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合集下载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特点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特点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特点四: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归园田居》《饮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饮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学教 育 绷 Ⅲ
《 归园田 居》 《 饮酒》 的思想内 容及艺术特色
回由 已 建 华
内容 摘 要 : 陶渊 明是 东 晋 也是 整 个 魏 晋 南北 朝最 杰 出 的文 学家 之 一 , 其 中 田 园诗 是 陶 渊 明 诗 歌 当 中最 主 要 的, 也 最 能代 表 其 创 作 成 就 。本 文 主要 结 合 他 的 两篇 田 园诗 代 表 作 , 来 探 索 它 的 思 想 内容 与 艺术 特 色 。
l J J 的美好晚景 和诗人融 入到大 自
综上所述 , 从《 归 园 田居 》 ( 其 ) 和《 饮酒 》 ( 其五) 两 部 作 品 来 看 ,陶 渊 明 的 田 园 诗 真 实 地 记 载
渊明 的诗歌 意象 看 似平 淡 无奇 , 却 创造 了高远 拔俗 的艺 术 境界 。
活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呢 ?这 和 他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有 关 。 当 时 的 东 晋 时期 , 政 治极端腐败 ,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矛 盾 十 分 尖 锐 。 出身 于 没 落 的 庶 族 寒 门 的他 ,在 当 时 的 门 阀士 族 争 权 夺 利 的 时 代 ,是 得 不 到 重 视 的 。 因此 , 在 这 种政 治 局 面 下 ,
然 自得 的生 活 中 ,获 得 了 自由 而 恬 静 的心 境 。
心境。两者得到有 机结合 , 浑然天
成。
二. 淡 泊 和谐 的 审 美 理 想 追 求 和谐 的 审 美 理 想 是 陶 渊 明 田 园 涛 的 特 征 之 一 。舒 缓 平 和 的 情 感 形 态 、 自然 天 成 的结 构 方 式, 构 成 了典 雅 古 朴 的 审 美 意 境 。 诗 人 以谈 泊 的 心 境 ,从 容 闲适 的 态 度 ,把 生 活 原 有 的 样 子 如 活 家 常 般 地 告诉 读 者 ,给 人 以温 馨 恬 淡 之 感 比 如 《 饮酒》 ( 其五 ) 中, 山 气t : - I : 夕佳 , 飞 鸟 相与 还 。诗 人 写 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

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

陶渊明代表作及其思想

陶渊明代表作及其思想

陶渊明代表作及其思想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那么他的思想是如何的?陶渊明代表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作品类型】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2)崇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陶渊明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后的结论。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在自然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归园田居》返回自然,就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摘要:现代的我们或疲于奔命,或为情所困,或为家庭所累,生活似乎总是不称意的。

伟大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却在无比恶浊的时代中活出了生活最真淳的样子。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时运》的赏析去一探究竟。

关键词:陶渊明《时运》真淳自然世间万物,花草树木,从鱼鸟兽,四季更迭都在顺时顺势地不停运转,然而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却往往对此很少关注,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喝最纯的农家酒,过最朴实的隐逸生活,写最真淳田园诗,创造出最美世界桃花源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40岁的时候作诗歌《时运》展现其真淳生活之趣,也体现出他诗歌创作的朴实特点。

首先附上诗歌《时运》原文:时运(并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陶渊明独自前往东郊踏青,前两章写暮春之景带来的欣喜之情,后两张叙社会现实与自然的对比引发的感慨之意。

一、语言特色这首诗歌句子形式上采用了类似于《诗经》的四言体,纵然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五言诗已经是主流了,从曹操父子,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诗歌作品都是以五言为主了,而陶渊明自己的很多其他诗也同样是五言。

但在这首诗歌中他却刻意选择了单调且不够简练的四言体,虽与主流不同,却有了一份平稳与舒缓,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完全地融为一体。

从声音上来看,诗中叠词的使用让诗歌平缓而悠长。

比如前两章中的“迈迈”“穆穆”“邈邈”“洋洋”这些叠词,在语调上让读者有一种可以悠悠唱出来并拉出长长尾音的感受。

我们说《诗经》原本也是和乐演唱的,那么要演唱自然是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才能唱出最柔软的调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代表作: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

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

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

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

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

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

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

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

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

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

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

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

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

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

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

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

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

如《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

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

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

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

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

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

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着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

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和郭主簿》其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

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

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

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

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

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

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

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

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

东晋着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

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

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

“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

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

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

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

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