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实验论文初稿(2)剖析
不同隔振措施隔振效果的试验研究

Ex pe r i me n t a l S t udy o n V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Ef f e c t by A do pt i ng Di f f e r e nt
M e a s ur e s
XuYa n , Zha ng Na n 2
Abs t r a c t :Th r e e c o nv e nt i o n a l me a s u r e s t o i s ol a t e r a i l t r a ns po r t a t i o n vi b r a t i o n we r e e mp t y t r e nc h,g r a v e l — il f l e d t r e nc h a n d p i l e s - i n — r o w.Th e v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e f f e c t s we r e s t ud i e d r e s pe c t i v e l y t h r o u g h l a r ge s c a l e t e s t a nd t he
( 1 . T i a n j i n P o r t E a s t e r n Ha r b o r Ar e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 , L t d . , T i a n j i n 3 0 0 4 6 3 , C h i n a ; 2 . T i a n j i n P o r t( G r o u p) C o . , L t d . , T i a n j i n 3 0 0 4 6 1 , C h i n a )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分析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分析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隔振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选项,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隔振技术。
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振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运动分离的方法。
隔振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阻尼器等材料,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
隔振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共振周期,降低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隔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地震通常会引起建筑物剧烈的振动,给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
而采用隔振技术后,隔振装置能够吸收部分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研究表明,隔振系统能够将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降低30%-70%以上,大大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次,隔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巨大的动力响应,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风险。
而隔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建筑物的振动周期,使其发生共振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这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加稳定,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
第三,隔振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伤。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损伤风险。
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手段,隔振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降低修复和维护成本,提高了抗震性能的可持续性。
此外,隔振技术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能。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使用环境。
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

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论文题目: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领域对于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成像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相机,低频振动,隔振系统,试验验证一、前言随着卫星和航天器的不断发展,航天领域对于空间成像的精度和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
不过,由于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成像需要较高的稳定性,而空间环境中的低频振动会给成像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减少低频振动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以及对该系统进行的试验验证。
二、低频隔振系统的设计原理低频隔振系统是用来减少低频振动的影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如下:1.惯性传感器检测振动:惯性传感器是用来检测航天器上的振动,会产生一个反馈信号。
2.控制器处理反馈信号:控制器是用来处理反馈信号,将信号转换为航天器上的控制信号。
3.电磁定位器反馈力:电磁定位器是用来产生反馈力,将反馈信号转换为振动的抵抗力。
4.减震器稳定振动:减震器是用来稳定振动,减少振动对于航天器成像的影响。
三、试验验证为了验证低频隔振系统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1.稳定性试验:在不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稳定性。
2.清晰度试验:在相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清晰度。
3.灵敏度试验:在不同的振动条件下,比较隔振系统前后空间相机的成像灵敏度。
试验结果表明,隔振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稳定性、清晰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种低频隔振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弱低频振动对于空间相机成像的影响,成像稳定性、清晰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因此,低频隔振系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航天领域中,提高空间相机的成像质量。
典型隔振系统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9 O・
典 型 隔振 系统 振 动 特 性 的理论 分 析 与试 验 研 究
Th e o r e ic t a l An a l y s i s a n d Ex p e r i me n t a l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Vi b r a t i o 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y p i c a l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 s t i f f n e s s s h o u l d b e r e d u c e d a n d t h e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d a mp e r s h o u l d b e s e l e c t e d r e a s o n a b l y .
中 图分 类 号 : U 6 6 1 .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4) 0 3 — 0 0 9 0 — 0 2
0 引 言
2 . 1隔振 装 置 的 实验 原 理 试 验 中 ,分 别 在 上 层 机 组
排桩隔振试验分析

通过对现场设计方案 的 F L A C 3 D模拟 , 通过分 析可 以得 到如 [ 3 ] 郭 力, 赵
1 ) 巷道两帮 中部区域出现拉应 力且较小 , 两帮仅 发生剪切破 [ 4 ] 殷 宗余 . 利用数值模 拟技术 选择 巷道 合理 的支护参数 [ J ] .
4 结语
下结论 , 并为支护方案优化指明方向。 坏, 破坏深度超过了锚杆长度 , 应该适 当加强支护强度 。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 9 9 9 ( 5 ) : 5 3 4 — 5 3 7 .
