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人师,先修师德|山东女孩两次被人顶替上大学
顶替他人学籍考上大学参加工作28年处理案例分析

顶替他人学籍考上大学参加工作28年处理案例分析2004年,山东聊城市冠县高三学生陈春秀被人顶替上了大学,16年后,陈春秀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才发现自己当年是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此事被曝光。
山东理工学校接到被顶替者陈春秀的电话举报,随后成立了调查小组,开始初步核查。
学校派人到聊城冠县,走访调查了顶替者和被顶替者双方。
顶替者陈某某给山东理工大学调查人员写了一份“说明”,并签名按了手印。
这份说明只是说相关的入学材料均由其亲戚(舅妈)一手办理,至于舅妈有没有找关系并未说明,只是笼统的说是找中介代办的。
在确定自己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后,陈春秀提出重新入学,山东理工大学以“无此先例”拒绝,引起网友激烈讨论。
6月22晚23:32 @山东理工大学发微博表示“近日,陈春秀女士通过媒体表达了重新到高校读书的意愿,我们将积极协调,努力帮助其实现愿望。
”截止6月23日13:30 该条微博下评论已达1.6万+。
这一系列高难度的辗转腾挪和诡异操作,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默许乃至直接帮助。
既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犯罪,更有可能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盗窃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盗用身份证件罪,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等多个罪名。
如果涉事工作人员存在收受贿赂等行为的,还涉嫌受贿罪。
毫不客气地说,“上别人的学,让别人无学可上”的冒名顶替行为,既严重戕害高考公平,又掐断当事人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
对此,必须严惩这一黑色链条上的每一个作恶者,让其为恶行付出代价,让被冒名者得以慰藉。
长远来看,则应以信息化技术堵上可能存在漏洞的任何环节。
进而有效维护高考公平秩序,让每一名努力者都真正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2023人物事迹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2023人物事迹最新感动中国人物2023人物事迹篇17月22日,安徽合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喊出这句“我打头!”,再次登上救援的橡皮艇出发。
然而,庐江县石大圩决口迅速扩大至50米,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
已经奋战了96小时、转移救援出2600多人的陈陆,就这样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教导员!”“陈陆!”和陈陆并肩奋战的消防员们竭力呼喊着,与陈陆素不相识的其他救援队伍全力搜寻着。
24日下午,搜救队伍在距离事发地约2.3公里的下游发现了他的遗体。
陈陆同志英勇牺牲,用定格在洪流之中的36岁宝贵生命,诠释了他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
“谁打头?”“我打头!”汛期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位不断攀升,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
7月22日,持续暴雨中,巢湖再次危急。
随着几声巨响,已经开始漫堤的庐江县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开了20米宽的决口。
随即,5.8平方公里内的4个行政村成为海洋一般,6500人被洪水围困,处境危险。
接到县防汛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后,已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昼夜的陈陆,再次集结队伍,携带好救生装备和4艘橡皮艇,以最快的速度,向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出发。
在被洪水淹没的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陈陆和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次次登艇,一次次出发,救人、再救人……大队长方锐至今还记得陈陆当时疲倦的神情。
他劝陈陆休息一会儿,但陈陆说:“我对这片水域情况熟悉,水性也好。
你们去,我放心不下。
”然而“放心不下”别人的陈陆,这次却成了所有人的心痛。
22日下午,当决口扩大到50米,洪水以令人恐惧的速度奔涌时,陈陆带领队员与蓝天救援队组成编队,他“打头”作为1号艇领航冲锋。
跟随陈陆的2号艇上,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一直忘不了和陈陆出发前那段简短的对话:“你们是不是去救人?”“是的!”“谁打头?”“我打头!”苏琴说,她一辈子忘不了在大洪水之中的那种无助感,但更忘不了的是,陈陆和其他消防员们义无反顾向前冲的背影。
刘秀祥 大山深处的守梦人

刘秀祥大山深处的守梦人作者:赵咏初来源:《中国新时代》2023年第11期从一个家境窘迫、背母上学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受万千学生尊敬的“灵魂工程师”,刘秀祥始终初心不改,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引导激勵他们朝着人生理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忠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个人,带母求学12年,如今报效家乡、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之义。
他就是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现在,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而大多数人认识他、熟悉他还源于15年前,他背着母亲,一手拉着母亲的手,一手夹着巨大的编织袋上大学的故事。
而今,他翻越了生活的大山,将自己受过的苦,化作照亮他人的光。
