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8874efba9b6648d7c0c74687.png)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5 秋天的怀念揣摩合适的语气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知识目标的变化.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目标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难点)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目标导学二:探究人物形象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明确: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教育专用】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1

5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情感导入1.打开记忆的闸门,请同学们回忆在所学过的课文或者接触过的故事中,有没有表现母爱的?这些母爱具体体现在哪里呢?2.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更带着一份期待,来欣赏《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教版(2018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扣题探读,二、自由研读,1.听写生字2.整体感知课文1.细读课文3.第三自然段朴实不过的话,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她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教师点拨:母亲说要带我去看菊花时是什么神色?(央求)理解词意。
母亲是为了自己而央求儿子吗?为什么?小结:母亲在病痛如此严重的时候下,她私毫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儿子,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母爱什么?(板书——无私)当我同意看菊花时,母亲的神色有哪些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看菊花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小事,我的同意却令母亲喜出望外,为什么?(母亲是想在她有限的时间里,排解我心中的郁闷,鼓起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当时的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小结:当母亲离去后,回想起这些往事,作者心中会感到怎样?(板书——愧疚)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省略号什么作用?那么,母亲分角色朗读此段话学生自由说。
还会说什么?小结: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在她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依然是她的儿女,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板书——伟大)(1)(出示课件菊花图)(2)当我看到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菊花,更加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
那么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与不同颜色的菊花有什么联系吗?(3)课件出示(描写菊花的句子)点拨:这不同颜色的菊花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代表着不同的活法,你能说说都怎样的活法吗?小结:那就是说,人有各种活法。
具体来说,可以活得淡雅、活得高洁、也可以活得热列而深沉。
把这种感情送回到句子中,齐读。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四件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齐读为题,让学生自由说齐读。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2018080238

5秋天的怀念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使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感受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文中的母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切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会使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感受人物形象。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
课件、录音。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2.“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3.“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些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人,让我们跟随他一起走进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1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生难字词(1)字音瘫痪(tān huàn)雁阵(yàn)捶打(chuí)翻来覆去(fù)憔悴(qiáo cuì)整宿(xiǔ)仿膳(shàn)烂漫(màn)1(2)词义【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体验亲情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

④ 文章结构:用简洁的线条和箭头表示文章的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⑤ 修辞手法:用例句标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并解释其作用。
⑥ 语言技巧:用例句标出文章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如排比、对仗,并解释其效果。
⑦ 亲情体验: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对自己的意义,如“你对亲情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可以评估他们对课文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他们对学习的认真程度。
1. 针对教学管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教学内容,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规则,并严格执行。
2. 针对教学方法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和表达技巧。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亲情主题的散文和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文中具体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态度的肯定。
-在词语学习上,重点是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到日常交流或写作中。
-在描写技巧分析上,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情感。
2.朗读练习: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录音。要求准确把握情感,注意语调、节奏和声音的传递,时长不超过5分钟。
3.词语运用:从课文中选取5个生字词,用这些词语编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连贯,词语使用正确。
4.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课文中的母亲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如何理解“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的?
-描述了母亲在秋天对作者的照顾和鼓励,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坚韧。
-文中运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如用秋天的萧瑟映衬母亲的病重,用菊花的傲骨象征母亲的坚强。
3.表达技巧:
-运用对比手法,将秋天的衰败与母亲的坚强对比,突显母亲的伟大。
-运用象征手法,将菊花象征为母亲的品质和生命的顽强。
-运用情感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内心的成长。
3.写作技巧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作者在写作时是如何处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写作时巧妙地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秋天的落叶、果实、菊花等,来映衬和烘托内心的情感。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4.主题探讨题:请谈谈你对课文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6.文化理解:
-秋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成熟、收获,同时也是思念和孤独的季节。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2)word版