静, 元 永 国. F L A C 3 D在 巷道 支护 中的模 拟 分
析[ J ] . 山西焦煤科技 , 2 0 1 1 ( 3 ) : 2 0 - 2 2 . 山西建筑 , 2 0 1 2 , 3 8 ( 1 8 ) : 7 2 ・ 7 3 .
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建设 、 精密测量和人们 日常生 活都有 不可磨 灭 的影响 , 对环 境 的 况下 , 以上 的研究主要考 虑 的是 单 向弹性土 体 中的屏 障的 隔振效 影响也不容小觑 , 国际上 已经将 振动 列为七 大公 害之一 , 因此隔
但对于实际工程 中遇 到 的软土 中排桩 的隔振 效果 , 本文 是基 振减振研究意义重大 。2 0世 纪 6 O年代 以来 , 国 内外 很多研 究人 果 , 于实体桩 现场测试试验基础上 , 通 过试验测得 的数据进 行一 系列 员对于屏 障隔振做过一些研 究 。K l e i n及 其他先 驱通过 三维频域 理论对 比来得 出一些 结论 , 探讨 不 同直径 边界单元法研究 表 明空沟深度 是其 隔振 的主要影 响 因素。 由于 的数 据处理 图像分 析 ,
汽车座椅隔振装置设计与隔振分析任务书

(5)减振系统设计模型。
(6)座椅减振分析模型及分析结果。
工作进度
(1)完成选题2023年11月01日— 2023年11月12日
(2)完成任务书下达2023年11月13日— 2023年12月15日
(3)完成开题报告2023年12月16日— 2024年01月12日
(4)完成中期检查2024年01月13日— 2024年03月10日
(5)完成论文定稿2024年03月10日— 2024年04月26日
(6)完成相似比检测2024年04月26日— 2024年04月28日
(7)完成答辩2024年04月28日— 20244年05月26日— 2024年05月31日
(9)完成材料归档2024年06月01日— 2024年06月07日
[13]宋增峰,赵晓昱.某轿车复合材料座椅骨架轻量化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 (07): 84-88.
[14]张家兴.某车型座椅骨架的安全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 2020.
[15]单志颖.混合材料座椅骨架结构正向及轻量化设计[D].温州大学, 2020.
[16]胡俊.六向汽车座椅的模态分析与优化设计[D].温州大学, 2020.
(2)毕业设计(正文)1份。要求:章节结构合理(核心内容设置2-4章),正文不少于1万字,参考文献的要求同开题报告;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文字通畅,表达简明,重点和特色突出,论据充分,图文并茂;文本撰写及格式遵照《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撰写规范》;相似性检测合格。
(3)设计图纸(图形):图纸总量不得少于2张A1,总装图(A1)1张;关键非标零件图总量不少于1张A1图纸工作量;要求:应用目前通用软件建模和绘图,图纸应符合国家最新制图标准。
新型永磁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L /Q i a n g , xu D e n g - f e n g , F A N X i n , L I U H a o
( 1 .D e p a r t me n t o f P r e c i s i o n I n s t r u m e n t s a n d M a c h i n e r y , T s i n g h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4 , C h i n a ; 2 .T h e S e c o n d A t r i l l e r y C o mm a n d A c a d e m y , Wu h a n 4 3 0 0 1 2 , C h i n a )
环形永磁体提 出了一种新构型的永磁隔振器 ; 根据环形永磁体 的磁力和刚度的解析模型对隔振器的隔振性 能进行参数 化
分析 , 确定了该隔振器 磁环的结构参数 。作为新型永磁 隔振器 的试验研究 , 搭建 了永磁 隔振试验 台, 通过理论计算 和试 验 :环形永磁体 ; 隔振 器 ; 固有频率
中 图分 类 号 :T B 5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A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o f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c e f o r a n o v e l p e r ma ne n t ma g ne t v 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
Abs t r a c t: V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 i s a k e y c o mp o n e n t t o s u p p r e s s u n d e s i r a b l e v i b r a t i o n s i n o p t i c a l t e s t s,s e mi c o n d uc t o r ma n u f a c t u r i ng a n d p r e c i s e me a s u r e me n t s .I t c a n i s o l a t e d i s t u r b a nc e s c o mi n g ro f m a me c h a ni c a l d e v i c e i t s e l f o r a n e x t e r na l s o u r c e .W i t h t h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e n ha n c e d pr o p e r t i e s o f r a r e - e a r t h p e r ma n e n t ma g n e t s,s t u d y i n g a v 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 c h a r a c t e iz r e d b y a s t r o n g ma g n e t o — e l a s t i c f o r c e b e c o me s a h o t t o p i c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Mo r e a n d mo r e e n g i n e e r s a n d r e s e a r c he r s a r e a t t r a c t e d t o d e v e l o p a t y p e o f no v e l ma g n e t i c s u s p e n s i o n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 .He r e,a n e w t y pe
