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梭罗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归园田居》与《瓦尔登湖》中的“隐士”之途

049[摘 要]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了众多自然朴素的田园风光,其中《归园田居》组诗五首细致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极尽彰显陶渊明卸下朝堂枷锁、归隐避世后纵情田间山水、感悟农闲恣意的生活状态。
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也表现出其追寻简朴自然之风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者虽身处不同时代,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人生经历,但以“崇尚自然”为主导的思想却使其“归隐”透露出诸多相似点。
借以梳理中西两位文人归隐全貌,分析对比“自然观”指导下的中西“隐士”思想及追求的异同。
[关 键 词] 梭罗;陶渊明;隐逸思想;《归园田居》;《瓦尔登湖》梭罗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归园田居》与《瓦尔登湖》中的“隐士”之途张琨悦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以其豁达悠然、高风亮节的傲骨被后人推崇备至。
后世皆赞其淡泊名利,寄情于田园草木虫鱼之乐的肆意与自在;感怀其清新淡雅、不事雕琢的诗风辞赋。
但究其归隐却是茫茫辗转,少年郎壮志难酬后,终是挣脱朝堂官场之束缚归隐于田园山野之中。
在回归乡野后,陶渊明作组诗《归园田居》五首,借以抒发其彻底摆脱出仕念想与庙堂俗世后的“自然之道”。
美国著名超验主义作家亨利· 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厌倦了拜金主义与奢靡之风裹挟下疲态的生活后,同样选择隐逸于碧水湖畔,与自然万物为伴体悟生命之源。
传世之作《瓦尔登湖》同样昭示出其认为自然万物应与人类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也反映出梭罗对于工业时代背景下人类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的“人本”论调的厌恶与抵抗。
中西两位文人都傲其风骨矗立于时代漩涡之中,都曾在面对现世的黑暗与不堪后,选择用归隐自然来跳脱出“现实牢笼”去感念万物之源,寻找生命之道。
然而,虽有同质化的自然观作以指导,中西思想文化差异还是使得其“隐士”之途大有不同。
一、归隐之源(一)壮志难酬愁英雄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正处时局动荡、朝代更替的黑暗时期。
《归去来兮辞》隐逸思想的分析

“绚烂之极归乎平淡”——《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思想分析《归去来兮辞》作为人教版必修五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授课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隐逸”思想的脉络:一、语言《归去来兮辞》的文辞简省净洁,古朴笃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简洁、清新的话出弃官归庄满心欢喜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衡宇”是横木为门之意,形容房屋简陋喻家贫。
载欣载奔”四字写家虽贫,但一见家门兴奋得奔跑起来,只四字尽显陶渊明归庄重找回了失去的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着墨不多,但写出了家人尤其是孩子的快乐,极富生活气息,接下来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在田园劳作的场景及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从官场重返田园,在田园的躬耕中悟到的哲理,依然是使用概括、淡雅、真切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蕴涵了作者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和感慨。
还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应该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乐天安命地生活,不必“遑遑欲何之”。
平淡中带着安然,清净中含有真意。
如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里所言:(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
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陶渊明本篇《归去来兮辞》自始至终一反汉赋铺张扬厉之文辞,语言清新自然,此乃是绚烂之终,是绚烂的汉赋之归宿———平淡。
二、思想《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与官场和旧我诀别的宣言书,也是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写照,钟嵘在《诗品》中言:“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恬淡闲适、追求隐逸的田园诗人

