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_隐逸_陶渊明
《论语》十六则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用两个字概括) 连、高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 么不同?
答: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 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 是什么?
答: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7.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 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 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 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 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 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1.学会翻译全文. 2.按要求填写句子:
爱莲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 解和体会的一句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告诫我们要谦虚好学的一句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告诫我们学习要不满足,要不断进取的一句是: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3.表现“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 的句子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 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 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 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
6.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 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 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 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 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
陶渊明-生平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在 世时,陶 渊明与周 续之、刘 遗民并称 为“浔阳 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京 (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 失火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 陶村),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作品赏析:《归园田居》
4.艺术: ①对比: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 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 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 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崇 尚、憎恶的心态,表现出来。 ②取景、造句质朴。中间描写田园风光,由近及 远,又由远及近,随视线转移的种种景色,都是 农村最常见的事物,毫无夸饰,语言接近口语, 无雕饰痕迹,但浅中寓深,淡中有味,充分体现 了陶诗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和平易自然的诗歌风
陶渊明代表作,备受赞誉的田园诗。 诗描摹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 渊明摒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和步入得“真意” 而网眼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分3层揭示其内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 置酒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2013.02学教育11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杨倩(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隐士与隐逸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对隐士、隐逸现象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有的学者关注隐士的类型划分,有的学者研究隐士的人格心态,有的学者探讨隐士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有的学者考辨隐士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他们所圈定的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隐士,其身份的合法性在哪里?本研究就是从追问隐士的身份合法性开始,运用知识考古学和诠释学两种社会学理论视角,考察隐士身份的确立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就是通过一种人物类型的研究,揭示一种有持久影响力的社会思想。
[关键词]隐士;隐逸;价值;文化一、隐士的含义“隐士”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
这自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又不同于悲天悯世和佛教的思想,因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
自然更不同于欧美的功利主义,而截然相反。
中国“隐士”的风格和意境,绝非欧美人所能理解的。
一个清高自诩的人,要不做皇帝的臣子,决没有其他的土地或事业容许他寄迹,那就只有做“隐士”了。
此了世界,虽“统”但不“治”,而是将世界交由整个神族共同管理,而这种状况“从最基本之处潜在地展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杨丽娟,2004:34)。
“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神族组成了一个较有民主倾向的血亲氏族社会,在其间男女神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赵林,1993:9)甚至是希腊神话的本质特征之一。
换句话说,当时的希腊人已有如下观念:不赞成独断专制,提倡分权而制;从专制走向民主,杀戮和流血不可避免。
宙斯统领的诸神身上的民主精神“既是城邦民主制(尤其是雅典民主制)的一种折射形式,也是推动城邦民主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同上:28)。
因为他承载着古希腊人的政治理想,又或许是古希腊人把自身的政治愿望投射到他的身上,所以宙斯即便用“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同上:28)反叛夺权,其行为被视作情有可原,并得到认可与肯定。
陶渊明出世目的与归隐原因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
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愿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陶渊明8岁丧父,12岁庶母卒,“弱年逢家乏”,早年家道衰落。
他因家境所迫,告别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的生活而“投耒去学仕。
”他的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求下的无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济世之心。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欢迎大家参考!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居要职。
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实际上,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在于,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前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积极投身于尘嚣,追求着功业,以求获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
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矛盾和烦恼亦接踵而来。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
一心想施展抱负济世救民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
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
陶渊明简介——精选推荐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学家、辞赋家、散⽂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园⽣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等。
⽣平作者:佚名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司马,祖⽗、⽗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贫苦。
”他⾃述:“⾃余为⼈,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絺綌冬陈。
”(《⾃祭⽂》)但物质⽣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庄⼦》,“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业”的政治抱负。
⽽另⼀⽅⾯,匡庐⼭⽔和⽥园风景,也使他爱好⾃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寒门,下品⽆世族。
”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法实现⾃⼰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解归家闲居。
以后⼜先后⼏次出任⼩官,不仅⽆由施展济世抱负,⽽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余⽇,因不堪官场⿊暗,“不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归⽥。
归⽥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活,并亲⾃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撰写《五柳先⽣传》这⼀的⽂章,⽤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活贫困,“⽼⾄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固穷的志⽓。
典故:不为五⽃⽶折腰作者:佚名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格,保持⽓节⽽不⾷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折腰”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例。
