还会发现其中另有歧义,至少说明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全是艺术家型的。
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但却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
陶渊明对自己的这种性格也有所认识。
在许多诗中,他多次提到“无适俗之韵”,这个“韵”除了政治思想内涵外,当然也包括性格因素。
在《与子俨等疏》中,他更明确地承认了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性格。
三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
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