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蕴含的道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蕴含的道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
它表达的是仁爱和智慧对人们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智慧一直被看作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
这句名言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首先,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仁爱和智慧是两种不同但相辅相成的品质。
仁爱是一种温柔、关爱和牺牲的精神。
仁者乐山意味着仁爱者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的平和与美好,尊重自然界,并且不愿意对自然破坏。
智慧则代表着理性、洞察和决策能力。
智者乐水意味着智慧的人们热爱流动之理,领悟到“无孔不入”和“事物变化万千”的道理,善于思考和判断,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生活问题。
其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仁爱和智慧是共同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
幸福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不过实现幸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明追求幸福不仅要有内在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互动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认知世轨局势,把握幸福的机遇。
然后,这句名言表达了尊重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生命之源,而人类则是自然界中一个具有极高智慧和感性的群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表明人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谦卑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避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
最后,这句名言表达了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层次。
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每个回归幸福的人所需要具备的品德模式,而人生追求则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一种高层次的品质和境界,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更高尚的道路,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蕴含了深厚的人类智慧和价值观。
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感性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周围的世界,所以尤为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所以,“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句出自《论语》·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知”通“智”。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也纷争不断,于是后来不得不再延伸出一个成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
“智”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要义,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自然容易理解,那我们先来看一看山和水。
孔子在易辞传中曾有这样的文字“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其实山和水就是地理上一阳一阴的两个代表。
所以如果我们把孔子的《易辞传》和《尚书》统一起来分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其实是孔子用来诠释阴阳之道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山是刚性的,水是柔性的,山是阳性的,水是阴性的,动静有常,刚柔可断,可地理形势,随时都在变化。
那么作为人的思想,仁和智也要与天地人合一,仁要象山一样稳定,智要象水一样灵动,仁要象山一样阳刚,智要象水一样阴柔⋯⋯孔子又说,仁者乐,智者寿,只有效仿了自然,人才能快乐和长寿。
所以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把“仁”和“智”截然分成两种人,即许多人理解成的“仁者”和“智者”而是要让仁和智统一到一个人的社会修养上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中的“乐”是“乐于”的意思,引申为效仿,后面“仁者乐”的乐才是快乐的意思。
所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本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表现出仁的特征的时候要效仿山,阳刚而静止,在表现出智的特征时要效仿水,阴柔而灵动,要应时而变,这样就会带来快乐和长寿。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完整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全诗的意思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全诗的意思
意思是:
有智慧的人喜欢山,江山如同一幅画,有仁爱之心的人喜欢水,大水无边。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因为仁德的人像山一样矗立安宁,智慧的人像水一样流动悠然。
山在人们眼中是自然界中最可靠的象征,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带不走山的矗立,多少次的狂风暴雨吹不走山的挺拔,仿佛山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却永远不会离开。
我们读过的古诗词中对于山的描写总是能凸显出山的高贵品质,它身姿挺拔,它十分可靠,“稳如泰山“是山带给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
- 1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山水画的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国画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释义【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拼音】zhì zhěyào shuǐ,rén zhěyào shān【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本意】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
名人史籍读解《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
“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
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
”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仁者为什么喜爱山呢? • 山生长万物负载生灵,宽厚博大,岿然不 动、滋养万物,正是仁者宽厚稳健、平静 安详、深沉博大的胸怀。 • 所以仁者爱山。正如《诗》里高高的泰山, 是鲁国人的骄傲。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西汉 刘向《说苑 · 杂言》
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 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 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 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 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 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 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
流动起来,趋向下游,它好象是个讲礼 节的人。奔流到干初深沟毫不迟疑,它 好象一个勇敢的人。遇到阻碍仍保持清 正,它好象是懂得天命的人。不净洁的 水流进来,新鲜清洁的水流出去,它好 象是善于教化的人。大家都用它作为品 评万物的标准,以绳正万物,得到它就 能生存下来,失去它就会消亡,它好象 是有美德的人。深深的难以测度,它好 象是圣人。
•
• • • •
•
• •
•
有一次,经不住口才最好的得意门生子贡一再的讨教,孔子详细阐述了崇拜 水的十几条理由(见汉代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 杂言》)。那些话语, 洋洋洒洒,说得很浅显平实,却蕴涵丰富的情意,直到今天听起来也是很新 鲜和活泼呵。 他说,水有很好的德行。水把恩泽无偿地传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与 世间万物,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是个大公无私的典范。 水是仁爱慈祥的使者,给一切生灵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自 然界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气勃勃,美丽动人。 水有极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污秽、泥沙、浑浊经过水的挟带、荡涤、紊 流,终于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旧还你一个清朗洁净美好的世界。 水无所畏惧,十分勇敢,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面临万丈深渊,也会毫不犹 豫地纵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水从高山源头出发,将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起来,没日没夜,不停地奔流,永 远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表现出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无比坚强的毅力。 水非常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礼贤下士,眼睛永远向下,始终趋近卑微的底 层,绝不高攀,从不媚上。 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见底,通体透亮,让人一目了然。更多的地方却是谜一样 的未知世界,深邃幽远,看不到尽头,见不到底,让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慨, 顿生无限景仰、无比激动之情,恰似面对那些足智多谋的圣人、贤达和饱学 之士。 水既然几乎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美德情操,怎不叫人亲近喜爱呢?特别是那些 有着智慧头脑、关注修身养性、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人,见贤思齐,更愿意 与水做伴了。
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
• 聪明人为什么喜爱水呢?
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 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 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
• 应该说:“水流浩荡,日夜不停,它就象 强有力的人。按照一定之规流动,不漏掉 小地方,
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初之 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 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 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 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 有德者。淑淑渊渊, 深不可测,其 似圣者。
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 (通智)之所以乐水也。
• 到处润泽天地可物,国家于是形成。这就 是聪明的人喜欢水的原因。
《诗》云:“思乐伴水,薄采其茹。 鲁侯庆止,在伴饮酒。”乐水之谓 也。
•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 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 泮水令人乐无忧。采摘莼菜轻伸手。鲁侯 莅临有威仪,泮水边上饮美酒。饮完香甜 的美酒。让人永远不老朽。代代相传遵正 道,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 仁义的人为什么喜欢山呢?应该说:“大 山巍峨绵延,是万众观赏赡仰的地方。草 木在上面成长,万物在上面生存,飞禽在 上面聚集,走兽在上面楼息,珍宝蕴藏在 里面,奇异的人在其中生息,养育各种生 物而不知疲倦,四面八方来索取而不加限 制、风起云涌,天地之间气息通畅,国家 于是形成了。这就是仁德的人喜欢山的原 因。”《诗经》说:“泰山高耸,鲁侯景 仰”,说的就是喜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