背母求学自强不息1988年,刘秀祥出生于望谟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
刘秀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一家6口人虽然过得清贫,但也算其乐融融。
然而,在刘秀祥4岁那年,快乐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因病去世。
家里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母亲接受不了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生活再也不能自理。
刘秀祥还来不及享受童年的乐趣,就被迫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事实上,刘秀祥苦难的童年才刚刚开始。
10岁那年,他的哥哥姐姐们给他留下一句“照顾好妈妈”,便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短短6年时间,这个家庭已支离破碎,只剩下刘秀祥和母亲相依为命。
年纪轻,体格小,刘秀祥种不了地,只能将自家土地转租,租金为每年500斤稻谷,这是他和母亲1年的口粮。
但这些粮食仅能维持温饱,母亲要看病吃药,根本拿不出钱。
刘秀祥小小年纪,就开始捡废品,跟着大人上山采药,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被压上了生活的重担,刘秀祥却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

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精选篇112年前,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为了读大学,而又不得不同时要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所以只能背着自己的疯娘一起上大学。
他的故事当年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那么12年过去了,这位不惜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如今怎么样了呢?他叫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个贵州偏远的普通农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也许大家也就都不会认识他了。
但是他正因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而收获了成千上万人的眼泪和感动。
他在家里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本来最小的他应该是得到哥哥姐姐们的照顾,和父母的宠爱的。
生活即使过得有点艰难,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然而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四岁开始就要承担起所有家庭的责任。
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命运的魔爪便毫无声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让他本来幸福的家庭偏离了轨道。
这一年,刘秀祥的父亲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久便去世了。
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别了。
刘秀祥的父亲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更别说他怎么托付别人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了。
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紧接着他的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住这天大的打击,患上了间接性精神失常。
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这三个未成年人身上。
在经受了这样的打击,4岁的刘秀祥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没想到7年后自己的哥哥姐姐因为忍受不了这样不堪的生活离家出走,再无音讯传回。
刘秀祥从此过上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只能依靠村里的一些邻居帮衬过日子,好在哥哥姐姐这些年教会了他如何种地,才让这11岁的孩子可以维持生存下去。
刚读三年级的刘秀祥,承担起了照顾患病母亲的重担,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
正是因为这种磨练,让他懂得了坚强,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每天他为了不影响去上课,迎着还未褪去光华的月亮就得起床了,去地里种菜,去山上砍柴,为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最后给母亲做好早饭才能放心去上学。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1“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xx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
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
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
20xx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
“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xx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xx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xx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
“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
陈春秀作文素材

