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化石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解题(导语)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题,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但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听朗读录音,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1听了录音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2仿照录音学读课文。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集体朗读,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三、研读赏析。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能否改成“他”为什么?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拓展延伸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又说了什么话?除课本外,你还能想象些什么呢?(课堂小练笔)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收集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或卡片办一期手抄报。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精心导入: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老师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

(配乐范读课文)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新人教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2、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2、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3、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出示化石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板书课题)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茏〔lóng〕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2、释词幽雅: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学案 新人教版.doc

化石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二、【课堂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2、《化石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随堂检测】1.辨析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2.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四、【拓展延伸】(一)基础部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躯壳.()悄.然()潜.行()卓.越()猛犸.()长.吼()长眠(..)2.解释下列词语。

叹服:海枯石烂:乌有:日转星移:3、修改病句(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馈。

(2).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3).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4).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坏的作风。

(5).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6).经过普法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7).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8).我们在学习上应当有不怕困苦的精神。

(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澄江化石群5亿3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域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埋在下面。

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腐烂,在泥沙中完好地保存下来。

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山。

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无脊椎动物若无特殊埋葬条件,不会变成化石。

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

澄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谜”。

例如早在100年前发现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有关诗句回答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5、诗歌采用什么写作手法?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
【拓展延伸】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诗歌给大家作了形象的解答。如果在我们这儿发现了几具恐龙化石,请结合你所了解的资料,想象出哪些情景,与 同学交流。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①给加横线字注音
骸骨()潜行()葱茏()()猛犸()
逝去() 裹藏()腐朽()()思绪()
②解释词语。
骸骨: 乌有:
潜行:葱茏:
海枯石烂:
2、学生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并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 为乌有,生之灵却 悄然潜行在地下。
诗歌阅读方法:1、重视整体理解,就是调动生活积累,发挥想象,把文字化为具体形象,才能领悟诗歌内容。2、要把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描写的景物结合起来思考,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经之一。3、诗歌的语言含蓄,讲究用词造句的锤炼,品味语言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4、反复朗读背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语言之妙,手法之巧。
③(草木)青翠茂盛。()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其貌不洋()坐想其成()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针贬时弊()言不由中()出神入画()
4、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神话________的真理_________的骸骨
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讲读课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化石吟》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化石吟》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比喻)
④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比喻、拟人)
课后作业方案
(一)类文阅读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我是燧石,
我棱角分明,
我没有金刚石和祖母绿的雍容华贵,
也不如汉白玉或者翡翠典雅,
我是燧石,
我只有一个要求,请拾起我——敲打
敲打吧,敲打会证明我
即使一万年沉睡在沼泽,山洼也绝不是一粒废渣。

而是一点凝固的火,
一颗沉默的星,
一朵坚硬的花,
人类正是找到了我,
才能在荒芜中创新了文化,
从楔形文字到金字塔,
从彩陶,大乘佛教到徐悲鸿画马,
我是燧石,
请记住我的体会吧,
智慧之火不是天外飞来,
本来就埋在自己的脚下。

1、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A )
A、拟人手法
B、比喻手法
C、象征手法
D、托物言志
2、结合诗的一、二节,说说“燧石”有什么样的个性。

性格坚强朴实平凡
3、诗中反复运用“敲打”一词,既扣信“燧石”,又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一人生哲理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地磨炼和奉献自己。

4、作者为什么说“智慧之火不是无外飞来/本来就埋在自己的心里下”?强调人类智慧生命的创造性。

5、本课的思路是由燧石想到火的发昕,又联想到人类诸多文明形式文字建筑陶器宗教绘画
变换角度,以化石的口吻,写一篇自我介绍,做到科学性和文学性。

(略)
,最后突出劳动实践的重要。

(二)片断作文训练龚万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化石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化石吟》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四单元课题名化石吟课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教具多媒体
时间安排图片导入(2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精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小结在本诗的教学中,巧妙借助吟诵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

备注
4.逝去万载的世界会重现吗?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5.妙语连珠:你心目中的远古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6.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块化石,请生动地讲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好在哪里?(生男问女答读诗)
9.齐读全诗
四、小结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看到了。

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听到了。

这有什么秘诀吗?(想象)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6《化石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连续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设计一)放《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后可能会感到奇怪,石头怎么唱歌呢?石头真的能讲述神奇的故事?我们共同来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

(设计二)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

(设计三)诗歌虽然难写,会“吟”便会成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

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作标题的诗歌?(学生回答:《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诵,这就是《化石吟》。

