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合集下载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篇一: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看,魏晋乱世,政更迭频繁,文权人出于厌倦和自保开始崇尚道家,清谈成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老庄哲学在魏晋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魏晋风度的根源,人们追求老子所说的美在于体验、感悟、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相往来,道法自然。

魏晋的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忘我,不刻意,不人为,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美丽的大自然和名士们的心灵交融在一起,竹林七贤、二王、王谢世家从陶渊明的眼前从容走过。

这一切与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不无关系。

篇二: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

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

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

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的定论如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在贫困之中。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从这段有关陶渊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达,可谓是坎坷。

也许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300字(通用8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1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

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

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

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2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还是很烦躁,如果真的能继续上学的话,那我就真的会谢天谢地了,哎,不想再玩游戏了,不知不觉间,快初三的我变了许多,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对于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时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对生活的无奈。

曾几何时,我还告别了童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了屋内,让人有种隔世之感,可在这个世界里,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呢,恐怕即使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山林里时,也会有一种噪音一直缠绕着他的吧。

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尽管他的隐居不会对那个动荡的社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最起码他能够有一方净土可以歇息,但这个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地方呢?恐怕是永远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会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这里向你致敬,学校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愿我能用我这16年的学习时光来换取我64年的幸福。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3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高官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全文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全文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唐朝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隐逸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从他隐居的原因、隐居的地点、隐居后的生活方式和隐居对他创作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隐居的原因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隐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政治失意陶渊明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几次辞官未获授职。

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失望,使他决心远离世俗纷扰。

1.2 对高洁生活的追求陶渊明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简朴的生活,对官场的虚伪和功利心屡屡失望。

他希望能获得精神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因此选择了隐居。

1.3 赋诗志愿陶渊明热爱文学,尤其对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希望通过隐居的方式,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二、隐居的地点陶渊明隐居的地点主要有两处,虞山和五峰。

以下分别介绍:2.1 虞山虞山位于今天的江苏常熟市境内,是一座山水怡人的地方。

陶渊明曾在虞山隐居多年,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虞山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

2.2 五峰五峰位于今天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一处幽静而宜人的地方。

陶渊明在五峰隐居期间,以邻里为友,在山水间修身养性,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隐居生活在五峰达到了巅峰期。

三、隐居后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在隐居后过上了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崇尚田园生活陶渊明崇尚田园生活,他从诗中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隐居后,他亲力亲为地耕种田地,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3.2 修身养性陶渊明注重修身养性,他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在隐居期间,他刻苦修炼,勤于思考,以求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解脱。

3.3 与友人交往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保持了与友人的密切交往。

他与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互往来,共同探讨文学与人生的真谛,相互激励和扶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论陶渊明的隐逸人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过上了赏花饮酒、锄禾夕归的隐士生活。

是什么让陶渊明让陶渊明走上了这样一条隐逸之路?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的隐逸人生。

一、出生门第,尴尬地位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

社会上出现了“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这种反常的历史现象。

当时门第观念严格,士庶之别,泾渭分明,不得逾越。

一世官场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

严格上来说陶渊明应该算是出生世家。

陶渊明曾祖陶侃出生寒门,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才能官拜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按照当时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陶渊明就说不上出生寒门了。

但是陶家与王、谢这样的大家族比起来陶氏亦只能算是“新生门户”,地位并不算高。

又因为他是庶出,在世人眼里,地位就更低一等了。

二、功业追求六朝时代,受大环境的影响,士人将光耀门庭视为家族的目标。

同时受儒家传统观念的驱使,士人又多以建功立业为实现个体不朽的捷径。

陶渊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其诗《命子》以虔诚的态度缅怀家族光辉发源。

在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多言用世之志。

《停云》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暗藏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

三、痛苦转换历来论陶渊明大都只关注陶渊明退出官场,回归田园后精神欢欣的一面。

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他的矛盾与斗争。

在他的作品《咏贫士》中有一句“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只讲“道胜”不提“贫富常交战”就将陶渊明神圣化了,违背了人性的真实性。

遮蔽了陶渊明人生选择背后人格力量的支撑作用。

陶渊明归隐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性格与官场风气的不和,最终“道胜”战胜“贫富常交战”。

司马氏以血腥杀戮篡天下,后恒玄、刘裕如法炮制,使本就混乱的社会更是笼罩一层阴霾。

今日座上宾,明日的阶下囚,人命危浅,朝不保夕。

十三年的官场生涯经历了无数“忍看朋辈成新鬼”的血腥屠杀。

陶渊明形容自己早期的官场生活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茫茫的迷夜,他渴望某种力量载他渡过这一段泥沼。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以清贫、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注重精神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荡,
与自然为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寄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体现在他的清贫和淡泊之中。

他不追求世俗的名利
和物质财富,而是以清贫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简朴,没有私有制和奢华的物质生活,与外界的纷扰隔绝,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这种清贫和淡泊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更是一种对内心
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文,表达了对清贫、淡泊、自然的向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也可以
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清贫和淡泊,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之道。

陶渊明作文600字10篇

陶渊明作文600字10篇

陶渊明作文600字陶渊明作文600字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作文600字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作文600字篇1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边有嫡亲之乐,有浓浓亲情。

你浪迹天涯天涯,非论是失意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故乡诗派的初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宦海糊口后,亦然决定摆脱宦海的束厄局促,回到本身那魂牵梦绕的家,享用嫡亲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欢愉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之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他镇静非常,乃瞻房屋,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落拓的。

他怡然得意,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不是还抚玩云偶然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气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在的。

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本身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脾气。

试问,有谁能收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如许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恋慕的。

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故乡。

即便他家道贫寒,也决意不再承诺仕进。

这份对峙,让我打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平无奇,色采绚丽。

他虽在政治上没有甚么大的成绩,但却留下了有数歌颂千古的诗句。

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天然的爱好。

让人读着激情亲切,耐人寻味。

陶渊明,一个勇于寻求自我的人。

喜好他,不但喜好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流暴露的天然清爽的滋味。

这类滋味令我沉迷,也令我神驰。

陶渊明所做的统统虽已成汗青,还是受人们爱好。

这就是天然的影响力。

从古至今,没有一小我不神驰大天然,没有人不酷爱朴实的糊口。

这些,只需陶渊明做到了。

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陶渊明,又称陶潜,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以其隐逸生活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陶渊明在隐居主题上的著名诗句:
1.《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
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5.《五柳先生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些诗句反映了陶渊明对都市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
田园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个人自由与自然和谐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学中隐逸主题的典范。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隐逸诗人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王昭君出塞后怀乡: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

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

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王维的《渭城曲》: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苏轼的《定风波》:乌台诗案了结了。

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

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不是吗?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

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

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也不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过来了吗?不过,毕竟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

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与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戏剧性的一幕怎么发生得这么快,风雨悄然消逝,一轮斜阳正在我前行路上的山头向我含笑。

回首刚刚跋涉的风雨路,你仿佛顿悟了一个道理:政治上永远没有无风无雨的日子,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离开。

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渊明的《归去来》,江海湖山中寄托自己的一生呢?李白: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

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

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

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

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

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苏轼: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

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缸懦林兀愕木僦怪斜ズ挂郑愕拿恳桓霰砬槎汲渎硕允赖赖奈弈斡氩宦?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

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屈原: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项羽: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孔子: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