陈春秀作文素材2020年5月,山东农村女孩陈春秀为圆大学梦参加成人高考,在查看学籍时,却意外发现自己“已经上过大学”。
难道陈春秀是被人冒名顶替了吗?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根据资料显示,陈春秀已经于2007年,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科班学成毕业。
但陈春秀本人却对这些事毫不知情。
她联系到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办的工作人员,陈春秀被告知2004年自己确实是被学校的专科录取了,并且已经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经过家访后,这位老师告诉了陈春秀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消息。
上大学的的确不是她本人,陈春秀是被冒名顶替了。
当得知自己被顶替上学的消息后,陈春秀瞬间感觉五雷轰顶。
陈春秀立刻带上自己的相关证件,找到了教育局,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陈春秀除了身份证外,还需要先到户口所在地开具证明,证明你是陈春秀。
陈春秀到冠县派出所开具了一张身份证明。
但教育局招生办公室中只有本科录取人员的信息,查不到专科的考生。
随后她又找到了曾经就读过的高中想要查找档案,询问后得知自己的档案早在2004年时就已经被调走了,但校方对于其它的信息都一无所知。
随着媒体的介入,顶替者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
顶替者叫陈艳萍,她是陈春秀的同乡,两人在同一年高考。
与陈春秀不同的是,她是个文科生,高考时仅考了303分,与当年的文科分数线相差243分。
但陈艳萍的父母不甘心女儿成为落榜生,于是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得知事情全部真相的陈春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回想到自己在焦急等待录取通知的时候,顶替者正在另一边进行暗箱操作。
自己在外辛苦打工时,顶替者却在校园里堂而皇之地享受自己偷来的人生。
正义的审判6月10日,冠县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对此事展开调查。
顶替者陈艳萍冒名顶替取得的学历已经被注销,单位也解除了其聘用合同。
此案中大大小小的涉案人员有29人,全部落网。
陈春秀等来了正义的审判,却迟迟没能等到顶替者的一句道歉。
陈春秀说:“我就想当面质问她,当时为什么要顶替我去上大学,我们是同龄人,你就不能换位思考下吗?”总结陈艳萍的行为严重侵犯了陈春秀的姓名和个人信息,剥夺了她的受教育权。
齐玉苓诉陈晓琪冒名顶替到录取其的中专学校就读侵犯姓名权

齐玉苓诉陈晓琪冒名顶替到录取其的中专学校就读侵犯姓名权、受教育的权利损害赔偿案【案情】原告:齐玉苓,曾用名齐玉玲。
被告:陈晓琪。
被告:陈克政。
被告: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
被告: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
被告: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
原告齐玉苓与被告陈晓琪原均系被告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滕州八中”)90届应届初中毕业生,当时同在滕州八中驻地滕州市鲍沟镇的圈里村居住,二人相貌有明显差异。
1990年中专预选考试时,陈晓琪成绩不合格,失去了参加统考以及报考委培的资格。
齐玉苓则通过预选取得了参加统招及报考委培的资格,填报了委培志愿。
齐玉苓统考成绩未达到统招录取分数线,但超过了委培录取分数线。
但滕州八中没有将齐玉苓的统考成绩及委培分数线通知齐玉苓本人。
当年录取工作结束后,被告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济宁商校”)发出了录取“齐玉玲”为该校90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的通知书。
陈晓琪从滕州八中领取了该通知书后,其父陈克政用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将齐玉苓的户口迁入济宁商校,陈晓琪即以“齐玉玲”的名义入济宁商校就读。
其间,陈克政将原为陈晓琪联系的委培单位滕州市鲍沟镇政府变更为中国银行滕州支行。
陈晓琪赴济宁商校入学报到时未携带准考证,在济宁商校就读期间的学生档案仍是齐玉苓初中阶段及中考期间形成的考生资料,其中包括两份贴有齐玉苓照片的体格检查表、学期评语表以及齐玉苓参加统考的试卷等相关材料。
1991年中专招生考试体检时,陈克政办理了贴有陈晓琪照片并盖有“山东省滕州市招生委员会”钢印的体格检查表;其后又填制了贴有陈晓琪照片,并加盖了由“滕州市第八中学财务专用章”变造而成的“滕州市第八中学”印章的学期评语表。
1993年,陈克政利用陈晓琪毕业自带档案的机会,将原齐玉苓档案中的上述两表抽换。
陈晓琪分配在中国银行滕州支行后,人事档案中的姓名为“齐玉玲”,陈晓琪为其户籍中使用的姓名。
1993年8月到2001年8月,陈晓琪在该单位共领取工资计52043元。
刘沂生:给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人物People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84年9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一文,这是一篇为教师请命的文章,引起高层的关注。
因了这篇文章,陈云做出“尊师重教”批示,并迅速得到落实。
1985年起,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9月10日被定为“教师节”。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青州二中的教师刘沂生,他被称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近日,我们走访了81岁的刘沂生老人,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更深地了解教师节背后的故事。
遭诬陷立志当一名教师刘沂生出生在1937年,12岁之前跟着父兄在沂蒙山区。
1949年秋天,12岁的刘沂生回到故里益都县,走进东关完小(现青州一中实验学校),开始了迟到的学习生涯。
上世纪50年代,只要有毕业证,学生就可以报考到任何中学。
那时,潍坊一中的名气大,近30人中录取1人,1953年,刘沂生考进了前50名,进入潍坊一中读初中。
那个年代中考难度堪比今日之高考。
临朐、昌乐、寿光、临淄与益都五个县,只有益都一中一所高中。
当年的益都一中在老校长阎石庵的治理下,举国闻名,教学质量居全国第二名,学生一旦考入,可谓一只脚跨进了大学门。