二、诗歌朗读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2.学生齐读,教师指导。

朗诵指导示例:3.采用多种方式吟诵、朗读第1、2、7节。

(教师范读、点读、齐读、轮读)4.学生归纳三节诗意。

明确: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5.教师小结:这种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是第一次。

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

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

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

三、品味鉴赏深入理解1.反复诵读第7节末尾“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一句。

质疑:“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明确:3、4、5、6节为故事内容。

2.感悟故事内容①多形式反复诵读3——6节。

(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独诵,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诵等)②归纳3——6节大意。

揭示真理(3)保存信息(4)科学之美描绘进化(5)文学之美复现自然(6)3.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提问——问答——呼应的结构来行文,其中包含现实——遐想——现实的思路。

发问想象一遐思飞跃一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一人类伟大一赞美科学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了。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

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

由于它们没有颔,所以被称为无颔类。

②“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

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③“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远古时代的总鳍鱼,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

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

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两栖类动物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

④“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植物的发展是由藻类到蕨类,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其中到裸子植物才开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树,但裸子植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被,也就是没有花,只有被子植物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花。

⑤“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⑥“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躯壳”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这些有机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译这些密码吗?⑦“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形象地写出化石上的条纹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档案,犹如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一样。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习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显得亲切自然生动,读起来有种独特的韵律美。

我们进行仿写练习。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在你( )留下[带走、撑起……]( ),犹如把( )细细[慢慢、渐渐……]( )。

教师提示相关意象:老牛、小桥、雨伞2.学生仿写,师生点评。

示例:(岁月)在你(身上)刻下(道道伤痕),犹如把(苦难的身世)深深(诉说)。

老牛(溪水)在你(脚下)带走(层层记忆),犹如把(无尽的寂寞)慢慢(吟唱)。

山间小桥(骨架)在你(身下)撑起(坚毅的脸庞),犹如把(不尽的风雨)默默(点数)。

雨伞五、教师小结:(设计一)《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

(设计二)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六、板书呈现:化石吟科学诗吟:赞颂《化石吟》相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有机专业大学毕业。

1985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无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8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5-1993年在辽宁大学化学系任教, 1985-1987年任助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

1992年9月-1993年9月在北京语言学院出国部参加国家教委日语培训班并通过选拔考试。

1993-1994年国家教委公派赴日留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化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室做访问学。

1994-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3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1998年3月至今在辽宁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1999年8月晋升教授。

二、整体把握《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全诗共7节,可分3层。

1~2是写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

3~6节是诗的文体,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

全诗结构完整,收放自如。

三、文学常识: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游子吟》,明于谦作有《石灰吟》。

这类诗都有赞颂的意思。

本诗标题《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的意思。

四、语言积累1.生字注音幅.(fú)骸.骨(hái)腐.朽(fǔ)潜.行(qián)裹.藏(guǒ)颈.(jǐng)卓.越(zhuó)猛犸.(mǎ)档.案(dàng)2.形近字辨析(hái)骸.骨(dàng)档.案(lǒng)笼.络(zài)万载.(zāi)栽.种(hài)惊骇.(dǎng)阻挡.(lóng)葱茏.(ái)裁.衣(fù)副.食(fú)幅.员(fú)辐.射3.多音字辨析zài(装载) qiào(地壳) zhòng(重视)载壳重zǎi(记载) ké(硬壳) chóng(重现)4.词语解释【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骸骨】尸骨。

【太古】远古的时代。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叹服】称赞而且佩服。

【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乌有】《书》虚幻;不存在。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5.词义辨析【珍贵宝贵】“珍贵”指价值大,极有意义,如“珍贵的文物”。

“宝贵”指极有价值,非常难得,程度比“珍贵”轻,多用于比喻,如“宝贵的思想品质”等。

五、中心思想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六、相关资料1.化石解密——石头里的故事(邬若琼)《化石吟》是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四单元以介绍科学为主要内容。

而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用了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篇的第一段以四个问题引发读者的兴趣:“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那么,就让我们来解答一下这些问题。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较早期的动物向较晚期的动物进化。

实际上是通过其结构由具有一种功能向具有另一种功能转变来完成的。

颌就是由一些原来执行的功能与取食无关的结构转变而来的。

甲胄鱼类( 原始鱼类) 有大量的鳃,这些鳃由一系列骨骼构造支撑,每一构造由数节骨骼组成,形状像尖端指向后方的躺着的“V”字形。

每一个这样的“V”字形构造就称为一个鳃弓。

原始脊椎动物所有的鳃弓排列成左右两排横卧的“V”字形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