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陈金华来源:《牡丹》2018年第26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后人尊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为一位生活在晋代的诗人,其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自然,充满山水情怀。
一生中,陶渊明共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归隐,而这与之“爱丘山”的本性与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志趣有很大关系。
陶渊明是东晋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一生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其作品以描写和感悟田园生活为主。
陶渊明生活在山水诗盛行的时代,过去对他的研究,多对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特殊性予以强调,但人们多次阅读其诗歌便会发现,陶渊明依然受到了当时时代风潮的影响,其诗歌同样刻画了山水景观。
除了田园,陶渊明诗歌中还有诸多山水成分。
一、山水情怀产生的原因一直以来,人们均非常关心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原因,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无一例外地均会关注其思想内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时,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得到的答案会更好。
通过辩证分析陶渊明的五次仕途经历,人们能够了解他放弃仕途,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的原因,简而言之就受家庭环境、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家世影响陶渊明降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因此他的童年受政治阴影的影响极深。
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作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功名显赫,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并担任荆、江两州的刺史以及长沙郡公。
同时,陶渊明的父亲与曾祖父均曾担任过太守这一职位。
陶渊明母亲则出身于书香门第。
但陶侃在出身方面并不高,被称为“小人”,被当成是谋朝篡位之人,人生遭遇较为悲惨,可以想象,若其后人想要入朝为官势必非常困难。
陶渊明小时候生活在浔阳紫桑(即今天的九江市),虽然家道中落,但幸运的是他仍然能够读书,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本性使然陶渊明从小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因此其建立了兼济天下的抱负,可门阀制度的限制阻碍了其理想的实现,其理想最终沦为泡影,他和其他人的不同点在于“大济苍生”的精神以及“自尊”。
论陶渊明诗词作品中的山水情怀

论陶渊明诗词作品中的山水情怀作者:李娟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其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通过作品研读,对比其他同类型文人的作品,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表达的不同之处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37-01陶渊明,中国晋代山水田园诗人。
在其散文《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开头所要表达的那一种世外桃源之地是在一个有水的地方,或者是在水源之后。
林子的尽头,水源流尽的地方,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甚至在这里可以给人一种悬念和期待,这就是陶渊明笔下对于水的一种运用。
很显然后文作者"来到"桃花源,看见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而在这深山之中竟然真有这样一块宝地实在让人惊奇。
"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这些都得力于这块宝地的水源流经之特别。
古人常说,有山有水有房有田正是隐居赛神仙的日子。
所以像这样美的地方自然是又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在这山与水的笼罩之中,又寓于山水的美好才会产生千百年来学子文人对其的向往。
或者是自行勾勒创造一个属于自己小小的桃源,将这山水的灵韵从陶潜热爱的思维之中传达至所有人的心声。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

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立、淡泊、儒雅、自由、乐观的个性和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将总结陶渊明的诗及思想感情,以展现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陶渊明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和人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些句子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四季变化、鸟兽昆虫、花草树木等,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活力。
陶渊明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淡泊自然、随遇而安。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势。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没有欲望和争斗,和谐自在地生活着。
这个故事代表了陶渊明对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和不满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也通过描写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公、贪婪和虚假来暗示他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批评。
陶渊明的诗中还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儒雅修身的品质。
他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为荣,并主张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没有迎合时俗的风尚和权贵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是对归乡理想的强烈呼唤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思。
他不仅关心个人的境遇,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中还透露出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他生活在乱世,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相信个体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相信人们在艰难时刻可以找到内心的安慰和希望。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doc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他是山中的伟大夫,他的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正如额头上的皱纹,是岁月和风雨的见证;登上峰顶,自然回归,感受山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有了抛确明利的自我之心,山有脊梁,人有人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与人的交融使山富有一种超然的灵性,道德灵悟,人在山的灵性和奇峰独立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水,是多变的。
没有像山那样固定,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为善,可为恶,深不可测。
聪明的人像水一样,明察事理,而不顾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和规格智者大多或在水边溪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澈,洗极自己的心灵。
山有厚重,水无常识。
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灵动柔变。
山是静止的书,它抒写了轻松的气质,磐石的风格,打磨出刚毅和傲骨;水是流动的书,它记载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可以培养你的灵活和敏锐。
读山,你知道什么是持之以恒;读水,你知道什么是稍纵即逝。
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的人生概魄,以山水陶冶人的性情,是中国人的最高境界追求。
【推荐下载】谈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键入文字]
谈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1。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作者:宋玉坤汤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保定学院历史系河北保定 071000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陶渊明一身正气,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过着园日涉却能成趣、审容膝却也能易安、植扙耘籽也能潇洒的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给了陶渊明想要的闲适,给了陶渊明想要的淡定,给了陶渊明想要的生活,即使生活贫困,也甘之若饴。
陶渊明还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这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美好追求与热情向往。
关键词:陶渊明;蔑视权贵;性本自然;超凡脱俗;美好愿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1前言: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一、山水情怀产生原因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1、本性使然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
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
‚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
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
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
‚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
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
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
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
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
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
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
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
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
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
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
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
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
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
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
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
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说法。
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
‚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之趣。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
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
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
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
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
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
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
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
‛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
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
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
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
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
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
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
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
《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
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
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
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
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
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
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
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
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
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
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
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