1956年,刘沂生顺利考入益都一中。
刘沂生选择了文科,他出身于革命家庭,学习成绩好,又是班里的文体班长,自然是个大红人。
升入高三后,学校刘沂生:给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青州范公亭,是山东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刘沂生受聘廉政文化创作员,背景题诗石,由青州市委有关单位制作。
L i u Y i s h e n g i n v i t e d a s writer for honest and Clean G o v e r n m e n t C u l t u r e , i n s c r i b e d a p o e m o n t h e s t o n e a t Q i n g z h o u Pavilion of Fan Zhongyan, a n Ed u c a t i o n a l B a s e o f S h a n d o n g H o n e s t a n d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文、图/齐英华Liu Yisheng:Person Who Changed the Fate of Teachers决定将保送外交关系学院的名额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为人师,先修师德|山东女孩两次被人顶替上大学——若为人师,先修师德
老师不同于其他行业,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肩负着培养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任务。
不夸张的讲,老师是人生的指路人。
因为除了父母,老师可以算是学生们从儿童期、少年期直到青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群,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外,老师就象神一样的存在于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的言行品德,深深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观念和思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自古社会就给予老师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现代社会,无论从社会地位到物质待遇,老师都位居前列。
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报考志愿时都毫不犹豫的选择”师范类“。
最近很多关于一些老师的负面新闻,为整个教师队伍带来了不良影响。
同时也是为教育行业老师的素质品格敲响了一个警钟。
被顶替的人生
最近山东农家女被两次顶替上大学的事件上了热搜。
当事人苟晶发微博,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1997年和1998年,明明平时成绩优秀的她两次低分落榜,之后,她收到了湖北黄冈一所“野鸡”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后来打工,因学历太低遭受过许多白眼,靠自己的奋斗在电商企业立足。
父亲在不甘心中去世,让她决定把这件事再说出来。
采访中,苟晶提到2003年曾收到过班主任的道歉信:“我的女儿没有像你这样聪慧,
智商有点欠缺,她不争气。
我作为一个父亲,非常不容易。
1997年,我在很无奈的情况之下,才让她顶替了你的成绩去上大学。
作为一个老师,我这样做,的确有违师德,但是请你原谅我。
”
事件报道出来后不禁让人唏嘘不已,苟晶自己也不会想到,竟然是自己的老师,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前途。
一封道歉信,就能抵了一个人的前途吗,而且身为老师,他更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
老话说兔子还不吃窝边草,更何况这是教了自己几年的老师,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摊上了这种老师只能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祸。
老师必须谨言慎行
今天我们不聊高考顶替的话题,而是说说老师的言行,对一个十三四岁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也许老师是一时口无遮拦,也许是想用激将法,但是话说出来的,被孩子们理解的层次就各不相同了。
最近在群里和朋友聊天就有人提到了他孩子上网课的时候老师的一些言语很让人担忧。
“你们还考什么大学,当月嫂吧”
这句话的杀伤力无疑于:”就你这个智商,将来只能去当月嫂“。
我在这里无意贬低月嫂这个职业,只是这种往大了说事关”职业生涯的事情“就被老师这么草草的作出结论,是否有背教育的本质,有背师德。
1、如果是一个职场成功人士,有足够的认知和社会阶层意识,比如孩子的父母,他们会跟孩子解释,老师的意思是你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怎么管理家里保姆阿姨。
2、如果是一位普通的工薪白领,可能对老师的言词无从解释。
现在父母这么努力的赚
钱给孩子交学费,就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难道就是让老师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3、如果是一位不太明事理的没读过什么书的社会基层人士,听了老师这话,可能当真了,觉得老师说的也有理,读了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现面辍学早早进入社会,早点赚钱贴补家用。
老师这个职业,
核心是引导、启发、培养,所谓的先传道,后解惑,传道靠言语,所以老师们,请三思,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在学生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你说出的每一句话,家长需要花费百倍的时间去跟自己的孩子解释,甚至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
老师的引导作用
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
一个月嫂的工资就是比一些大学本科生的收入高很多。
因此一部分学生认为”我寒窗苦读十几年,为得就是有一份好的职业报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可以现实是工资还不如一个月嫂,读那么多书的意义何在?“
如果真有学生因此钻了牛角尖,这个责任谁来负?