主动隔振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主动隔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主动隔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其隔振效果。
二、实验原理主动隔振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技术,通过调节系统的阻尼和刚度来抑制振动传递的方法。
主动隔振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组成。
传感器用于检测振动信号,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利用预设的算法进行实时计算和分析,输出控制信号给作动器,作动器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隔振系统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实现对设备的主动减震和稳定。
三、实验设备1. ZJY-601A型振动教学试验仪2. 计算机3. 空气阻尼器四、实验步骤1. 安装振动教学试验仪,调整其振动频率和振幅。
2. 将传感器安装在试验仪上,连接计算机和传感器,确保数据采集和传输正常。
3. 启动振动教学试验仪,使系统产生振动。
4. 观察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分析振动特性。
6. 根据分析结果,设置控制器参数,调节作动器,进行主动隔振实验。
7. 观察和记录主动隔振实验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分析隔振效果。
8. 比较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差异,评估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教学试验仪产生的振动信号经过传感器采集后,计算机实时显示振动波形,如图1所示。
图1 振动信号波形2. 经过分析,振动信号的频率为f1,振幅为A1。
3. 在未进行主动隔振实验前,振动信号经过处理后的频率为f2,振幅为A2。
4. 进行主动隔振实验后,振动信号的频率为f3,振幅为A3。
5. 比较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频率和振幅,分析主动隔振系统的性能。
(1)频率变化:主动隔振前后,振动信号的频率变化不大,说明主动隔振系统对振动频率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2)振幅变化:主动隔振后,振动信号的振幅明显减小,说明主动隔振系统对振动的抑制效果较好。
六、结论1. 通过主动隔振实验,掌握了主动隔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中房”结构隔振性能实验研究摘要:文章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与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
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自身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与基础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的降低。
比较金属弹簧隔振与纤维材料隔振发现,由于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差。
金属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高频的隔振性能。
关键词:“房中房”结构隔振内部共振金属弹簧隔振器纤维材料1.前言:隔振器被广泛应用于隔振工程中,以保护仪器、设备免受振动的影响,或衰减机器振动对外的传播。
经典隔振模型如图1-1所示,模型假设隔振器由无质量的理想弹簧和阻尼组成,被隔振物体和基础均为理想刚性体。
经典模型的理论传递率如图1-2所示,当激振频率ωn ω>时,传递率T<1,隔振器起到隔振的作用,理论传递率随频率的增加每倍频程衰减12dB。
当nω<时,传递率T>1,隔振器处在共振区域,隔振器会增大被隔振体的振幅。
[1,2]图1-1 经典隔振模型图1-2 经典模型的传递率而实际的隔振系统中,基础的非刚性、被保护对象的非刚性以及隔振器的质量分布都会降低高频的隔振性能,导致高频传递率比理想隔振器的传递率大,并出现周期性峰值。
[3,4,5,6]考虑质量后的隔振模型如图1-3所示,此时隔振器具有连续分布质量、弹性和阻尼,其传递率曲线如图1-4所示。
当隔振器长度与隔振器中传播的振动的1/2波长的整数倍具有可比性,即激振频率大于一定数值时,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其中传播,隔振器自身的质量会降低隔振器的隔振性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共振(Internal Resonances)或驻波效应(wave effects),下文统称为“内部共振”。
此时,隔振器不再符合无质量假设,而应视为分布质量系统。
由图1-4可见,内部共振显著增大高频的传递率,并使得传递率出现周期性峰值。
[3,4,5,6]图1-3 考虑质量后的隔振模型图1-4 考虑质量后隔振模型的传递率Mark Harrison等人[7]从理论上推导出内部共振产生的原因,并推导出理论传递率公式,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很好的吻合。