陶渊明的人物介绍

陶渊明的人物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的陶渊明的人物介绍,希望大家喜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
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历史名人介绍-隐逸诗宗陶渊明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4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 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 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 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2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 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人物简介·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源在其中
20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11期 哈滨学院学报 Vol.23 No. 11 2002年11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Nov.2002 ———————————— [收稿日期]2002-05-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9—0073—04孔子・隐逸・陶渊明叶丹菲(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
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关键词] 孔子;隐逸;恬然自乐;和乐安详;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 I207.6 [文献标识码]A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其人应当比孔子早,但其生平事迹已无可确考,而一般认为《道德经》的产生比孔子的时代要晚)。
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种超政权超个人意志、具有集约性质的社会原则和社会思想,即他所谓的“道”。
他曾经高度概括自己一生的活动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并且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可以说,《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道”对中国文人的浸润,是无论如何都不过分的。
它们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孔子之后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思想家群体,他们曾各自提出自己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显示出各不相同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特点,它们作为思想文化的源头之水,皆曾对后代作家人格的形成与塑造起过膏沐润泽的作用,但它们的影响力与孔子比起来,皆不可同日而语。
纵观中国文学史,从战国时期至近代以前,可以说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流派,什么人生趋向的作家,没有一个不曾濡染和浸润过孔子的熏陶与影响的,如“尚刑名”的曹操,他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慨叹,“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抱负;“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的李白,以大鹏自譬,以奇才自居,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虽不比李白锋芒毕露的傲骨傲气,却也曾“窃比契与稷”,相信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表达的不只是自己的抱负,同时是自己的信心;至关汉卿所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不伏老・南吕一枝花》),表现了何等的豪迈。
文人身上体现的强烈的忧世精神与参与意识,自信、自豪、自尊的人格特点与精神,都打上了孔子深刻的烙印。
作家文人积极进取的参与精神,使“寰区大定,四海清一”的政治理想,受的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培育与熏陶。
尽管孔子和后来的儒家一直高呼高蹈进取,然而隐逸以求内心的和乐安宁也并不在其排斥之列。
同样的,孔子及儒家所秉持的隐逸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
入世与出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儒道两家对作家文人不同的影响所造成的。
对社会,对人生,儒家主张“入世”,道家(尤其是庄子)主张“出世”,似乎是两种74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 截然相反的倾向。
但是,在许多作家身上二者往往同时并存或者是交互出现。
早期的贾谊,后期的李白、苏轼就是突出的代表。
出、入本互相对立,然又能互补,其基础亦本于孔子。
让我们看看《论语》中怎样阐述隐逸思想的。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论语・泰伯》) 子曰:“直哉史鱼!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毫无疑问,“道”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他的进退行藏,皆以道为准则。
正如以上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尽管孔子及其学生主张出仕为政,“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然而并不要求非出仕不可,或者非归隐不可,他认为,当仕则仕,当隐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二者的交结点正在“道”字上。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一句“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正好道出了孔子隐逸思想的真谛,后人据此概括了一句著名的格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另外,让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孔子对当时隐士的态度。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焉。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孔子对长沮、桀溺等“避世”者,并不是取完全的反对态度,而是相当的尊敬、理解并愿意与之沟通交流的,只是自己始终在内心恪守一个“道”字,“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另外,在评论伯夷、叔齐等七个著名的“逸民”(超脱世俗的人物)时,他把他们分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降志辱身”及“隐居放言”三种类型,并且表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他不像他们那样执着于某一种人格态度,而是既可进,亦可退。
孔子及儒家虽然始终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积极进取于建功立业与扬名立万,但对隐逸并无鄙夷轻蔑之意,而是认为当仕则仕,当隐则隐。
从拯世济民的层面来看,固然孔子注重的是事功与境界,然从个人的人生境界来说,他又更看重“曾点之志”,并把这种精神的怡然自乐作为人生的极致和本真存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锵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则对话中孔子的四个弟子所谈的人生理想,在精神层次上一个比一个高。
子路汲汲于功名,公西华拘束于礼节,只有曾点一个超脱了红尘俗世的功利、欲求。
追寻一种超旷的人生,自然本真的存在。
这种生命的本真存在第11期 叶丹菲:孔子・隐逸・陶渊明 75 的渴望与追求沉淀为后世作家文人内心一块斑斓的五彩基石。
正如孔子所言,“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后世文人所以的进退行藏、出世入世均不约而同地跨过历史的通道与曾点深心相契,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寤寐交挥”的程度。
这点在有“隐逸诗人之宗”称号的陶渊明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一般谈到“隐逸”二字,很自然地便会让人想到清静无为的老庄道家,然而,在陶渊明处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孔子儒家式的隐逸情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不觉车水马龙的喧嚣,无语表达内心领悟到的人生真意,环境虽然随着地方的差异而有喧寂之别,诗人的心境绝不因之而有静躁之分,因为本心早已达到宁静遥远的彼岸,环境也就自然而然随之和乐安详。
随意而采的东篱下的菊花,无心悠然而见的远处的南山,山间缭绕的山岚是多么的自在,日暮“相与还”的飞鸟又是多么的从容,这是生命自身的恬然嬉戏与怡然自乐,是精神无拘无束的自由与洒脱,是美好心灵的纯洁无染。
可见,陶翁眼前的飞鸟、南山、秋菊、山气无一不是良辰美景,陶翁胸中的南山、秋菊、山气、飞鸟无一不是赏心乐事,因此也才能体验出此中的真意。
“此中”并非脱离俗缘遮蔽的桃花源,而就是存在者“在”当下的此时此地之中,虽有“车马喧”,仍然能凭“远心”体味“此”中的“真意”。
因为在“此中”展露敞开的是自我本真、自由洒脱的存在,自己本真存在的诗人与自然万物自得其所的偶然相遇,只见南山耸秀,秋菊迎风,山岚缭绕,夕鸟飞还,一幅清润明丽的自然画面,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
这就是诗人生命的本真存在,不滞于物欲也不累于功名,始终保持一颗自得圆满的“赤子之心”。
这首诗展露的到底的儒家的心胸还是道家的襟怀呢?一般而言,孔子儒家注重的是社会关怀与道德义务,“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强调的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已被预先设计好的人生历程一直向前走,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隐居以求其志”似乎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道家渴望的是与万物归一,主张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清静,放弃一切的社会责任,其终极取向是摆脱社会的束缚和礼法的拘忌,以超脱社会、超越自我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解放。
如此说来,陶渊明自我的本真存在的胸次则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近于道家洒脱的逍遥态度。
然而,孔子在提倡“克己复礼”之外,又格外赞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
所以陶渊明在躬耕南亩时深心体念的仍是儒家的襟怀。
陶渊明的《时运》一诗也许是极好的论证。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蔼,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暇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诗前有小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暮春独游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