可能有人说,不至于吧,上纲上线了吧,老师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不会真的愿意自己的学生去当月嫂吧。
这个老师能在课堂上讲这种话,想必不是第一次讲类似内容的话,不是说学生会不会去当月嫂的问题,而是老师这种上学也没什么用的思想传递给学是很可怕的,整个社会对于”读书有用论“或”读书无用论“的争吵一直没断过,也正是有些争执,才给十四五岁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学生潜意识里让他觉得上学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虽然不会因为老师的几句话放弃学业,但如果已经产生了上再多的学未必有用的观念,他就不愿意再去努力的学习了。
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对孩子有了些许了影响,学校里老师也这样说,岂不是坐实了,孩子心目中”读书无用论“。
家长们岂不是要联合起来向校长抗议,向教育局抗议。
就像你被无数人告知:
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去做一件事,它的结果都是失败,你还会去努力吗?
95%的即得利益者都会选择放弃。
先传道后解惑
初、高中的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可能不是家长,而是老师。
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学生模仿,老师的价值观也在深深的影响着年少的学生们。
并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一个模糊时期,所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学校、社会、家长共同的责任。
像文章中这位老师把自己的个人偏见喜好加给学生的事情发生的肯定不只这一两件。
有些是家长知道的,可以从中解释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但是每天孩子在学校十几个小时,有些还是住校的学生,家长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有时候发现孩子不对劲,为时已晚,这样的例子,彼彼皆事。
最后,老师没有负责或者只负一点点教育责任,不痛不痒,继续教下届学生,但是对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为之付出的可能得一生。
这个话题再展开,就成了老师只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份职业,而家长是把孩子当生命在经营。
「再举个高考报志愿常见的例子」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不是同的,有人天生对文学有天赋,有人天生对数理化不开窍。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指责学生们不努力,成绩上不来,太丢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老师的过激表现无疑对学生的关键选择造成重大影响。
曾有一位来咨询的朋友,言谈当中就表达了对自己高中班主任的抱怨情绪,好像当年就是这位老师太爱自己的学生了,大包大揽了他的高考志愿填报,替他选择了一个热门的金融专业。
但实际上这位朋友,他是有文学天赋的,天生对数字不敏感,反而对文字有着独特的兴趣,就是因为老师,在他当年是心里最信息和崇拜的,老师不会害学生,老师经历的多见识的多,知道将来什么对你好......
在这些言词的引导之下,这位朋友大学四年学的很坚难,毕业之后工作一直没有起色,想混又不想混,想改行,又怕来不及。
若为人师,请先修师德。
学校对于老师的修养品格应该加强培训,老师自身更应该清楚自己为人师的核心任务,切不可越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才应该是第一位。
师德,是一个老师的灵魂,千万别辜负了众多莘莘学子的期望。