Mark Harrison等人的研究发现驻波效应可以使得隔振器高频传递率降低20dB。
Y. Du等人[8]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隔振器质量分布产生的内部共振的影响。
文章对比忽略质量的理想隔振器与考虑质量后的隔振器的传递率,发现考虑隔振器质量后传递率增大20-30dB。
同时他们也比较基础振动辐射的噪声,发现考虑隔振器质量后基础振动辐射的噪声最大可提高22dB。
与橡胶隔振器相比较,螺旋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内部共振更为显著。
数值模拟发现以下三个因素显著的影响内部共振的频率与振幅:(1)被隔振体与隔振器的质量比μ;(2)隔振器的杨氏模量;(3)阻尼。
(1)增大质量比μ可以减小内部共振的影响,降低隔振器的传递率。
(2)隔振器的杨氏模量主要与内部共振的频率有关,降低隔振器的杨氏模量,内部共振出现的频率也随之降低,在给定频率范围内会出现更多的内部共振。
传统的模型忽略隔振器的质量,认为系统共振频率越低高频隔振性能越好。
实际隔振器内部共振频率的偏移可能使得这一结论不再成立。
(3)增大阻尼,可以显著降低内部共振峰值的传递率。
熊冶平等人[5]的研究发现,基础的非刚性使得隔振器内部共振出现的频率向低频方向偏移,基础的谐振与隔振器的驻波效应使隔振器的传递率的峰值密集而高耸。
J. Lee 等人[9]的研究发现当振动超过某频率时,隔振器内部共振会显著影响金属弹簧隔振器的弹性模量,使得弹簧动弹性模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导致金属弹簧的内部共振更加严重,降低高频隔振能力。
对于橡胶隔振器[10],动弹性模量也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对于低阻尼的橡胶材料,包括天然橡胶、碳黑强化橡胶、SBR(Styrene Butadiene Rubber)橡胶,在通常考虑的频率范围内,动弹性模量随频率增大幅度很小;而高阻尼的橡胶材料,包括聚硫橡胶(Thiokol RD rubber)、碳黑强化丁基橡胶、聚醋酸乙烯脂胶,动弹性模量随频率增大而迅速增大。
以上研究主要应用于工业隔振,特别是汽车等机械的隔振。
在建筑中,录音棚、演播室、声学实验室等对建筑声学要求特别高的建筑以及距离交通干道等具有强烈振动比较近的建筑,大量使用“房中房”结构隔绝振动。
“房中房”隔振结构与一般隔振系统在规模、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和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搭建实验台,研究不同“房中房”隔振结构的实际隔振性能,比较不同隔振方式的优劣。
2. 实验方法2.1 金属弹簧隔振器隔振实验实验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标准隔声实验室内进行,隔振实验的剖面图与弹簧隔振器布置图分别如图2-1与2-2所示。
本组实验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为原型。
隔振系统由4个金属弹簧隔振器组成,设计系统共振频率 3.5n f Hz 。
“房中房”楼板为300mm 现浇钢筋砼结构,重量为10T ,完全依靠隔振器支撑,与基础无任何刚性连接。
为了使隔振器承重与国家大剧院录音棚的一样,在300mm 楼板上加压30T 砖块。
“房中房”基础为100mm 钢筋砼结构,为使基础能够支撑40T 的重量,用脚手架支撑基础于接收室之上。
从图2-1可以看出,“房中房”结构的基础即为接收室,也支撑在弹簧之上,并不是刚性基础。
基础的非刚性会影响到“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下文会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通过测量“房中房”结构的撞击声声压级来研究隔振性能。
实验使用标准打击器在“房中房”楼板的一条对角线上选择3个等间距的点进行打击,在接收室内测量撞击声声压级pi L ,再根据接收室的混响时间T 对撞击声声压级进行修正[11,12]:010lg pn pi A L L dB A VA K T ⎧=-⎪⎪⎨⎪=⎪⎩ (2-1)式中:pn L ——修正后撞击声声压,dB ;pi L ——撞击声声压级测量值,dB ;0A ——标准条件下的吸声量,规定为10m 2;A ——接收室的吸声量,m 2;K ——与声速有关的常数,通常取0.161;V ——接收室体积,m 3;T ——接收室混响时间,s 。
文章用修正后的撞击声声压级pn L 来评价和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
很明显,撞击声声压级pn L 越低,传播到接收室的振动就越少,“房中房”隔振结构的隔振性能越好。
实验测量方法参照《建筑隔声测量规范》(GBJ 75-84)。
测量仪器为Norsonic 公司的RTA840系统与标准打击器。
2.2纤维材料隔振实验弹簧隔振结构为多点支撑方式,而纤维材料隔振为面支撑,两者在受力情况和设计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本组实验以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
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包括一个半消声室与一个混响室,两个实验室均采用“房中房”结构,采用500mm容重为80kg/m3的离心玻璃棉支撑“房中房”,减振材料单位面积载荷分别为2500kg/m2和3300kg/m2。
实验方案是在弹簧隔振实验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在四个支撑柱子之间用水泥砖砌筑两列面积为3m2的承重墙,在承重墙上垫减振材料进行隔振实验,如图2-3所示。
根据隔振材料的单位载荷情况,取消了30T加压砖块,使得隔振材料单位面积载荷为3300kg/m2,与实验原型保持一致。
测量方法同弹簧隔振实验。
3.实验结果与分析图3-1为不同弹性系数与阻尼的弹簧隔振器垫上橡胶垫后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曲线,其中GERB1至GERB3由隔而固(青岛)隔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LPI 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提供。
