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入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意蕴。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在他的诗中,对官场权谋、人情冷暖的揭露与批判随处可见,如《归园田居》中有“灵泉寺,僧舍幽,草鸟争鸣春色浮”之句,可见他对尘世的烦忧之情。

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对官场腐败、人情沧桑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世俗深处的不满和厌倦。

这种失望和不满推动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他诗作中隐逸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田园风光,赞美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在《饮酒》中有“田家少闲月,日暖厝蚁眠燕,时有落花至,迥如卷帘人”之句,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倾慕。

他认为在自然之中,可以远离世俗之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成就了他诗作中强烈的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在《饮酒》中,有“人生寄一世,且得一心期,所以无故物,此外复何事”之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孤独的隐居生活中,他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寄托。

在他的诗作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的探寻贯穿始终,这也是他隐逸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

在他的诗中,朋友和门下弟子常常是他的知己和精神寄托。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皆已极,陶然亦无多”。

可见,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交心知己的赞美。

在他的隐逸生活中,朋友和门下弟子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坚持隐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的不满和厌倦,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对人生境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对人情和友谊的感怀和赞美,构成了他诗作中丰富多彩的隐逸意蕴。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答: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是让现代人对隐逸思想充满向往。

陶渊明隐居的脱世经历加上其出尘的作品风格,引发中国几千年来的每代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陶渊明让现代人对名利重新审视,从而获得淡泊的快乐。

但是不作为,势必干扰社会发展。

我们要学他的淡泊,也要学他“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陶渊明的诗 名词解释

陶渊明的诗 名词解释

陶渊明的诗名词解释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以自然山水、田园景色为主题,以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哲理渗透其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陶渊明的诗进行一些名词解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一、田园诗陶渊明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田园诗,这些诗作以描绘农村田园生活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淳朴生活的向往。

田园诗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作为一个文化名流对贵族政治生活的失望,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持续影响了后世。

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以描述一个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桃花源记》以其乐观向上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写照。

三、六义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六义。

六义指的是田园生活中的六个理想,包括宜静、宜净、宜安、宜敬、宜乐和宜雅。

陶渊明通过描绘这些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向往,并反思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四、山水田园图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山水田园图。

这些图画描绘了自然山水和农村田园的美景,与陶渊明的诗作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以诗画相互呼应的文化现象。

山水田园图让读者更好地享受和理解陶渊明诗作中的自然意境和生活情趣。

五、豪放派陶渊明诗作中又有一部分属于豪放派的风格。

这些诗作放弃了传统的约束,以豪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豪情和奔放。

这种豪放派的风格使陶渊明的诗作更富有热情和力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隐逸主义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一种隐逸主义的思想。

他倾向于远离尘嚣,过上隐居的生活,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这种隐逸主义的思想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厌倦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七、哲思陶渊明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隐逸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

在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里,隐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隐逸思想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下面就笔者所知的方面,对其进行浅薄的阐述。

1 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

陶渊明有诗为证:
①“蔼蔼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停云》。

②“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

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细味实则是当时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真实写照。

从上可知,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局极为混乱,导致官场的险风恶浪,真是“八表同昏,平路依阻”。

一般文人想入仕途的圈子,谈何容易,这使陶渊明对出仕的兴趣越来越淡。

况且当时上层集团互相火并,几次废立皇帝,每一变革都是一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陶渊明对此也不无恐惧之感。

少年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欢乐、希望付之东流。

为了躲避伸向他的恶运,他不得不退出仕途,用自己的话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杵。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与子俨等疏》
“俗患“二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是政治迫害,诛杀不赦的代名词。

诗人开始产生一种厌恶官场的生活,恐怖黑暗官场的胆怯心理。

在精神上造成了一种威胁。

即使他归田多年后,回首往事,仍不免心有余悸: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他深为自己未待“高鸟尽,良弓藏”之时,就先行退出官场而万分庆幸。

最终离开现实政治斗争,“聊为陇亩田”。

2 坚定的主观退隐意志(主观条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陶渊明面对无奈的现实,他最终还是过上自己朝思梦想的田园生活。

在穷乡僻壤、饱经辛勤劳动和饥寒困顿的磨练中,他并没有为自己隐居山林而后悔:“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居》
相反的是他抵制上层统治集团的意志更加坚强,即使他的生活陷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地步,他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隐居其间,他爱的只是一个和平宁静的田园世界: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殃。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

③④句中,诗人对现有的田园生活,表现出无比的欢欣,他满怀激情的歌唱出田园生活的美好,对尘世官场的厌恶。

尽管有达官贵人慕名而来,但是东晋士族门阀是“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制度,这些实则是政治家利用的工具。

在诗人眼里,醒,实则愚不可言;醉非真醉,实则聪明无比。

当然诗人的心灵上也曾犹豫过: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拟古》
⑤“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饮酒》。

从诗中看出诗人准备出门,但又欲行复止,惟恐在险恶的官场上翻船,诗里生动再现了他苦闷的心情和徘徊动摇的行为;从⑤诗中看出他认为险恶的官场,人心狡诈,互相欺骗。

不如弃官归隐,才能不使自己遭受厄运。

其隐逸之志更坚,对仕途失去信心,坚定自我所走之道是正确的。

他曾在《扇上画赞》里,一口气赞美了八九个古代逃世绝俗的高人,表现了对隐士的浓厚兴趣。

即使朝廷请他做官,他也拒而不就,表现出一个决意仕途,终老田园,逃世绝俗的高士。

3 正确的评价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对于陶渊明的隐逸,我们不能像他本人对待隐逸的态度那样,毫无保留的加以赞赏,或者评价过高。

我们主要看他不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同时体现出一个文人的高尚情操:
从彭泽归来,平淡的田园生活并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相反的表现出与官场决不同流合污的决心,把归隐作为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与腐朽堕落、不可救药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所眷恋的只是“长沮、桀溺耦而耕”的田园生活,他并不想与尘世有所期望,只希望自己能够摆脱黑暗的官场,远离那些所谓的“正直文人”而长期的在田园“躬耕”一生。

即使有人劝他与世沉浮,他也不为所动:
“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饮酒》其九
这是田父劝其与世逐波,攀结高贵,去追逐富贵,但是他的回答是: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其九
诗人鲜明的表现出对世俗的鄙夷不屑,反映出诗人坚持理想,毫不动摇,坚决与官场不同流合污的决心,表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反抗现实者。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有着高尚的人格:
⑥“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⑦“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

从⑥⑦诗中,诗人以“霜柏”“芳菊”“青松”自喻。

岁寒然后知松柏的本色,时势险恶,方露英雄本色。

正如“芳菊”“青松”一样清高贞洁,才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虽然贫穷至极,他仍然勉励自己,守节到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乐于固守贫穷,也不愿出仕求援,他的高尚人格跃然眼前。

4 结语
陶渊明政治理想的幻灭,对上层当权者的深刻失望,是他隐逸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

与其相反,他的创作生活,反映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执着。

我们应该看到是一个,既与上层社会对立,又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伟大诗人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