最新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课设计资料5秋季的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企图。
训练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育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经过自学议论,自己读懂课文,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绘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衬托感情的写作手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广博、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想念、懊悔、自责,领会劫难关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劫难中成长坚毅的质量。
教课重难点品尝赏析细节描绘;探访作者写作意旨。
教课过程一、联系旧知感情导入1.翻开记忆的闸门,请同学们回想在所学过的课文或许接触过的故事中,有没有表现母爱的?这些母爱详细表此刻哪里呢?2.母爱是世界上最崇拜最无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永久的主题,带着一份感人、一份崇拜,更带着一份期望,来赏识《秋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依据课文内容,推测作者遭受。
史铁生 (1951 年 1 月 4 日— 2010年 12 月 31 日 ) ,祖籍河北涿县,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隶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
以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保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患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优异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
2010 年 12 月 31 日清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依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坚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批优异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取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国出门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道德崇高,是作家中的模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教案 新人教版 (3)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母亲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情、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我十分喜欢且敬佩的作家,他在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委员会给出他的颁奖词为:~~(PPT展示)。
如此,我们知道这位作家是:史铁生。
颁奖词中说道: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那么,这样一个激励了无数人的作家,他又有什么样的人生苦难,何以让他从苦难中学会接受,看到欢乐,他照亮了我们的心,谁又照亮了他的心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探究史铁生伟大的根源。
二、【自学】夯实基础1、字音瘫痪(tan huan)、侍弄(shi) 、整宿(xiu) 、憔悴(qiao cui) 、仿膳(shan) 、豌豆(wan)、诀别(jue)、烂漫、翻来覆去(fu)、絮絮叨叨(xu dao)2、作者简介生卒年、代表作、作品风格、特殊人生经历史铁生曾经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那么同学们知道他在“业余写作”中的名篇:《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3、整体朗读课文,并进行个别指导,初步体会语言美三、【议学】整体感知1、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2、本文主要围绕什么事来表达母亲的爱?(看菊花,3次),三次看菊花我和母亲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对比手法)3、母亲为什么要带我看菊花?(菊花的象征意)希望我学会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灾难。
四、【悟学】初步感悟此时的“我”已经双腿截瘫,母亲的身体状况是:“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可她从未在我的面前有丝毫痛苦的表现,而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 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 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 悟?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一是反复朗读,二是品味细节和 关键词语的情味,三是探讨文章题目的含义。 2.在训练朗读时要把自读、示范读与点评结合起来。 3.在讨论感悟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3
却只有理解、安慰、包容,而没有任何责骂,对“我”承受的瘫痪只有最深 的理解。 2.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景的词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意义。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照应标题,暗示事情发生在秋天。 (2)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①表明往事发生在秋天, 渲染“我”悲凉的心境。 ②同时为下文母亲“挡 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环节三 (3)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 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 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 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而今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 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来告慰九泉下的母亲。 3.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表层意义:①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母亲是在一个秋天本要推我看花时 去世,我又是在秋天去看花怀念母亲。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 母亲深切的怀念。 深层意义: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 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 花绽放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生命应有的顽强洒 脱的姿态。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 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并做简要 分析。 ①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感情贯穿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 写景抒情,描写斑斓热烈的秋花,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 ②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第 1、2 自然段,母亲已是病危,我却一 无所知,反而暴怒无常,只给母亲增添痛苦。 ③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儿活”的道理。最后浓墨重彩地描写热 烈的秋花,含蓄而又鲜明地表明作者终于走出困境,已振奋精神,昂扬面对 苦难的命运。2ຫໍສະໝຸດ 环节二主学
翻来覆 去 (fù) .
诀 别(jué) .
仿膳 (shàn) .
淡雅 (yǎ) .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三、整体感知 1.母亲几次想带“我”去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 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 不去,“我”狠命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劝“我”要好好儿活;第二次是“我”在 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 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 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菊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 生活的希望。 3.通过看菊花,母亲意在给儿子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 段深刻领悟。 盛开的菊花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泼泼洒洒、烂漫,鲜花是生命的 象征,母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希望,希望 儿子能好好儿活下去。 4.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地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 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一、深层探究 1.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做简要分析。 ①细心体贴: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比我还 敏感。 ②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了极点也不肯叫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而总是耐心劝导激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的“好好 儿活”,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伟大无私,慈爱容忍: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 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我暴怒无常,母亲
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1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 击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 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 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 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 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 天的怀念》 。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作家。1969 年去延安插队 务农。1972 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 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 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 命运》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散文 《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合欢树》等。 2.写作背景 自 史铁生 21 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 年,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 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 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 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 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习 瘫痪 (tān huàn) 憔悴 (qiáo cuì) .. .. 捶 打(chuí) 侍 弄(shì) . . 2.词义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