从曲线可以看出,撞击声声压级L pn并没有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是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周期性起伏。
说明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并没有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隔振器在高频时候已不再符合经典的隔振模型。
此时不能忽略隔振器的质量与基础的非刚性,隔振器分布质量引起的内部共振和隔振基础的非刚性显著的降低了高频的隔振能力,并使得高频撞击声声压级出现周期性起伏。
比较GERB1、GERB2与GERB3曲线可以看出,在弹簧在隔振器下垫较厚的橡胶垫,即减小橡胶垫的弹性系数,可明显改善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
图3-2为不同纤维材料隔振时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曲线,纤维材料由北新集团提供。
从图3-2的曲线也可以看出,撞击声声压级L pn并没有一直随着频率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同样出现周期性起伏。
实验说明纤维材料在高频也不符合经典隔振模型,纤维材料内部共振和基础非刚性也显著降低高频的隔振能力。
比较图3-1与图3-2可以发现,高频时,金属弹簧隔振器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 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纤维隔振器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则逐渐降低。
说明金属弹簧隔振器高频的内部共振比纤维隔振器更为严重。
文献[6]的研究表明,由于内部共振的作用,金属弹簧在高频的动弹性系数随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弹簧隔振器的传递率随动弹性系数增大而增大,使得金属弹簧隔振器的传递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低频时,比较图3-1与图3-2可以发现金属弹簧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比纤维材料更好,这是由于内部共振弹簧隔振器弹性系数比玻璃纤维小,系统共振频率低。
4.总结文章以国家大剧院录音棚和河北工程学院建筑声学实验室为原型建立实验台,通过测量不同“房中房”结构的撞击声声压级L pn研究“房中房”结构的隔振性能,获得如下结论:(1)实验显示,由于隔振器的内部共振与基础的非刚性的影响,“房中房”结构的高频隔振性能被显著的降低。
(2)金属弹簧隔振器内部共振比纤维材料更为严重,导致金属弹簧高频隔振性能不如纤维材料的隔振性能好。
垫橡胶垫后可以明显改善弹簧隔振器的高频隔振性能。
致谢:本实验得到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隔而固(青岛)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及北新集团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1]Cyril M. Harris, Handbook of Noise control,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company, New York, 1979.[2]马大猷,沈壕,声学手册(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Ungar, E.E.; Dietrich, C.W.,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 Journal ofSound and Vibration 1966 pp. 224-241.[4]戴德沛,阻尼减振降噪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5]熊冶平,宋孔杰,柔性隔振系统中驻波效应的研究,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5(1995)108-113.[6]Soliman, J.I.; Hallam, M.G., "Vibration isolation between non-rigid machines andnon-rigid foundation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68 pp. 329-351.[7]Mark Harrison, Alan O. Sykes, M. Martin. Wave Effects in Isolation Mounts. JAcoust Soc Amer, 24(1952) 62—70.[8]Y. Du, R.A. Burdisso, E.Nikolaidis, D. Tiwari, Effects of isolators internalresonances on force transmissibility and radiated noise, Journal of Sound andVibration 268 (2003) 751–778.[9]J. Lee, D.J. Thompson, Dynamic stiffness formulation, free vibration and wavemotion of helical spring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39 (2001) 297–320.[10]Snowdon, J.C., "Rubberlike materials, their internal damping and role invibration isola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65 pp. 175-193.[11]GBJ 75-84,建筑隔声测量规范.[12]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