恬淡闲适、追求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文学成就诗文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作品类型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希望对你有帮助。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陶渊明的隐逸人生与田园文学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研为主,强调学生的自学和思考相结合,鼓励采用质疑问难的方式,在学习中提倡双向性互动式教学,鼓励师生通过平等交流达到共识。
三、古代私学的教学管理模式蒙养教学和经师讲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在管理方法上也截然不同。
蒙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懵懂无知的稚童,在管理方式上也较为简单,多进行封建式家长的管理,其特点是教师权威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体罚。
而经师讲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比较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基本上以伦理和人情维系,管理中的自主性较强。
由于对教师的管理宽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来去。
不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则由教师自己确定。
私学在选择教师时,并不以政治立场和学术派别做限定,而是以其有无真才实学来决定。
学生的管理同样采取来去自由的原则,可以自由择师或者改门易宗,利用公约式的规则使学生自我约束[3]22。
到了宋代,私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成熟、完美的教育机构,其组织管理日趋完善,但自主性较强的特点依然存在,教师与学生来去自由,极少出现专制性的处罚。
书院主持人经公推产生,还有不称职则更易或按季更易的条例。
同时私学某些职位会由学生轮流担任,让学生也参与私学的管理。
在管理上则有了较为严格的制度,制订了规范生活与学习的学规,通过学规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并注重从道德的培养、心性的修养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在考试、图书借阅、经费等方面也有相应的制度。
行政方面则设置了山长、讲学、堂长、斋长等专门负责教学与行政管理的职责,这一系列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书院的组织化与规范化,对书院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创造了有益的条件。
可以说,各代私学均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1]保平立.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文化精神[J ].学术月刊,2002(8).[2]徐台榜.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3]刘远翔.我国历史上高等教育管理的几个特点及启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陶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东晋浔阳柴桑人。
浅谈隐逸诗人“五柳先生”

浅谈隐逸诗人“五柳先生”陶渊明(365-427),是晋宋时期的文学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从小在柴桑的农村里长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便是那时的生活写照。
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居要职。
这边一面清高,那边一面招权纳贵。
陶渊明是个真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也许隐居是陶渊明按照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并不是用来报复世俗的手段。
我们从课本上了解到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情节,以及纠缠于人生道路上的士于隐、儒与道、贫与富、生与死的矛盾与痛苦挣扎。
展现了陶潜先生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也体现了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比较自由、解放、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的时代。
诗人在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发现了自然,他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物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
前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积极投身于尘嚣,追求着功业,以求获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
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矛盾和烦恼亦接踵而来。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
一心想施展抱负济世救民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
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
如此,不免英雄气短、愤世嫉俗,深有怀才不遇之感的陶渊明在失望之余便心生退避遁世之念。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着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潜: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隐士

陶潜的文学风格
自然主义:陶 潜的诗歌以自 然景物为题材, 表达对田园风 光的热爱和赞
美。
简洁明快:陶 潜的文学风格 以简洁明快为 特点,语言质 朴自然,不事
雕琢。
意境深远:陶潜 的诗歌意境深远, 通过自然景物和 日常生活场景的 描绘,表达对人 生的感悟和思考。
情感真挚:陶 潜的文学作品 情感真挚,表 达了对亲情、 友情和爱情的
淡泊名利:陶潜 视名利为浮云, 认为人生的真正 价值在于追求内 心的平静和满足。
重视亲情和友情: 陶潜在自己的诗 歌中经常表达对 亲情和友情的珍 视和怀念,认为 这是人生中最珍 贵的东西。
陶潜的道德观念
崇尚自然:陶潜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追求自由:陶潜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束缚和限制,追求个性解放。
陶潜价值观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陶潜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对隐逸文化的影响:陶潜作为隐士,他的思想和行为对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 之一。
对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潜的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和行为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陶潜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陶渊明的隐逸文化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对中国隐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 推动作用。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对后 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和人格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成为后世文人追求自由、独立、自然的精神典范。
陶潜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潜的隐逸思想
【摘要】: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没错,自古陶渊明就被誉为“千古隐逸之宗”。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一生如江上雪浪几遭起伏,几番出士入士后归隐田居。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隐逸思想的形成以及出仕与隐退的辩证来浅析他的隐逸思想。
【关键词】:隐逸自然价值观反俗
【正文】:
历史的洪水冲刷掉无数才子名士,然而陶渊明那一派怡然自得的形象却越显光辉,他以固穷守节的的志向,恬淡平和的性情和笃意真古的诗作为后世文人建筑了一座精神家园,开创了隐逸之风。
他始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
可以说,陶渊明就是徘徊在出仕与退隐两者中不断冲击证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
环境因素塑造了陶渊明心性恬淡,娴静少言的性格。
他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郡——柴桑,其北有庐山,那巍峨高峻的气势和云雾缭绕仿佛天人接壤的神奇景色,曾对诗人产生巨大吸引力。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如此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之境长大的陶渊明汲取了天地精华,未沾染俗世尘埃。
而从小习惯并熟悉山水田园生活,较之于生长于市井城镇中的世家子弟,更善于发现田园生活中的乐趣与意蕴,也更能忍受田园生活的平淡与清苦。
壮志凌云的年纪,诗人却徜徉于自然之间,所以不管远离多久,多远,终究会回到田园。
只要等到那一个契机就有义无反顾的冲动回到自然。
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陶渊明一种超然悠然的心境。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这使他卓然于一般诗人之上。
陶渊明以“自然”作为化解人生苦恼的良药,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
在创作《归鸟》、《形影神》等诗篇中,他都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和漫不经心的口吻咏他的诗句的。
他着迷于庄子的“物化自然”,他在老庄哲学里,看到了与自然的契合点,看到了
符合本性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儒家强调上古大同的世界学说和人身道德修养的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在《时运》篇中表达了对孔子的羡慕,把“东鲁春风”的安谧生活与自己身边的农村世界融为一体,组成一个与乱世相对立的安静平和的小世界。
这就为他日后归隐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果说环境以及哲学思想是催生陶渊明隐逸情怀的两大重要因素,那么时势就是直接促使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推手。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易诞生文化现象。
隐逸文化在先秦萌芽,而到了魏晋时期就达到成熟。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隐逸文化”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爱好。
社会风气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最直接的推波助澜作用。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陶渊明的隐逸观成为他的一种人生价值观。
与其他文人不同,几番轮转他才决定归于自然,这是对价值观的考验与选择,有一种节操品格观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钟情于田园不入俗流的价值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他追逐仕途施展壮志的价值观,而当他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时,“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他不低头于权贵的价值观。
在这个层面上,他选择了隐逸。
二、出仕与隐退的选择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年少的他也渴望出仕,建立功业,而一旦踏上了仕途,政治的黑暗官场的官官相护,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来说,实在是格格不入,仕与隐的矛盾首先摆在了眼前。
一个是梦想,一个是现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的选择。
几次出仕之后,他坚决归田:“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多次的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世情的虚伪和狡诈,他的幻想破灭了。
因为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才毅然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很多人都认为,此时陶渊明是真正地对仕途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把精力投入到种菊耕田的生活中。
的确,他是一个真隐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全属写一位刚刚亲历农耕的隐者在自然中找到归属感的平淡快乐。
苏轼曾盛赞此诗:“览渊明之诗,相与太息。
噫
嘻!一夕露沾衣之故而所愧者多矣。
”出于对淡泊高远的人生的追求,他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宁静悠远的风格。
但是,在这背后,我们也能体味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才硬生生地把注意力从仇恨与失望甚至绝望转移到田园生活中。
他越是描写田园生活的惬意,越是在掩饰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到“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如此看来陶渊明还是想有所作为的,这也情有可原,谁不想当英雄呢?他归隐是想保持自身不被异化。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
同时,陶渊明还通过“酒”,假借醉态来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
《饮酒》20首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疯癫的状态刚好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心中不快,看惯乱世篡权的他仍然不能完完全全放下尘世间的俗事。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把陶渊明视为“超俗的诗人”,但一海知义认为还不如把他称为“反俗的诗人”。
因为直到晚年,他仍在领悟和动摇间徘徊。
所以现在问题就归结到陶渊明到底是不是真的退隐。
我认为,陶渊明的隐逸之所以和众人不同,就在于他处在隐与不隐这样一个零界点。
表面上他退回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虚构出来的那个桃花源都是他将追求理想的心安置在某一处的最好见证。
他没有消极生活,而因为不愿意与当权派为伍,所以采取退隐的方法保持自身高洁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变质;而时时刻刻传达着“自然而非无为”的观念,他很好地处理好了出仕与退隐的关系。
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的当朝社会,陶渊明是一位隐者;在他桃花源般的美好乌托邦世界里,他又是出仕的,他在清正廉明的社会里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如果我们把出仕与退隐放在不同的维度世界,我们就能体会到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独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